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0 毫秒
1.
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不同结构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吉粒芬和GW003对急性放射病猴的治疗作用。方法 18只成年恒河猴用60Coγ射线全身双侧一次均匀照射3.0 Gy,实验分为照射对照、吉粒芬(rhG-CSF)和GW003治疗共3组,每组6只动物。吉粒芬治疗组动物于照射后0~13 d给予吉粒芬5μg/kg,每天一次皮下注射。GW003治疗组动物分别于照射后0和7d共两次给予GW003150μg/kg皮下注射。观察照射后动物一般体征、外周血细胞计数、骨髓细胞集落形成能力,照射后60d胸骨、脾脏、淋巴结等造血免疫组织的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与照射对照组相比,GW003150μg/kg 1次/周连续两周给药方案可以明显升高照射动物外周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数最低值,促进骨髓造血功能恢复,缩短对症治疗中抗生素和止血药应用时间,减少输血次数,从而简化综合对症治疗措施。吉粒芬治疗组上述指标较照射对照组有明显改善,但外周血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数最低持续时间明显长于GW003治疗组(P〈0.05)。结论 GW003150μg/kg对3.0 Gy 60Coγ射线照射恒河猴有明显的治疗作用,该给药方案比吉粒芬5μg/kg每天一次连续14 d皮下注射给药方案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重组人血清白蛋白-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融合蛋白(GW003)对急性辐射损伤小鼠的治疗作用。方法 80只BALB/c小鼠用60Coγ射线一次全身照射5.0 Gy后随机分为照射对照,GW003 1、3和9 mg/kg 4组,照射后1 h和7 d分别皮下注射生理盐水,GW003 1、3和9 mg/kg。照前1 d和照后30 d内隔日一次检测外周血细胞,照射后30 d处死小鼠取胸骨行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 60Coγ射线5.0 Gy照射后小鼠外周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数急剧下降,其中1和3 mg/kg GW003组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减少持续时间较照射对照组显著缩短,开始恢复时间提前,白细胞最低值明显升高。GW003 9 mg/kg组上述指标与照射对照组相比有所改善,但无显著差异。3 mg/kg GW003组小鼠单核细胞数于照射后9~13 d明显高于照射对照组。各组间外周血淋巴细胞、血小板及红细胞数无明显差异。胸骨病理组织切片显示照射后30 d各组活存小鼠骨髓造血均十分活跃。结论 GW003对60Coγ射线5.0 Gy照射所致急性放射病小鼠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重组人血清白蛋白-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融合蛋白(GW003)对造血细胞的动员作用。方法 7只健康成年恒河猴单次皮下注射GW003 150μg/kg,分别于给药前后不同时间检测外周血细胞数和进行造血细胞集落培养。结果 GW003对健康成年恒河猴造血祖细胞、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未成熟粒细胞及单核细胞均有明显的动员作用,给药后18 h呈现高峰。注射GW003后10 h,外周血粒-巨噬系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GM)、混合系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Mix)、巨核系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MK)数分别增至药前的1.8、1.9、1.4倍,红系爆式形成单位(BFU-E)和红系集落形成单位(CFU-E)数则增至1.7和1.5倍。结论 GW003对正常猴外周血干/祖细胞(PBS/PC)有明显动员作用,有望成为一种新的、高效的造血细胞动员剂。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重组人血清白蛋白-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融合蛋白(GW003)对环磷酰胺(CTX)化疗大鼠的治疗作用。方法 80只SD大鼠经CTX化疗后分别一次皮下注射生理盐水和不同剂量GW003(250、500和1500μg/kg),每日一次检测外周血细胞计数,药后第10天处死大鼠取胸骨行病理组织学观察。结果 SD大鼠腹腔注射CTX后外周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血小板数均显著下降。