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分析微小核糖核酸(mi R)-21、mi R-191与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临床分期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21年1月山西省汾阳医院收治的100例DLBCL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于入院时根据Ann-Arbor(Cotswolds)分期将所有患者的临床分期分为Ⅰ期、Ⅱ期、Ⅲ期、Ⅳ期;详细统计并比较不同临床分期患者的基线资料,重点分析mi R-21、mi R-191水平与DLBCL患者临床分期的关系。结果:100例DLBCL患者中临床分期Ⅰ期15例,Ⅱ期25例,Ⅲ期37例,Ⅳ期23例。Ⅰ期、Ⅱ期、Ⅲ期和Ⅳ期患者的mi R-21、mi R-191水平依次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Kendall’s tau-b相关性分析发现,mi R-21、mi R-191水平与DLBCL患者临床分期呈正相关(r=0.566、0.636);多项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mi R-21、mi R-191过表达是DLBCL患者临床高分期的危险因子(OR>1,P<0.05);双变量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DLBCL患者mi R-...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微小RNA 195(miR-195)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本院近4年诊治的60例DLBCL患者,并选取同时期同年龄段于本院行健康体检的健康人群30例作为对照,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T)分别测定两组患者miR-195的表达量,分析其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患者生存时间的关系。结果:miR-195在DLBCL患者中的表达量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01);miR-195的表达水平与DLBCL患者肿瘤直径、IPI指数评分及Ann Arbor分期密切相关;高表达miR-195的DLBCL患者总体生存时间显著高于低表达患者(P0.001)。结论:miR-195表达在DLBCL患者中的表达降低,miR-195与DLBCL患者肿瘤特征密切相关,高表达miR-195的DLBCL患者可获得更长的总体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初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组织中核酸外切体成分4(EXOSC4)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181例初治DLBCL患者组织中EXOSC4蛋白的表达情况;收集临床资料,并分析初治DLBCL患者组织中EXOSC4蛋白表达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及其预后意义。结果:181例初治DLBCL患者组织中,EXOSC4蛋白表达阳性率为68.51%;将患者分为高表达组44例和低表达组137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B症状、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水平、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评分、Ann Arbor分期、结外侵犯、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国家综合癌症网络IPI(NCCN-IPI)评分、细胞起源等特征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ox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组织EXOSC4蛋白高表达是初治DLBCL患者OS和PFS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均P<0.05)。K-M生存分析结果显示,组织中EXOSC4蛋白高表达初治DLBCL患者总生存期和无进展生存期较低表达患者显著缩短(均P<0.05)。结论:初治DLBCL患者组织EXOSC4...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Notch1及Hes1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患者临床特征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对比观察54例DLBCL及20例淋巴结炎组织中Notch1、Hes1的表达及与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同时利用Oncomine数据库数据,分析DLBCL组织中Notch1、Hes1 mRNA和DNA水平。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Notch1、Hes1在DLBCL患者中的阳性表达率高于对照组(P<0.05)。Notch1表达与DLBCL患者临床B症状、Ann Arbor分期、淋巴细胞计数及乳酸脱氢酶水平密切相关(P<0.05),而Hes1在B症状患者中显著高表达(P<0.05)。在DLBCL组织中,Notch+/Hes1+表达21例(38.9%),Notch1与Hes1表达具有相关性(r=0.296,P<0.05)。生信分析Oncomine数据库中多个数据集发现,在Brune数据集中Notch1、Hes1 mRNA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织(P<0.05)。结论:DLBCL组织中Notch1、He...