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咪唑安定-布比卡因术后硬膜外连续输注镇痛和镇静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前临床上硬膜外自控镇痛术 (PCEA)和患者自控镇静术 (PCS)联合用药尚存在一些副作用。本文观察布比卡因、咪唑安定用于PCEA和PCS的作用效果。1 资料和方法1 1 一般资料  6 0例ASA分级Ⅰ~Ⅱ级的妇产科手术患者 ,年龄 2 2~ 4 7岁。随机分成 3组 ,每组 2 0例 ,Ⅰ组 :吗啡 2mg+布比卡因 10 0mg ;Ⅱ组 :布比卡因 10 0mg;Ⅲ组 :咪唑安定 10mg +布比卡因 10 0mg。 3组均配成 5 0ml镇痛液 ,术毕镇痛泵硬膜外连续输注 2ml/h。各组一般资料相近 (P >0 .0 5 ) ,有可比性。1 2 观察指标 术后观察呼吸、心率、血压、肠蠕动恢复情况、遗…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术后硬膜外自控镇痛 (PCEA)时三种等效剂量麻醉性镇痛药 (吗啡、芬太尼、哌替定 )的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 选择在硬膜外麻醉下完成腹部或腰椎间盘摘除手术的成年患者 90例 ,术后用硬膜外自控药镇痛泵治疗。按镇痛药将患者随机分成 3组 ,每组 30例 ,硬膜外自控镇痛 (PCEA)用药配制 ,Ⅰ组 :0 .12 5 %布比卡因 80ml+芬太尼 0 .1mg ,Ⅱ组 :0 .12 5 %布比卡因 80ml+吗啡 10mg ,Ⅲ组 :0 12 5 %布比卡因 80ml+哌替啶 10 0mg ,患者感到手术创口疼痛时自行揿压PCEA泵的自控按钮 ,每次向硬膜外腔注入镇痛药液最大限量 2ml,锁定时间 2 0min。结果 显示 48h镇痛药液累积用量Ⅰ组、Ⅲ组是Ⅱ组的 3倍 ,Ⅱ组镇痛效果达优者比Ⅲ组多。镇痛治疗期间三组患者平均动脉压、脉率和呼吸频率与麻醉前比较均无明显差异 ,脉搏血氧饱和度 (SpO2 )都保持在 95 %以上 ,Ⅱ组恶心、呕吐发生率高于其它两组 ,只有Ⅱ组出现皮肤搔痒 ;Ⅰ、Ⅱ、Ⅲ组尿潴留发生率分别为 40 % ,5 0 6 % ,40 3%。结论 用低浓度布比卡因和麻醉性镇痛药复合液行PCEA ,能获得良好的术后镇痛效果 ,对呼吸循环功能无明显影响 ,吗啡镇痛复合液镇痛效果最好 ,用量最少。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开腹手术后不同浓度舒芬太尼混合罗哌卡因病人自控硬膜外镇痛(PCEA)的效果。方法选取45例择期开腹行胃部分切除或胆囊切除术的病人,ASAⅠ~Ⅲ级,随机分为Ⅰ、Ⅱ、Ⅲ三组(n=15),术后Ⅰ、Ⅱ、Ⅲ组分别用0.3、0.4、0.5μg/ml舒芬太尼混合0.125%甲磺酸罗哌卡因行PCEA,并分别于术后4、8、16、24、48 h记录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呼吸频率(RR)、心率(HR)、有创平均动脉压(MAP)以及VAS评分、镇痛药液用量、PCA按压次数、镇静及副作用,计算PCA按压次数比值。结果术后48 h内,三组病人生命体征平稳、镇静良好、副作用(恶心、呕吐、皮肤瘙痒、胸闷等)发生率低,VAS评分Ⅲ组低于Ⅰ、Ⅱ组(P<0.05),PCA按压次数Ⅱ组少于Ⅰ组(P<0.05),Ⅲ组少于Ⅰ、Ⅱ组(P<0.05),镇痛药用量Ⅲ组少于Ⅰ、Ⅱ组。