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目的:观察无痛手法松解联合穴位和肩关节腔注射治疗重症肩关节周围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重症肩关节周围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0例采用肩髃、肩贞、巨骨穴、阿是穴和肩关节腔注射治疗,治疗组40例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下行无痛手法松解,而后行上述穴位和肩关节腔注射治疗。2组均治疗2个月后观察疗效、治疗前后肩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肩关节活动度评分(Mallet)。结果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 <0.05)。治疗组治疗后 VAS 评分及 Mallet 评分改善优于对照组治疗后(P <0.05)。结论臂丛神经阻滞下无痛手法松解联合穴位和肩关节腔注射治疗重症肩关节周围炎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体外冲击波穴位治疗对肩关节周围炎患者肩部疼痛及血清5-羟色胺(5-HT)、前列腺素E_2(PGE_2)水平的影响。方法将82例肩关节周围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4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体外冲击波局部治疗,治疗组采用体外冲击波穴位治疗。两组疗程均为4周,观察临床疗效,比较肩部疼痛VAS评分、肩关节活动度及血清5-HT、PGE_2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①试验期间无病例脱落。②治疗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7.56%、80.49%;组间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③治疗前后组内比较,两组肩部VAS疼痛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组间治疗前后肩部VAS疼痛评分差值比较,治疗组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④治疗前后组内比较,两组肩关节活动度(各分项)均明显增大(P0.05);组间治疗前后肩关节活动度(各分项)差值比较,治疗组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⑤治疗前后组内比较,两组血清5-HT和PGE_2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组间治疗前后血清5-HT和PGE_2水平差值比较,治疗组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体外冲击波穴位治疗对肩关节周围炎患者的疗效较佳,可减轻肩部疼痛,提高肩关节活动度,降低血清PGE_2和5-HT水平。  相似文献   

3.
孟杰  黄芳  杨柳城 《新中医》2012,(8):130-132
目的:观察针刺陵下穴配合意念运动加滞针法治疗肩关节周围炎临床疗效。方法:将98例肩关节周围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49例,治疗组采用针刺陵下穴配合意念运动加滞针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方法治疗。2组均治疗2疗程后评价临床疗效,并进行治疗前后肩关节运动功能综合评分和肩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比较。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9%,对照组为81.6%,2组临床疗效及总有效率分别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后2组肩关节运动功能综合评分及肩部VAS评分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且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针刺陵下穴配合意念运动加滞针法治疗肩关节周围炎临床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小针刀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5例肩关节周围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在功能锻炼辅助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30例予倍利胶囊口服,治疗组65例予小针刀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肩关节活动度及疼痛VAS评分。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9%,高于对照组的73.3%(P0.05);两组治疗后肩部疼痛VAS评分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前后VAS评分差值治疗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肩关节Melle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Melle评分差值治疗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外展、前屈、后伸、外旋、内旋等活动ROM评分差值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小针刀治疗肩关节周围炎有较好疗效,能够改善肩关节活动度,减少患者疼痛。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推拿手法结合温针灸治疗粘连性肩关节周围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82例粘连性肩关节周围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93例,予推拿手法松解结合温针灸治疗;对照组 89 例,予温针灸治疗。两组均隔日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及治疗1个疗程后肩关节功能及活动度评分。结果:观察组治愈率为 65.6%,总有效率为 97.9%;对照组治愈率为11.2%,总有效率85.4%,两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肩关节功能评分和肩关节活动度评分均有明显增加(P〈0.01,P〈0.05),且观察组各项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推拿结合温针灸治疗粘连性肩关节周围炎疗效优于单纯的温针灸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功能锻炼配合青鹏膏外用治疗轻度肩关节周围炎的疗效。方法:将200例轻度肩周炎患者,随机分为功能锻炼配合青鹏膏外用治疗组和单纯功能锻炼对照组各100例。治疗组在局部外用青鹏膏后,进行双手爬墙、挽背健手拉患手及前屈患手摸对侧耳朵锻炼,2次/d,每次以上3个锻炼动作各作10次,30d为1个疗程。对照组单纯进行锻炼,疗程同治疗组。采用肩关节周围炎疗效评定量表观察治疗前后2组患者的肩关节疼痛评分、肩关节日常活动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结果:2组患者肩关节疼痛评分、肩关节活功能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P〈0.01,对照组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治疗组较对照组提高更明显,差异亦具有统计学意义(肩关节疼痛评分P〈0.01,肩关节活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P〈0.05)。结论:功能锻炼配合青鹏膏外用治疗轻度肩关节周围炎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头痛宁胶囊加牵引、手法按摩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效果。方法:将颈源性头痛患者144例随机分为A组(头痛宁治疗组)、B组(颈部牵引、按摩治疗组)、C组(头痛宁加颈部牵引、按摩治疗组)。牵引选坐式颌枕带颈部间歇牵引,手法治疗选乳突后、枢椎横突、枕下三角等处扳机点,观察治疗后1个月、3个月后的VAS评分及发作次数。