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转录因子LMO3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表达及对预后的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82例石河子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病理检查确诊为DLBCL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LMO3在DLBCL中的表达,分析LMO3的表达与DLBCL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纳入的82例DLBCL患者中,LMO3阳性表达19例(23.2%),阴性表达63例(76.8%)。LMO3表达患者在性别、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乳酸脱氢酶(LDH)水平、免疫分型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MO3表达与年龄、临床分期(Ann Arbor分期)、B组症状、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评分、CD5阳性有相关性(P<0.05)。LMO3阳性组的无进展生存时间和总生存时间短于LMO3阴性组,无进展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均低于LMO3阴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5、LMO3表达双阳性患者的无进展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均低于双表达阴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发现,年龄>60岁、CD5表达阳性、LMO3表达阳性、Ann...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旨在探讨Ki-67增殖指数(Ki-67PI)与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分型及生物学行为间的关系及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临床特征及预后中的价值。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期间在我院经病理诊断确诊的NHL病例542例,所有病例均经免疫组织化学检测Ki-67PI。分析其中初治且病例资料完整的DLBCL患者82例并对其进行临床研究。结果表明,依据WHO(2001)淋巴组织肿瘤分型方案,NHL分型不同,Ki-67PI亦不同。随NHL侵袭程度升高,Ki-67PI均值逐渐增大。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50%为区分惰性淋巴瘤与侵袭性淋巴瘤的临界值。82例初治DLBCL患者临床研究显示,75%为区分DLBCL患者具有良好或不良预后的临界值,且Ki-67的表达与患者Ann Arbor分期及乳酸脱氢酶(LDH)水平相关。按Ann Arbor分期及LDH水平分层研究显示,Ann Arbor分期Ⅲ-Ⅳ期及LDH水平升高组中,具有B症状及IPI评分3-5分的患者、Ki-67PI≤75%的患者3年总生存率(OS)高于Ki-67PI>75%的患者;Ann Arbor分期Ⅲ-Ⅳ期及LDH水平正常组中,具有B症状、Ki-67PI≤75%的患者3年OS高于Ki-67PI>75%的患者。结论:Ki-67PI临界值50%有助于区分惰性及侵袭性淋巴瘤。在DLBCL患者中,应用Ki-67PI临界值75%并联合B症状、Ann Arbor分期、IPI评分及LDH水平等相关因素可综合评价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CD68和CD34的表达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5月至2019年5月该院确诊的67例DLBCL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CD68和CD34的表达情况,分析不同特征DLBCL患者CD68、CD34的阳性表达及共表达情况,以及对预后的影响。结果 67例DLBCL患者有40例CD68表达阳性,35例CD34表达阳性。Ann Arbor临床分期为Ⅲ~Ⅳ期、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为3~4分、有骨髓侵犯DLBCL患者的CD68和CD34阳性率,以及二者的共表达率明显高于Ann Arbor临床分期为Ⅰ~Ⅱ期、IPI评分为0~2分、无骨髓侵犯DLBCL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68和CD34阳性患者3年总生存率和无进展生存率均低于CD68和CD34阴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D68和CD34阳性表达与DLBCL患者的Ann Arbor临床分期、IPI评分、骨髓侵犯及预后情况具有一定的关系,且CD68和CD34阳性DLBCL患者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CD68蛋白表达和B淋巴细胞瘤-6(BCL-6)基因重排及与生存期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选取98例均获随访的DLBCL患者石蜡标本,通过免疫组化法对其cyclin D1、CD68和BCL-6进行免疫标记,并通过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对BCL-6基因重排进行测定。分析cyclin D1、CD68蛋白表达和BCL-6基因重排与生存期的相关性。采用单因素分析法分析cyclin D1、CD68蛋白表达和BCL-6基因重排与DLBCL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并分析DLBCL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与预后效果的关系,同时采用多因素COX风险模型分析cyclin D1、CD68蛋白表达和BCL-6基因重排与DLBCL患者生存期的相关性。