结论 0.5μg/ml舒芬太尼复合0.125%甲磺酸罗哌卡因用于开腹手术后病人的PCEA镇痛效果最好,并不增加用药量和副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术后病人硬膜外自控镇痛 (PCEA)的护理观察要点。方法 :观察 40例PCEA(P)组和 40例肌注 (M)组病人的镇痛、镇静效应、副作用 ,观察PCEA对血压、心率及呼吸频率的影响。结果 :(1 )PCEA镇痛效果优于传统肌注组 (P <0 0 5) ;(2 )P组 93 %病人Ramsay氏分级维持在Ⅱ级。镇静效果较M组好 (P <0 0 5) ;(3)副作用 :P组恶心、呕吐的发生比M组低 (P <0 0 5) ,两组皮肤搔痒 ,呼吸抑制的发生无差异 ;(4)PCEA对血压、心率、呼吸频率无明显影响。结论 :PCEA镇痛、镇静效果好 ,较安全 ,护理中要注意观察副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高乌甲素在腹腔镜胆囊切除 (LC)术后 2 4h的镇痛效果。方法 择期LC手术患者 60例随机分为三组 ,Ⅰ组 (n =2 0 )高乌甲素 4mg肌注 ,Ⅱ组 (n =2 0 )高乌甲素 8mg肌注 ,Ⅲ (n =2 0 )对照组。Ⅰ ,Ⅱ组均于手术结束前 2 0min给药 ,Ⅲ组不做镇痛处理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 (VAS)法分别对三组术后 2 ,6,12 ,2 4h进行疼痛评分并记录下床活动时间 ,病人满意率及皮肤瘙痒、恶心呕吐等副反应。结果 术后2 4h内Ⅰ ,Ⅱ组VAS分较对照组有显著差异 (P <0 .0 5 ) ,且Ⅰ ,Ⅱ组比对照组下床活动早、满意率高也不增加瘙痒、恶心呕吐等副反应。结论 应用高乌甲素 4~ 8mg对LC术后镇痛有良好效果 ,不增加副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布比卡因、芬太尼伍用氟哌利多或咪唑安定术后硬膜外镇痛 (PCEA)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 60例ASAⅠ -Ⅱ级胸、腹部及下肢手术病人 ,PCEA用药随机分为 3组 ,每组 2 0例 :A组 (为对照组 ) 0 .75 %布比卡因 15 0mg、芬太尼 0 .4mg ;B组0 .75 %布比卡因 15 0mg、芬太尼 0 .4mg、氟哌利多 5mg ;C组 0 .75 %布比卡因 15 0mg、芬太尼 0 .4mg、咪唑安定 5mg。均加 0 .9%氯化钠至 10 0ml,持续给药注速 2ml·h-1,单次PCA剂量 0 .5ml,锁定时间 15min。采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 (VAS)和镇静评分。结果 :3组病人VAS <3 .5分 ,组间比较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镇静评分 :B组明显高于A组 (P <0 .0 5 ) ,C组也高于A组 (P>0 .0 5 )。镇痛总体满意度B组 >C组 >A组。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以A组为高 ,B组发生尿潴留 2例。结论 :布比卡因、芬太尼、氟哌利多或咪唑安定配伍行术后PCEA ,镇痛安全有效 ,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7.
