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2 毫秒
1.
目的:观察神经网络重建治疗配合电动起立床强化训练对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等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接受神经科常规药物治疗和传统的康复训练,如被动活动、针灸、按摩等,而试验组进行下肢神经网络重建治疗加电动起立床训练。分别于患者治疗前、治疗后4,8周时进行下肢功能、平衡功能,日常生活能力以及患者的康复治疗依从性的评定。结果:患者的下肢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平衡功能、康复治疗的依从性在治疗4,8周后,试验组较对照组均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神经网络重建治疗配合电动起立床强化下肢训练可明显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自理能力、平衡功能,提高治疗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   

2.
早期应用起立床及电刺激对脑梗死患者康复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玉玲  林建强  何炜 《中国康复》2007,22(5):345-345
目的:观察电动起立床及功能性电刺激早期应用对脑梗死患者康复的疗效。方法:脑梗死偏瘫患者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均常规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观察组配合电动起立床站立训练及患侧下肢功能性电刺激。结果:治疗3周后,2组下肢运动和平衡功能及躯干控制能力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提高,观察组优于对照组。结论:早期应用电动起立床及功能性电刺激对脑梗死患者的肢体功能的恢复有明显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强制性运动疗法对脑卒中患者步行能力及平衡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目的:探讨强制性运动疗法(CIMT)对脑卒中患者步行能力及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07年2月—2008年6月在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住院的脑卒中偏瘫患者6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试验组采用改良CIMT对下肢功能进行强化训练,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连续治疗8周。采用Berg平衡量表测定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平衡功能;用“起立-行走”计时测定(TUGT)及最大步行速度(MWS)分别测定起立行走和10m最大步行速度来评价患者的步行能力。结果:经“CIMT”治疗后,试验组Berg平衡量表的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TUGT的时间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 MWS则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CIMT能够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的步行能力及平衡功能,是有效的康复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脑梗死患者早期应用电动起立床站立训练对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10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于发病后2~3 d开始电动起立床站立训练.结果 两组在治疗后运动功能、ADL能力的改善均较治疗前有所提高(P <0.05),两组组间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早期应用电动起立床站立训练可明显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及ADL能力,对其功能恢复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肌力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50例发病6个月内的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对照组给予MOTOmed智能运动系统训练,每次30min,每周5次,共治疗8周;试验组给予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每次30min,每周5次,共治疗8周。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采用徒手肌力量表(MMT)评估下肢肌力,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动量表(FMA)评估下肢运动功能,采用下肢康复机器人数据反馈系统评估下肢肌力。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MMT评估、Fugl-Meyer评估、机器人客观数据评估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MMT评估、Fugl-Meyer评估、机器人客观数据评估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且试验组均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下肢康复机器人结合常规康复治疗能有效地改善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肌力及运动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穴位电刺激配合电动起立床训练对脑卒中偏瘫康复期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10月入住我院治疗100例脑卒中偏瘫康复期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表法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穴位电刺激配合电动起立床训练。干预6周后,比较两组患者脑血流动力学指标以及运动功能恢复效果。结果观察组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m)、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均好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改良Fugl-Mryer量表下肢部分(m FMA-LE)、综合痉挛量表(CSS)、步行相关改良Barthel指数(wr-MBI)、Brunel平衡量表评分均好于对照组(P 0.05)。结论对脑卒中偏瘫康复期患者实施穴位电刺激配合电动起立床训练可有效改善脑血流动力学,利于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提高远期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通过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下肢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干预,探究其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步行能力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 方法:收集2018年6月—2019年8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康复医学科住院脑卒中患者,符合纳入标准的共4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为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组,对照组为常规治疗组,各20例。对照组进行每天总计1h 45min的常规治疗,之外需在护工或家属陪同下完成力所能及的活动或步行2h;试验组在常规治疗外再接受2h的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训练,包括起坐训练、步行训练、上下楼梯训练、平衡训练、单腿负重训练,两组治疗频率均为每周5天,共8周。在第0、4、8周对两组患者进行6min步行距离、计时-起立行走测试和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并比对组间组内的差异性。 