结果 98例患者随访时间为1~36个月,平均为(21. 54±4. 65)个月,其中死亡14例,死亡率为14. 29%。98例患者中,cyclin D1蛋白高水平表达37例(37. 76%),CD68蛋白高水平表达17例(17. 35%),BCL-6基因重排20例(20. 41%)。cyclin D1、CD68蛋白表达和BCL-6基因重排与患者年龄、性别、血清乳酸脱氢酶(LDH)含量、Ann Arbor分期、原发部位、国际预后指数(IPI)及化疗方案均无显著关系(均P 0. 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原发部位与患者预后均无显著相关性(P 0. 05),而年龄≥60岁、Ann Arbor分期为Ⅲ~Ⅳ、血清LDH≥245 IU/L、IPI评分为3~5分、化疗方案为CHOP的患者预后均较差(P 0. 05)。cyclin D1蛋白高表达、CD68蛋白高表达、BCL-6基因重排患者的生存率明显低于cyclin D1蛋白低表达、CD68蛋白低表达、BCL-6基因未重排者(均P 0. 05)。多因素COX模型分析结果发现,cyclin D1蛋白高表达、CD68蛋白高表达、BCL-6基因重排与患者预后效果均存在显著关系(P 0. 05)。结论 cyclin D1、CD68和BCL-6基因与DLBCL患者预后效果均存在密切关系,其中cyclin D1、CD68蛋白高表达及BCL-6基因重排者预后情况较差,提示cyclin D1、CD68蛋白及BCL-6基因可作为评估DLBCL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微小核糖核酸(micro RNA,miR)-448 和赖氨酸特异性脱甲基酶2B[lysine(K)-specific demethylase2B,KDM2B] 在弥漫性大B 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2017 年7 月~ 2018 年3 月在达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97 例DLBCL 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选取同期50 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 (reactive lymph node hyperplasia,RHL) 组织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RT-PCR) 法检测DLBCL 组织与RHL 组织中miR-448 和KDM2B mRNA 表达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KDM2B蛋白表达水平,分析miR-448 和KDM2B 表达水平与DLBCL 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Pearson 分析miR-448 和KDM2B 表达水平的相关性,Kaplan-Meier 生存分析miR-448 和KDM2B 表达与DLBCL 患者生存率的关系以及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响DLBCL 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DLBCL 组织中miR-448 表达水平为0.65±0.08,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04±0.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473,P < 0.001);DLBCL 组织中KDM2B mRNA 表达水平为2.89±0.5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0.98±0.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058,P < 0.00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DLBCL 组织中KDM2B 蛋白阳性表达率(72.16% vs 22.00%)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3.561,P < 0.001);miR-448 和KDM2B 表达与Ann Arbor 分期、IPI 评分、Hans 分型有关(χ2=4.227 ~ 12.960,均P < 0.05);与年龄、性别、LDH 水平、ECOG 评分和有无B 症状无关(χ2=0.072 ~ 3.726,均P > 0.05);相关性分析显示,miR-448 和KDM2B表达水平呈负相关(r=-0.602,P < 0.001);Kaplan-Meier 生存分析显示,miR-448 高表达组DLBCL 患者三年累积生存率显著高于miR-448 低表达组患者(55.53% vs 31.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434,P=0.006)。KDM2B 阳性表达组DLBCL 患者三年累积生存率显著低于阴性表达组患者(31.73% vs 5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877,P=0.006);COX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Ann Arbor 分期(95%CI=1.567 ~ 4.012,P=0.005),miR-448(95%CI=2.213 ~ 4.478,P=0.001),KDM2B(95%CI=1.506 ~ 4.554,P=0.003)是影响DLBCL 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在DLBCL 组织中,miR-448 低表达,KDM2B 高表达,且二者表达与DLBCL 