子宫肌瘤围介入治疗期硬膜外自控镇痛效应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不同配伍硬膜外患者自控镇痛(PCEA)对子宫动脉栓塞(UAE)治疗子宫肌瘤围手术期镇痛效应和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100例自愿行UAE治疗的患者(ASAⅠ~Ⅱ级)随机分成5组双盲对照观察,Ⅰ组(n=20):采用PCEA法,镇痛药0.2%罗哌卡因(Rop) 0.004%吗啡(Mor),患者自控镇痛(PCA)以LCP模式给药,即负荷剂量(6ml) 持续剂量(2ml/h) PCA剂量(2ml/次),锁定时间10min;Ⅱ组(n=20):镇痛药为0.2%Rop 0.004%Mor 0.005%氟哌利多(Dro),PCA方法同I组;Ⅲ组(n=20):镇痛药为0.2%Rop 0.004%Mor 0.01%Dro,PCA方法同Ⅰ组;Ⅳ组(n=20),镇痛药为0.2%Rop 0.01%Mor,LCP模式给药为负荷剂量(5ml) 持续剂量(1ml/h) PCA剂量(1ml/次);Ⅴ组(n=20):不用PCEA镇痛,用传统口服药物(微粒化尼美舒利)和(或)肌注四氢巴马汀或Mor方法。结果5组患者年龄、体重、手术病种及介入治疗时间等基本一致,5组镇痛质量分数Ⅰ组<Ⅱ组≈Ⅲ组>IV组>V组;其Rop用量Ⅰ组≈Ⅱ组≈Ⅲ组>Ⅳ组>Ⅴ组(P<0.01),硬膜外Mor的消耗量分别为Ⅰ组≈Ⅱ组≈Ⅲ组<Ⅳ组>Ⅴ组,即(2.33±0.36)mg、(2.10±0.18)mg、(2.21±0.23)mg、(3.48±0.56)mg、(15.8±5.6)mg(P<0.01);术后患者无运动阻滞(Bromage评分为0级)。PCEA法的患者镇痛质量分数明显优于传统用药法,术后恢复快于后者(P<0.01);而前4组始终未按压过PCA泵的患者分别为6例(30%)、8例(40%)、6例(30%)、4例(20%),V组(对照)则为20例;各时间段患者HR、MAP、按压次数(D1/D2比值)和VAS评分(表3);肠鸣音、肛门排气时间为Ⅰ组≈Ⅱ组≈Ⅲ组≈Ⅳ组<Ⅴ组(P<0.05);5组患者Ramsay镇静评分基本相似。结论UAE围手术期应用PCEA镇痛效果好,不良反应少,术后恢复快,且以0.2%罗哌卡因与0.01%吗啡配伍的效果最佳,疼痛评分降低,舒适程度增高。  相似文献   

8.
女性年龄与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结果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目的 探讨女性年龄与体外受精 胚胎移植结果的关系。方法 分析IVF ET 10 6个起始周期、90个移植周期的临床资料 ,按女性年龄≤ 30岁 ,31~ 34岁 ,≥ 35岁分Ⅰ ,Ⅱ ,Ⅲ组 ,比较取消率、Gn用量、卵泡数、回收卵子数、受精数、卵裂数、优质胚胎数、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及临床妊娠率的差别。结果  3组的取消率分别为 12 .5 0 % ,2 .78% ,33 .33 % ,三组间相比差异显著 (P <0 .0 5 ) ;Gn用量分别为 (2 8.71± 5 .45 )支、(33 .46± 7.5 1)支、(34.0 5± 5 .78)支 ,3组相比 ,Ⅰ组与Ⅱ ,Ⅲ组差异显著 (P <0 .0 5 ) ,Ⅱ组与Ⅲ组之间差异不显著 (P >0 .0 5 ) ;各组间卵泡数、周期取卵数、受精数、卵裂数、优质胚胎数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3组受精率分别为 74.49% ,6 8.0 7% ,6 7.82 % ,各组间相比 ,Ⅰ组与Ⅱ ,Ⅲ组差异显著 (P <0 .0 5 ) ,Ⅱ组与Ⅲ组间差异不显著 (P >0 .0 5 ) ;而卵裂率、优质胚胎率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3组的每移植周期妊娠率分别是 45 .71% ,2 5 .71% ,15 .0 0 % ,各组间相比差异显著 (P <0 .0 5 )。结论 女性年龄是影响IVF ET成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和给药方式的托烷司琼对减轻肝脏手术后曲马多静脉镇痛(PCA)期间恶心呕吐发生率的比较.