结果:经过8周干预,两组的6分钟步行距离、计时-起立行走测试得分和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前后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是试验组得分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得分在第0周时无显著性差异,经过8周干预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下肢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对于提升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步行能力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有一定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下肢智能反馈训练系统对胸腰段脊髓损伤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步行能力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恢复的影响。方法:将住院治疗的52例不完全性脊髓损伤的患者(损伤平面T10—L1,ASIA分级C级)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6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给予下肢智能反馈训练系统治疗,对照组给予普通站立床训练。在治疗前及治疗6周后,分别用ASIA下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ASIA-LEMS),Berg平衡量表(BBS),脊髓损伤步行指数Ⅱ(WISCI-Ⅱ)及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对两组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步行能力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各方面评分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6周后,两组患者ASIA-LEMS评分、Berg平衡功能评分、WISCI-Ⅱ评分及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提高,差异有显著性(P0.001)。治疗后两组间比较,下肢智能反馈训练系统治疗组ASIA-LEMS评分、Berg平衡功能评分、WISCI-Ⅱ评分高于电动起立床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改良Barthel指数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下肢智能反馈训练系统对不完全性胸腰段脊髓损伤患者下肢运动能力恢复有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可被动活动下肢的电动起立床对颈髓损伤患者在站立训练中不良反应的发生,以及站立训练时间、运动功能、感觉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将23例确诊为颈髓损伤,损伤平面位于C4—C8,ASIA分级为A—B级,病程在3个月内以卧床为主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n=10)和对照组(n=13),分别进行下肢活动式电动起立床训练和普通电动起立床训练,观察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完成训练所需时间、运动评分、感觉指数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结果:随站立次数增加,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呈下降趋势,在各时期实验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完成站立训练所需时间更短(实验组9.8±4.16d,对照组16.46±5.42d,P<0.05),在治疗4周后,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运动评分和Barthel指数得分均得到了提高,但两组间无显著差异,两组患者的感觉指数评分与治疗前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带有下肢被动活动功能的电动起立床可减少站立训练中不良反应的发生,完成站立训练所需时间更短,效果显著优于普通电动起立床,更有利于加快颈髓损伤患者康复进程,适于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踝足康复牵引器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踝关节活动范围及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将74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观察组(36例)和对照组(3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电动起立平台方法,观察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增加踝足康复牵引器治疗。8周后评定疗效。结果 经过8周康复训练后,两组患者的踝关节活动范围增大,平衡能力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显著改善(P<0.001);治疗后观察组各项指标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01)。结论踝足康复牵引器对增加脑卒中偏瘫患者踝关节活动范围,改善踝关节挛缩,提高平衡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下肢生物反馈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及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脑卒中患者4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20例)和治疗组(2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物理治疗;治疗组在常规物理治疗基础上接受下肢反馈训练。两组患者均接受8周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下肢运动功能评分(Fugl-Meyer评价量表,FMA-L)、平衡功能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良Barthel指数,BI)以及下肢肌力(徒手肌力评估,MMT)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各项指标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经过8周康复训练后,治疗组FMA-L、MMT、BBS、BI分别由治疗前(20.75 5.37)、(8.70 2.43)、(14.70 6.89)、(16.60 4.10)提高至(31.05 3.32)、(41.20 5.33)、(15.65 1.84)、(32.00 6.39);对照组上述指标分别由治疗前(20.80 4.92)、(15.05 6.75)、(9.60 2.74)、(15.603.46)提高至(28.10 4.28)、(35.30 9.52)、(14.05 2.42)、(28.05 5.33);两组治疗前后的各项功能指标变化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各项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过下肢生物反馈训练提高患者下肢本体感觉有助于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及平衡功能的恢复,从而明显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相似文献   

12.
刘跃  王海波  李莉 《中国康复》2014,29(6):450-451
目的:探讨跪位躯干强化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脑卒中偏瘫患者40例,随机分为2组各20例,2组均行常规药物及康复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跪位平衡训练法,观察组采用跪位躯干强化训练法。治疗前后分别用Berg平衡量表(BBS)和起立-行走测试(TUGT)评定患者平衡能力。结果:治疗4周后,2组BB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2组TUGT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且观察组更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跪位躯干强化训练能有效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平衡功能。  相似文献   

13.