病理特征和患者生存有关,可作为DLBCL患者潜在的预后标志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组织中Bcl-2、核因子κB(NF-κB)、C-myc蛋白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67例DLBCL患者淋巴瘤组织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21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RH)患者淋巴结组织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方法检测组织中Bcl-2、NF-κB、C-myc蛋白表达水平,分析三者与DLBCL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Bcl-2、NF-κB、C-myc蛋白在DLBCL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8.21%、62.69%、77.61%,在RH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0.00%、19.05%、23.8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cl-2蛋白表达与DLBCL患者年龄、性别、发病部位、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水平及结外部位等无显著相关性(P0.05),与患者临床分期、IPI分级显著相关(P0.05);NF-κB蛋白表达与DLBCL患者年龄、性别无显著相关性(P0.05),与患者发病部位、临床分期、IPI分级以及血清LDH水平显著相关(P0.05);C-myc蛋白表达与DLBCL患者年龄、性别、发病部位、血清LDH水平以及结外部位等无显著相关性(P0.05),与患者临床分期、IPI分级显著相关(P0.05)。Bcl-2与NF-κB在DLBCL组织中表达呈较强正相关(r=0.671,P0.05),而与C-myc无相关性(P0.05),NF-κB与C-myc在DLBCL组织中表达呈较弱正相关(r=0.293,P0.05)。结论 Bcl-2、NF-κB、C-myc表达与DLBCL临床分期、IPI分级密切相关,三者可作为评价DLBCL预后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1.
刘冲  张静  李胜  赵奇 《检验医学》2023,(2):143-147
目的 探讨微小RNA-335(miR-335)和Fos相关抗原1(Fra-1)在乳腺癌组织和乳腺癌细胞中的表达,以及二者的关系。方法 收集41例乳腺癌患者癌组织和对应的癌旁组织(2 cm<距癌组织边缘<3 cm),检测不同组织、乳腺癌细胞系(MDA-231和MCF-7)和正常乳腺细胞系(MCF-10A)中mi R-335、Fra-1 mRNA和Fra-1蛋白表达。向乳腺癌细胞系(MDA-231和MCF-7)分别转染含mi R-335的质粒(mi R-335 mimic)和对照质粒(mimic control),分析过表达的mi R-335对Fra-1 mRNA和Fra-1蛋白表达的影响。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评估mi R-335与Fra-1的相关性。结果 与正常乳腺细胞系(MCF-10A)比较,乳腺癌细胞系(MCF-7和MDA-231)中mi R-335 mRNA表达降低(P<0.05),Fra-1 mRNA和Fra-1蛋白表达均升高(P<0.05)。与癌旁组织比较,乳腺癌组织中mi R-335表达降低(P<0.05),Fra-1 mRNA和Fra-1...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Toll样受体4(TLR4)、核因子κB(NF-κB)蛋白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5年4月至2017年1月该院诊治的118例DLBCL患者作为观察组,118例体检健康者作为健康对照组,对比2组研究对象TLR4、NF-κB蛋白的表达水平及与不同病理学特征的关系,并分析与DLBCL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观察组的TLR4、NF-κB蛋白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DLBCL患者的临床分期、乳酸脱氢酶(LDH)及国际预后指数(IPI)与TLR4及NF-κB蛋白阳性表达率有关(P<0.05),年龄、性别、结外累及、B症状等指标均与TLR4、NF-κB蛋白阳性表达率无关(P>0.05);TLR4、NF-κB蛋白表达为阳性的患者生存率显著低于阴性表达的患者(P<0.05)。结论TLR4及NF-κB蛋白在DLBCL患者中高表达,且与DLBCL患者的临床分期、LDH及IPI相关,可作为DLBCL发展及预后的评定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检测mi R-152在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探讨其作为MM肿瘤标志物的潜在价值。方法以30例缺铁性贫血患者为相关疾病对照组,30例体检健康者为健康人对照组,40例初诊MM患者为MM组,提取各组血清RNA样本;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各组血清mi R-152的表达水平;PCR扩增产物进行基因测序;ROC曲线分析其诊断MM的临床效能;Beckman Immage特种蛋白分析仪检测MM组血清Ig A、Ig G和Ig M浓度;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mi R-152的表达水平与MM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 MM组血清mi R-152的表达水平[1.40(0.90,2.24)]高于相关疾病对照组[1.07(0.60,1.63)]和健康人对照组[0.20(0.07,0.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分别为424.50和85.50,P均0.05);而MM患者治疗后[0.97(0.41,1.88)]较治疗前[1.66(1.15,2.42)]血清mi R-152表达水平明显降低(U=63.00,P=0.027);基因测序结果证实其为成熟mi R-152序列;血清mi R-152诊断MM的ROC曲线下面积(AUCROC)为0.79(95%CI:0.70~0.87,P0.05),当cut-off值为0.62时,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0.00%、56.67%;血清mi R-152的表达与MM患者总体生存率有关(HR=4.36,95%CI:1.23~15.43,P=0.022);mi R-152的相对表达量与Ig A、Ig G和Ig M浓度总和呈正相关(r=0.39,P=0.012),而与Ig A、Ig G或Ig M浓度无明显相关性(r分别为0.30,-0.005和-0.18,P均0.05)。