GW003治疗可明显升高化疗大鼠外周血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数的最低值并缩短其减少的持续时间。GW003对CTX化疗大鼠外周血淋巴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数无明显影响。结论 GW003对CTX化疗大鼠外周血白细胞减少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对8.0Gy60Coγ射线照射小鼠长期存活率及远后效应的影响。方法 70只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照射对照及rhG-CSF大、中、小剂量治疗共5组,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他4组均接受8.0Gy60Coγ射线照射。治疗组小鼠于照射后0.5和24h两次分别皮下注射rhG-CSF1000、500和250μg/kg,随时记录各组动物存活率,照射后70、160和300d进行外周血细胞计数分析,300d时检测各组存活小鼠造血和免疫相关指标。结果照射对照组动物照后19d内全部死亡,平均存活时间(12.1±3.0)d;rhG-CSF1000μg/kg治疗组照射后30、100和300d存活率分别为86.7%、86.7%和80.0%,死亡小鼠平均存活时间较照射对照组明显延长(P〈0.01)。照后300d时,rhG-CSF1000μg/kg治疗组的外周血红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均与正常对照组没有统计学差异,骨髓混合细胞集落形成单位数量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rhG-CSF治疗组的CD4+/CD8+比值倒置且250μg/kg剂量组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rhG-CSF治疗组造血和免疫器官的组织病理切片结果显示仍然存在不同程度的病变。结论 rhG-CSF1000μg/kg治疗可以显著提高8.0Gy60Coγ射线照射小鼠存活率,但照射后300d造血和免疫系统相关指标尚未完全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重组鼠白细胞介素12(rmIL-12)对急性放射病小鼠造血系统的影响。方法 42只BALB/c小鼠均给予6.0 Gy 60Coγ射线全身照射,随机分为照射对照组、5和20μg/kg的rmIL-12治疗组,治疗组分别于照后1 h及此后每3 d一次分别腹腔注射5和20μg/(kg.d)的rmIL-12,共5次,每日2次观察小鼠一般情况,3 d检测1次外周血细胞,分别于照射后14和28 d制备股骨病理切片观察组织形态学改变,收集骨髓细胞进行集落培养。结果 rmIL-12治疗组小鼠一般情况较对照组改善。5和20μg/kg rmIL-12治疗组小鼠外周血中血小板(PLT)数开始恢复时间较对照组均明显提前(分别为11 d和14 d),且PLT最低值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15.9%vs 8.1%,15.1%vs 8.1%,P﹤0.05),28 d时rmIL-12 5和20μg/kg治疗组小鼠外周血PLT均升至照前值的85%,对照组为60%(P﹤0.05)。照射后14和28 d骨髓有核细胞集落培养结果提示rmIL-12治疗组CFU-GEMM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rmIL-12可明显促进急性放射病小鼠造血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在恒河猴中进行皮下注射聚乙二醇化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G-CSF)的临床前安全性评价。方法:将恒河猴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和低、中和高剂量PEG-G-CSF组,分别皮下注射溶媒或PEG-G-CSF(100,300和1 000μg.kg-1),每周给药1次,连续3个月,恢复期1个月。结果:各组动物的临床症状、体重、摄食量、体温、心电图和尿检各项指标均未见与给药相关的明显异常。给药组白细胞数量、分类白细胞比例出现与PEG-G-CSF药理学作用相关的明显改变。骨髓涂片镜检结果与血象改变基本一致。给药4周时,高剂量组动物血清中γ-谷氨酰转肽酶(GGT)、碱性磷酸酶(ALP)显著升高(P<0.01);PEG-G-CSF各给药组血清K+水平显著降低(P<0.01)。血液学及血清生化指标的改变在给药4周后均表现出逐渐恢复的趋势,恢复期未见明显异常。组织病理学检查发现PEG-G-CSF作用的靶器官为肝脏、脾脏和胸骨(骨髓)。给药3个月时,PEG-G-CSF各给药组抗体阳性的动物数分别为6/6,5/6,5/6。结论:恒河猴多次皮下注射PEG-G-CSF 300μg.kg-1可作为基本无毒反应剂量,100μg.kg-1为安全剂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和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rhIL-11)联合治疗对重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ARS)比格狗干/祖细胞数量和质量的影响.