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ICU病人家属对限制陪护的心理反应调查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探讨病人在ICU接受监护期间,其家属对ICU限制陪护的心理反应及相关原因。方法:参考国外危急重病人家属需要量表,对杭州市两家三甲医院100名ICU病人家属进行调查。结果:病人家属对探视制度的看法与健康教育、病情转归、医护质量有关。结论:ICU护士必须重视健康教育,充分认识病人家属的需要,及时提供各种反馈信息,帮助家属应其危机状态。同时,要求医院设定相关配套服务措施,缓解、维护病人家属的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住院病人陪护需求及陪护人员的经济收入,从而测算出病人的间接经济负担,为相关部门今后对护理专业的建设发展、护理人员的配备方面的决策提供一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对2006年8月27日至9月12日在桐乡市4家市级医院住院的1194位病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人均每天陪护1.19人,人均陪护费用每天47.6元;需要陪护943人,不需要陪护251人;认为生活护理最好由家人提供878人,医院护理人员提供305人。  相似文献   

3.
基层医院由于条件限制,决定了高陪护存在的必然性,一方面,对满足病人生活、心理需求,促进病人康复,保障病人安全措施的落实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另一方面,陪护人员多,增加了病室管理难度,但在实行“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下,医院管理行为必须满足病人的实际需要,得到病人的认可。文章从社会学、心理学、传统道德使然、避免一些医疗纠纷的发生等方面分析,如果病情需要或病人和亲人有要求,认为住院病人留亲人陪护有一定的必要性,医院应适当放宽病人留亲人陪护的限制。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精神科开放病区住院精神病患者陪护亲属的心理卫生状况,探讨健康教育对其心理状况的影响。方法对60例精神科住院病人的陪护亲属分别在进行精神科健康教育前、后用SCL-90进行心理调查分析,教育前的结果与全国常摸及教育后的结果对比。结果精神科住院病人陪护亲属在精神科健康教育前5项因子分(躯体化、焦虑、抑郁、人际关系敏感、恐怖)明显高于全国常摸及教育后的因子分。结论①本结果提示精神科住院病人陪护亲属存在较广泛的心理卫生问题;②精神科健康教育能有效改善住院病人陪护亲属的心理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5.
神经外科无陪护重症病房的实施与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车杰  王丽军  张晖 《医疗装备》2008,21(1):40-41
目的:探讨神经外科病区建立无陪护重症病房,对护理质量的影响。方法:神经外科建立无陪护重症病房,将重症病人集中收治,取消陪护,实行探视限制。由护士负责病人的一切治疗和护理工作。结果:(1)提高了护理质量和病人满意率。(2)改善了病区秩序,降低陪护率。(3)提高了护士综合素质和能力。(4)降低了术后感染率和并发症。(5)有效的避免了医疗投诉和纠纷的发生。结论:病区建立无陪护病房,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6.
刘璇  徐珍荣  嵇绍兵 《中国校医》2012,26(4):313+315-313,315
当前不少医院普遍存在基础护理质量差的实际问题^[1],其主要原因就是有基础护理工作是由陪护完成的,从而影响了护理质量的提高。 1陪护对基础护理质量的影响 大量陪护涌入病房与病人日夜相伴,虽然陪护较了解病人某些心理要求,在生活上周到地照料病人,在护士护理任务重的情况下分担了护士一部分工作量,但是弊大于利。1.1护理差错事故增加由于陪护缺乏医学知识,未接受过护理专业训练,照顾病人时往往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使用热水袋温度过高烫伤病人皮肤;翻身不及时方法不得当导致病人发生褥疮;禁食病人喂了饭;病人病情急剧变化时未能及时发现,从而延误了抢救时机等等,这些事例在临床中并不少见。  相似文献   

7.
优质护理服务开展以来,各家医院在实施责任制护理,降低陪护率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优质护理的目的是加强医院临床护理工作,为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其内涵主要包括:满足病人基本生活的需要,保证病人的安全,保持病人躯体的舒适,协助平衡病人的心理,取得病人家庭和社会的协调和支持,用优质护理的质量来提升病人与社会的满意度。在实际工作中,个别病人对家庭成员情感依赖较深,我院在降低陪护与满足病人情感需要方面采取按需陪护的陪护模式,取得较高的病人满意度,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介绍一种一次性可固定式药雾吸入喉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药液雾化吸入是耳鼻喉科、呼吸科、心胸外科和重病监护室等科室极为常用的一项治疗措施。普通病人多为自己握持喉咀进行吸入,由于传统的鸭咀(扁咀)型喉咀不能固定在病人口上,在给儿童、上肢受伤及上肢残缺等病人吸入时,常由医护人员或陪护人员握持喉咀协助病人吸入。为减轻医护人员或陪护人员的劳动强度,我们研制了一种一次性可固定式  相似文献   