结论血清mi R-152在MM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升高,可能会作为MM的鉴别诊断和预后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p53、C-myc蛋白在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DLBCL)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50例DLBCL组织中的PD-L1、p53及C-myc蛋白的表达,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同时对C-myc阳性病例进一步行FISH检测筛查高级别B细胞性淋巴瘤(HGBL)。结果 50例DLBCL中瘤细胞PD-L1、p53、C-myc阳性率分别为42%(21/50)、18%(9/50)、14%(7/50),PD-L1的表达与Hans分型有关(P0. 05),而与患者性别、年龄、发病部位、Ki-67指数、Ann Arbor分期、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水平、ECOG评分及有/无B症状无关(P0. 05); p53、C-myc表达与DLBCL的临床病理特征之间均不具有相关性(P0. 05)。FISH检测结果未出现高级别B细胞性淋巴瘤。结论 PD-L1在DLBCL中高表达,且在非生发中心B细胞样(non-GCB)亚型中有更高的阳性率,可为临床应用抗PD-L1免疫抑制剂行免疫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旨在探索VEGF和CXCR4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及对预后的影响。用ELISA法检测44例初治DLBCL患者和20例健康人血清中VEGF和CXCR4的表达水平,并收集临床资料进行相关性分析和生存分析。结果表明,DLBCL患者血清中VEGF和CXCR4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VEGF和CXCR4的表达水平存在显著正相关(r=0.743,P<0.05);且VEGF的表达水平与LDH、免疫分型、结外受累数、Ann Arbor分期和ECOG评分相关(P<0.05);CXCR4在DLBCL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与LDH、免疫分型、结外受累数和Ann Arbor分期相关(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LDH、免疫分型、结外受累数、Ann Arbor分期、VEGF和CXCR4是患者总生存(OS)的预后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免疫分型和血清中CXCR4的表达水平是影响患者OS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P<0.05)。结论:VEGF和CX-CR4在DLBCL患者血清中显著高表达,且二者的表达水平存在正相关,CXCR4是影响患者OS独立不良预后因素,联合阻断VEGF和CXCR4可能成为淋巴瘤的治疗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细胞周期蛋白D2(cyclin D2)、B淋巴细胞瘤-2基因(Bcl-2)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表达意义。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观察对象为2017年3月至2022年3月入东莞市人民医院就诊的80例DLBCL患者与20例淋巴组织反应性增生(RLH)患者,分别设定为研究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经术后病理检查确诊,术前未行任何治疗。选取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两组cyclin D2、Bcl-2蛋白表达情况,对cyclin D2、Bcl-2表达之间的相互关系及与DLBCL患者病理特征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研究组cyclin D2蛋白阳性率、Bcl-2蛋白阳性率分别为33.75%(27/80)、62.50%(50/80),对照组cyclin D2蛋白阳性率、Bcl-2蛋白阳性率分别为5.00%(1/20)、10.00%(2/20);研究组cyclin D2蛋白阳性率、Bcl-2蛋白阳性率较对照组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yclin D2蛋白表达、Bcl-2蛋白表达与DLBCL患者的免疫分型、Ann Arbor分期有明显相关性(P<0.05),与组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血清循环肿瘤DNA(ctDNA)及微小核糖核酸-21(miR-21)、白细胞介素-17(IL-17)、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R-CHOP疗效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6年4月至2022年4月在该院确诊并收治的109例DLBCL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治疗前后的血清ctDNA、miR-21、IL-17、vWF水平,比较DLBCL患者R-CHOP疗效无效和有效组的资料情况及血清ctDNA、miR-21、IL-17、vWF水平,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研究DLBCL患者R-CHOP疗效的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上述4个指标预测DLBCL患者R-CHOP疗效的效能。