方法 用4.5Gy60Coγ射线照射比格狗建立重度骨髓型ARS模型,随机分为三组:A组5犬,不予任何治疗;B组5犬,予输血、抗感染等对症治疗;C组6犬,在B组基础上加用rhG-CSF和rhIL-11 3周.观察外周血CD34+细胞数和骨髓中CD34+细胞的比例、骨髓涂片骨髓增生程度、骨髓和外周血造血祖细胞集落数及端粒酶活性.结果 与A、B组比较,C组外周血CD34+细胞数照射后早期增高(P<0.05),骨髓CD34+细胞比例各个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照射后45d,C组骨髓增生程度、外周血红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E)、骨髓混合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Mix)和骨髓端粒酶活性均明显高于B组(P<0.05).结论 联合使用细胞因子可保护部分造血干/祖细胞的增殖能力,保持端粒酶较高的活性,促进CD34+的早期释放,有利于骨髓造血功能较快恢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 CSF)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化疗抑制期粒细胞下降的效果。方法:总结7~10μg/kg、4~6μg/kg、2~4μg/kg三个G CSF剂量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中性粒细胞绝对数(ANC)由< 0 5×109 /L恢复至1 5×109 /L以上所需要的时间,并将同一剂量的国产与进口剂型间进行比较。结果: 7 ~10μg/kg、4 ~6μg/kg、2 ~4μg/kg三个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恢复时间分别为(5 04±1 83)d、(5 65±1 74)d、(7 48±2 07)d和(12 26±4 16)d。治疗组ANC上升至1 5×109 /L以上所需要的天数明显短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意义(P<0 05),而4~6μg/kg组ANC恢复时间与7~10μg/kg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 05);同一剂量的国产与进口剂型间比较,ANC的恢复时间无显著差异(P>0 05)。结论: 4~6μg/kg的G CSF剂量较为合适,无须再增加剂量;国产剂型因价格低、疗效与进口剂型相当而尤为合适。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 PEG-rhG-CSF)对同期放化疗所致Ⅲ度粒细胞缺乏患者挽救性治疗的疗效及不良反应,为其在临床中合理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对105例同期放化疗所致Ⅲ度粒细胞缺乏的恶性肿瘤患者进行分析,试验组包括:PEG-50组38例、PEG-100组26例、 PEG-R组21例,给药方式依次为PEG-rhG-CSF 50μg/kg 单次皮下注射,100μg/kg 单次皮下注射, PEG-rhG-CSF 50μg/kg 单次皮下注射+rhG-CSF 5μg· kg -1· d -1皮下注射,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 ANC)≥2珑.0×109/L后停用rhG-CSF;对照组为R组20例,即rhG-CSF 5μg· kg-1· d-1皮下注射,ANC≥2.0×109/L后停用。对上述4组患者的时间-中性粒细胞增殖率、时间-ANC值、粒细胞缺乏所致不良症状的缓解时间、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试验组中性粒细胞增殖率和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均较对照组显著增高( P <0.05),各试验亚组的临床效应发挥均始于用药12~24 h,于24 h左右达到改善粒细胞缺乏的治疗目的, P-50组与P+R组的时间中-性粒细胞增殖率和时间-ANC值无明显差异( P >0.05);试验组与对照组缓解因粒细胞缺乏所致临床症状所需的时间无明显差异( P >0.05)。结论 PEG-rhG-CSF对于同期放化疗所致Ⅲ度粒细胞缺乏患者的挽救性治疗推荐剂量为单次50μg/kg皮下注射,其效应发挥时间始于12~24 h之后,如果在此期间ANC值无明显提高,无需加用rhG-CSF。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聚乙二醇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rhGCSF)对猕猴辐射致粒细胞减少症的治疗作用。方法正常雄性猕猴全身一次性双侧照射60Coγ3.0 Gy,24 h后一次性sc给予PEG-rhGCSF 30,100和300μg·kg-1,及连续10 d rhGCSF 10μg·kg-1。检测50 d内的外周血象和骨髓造血细胞的情况。