刘俊英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36):8855-8855
目的观察电动起立床对预防脑卒中并发肺炎的效果。方法 100例脑卒中卧床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2组均采用常规治疗,实验组增加电动起立床训练。结果治疗1个月后,实验组发生坠积性肺炎明显少于对照组(χ2=4.05,P<0.05)。结论脑卒中患者配合电动起立床训练能显著减少肺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飞力仕棒训练对提高胸段脊髓损伤后患者脊髓损伤独立性评估(SCIMⅢ)、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疗效。方法选取西安中医脑病医院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收治胸段脊髓损伤患者40例,将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对照组给予关节活动度维持训练、上肢肌力强化训练、平衡功能强化训练;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配合飞力仕棒训练,治疗时间为期8周。采用SCIMⅢ、ADL能力评估判定治疗前后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SCIMⅢ、ADL能力评估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患者SCIMⅢ、ADL能力评估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飞力仕棒训练能有效提高胸段脊髓损伤后患者SCIMⅢ、ADL能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及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5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患者采用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对其下肢功能进行强化训练,对照组患者则给予常规康复干预,包括牵张训练、躯干肌控制训练、髋关节控制训练、膝关节控制训练、踝背屈诱发训练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等,两组患者均持续治疗8周。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分别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及简式Fugl-Meyer下肢功能量表(FMA-LE)对两组患者下肢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患者分别经8周治疗后,发现其BBS评分及FMA-LE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治疗组BBS评分(48.2±5.7)分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而FMA-LE评分(27.9±4.4)分与对照组间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能进一步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平衡能力,对促进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Lokomat下肢康复机器人对改善帕金森疾病患者步行能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帕金森疾病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2组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Lokomat下肢康复机器人步行训练,步行持续时间30min/次,1次/d,5次/周。在治疗前后分别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评定平衡功能、计时起立-行走测试(TUGT)评定功能性步行能力及预测跌倒风险、6min步行测试(6MWT)评价步行耐力。结果:治疗10周后,观察组BBS、6MWT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提高(P0.05),TUGT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对照组BBS评分较治疗前提高(P0.05),6MWT及TUGT评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Lokomat下肢康复机器人辅助步行训练可提高帕金森疾病患者平衡能力和提高步行能力,是治疗帕金森病患者步行障碍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强化腹内外斜肌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坐位平衡的影响。方法偏瘫患者60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按常规治疗,治疗组除常规治疗外,增加腹内外斜肌强化训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分别进行Fugl-Meyer平衡功能评定、肌力评定。结果治疗组治疗后Fugl-Meyer平衡功能评定、腹内外斜肌肌力评定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强化腹内外斜肌有助于偏瘫患者坐位平衡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8.
Tetrax平衡测试与训练对脑梗死偏瘫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Tetrax平衡测试与训练对脑梗死偏瘫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将50例脑梗死偏瘫伴有平衡功能障碍的患者分为治疗组25例和对照组25例。两组患者给予常规的康复训练及药物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采用Tetrax平衡测试评估,并根据分析结论给予相应的平衡训练及运动功能训练。在治疗前及治疗4周、8周、12周后分别采用Berg平衡量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FMA)下肢运动功能评定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定表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治疗组和对照组平衡能力,下肢运动功能及ADL能力无显著性差异(P>0.05),经4周、8周、12周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平衡能力及下肢运动功能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且治疗组功能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Tetrax平衡功能测试评估可进一步了解患者平衡功能障碍点,从而制订更合适的康复训练方法,更好地指导患者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19.
摘要 目的:观察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肌力、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的影响。 方法: 选取在我科住院的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 两组患者均采用良肢位摆放、关节活动度训练、肌力训练、桥式运动、翻身运动、卧-坐转移训练、坐位平衡功能训练、神经肌肉促进技术、下肢负重训练、步行能力训练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等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下肢康复训练机器人进行减重系统、智能反馈系统及虚拟训练模式等功能训练。两组患者均在治疗前、治疗8周后采用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FMA)、徒手肌力测试法(MMT)分级标准之 Kendall评分、Berg平衡功能量表(BBS)及Holden步行功能分级法进行评估。 结果: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FMA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提高更明显(P<0.05);两组股四头肌MMT分级Kendall百分比法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1,P<0.05),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8周后,两组腘绳肌MMT分级Kendall百分比法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1,P<0.05),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BBS平衡功能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1,P<0.05),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Holden FAC步行能力分级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提高更明显。 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下肢康复机器人结合运动疗法能明显提高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肌力、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20.
陈欢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25):6098-6098
目的研究脊髓损伤患者早期应用电动起立床对体位性低血压的影响。方法 86例脊髓损伤患者分为对照组34例和治疗组52例,对照组采用逐步摇高床头,治疗组采用电动起立床进行训练。结果两组患者体位性低血压发生例数与达到直立位所经历的时间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电动起立床训练能有效预防脊髓损伤患者从卧到站过程中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生,且所耗时间短、较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