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DLBCL患者治疗后血清ctDNA、miR-21、vWF水平明显降低,IL-17水平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有效组比较,无效组Ann Arbor分期(Ⅰ~Ⅱ期/Ⅲ~Ⅳ期)、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0~2分/3~5分)、脾大(否/是)、贫血(否/是)、乳酸脱氢酶≥220 IU/L(否/是)、球蛋白>34 g...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微小RNA-122(mi R-122)介导肝癌细胞凋亡的分子作用机制。方法将人工合成的mi R-122类似物、对照片段NC转染到肝癌细胞Hep G2(p53wt)、MHCC97H(p53 mutation)后,mi R-122组(转染mi R-122)、对照组(转染对照无意片段)和空白对照组均应用RT-PCR检测mi R-122,Western blot检测p53、Bax蛋白,MTT法检测肝癌细胞增殖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肝癌细胞凋亡率。结果在Hep G2中,mi R-122组的mi R-122的表达、p53蛋白和Bax蛋白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三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3.41,F分别=15.35、16.88,P均<0.05)。在MHCC97H中,mi R-122组mi R-122的表达和Bax蛋白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三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2.98,F=18.91,P均<0.05),而三组的p53蛋白测定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82,P>0.05)。在Hep G2和MHCC-97H细胞中,与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比较,mi R-122组细胞增殖受到明显抑制,细胞凋亡率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8.53、7.81、11.64、12.45,P均<0.05)。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的细胞增殖和细胞凋亡率无明显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08、0.05、0.12、0.09,P均>0.05)。结论 mi R-122可通过p53依赖途径及非p53依赖途径促进肝癌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9.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Skp2表达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Skp2、p27及Ki-67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60例DLBCL及20例正常淋巴结中Skp2、p27和Ki-67的表达情况,并检测12例DLBCL和12例正常淋巴结中Skp2和p27 mRNA的水平,分析Skp2、p27及Ki-67的表达与DLBCL的关系。结果60例DLBCL中,Skp2、Ki-67表达阳性率均明显高于正常淋巴结(P〈0.01);p27表达阳性率明显低于正常淋巴结(P〈0.01);Skp2与p27表达呈明显负相关,与Ki-67表达呈明显正相关(P〈0.05);Skp2的表达与Ann Arbor分期、疗效及预后显著相关,而与性别、年龄及结外病灶数均无明显相关性,即Ann Arbor分期为Ⅲ/Ⅳ期者以及疗效差者Skp2为高表达,Skp2低表达组生存率明显高于Skp2高表达组。p27和Ki-67的表达与上述临床指标无明显相关性。12例DLBCL的Skp2 mRNA表达水平相对量升高(P〈0.05),而p27 mRNA表达水平相对量并无明显降低。结论Skp2的高表达可能在DLBCL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且与病程的进展、疗效及预后密切相关,可以作为DLBCL极有价值的分子生物学预后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miR-181b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表达及其功能。方法:选择2010年3月到2012年3月来我院及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进行检查和治疗的124例DLBCL患者的淋巴组织样本,作为DLBCL组;另选择64例经检查确定为非淋巴瘤患者的健康淋巴组织,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淋巴样本中miR-181b的表达水平,比较不同临床特征的淋巴瘤患者淋巴组织中miR-181b的表达水平,比较不同组织miR-181b表达水平的淋巴瘤患者的生存情况。结果:DLBCL患者淋巴组织中miR-181b的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健康淋巴组织(P0.05)。Ann Arbor分期越高的患者淋巴组织中miR-181b的相对表达量越高(P0.05),而IPI评分越高的患者淋巴组织中miR-181b的相对表达量也越高(P0.05)。miR-181b低表达组患者5年生存率显著高于高表达组患者(P0.05)。结论:miR-181b在不同临床分期和预后的DLBCL患者淋巴组织中表达存在差异,它有可能成为未来对DLBCL诊断和预后监测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