结果猕猴接受照射后,外周血白细胞及绝对中性粒细胞(ANC)迅速下降,造成粒细胞减少症。给药后1 d,PEG-rhGCSF治疗组均出现一过性ANC动员峰,且峰值与剂量呈正相关。PEG-rhGCSF可延缓ANC达谷时间且可以提高谷水平。与照射模型组的(7.2±2.5)d相比,PEG-rhGCSF 30,100和300μg·kg-1组抗生素需求天数3.2±2.9,1.4±1.9和(0.2±0.4)d明显缩短(P<0.05);与rhGCSF组粒细胞减少症持续时间(28±7)d相比,PEG-rhGCSF 100和300μg·kg-1组分别为(19±14)d与(7±6)d显著缩短(P<0.01)。连续注射rhGCSF 10 d与单次注射PEG-rhGCSF的药效作用相当。结论 PEG-rhGCSF对猕猴辐射致粒细胞减少症有明显治疗作用,可促进骨髓粒系增殖、分化成熟以及释放,恢复造血功能。治疗作用呈良好量效关系,与rhGCSF相比具有明显长效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CBLB502蛋白辐射防护作用。方法 HCT116细胞经CBLB502刺激后,Western印迹法检测NF-κB入核,碱性磷酸酶报告基因法检测CBLB502对NF-κB报告基因的激活。150只C57BL/6J小鼠接受8.0 Gy60Coγ射线照射前随机分为PBS,WR2721,CBLB502 0.02、0.05和0.2 mg/kg共5组,观察小鼠受照后30 d存活率和平均生存时间。另外40只小鼠接受6.5 Gy60Coγ射线照射前随机分为PBS、WR2721、CBLB502 0.2 mg/kg组和正常对照组,照射前1 d和照后30 d内检测外周血细胞。结果 CBLB502可明显促进HCT116细胞NF-κB入核(P〈0.01)并呈剂量依赖性激活NF-κB报告基因(r=0.998 3)。CBLB502显著提高8.0 Gy60Coγ射线照射后小鼠的存活率,PBS,WR2721,CBLB502 0.02、0.05和0.2 mg/kg组小鼠照后30 d存活率分别为0、83.3%、13.3%、66.7%和100%;照射后小鼠平均存活时间除0.02 mg/kg给药组与PBS对照相比无差异外,其余各给药组较PBS对照组有显著提高。6.5 Gy60Coγ射线照射后小鼠外周血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和血小板急剧下降,CBLB502 0.2 mg/kg组上述指标降低持续时间较照射对照组明显缩短,开始恢复时间提前,各指标最低值亦明显高于照射对照组。结论 CBLB502蛋白具有体外生物学活性并对急性放射病小鼠有明显的辐射防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唐古特大黄多糖组分1(RTP1)对电离辐射损伤小鼠造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雄性6周龄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Normal Control,NC)、辐射对照组(Irradia-tion Control,IC)以及RTP1低剂量组(200mg/kg)、中剂量组(400mg/kg)和高剂量组(800mg/kg),采用灌胃给药方式,连续14d,NC组和IC组则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第14d除NC组外,各组小鼠均接受6.5Gy/只60Coγ射线照射1次,照射后继续灌胃给药,观察照射后30d小鼠生存情况,并对小鼠骨髓有核细胞数(bonemarrow cell,BMC)、骨髓DNA含量、内源性脾集落形成单位(spleen colony forming unit,CFU-S)及外周血中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计数进行检测。结果:与IC组比较,RTP1可提高小鼠30d存活率,并剂量依赖性地升高外周血中WBC计数、骨髓有核细胞数、DNA含量以及脾结节数。结论:RTP1对辐射小鼠的造血系统起到一定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考察盐酸异丙肾上腺素注射液吸收不同强度的γ射线辐照后含量变化,建立测定盐酸异丙肾上腺素注射液中盐酸异丙肾上腺素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方法将同一批号的盐酸异丙肾上腺素注射液放置于60Co-γ射线放射源中,一次性吸收1,2,4,8,16,25 kGy的辐照剂量;流动相为0.22%庚烷磺酸钠溶液(磷酸调pH至3.0)-甲醇(55∶45),流速为1 mL/min,检测波长为280 nm,进样量为20μL。结果盐酸异丙肾上腺素进样质量浓度在2.5~12.5μg/mL范围内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r=0.999 9);平均回收率在95%~105%范围内,且RSD小于2%;日间(n=5)及日内精密度(n=3)的RSD均小于2%;盐酸异丙肾上腺素注射液吸收1,2,4,8,16,25 kGy的辐照剂量后含量随着辐照强度的增加而明显下降,具有一定线性特征。结论所建立的方法可用于盐酸异丙肾上腺素注射液的含量测定。盐酸异丙肾上腺素注射液在辐照下具有不稳定性,且辐照对其含量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