结果:治疗后1个月、3个月VAS评分及发作次数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1个月C组VAS评分及发作次数与A组、B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VAS评分及发作次数治疗1个月后与3个月后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颈源性头痛选择头痛宁能迅速缓解疼痛,颈部牵引加手法按摩则能纠正紊乱的颈椎力学结构及肌肉筋膜,两者兼用治疗颈源性头痛疗效优于单纯头痛宁药物治疗或牵引、按摩。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颈椎椎间孔注射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将98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应用2%利多卡因1mL+参麦注射液4mL进行椎间孔注射4次,对照组应用颈椎病推拿及颈椎牵引治疗4周。结果:2组治疗前后疼痛分级指数(PRI)、目测类比定级(VAS)以及现有疼痛强度(PPI)评分分别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2组治疗后PRI、VAS、PPI评分分别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颈椎间孔注射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临床对照研究,探讨理脊通脉手法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80例颈源性头痛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2例,应用理脊通脉手法治疗;对照组38例,应用采用颈椎牵引联合调制中频电疗法治疗,2周后,对比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临床总体疗效(愈显率%),头痛程度、颈椎活动度等量化评分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理脊通脉手法可明显改善颈源性头痛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齐刺温针治疗粘连前期肩周炎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玲玲 《新中医》2010,(3):80-81
目的:观察齐刺温针治疗粘连前期肩周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4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74例,治疗组采用齐刺温针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法治疗。观察疗效、肩部疼痛、肩关节活动范围及日常活动受限情况。结果:临床疗效治疗组治愈率为81.08%,总有效率为100%,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第1次治疗后及1疗程后2组视觉模拟评分(VAS)均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2组治疗后同时段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说明治疗组镇痛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后2组肩关节前屈、后伸、外展活动度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增高,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2组治疗后肩关节各活动度评分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提示改善肩关节活动度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后2组日常活动能力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2组间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提示改善日常活动能力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齐刺温针对粘连前期肩周炎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颈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下手法松解结合牵引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的临床疗效。方法66例肩关节周围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3例在颈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下行手法松解术,术后患侧功能煅炼。治疗组33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结合牵引治疗。结果治疗组治愈31例,好转2例,未愈0例,治愈率93.9%。对照组治愈24例,好转9例,未愈0例,治愈率72.7%,2组治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手法松解结合牵引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疗程短,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Nerve roottypecervicalspondylosisisusu allycausedbystimulationandoppressionofthecervicalnerverootduetoretrogradedegenerationofthesmallintervertebraljointsandLuschka’sjoints (uncinatevertebraljoints) .Itisacommondiseaseinclinic.Cervicalspondylosis patient…  相似文献   

13.
李懿 《河南中医》2016,(5):890-892
目的:观察蠲痹汤内服联合颈椎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3年5月—2015年2月就诊于本院的114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7例。对照组采用颈椎牵引,并给予西药常规治疗,观察组则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蠲痹汤内服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2个月。治疗前后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疼痛分级指数PRI及疼痛强度PPI评估颈肩疼痛,记录主要症状的缓解时间,计算有效率。结果:对照组有效率为77.2%,低于观察组的9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疼痛症状明显改善,观察组患者经治疗后的VAS、PRI、PPI评分为(2.33±0.82)、(13.26±1.29)、(2.13±0.21),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23±1.04)、(25.34±1.58)、(2.54±0.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手指麻木缓解时间、椎间孔挤压试验阳性消失时间(6.26±2.74)d、(5.71±2.41)d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的主要症状消失时间(10.35±3.25)d、(7.23±2.6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蠲痹汤内服联合颈椎牵引利于改善患者的颈肩疼痛,缩短病程,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中药硬膏联合颈椎静力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CSR)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78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组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其中治疗组38例,采用颈椎静力牵引及柱状枕头应用,联合中药硬膏热贴敷治疗;对照组40例,单纯采用颈椎静力牵引及柱状枕头应用。