方法 150例肝脏手术患者,ASA Ⅰ~Ⅱ级,随机分为5组,术后行曲马多静脉镇痛(PCIA).Ⅰ组不用托烷司琼;Ⅱ组术毕静注5 mg 托烷司琼;Ⅲ组术毕静注2.5 mg 托烷司琼,PCA 泵内加托烷司琼2.5 mg;Ⅳ组术毕PCA泵内加托烷司琼5mg;Ⅴ组术毕PCA泵内加托烷司琼10 mg.观察术后2、24、48 h 患者恶心呕吐的发生率.结果 Ⅱ组~Ⅴ组和Ⅰ组比较, 2、24 h 和48 h 时恶心呕吐发生率显著低于Ⅰ组(P<0.05);Ⅲ组~Ⅴ组和Ⅱ组比较,术后48 h 时的恶心呕吐发生率显著低于Ⅱ组(P<0.05);Ⅲ组、Ⅳ组和Ⅴ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不同剂量和给药方式的托烷司琼都能显著地减轻肝脏手术后曲马多静脉镇痛的恶心呕吐发生率.托烷司琼加入PCA泵内持续泵入,48h时的止吐效果要好于术后单纯静脉推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 0 2 %罗哌卡因在腰麻一硬膜外联合麻醉 (CSEA)中 ,用于侧卧位肾、输尿管手术的效果。方法 将 15 0例肾、输尿管手术病人 ,随机分为三组 ,每组 5 0例。麻醉时采用两点法 ,下点进行蛛网膜下腔阻滞 ,上点进行硬膜外阻滞。Ⅰ组用 0 2 %罗哌卡因 ,Ⅱ组用 0 5 %罗哌卡因 ,Ⅲ组 0 5 %布比卡因。结果 感觉阻滞起效时间和术侧麻醉固定时间 ,Ⅰ ,Ⅱ ,Ⅲ组都相似 ,最大运动阻滞时间Ⅰ组比Ⅱ ,Ⅲ组明显延长 (P <0 .0 5 ) ,最高平面节段 ,Ⅰ组比Ⅱ ,Ⅲ组低 (P <0 .0 5 ) ;患肢单侧麻醉 ,Ⅰ组 15例 ,Ⅱ ,Ⅲ组无。术毕健侧BromgeⅠ~Ⅱ级 :Ⅰ组 2 8例 ,Ⅱ ,Ⅲ组分别为 2 1,19例 ;BromgeⅢ级 :Ⅰ组 15例 ,Ⅱ ,Ⅲ组分别为 3 1,2 9例 ,两者比较差异显著 (P <0 .0 5 )。结论  0 2 %罗哌卡因是侧位手术CSEA中较理想的腰麻用药。  相似文献   

11.
小剂量氯胺酮与吗啡合用于硬膜外镇痛的观察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 观察小剂量氯胺酮与吗啡合用于硬膜外镇痛的效果。方法  72例硬膜外麻醉病人随机分成 4组 ,每组 18例 ,Ⅰ组为对照组 ,术后硬膜外腔注射生理盐水 8ml;Ⅱ ,Ⅲ ,Ⅳ组为实验组 ,硬膜外腔注入氯胺酮 10mg(8ml)、吗啡 2mg(8ml)与氯胺酮 10mg +吗啡 1mg(8ml)。用口述评分法评价术后镇痛的效果。结果 各组的镇痛时间 (h)分别为 4 .6± 1.6 ,4 .2± 1.8,30 .4± 9.8和 2 8.2± 8.6 ,Ⅲ、Ⅳ组的镇痛时间明显较Ⅰ和Ⅱ组长 ,P <0 .0 5 ,Ⅲ和Ⅳ组间无统计学差异。各组中Ⅲ组的副作用最大。结论 小剂量氯胺酮与吗啡合用既增强吗啡镇痛效果又能明显减少吗啡的副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舒芬太尼用于剖宫产术后硬膜外自控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ASAⅠ~Ⅱ级腰硬联合麻醉下行剖宫产患者60例,术后给予硬膜外自控镇痛,根据舒芬太尼浓度不同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Ⅰ组:舒芬太尼0.5μg/ml+0.125%布比卡因,总量100ml;Ⅱ组:舒芬太尼0.75μg/ml+0.125%布比卡因,总量100ml。预充混合液5ml,背景输注量3ml/h,PCEA量2ml,锁定时间20min。分别记录术后镇痛效果(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镇静情况(Ramsay镇静评分)、下肢运动情况(改良Bromage分级)及不良反应。结果Ⅱ组VAS评分明显低于Ⅰ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两组Ramsay镇静评分、下肢运动情况及不良反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舒芬太尼0.75μg/ml复合0.125%布比卡因适用于产科术后镇痛,镇痛效果满意,副作用少,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年龄因素对飞行员基本认知能力的影响程度。