并对治疗前及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疼痛程度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量表(Neck Disability Index,NDI)评分及总有效率等指标进行统计,并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治疗前在颈部压痛、肢体麻木、颈肩部疼痛、颈部活动障碍积分、VAS评分及NDI评分比较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两组在相应评分比较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疗效对比,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药硬膏联合颈椎静力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效果显著,对于改善颈部压痛、肢体麻木、颈肩部疼痛、颈部活动障碍及缓解疼痛等方面,疗效明显,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甩手疗法治疗老年人肱骨外科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86例老年人肱骨外科颈骨折患者,直接采用上肢皮肤牵引,早期行患肢甩手活动,使骨折逐步复位与功能锻炼同时进行,配合早期中药内服、外敷,后期外洗治疗,达到骨折愈合和肩关节功能早期恢复。结果:全部病例平均在11周内达到骨折骨性愈合,有5例对粘胶条过敏,余无并发症发生。结论:老年人肱骨外科颈骨折可通过持续皮肤牵引甩手锻炼达至骨折复位及早期功能恢复,患者离床活动及不制动患肢,可避免因长期外固定和制动引起的肩关节活动障碍,结合中药治疗可改善血液循环,并有消肿止痛、减少粘连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孙氏旋转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电脑随机数字表法进行随机分配,将60例患者分为2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孙氏旋转手法治疗,对照组采用颈部牵引治疗。两组疗程均为2周。评定2组临床疗效,疼痛评分。结果:2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2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积分自身差值比较:治疗组在颈肩部的疼痛与不适、上肢疼痛与麻木、远端感觉、肌力、spurlnig试验自身积分差值的改善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在工作和生活能力受影响、上肢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孙氏旋转手法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优于牵引疗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运动疗法联合口服消炎镇痛药及颈椎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运动疗法组和常规治疗组,每组30例.运动疗法组采用运动疗法联合口服消炎镇痛药及颈椎牵引治疗,常规治疗组采用口服消炎镇痛药及颈椎牵引治疗.治疗8周后比较2组患者颈椎疼痛变化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①颈椎疼痛评分.治疗前2组患者颈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1±1.5)分,(7.0±1.5)分,t=0.221,P=0.826];治疗8周后两组颈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均降低[(3.3±1.4)分,(4.1±0.8)分],运动疗法组降低程度大于常规治疗组[(3.8±1.1)分,(2.9±1.3)分,t =2.717,P=0.009].②临床疗效评分.治疗前2组患者临床疗效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3±4.6)分,(8.5±4.5)分,t=0.169,P=0.867];治疗8周后两组临床疗效评分均提高[(15.9±4.1)分,(13.2±4.9)分],运动疗法组提高程度大于常规治疗组[(7.6±2.6)分,(4.7±3.1)分,t=3.925,P=0.000].结论:采用运动疗法联合口服消炎镇痛药及颈椎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可以明显减轻颈椎疼痛,疗效优于单纯采用口服消炎镇痛药及颈椎牵引,且简单易行,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颈型颈椎病患者牵引治疗前后血清肌酸激酶(CK)、肌型肌酸激酶(CK-MM)、乳酸脱氢酶(LDH)及其同功酶的水平。方法:应用治疗前-治疗后对照研究,选择病人100例,取静脉血,应用琼脂糖凝胶电泳法、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和酶动力学法测定治疗前后两组人群血清中总CK及其肌型同功酶、总LDH及其同功酶的活力。结果:治疗前组血清CK总活力高于治疗后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治疗前组的血清LDH总活力高于治疗后组,但差异无显著性。治疗前组CK-MM3/CK-MM1比值显著高于治疗后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治疗前组血清肌型同功酶LDH5虽高于治疗后组,但差异无显著性。结论:牵引治疗颈型颈椎病颈肩痛病人前后血清CK、LDH及其同功酶发生变化,说明牵引能有效恢复颈部肌肉的损伤,CK是其血清中变化较敏感的指标,可为临床疗效提供实验室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牵引、电针、神灯照射、推拿、导引"五联"综合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32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6例。观察组采用牵引、电针、神灯照射、推拿、导引"五联"综合疗法治疗;对照组采用牵引、理疗、神灯照射、体育疗法治疗。两组治疗时间与次数均相同,治疗结束后评定两组疗效。结果:132例病人中,123例完成整个治疗过程,脱失9例。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Z=-4.007,P=0.000)。颈肩肢痛缓解的程度,观察组优于对照组(颈肩肢痛程度评分:t=4.097,P=0.000;颈肩肢痛持续时间评分:t=2.131,P=0.035)。颈肩肢痛频度、上肢麻木程度、颈项僵硬程度3项指标治疗前后的变化程度,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804,P=0.060;t=0.858,P=0.393;t=0.844,P=0.401)。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各项体征的阳性率均低于治疗前(压顶试验:χ2=107.496,P=0.000;臂丛神经牵拉试验:χ2=111.518,P=0.000;椎旁压痛试验:χ2=103.995,P=0.000);对照组患者治疗后各项体征的阳性率亦均低于治疗前(压顶试验:χ2=67.658,P=0.000;臂丛神经牵拉试验:χ2=76.530,P=0.000;椎旁压痛试验:χ2=58.634,P=0.000)。治疗后两组间比较各项体征的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压顶试验:χ2=1.207,P=0.272;臂丛神经牵拉试验:χ2=2.506,P=0.113;椎旁压痛试验:χ2=2.918,P=0.088)。结论:"五联"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烧山火针法治疗肩周炎疗效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彭建明  卢洪  胡虚白 《中国针灸》2006,26(8):581-582
目的:观察烧山火针法治疗肩周炎的疗效。方法:将120例肩周炎病人随机分为治疗譬。7例和对照组63例,治疗组采用烧山火针法配合推拿手法和肩关节功能锻炼,对照组采用温针灸配合推拿手法和肩关节功能锻炼,2个疗程后评定疗效。结果:治疗组的有效率、治愈率分别为96.5%、70.2%,对照组分别为88.9%、50.8%,两组有效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两组治愈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高于对照组。结论:烧山火针法治疗肩周炎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