方法将499名来院体检飞行员按年龄分为三组:1组(117例),年龄22~25岁;2组(286例),年龄26~30岁;3组(95)例,年龄31~40岁。分别采用《基本认知能力测验》系统2.0版。结果不同年龄组中数字拷贝随着年龄的增长,呈减退趋势,三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F=5.61,P<0.05);总分得分成绩3组显示了明显的优势,其次是1组。三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F=3.82,P<0.05);三组间均数比较,项目数字拷贝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随着年龄增长有明显的减退趋势(P<0.01);相反心算能力组间比较随着年龄增长有明显的提升趋势,有统计学差异(P<0.05);汉字比较、汉字旋转、双字词再认、无意义图形再认组间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数字广度1组与2、3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3组成绩占有明显优势(P<0.05),总分成绩1组与2、3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2组与3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年龄在22~40岁范围内,飞行员除项目数字拷贝随着年龄增长呈减退趋势外,综合总分成绩31~40岁组段的认知能力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导乐镇痛仪和椎管内麻醉两种分娩镇痛方法的临床效果及对产妇、新生儿的影响。方法将300例足月初产妇分为两组:Ⅰ组为使用导乐镇痛仪进行分娩镇痛;Ⅱ组为使用椎管内麻醉方法进行分娩镇痛;Ⅲ组为对照组即不使用分娩镇痛。每组各100例。观察镇痛起效时间、镇痛效果(分别在宫口开大4、6、9 cm时)、最终分娩方式、产后出血量以及新生儿Apgar评分(1、5、10 min)等。结果Ⅰ、Ⅱ两组的镇痛效果相当,无统计学意义,与Ⅲ组比较均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Ⅱ组的镇痛起效时间[(10.00±2.84)min]短于Ⅰ组[(21.39±5.20)min](P<0.05);Ⅱ组的第一产程活跃期(386.95±31.07)min、第二产程(49.78±3.71)min较Ⅰ组第一产程活跃期(239.53±37.16)min、第二产程(38.92±3.58)min时间长(P<0.05);Ⅰ、Ⅱ两组的第三产程时间无差异;Ⅰ组的产后出血量(179.0±27.1)ml少于Ⅱ组产后出血量(249.10±25.15)ml(P<0.05);三组产妇的剖宫产率无差异,但Ⅱ组的阴道助产率(23%)高于Ⅰ组(6%)和Ⅲ组(8%),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产妇的新生儿Apgar评分无差异。结论导乐仪肌肉电刺激分娩镇痛法镇痛效果与椎管内麻醉相似,对产程或宫缩的影响小,对新生儿无不良影响,操作简单方便,可以作为分娩镇痛的另一种安全、有效的措施供产妇选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成人脑室相关病变低剂量CT复查的可行性。方法:随机数字表法选取因脑室相关病变需行头部CT复查的成人患者68例,于常规剂量(Ⅰ组)CT扫描后,对含病变且无部分容积效应影响的层面行75%(Ⅱ组)和50%(Ⅲ组)常规剂量CT扫描。评价不同剂量组的图像质量及诊断效能。结果:图像质量比较经Wilcoxon符号秩检验Ⅰ组与Ⅱ组无统计学差异显著性(Z=-1.604,P=0.109);Ⅰ组与Ⅲ组有统计学差异显著性(Z=-5.684,P=0.000)。诊断效能比较经McNemar检验Ⅰ组与Ⅲ组、Ⅱ组与Ⅲ组无统计学差异显著性(P=1)。结论:对于成人脑室相关病变CT复查病例,50%常规剂量CT扫描对临床诊断效能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6.
依托咪酯在全麻诱导时引发肌颤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应用依托咪酯行全麻诱导时肌颤的发生与脑电的关系 ,并观察预先小剂量注射依托咪酯对诱导剂量的依托咪酯诱发肌颤的影响。方法  6 0例上腹部手术病人ASAⅠ~Ⅱ级 ,随机分为 4组 :Ⅰ组 (依托咪酯 0 .3mg/kg ,n =15 ) ;Ⅱ组 (依托咪酯 0 .0 75mg/kg ,n =15 ) ;Ⅲ组 (依托咪酯 0 .1mg/kg ,n =15 ) ;Ⅳ组 (生理盐水预处理组 ,n =15 )。 结果 Ⅳ组中肌颤的潜伏期最短并持续时间最长。与Ⅳ组比较 :Ⅰ组和Ⅲ组肌颤的潜伏期延长且持续时间缩短 ,但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Ⅱ组中肌颤的潜伏期与持续时间与Ⅳ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脑电图显示肌颤发生时 ,无惊厥波出现。结论 诱导剂量的依托咪酯所引发的肌颤与惊厥无关。应用 0 .0 75mg/kg依托咪酯进行预处理可明显减轻肌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不同量的万汶对初进高原失血性休克大鼠的复苏效果。方法:初进高原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3组(n=10):Ⅰ组为1.5倍失血量乳酸林格氏液复苏组,Ⅱ、Ⅲ组分别为输注0.5、1.0倍失血量的万汶。检测生命体征及动脉气血,观察复苏后6h的存活时间。结果:复苏后MAPI、Ⅲ组较Ⅱ组明显升高,Ⅲ组较Ⅰ组维持时间长(P〈0.05)。PaO2、SaO2、BE和Lac在Ⅲ组明显优于Ⅰ、Ⅱ组(P〈0.05),Ⅰ组明显优于Ⅱ组(P〈0.05)。pH值及PaCO2在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Ⅰ、Ⅱ、Ⅲ组实验大鼠6h内存活时间分别为(243±90)min、(199±72)min和(333±40)min,Ⅲ组明显较Ⅰ、Ⅱ组长(P〈0.05);Ⅰ组存活时间较Ⅱ组长,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0倍失血量的万汶对高原失血性休克大鼠抗休克作用明显优于另两组。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采用3.0 T MR T1WI探讨正常颅盖骨骨髓转化年龄分布方式.方法 对360例行头部3.0 T MR平扫未见异常及临床、实验室检查和随诊观察正常者作为研究对象,按年龄顺序依次分为<1、1~2、3~5、6~14、15~29、30~49、≥50岁绀,共7个年龄组,选择正中及旁欠状面T1WI进行定量、定性分析,根据不同颅盖骨板障厚度、信号分布特点,进行颅盖骨骨髓MRI分型.年龄与分型间相关性比较采用线性相关x2检验.结果 正常颅盖骨骨髓T1WI分为4型:(1)正常颅盖骨骨髓Ⅰ型115例,其中Ⅰ a型47例,平均板障厚度(h)为(1.24±0.31)mm;Ⅰ b型68例,h为(1.76±0.37)mm;Ⅱ型57例,h为(2.78±0.69)mm;Ⅲ型148例,其中Ⅲa型18例,h为(2.33±0.65)mm;Ⅲb型88例,h为(4.01±0.86)mm;Ⅲ c型42例,h为(4.31±0.73)mm;Ⅳ型40例,其中Ⅳa型25例,h为(5.17±1.02)mm;Ⅳb型15例,h为(5.85±1.45)mm.(2)<1岁组40例,Ⅰ a型20例,Ⅰ b型20例,h为(1.47±0.42)mm;1~2岁组40例,Ⅰ a型16例,Ⅰ b型18例,Ⅱ型6例,h为(1.68±0.52)mm;3~5岁组40例,Ⅰ a型8例,Ⅰ b型18例,Ⅱ型14例,h为(1.84±0.73)mm;6~14岁组60例,Ⅰ a型3例,Ⅰ b型12例,Ⅱ型27例,Ⅲa型0例,Ⅲb型12例,Ⅲc型6例,h为(2.92±1.00)mm;15~29岁组60例,Ⅱ型7例,Ⅲa型5例,Ⅲb型27例,Ⅲc型15例,Ⅳa型6例,h为(3.95±0.97)mm;30~49岁组60例,Ⅱ型3例,Ⅲa型7例,Ⅲb型29例,Ⅲc型15例,Ⅳa型3例,Ⅳb型3例,h为(4.30±1.35)mm;≥50岁组,Ⅲa型6例,Ⅲb型20例,Ⅲ c型6例,Ⅳa型16例,Ⅳb型12例,h为(4.51±1.40)mm.(3)Ⅰ、Ⅱ、Ⅲ、Ⅳ型的年龄组与分型间呈线性相关性(x2=266.36,P<0.01),即随着年龄增长,颅盖骨骨髓南Ⅰ型向Ⅳ型转变.结论 3.0 T MR T1WI正常颅盖骨骨髓转化年龄分布方式具有特征性规律,随年龄增加,颅盖骨骨髓逐渐由Ⅰ型向Ⅳ型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