9.
笔者以3个实际病人为例,谈对病毒性肝炎病人心理护理的体会。首先对病毒性肝炎患者的心理状况进行了分析,根据病人的心理状况制定和实施相应的心理护理。尤其对初入院病人、女性或病情较重患者要细致了解和观察病人思想活动,帮助病人了解发病机理、治疗方法、应注意事项、病程转归、病后防止复发等常识,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恢复乐观情绪。同时要对家属进行宣传指导,让他们给予患者更多的支持和安慰。  相似文献   

10.
提升护理质量创无陪护病区的设想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院开设床位1200张,年门诊量55万余人次,年收治病人3万多,家属陪护虽然满足了病人的心理和情感需要,但绝大多数都对病情掌握不够,对疾病所需要的专科护理不了解,不懂消毒隔离,容易造成感染和交叉感染。病房管理是医院管理的基本内容,病房陪护问题是衡量医院病房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的一项主要指标。随着整体护理的开展,针对陪护的现状,提出了“提高护理质量,创无陪护病区”的设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CCU(冠心病重症监护病房,以下简称CCU)病人对限制陪护心理反应及对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将住院CCU患者随机分观察组(不限制陪护)和对照组(只在规定时间内探护)分别于同一时间进行问卷调查,比较两组心理反应程度及康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抑郁、焦虑明显好于对照组(P<0.01),住院日短于对照组.结论:重视CCU住院患者心理反应,鼓励陪护可减轻患者心理压力,更好配合治疗.  相似文献   

12.
卢燕 《工企医刊》2008,21(5):8-10
目的:了解术前患者的心理状况,探讨术前实施心理干预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为术前实施心理干预提供依据。方法:对鼾症择期手术病人术前采用Zung-焦虑量表(SAS)进行心理测验,并且测量心率、血压。随机分组,其中对照组60例;试验组60例;对试验组术前一日实施心理干预,并于第二日手术开始前再次进行心理测验。结果:调查显示手术病人术前SAS总分高于国内常模,心理干预前两组之间测量无差异性(P〉0.05);经过心理干预,手术开始前干预组患者紧张、焦虑、恐惧心理低于对照组(P〈0.0),生命体征更趋于平稳。结论:手术病人术前经过心理干预,能明显降低紧张、焦虑、恐惧心理,可以使病人处于最佳的心理状态来迎接手术。  相似文献   

13.
围手术期患儿父母心理健康状况及心理行为干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国强 《中国妇幼保健》2006,21(15):2080-2082
目的:探讨患儿父母在围手术期的心理健康状况,制定心理行为的干预措施。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75例择期手术患儿的父母进行测试并与常模进行比较,对在麻醉诱导期是否由父母陪护以及合作程度不同的患儿父母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比较。结果:围手术期患儿父母SCL-90总分及多项因子分高于国内常模,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麻醉诱导期由父母陪护时其患儿父母的总分及人际关系、恐怖、抑郁、焦虑因子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在麻醉诱导期合作程度较好的患儿父母抑郁及焦虑因子评分明显低于合作程度较差的患儿父母(P<0.05)。结论:围手术期患儿父母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国内常模,在麻醉诱导期由父母陪护以及合作程度较好的患儿父母心理状况明显好于没有父母陪护、合作程度较差者。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RVVC)病情复发因素。方法:选取确诊为RVVC的患者50例和初次或偶发的外阴阴道念珠菌病(VVC)患者50例,分别对两组患者发病前15项生活和生理状况进行调查对比分析。结果:RVVC组排在前5位的因素依次为:发病前5d内性生活、生理状况差、心理负面情绪、月经来潮和性伴同患生殖器念珠菌病;在生理状况差、心理负面情绪、月经来潮、性伴同患生殖器念珠菌病和性生活频率(≥3次)5个因素,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因素在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RVVC患者病情复发与发病前5d内性生活、生理状况差、心理负面情绪、月经来潮和性伴同患生殖器念珠菌病有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15.
江彩红 《泰山卫生》2006,30(3):41-43
通过对30例癌症病人的观察及访谈,了解他们患病后的心理状况。结果显示:普通存在恐惧、焦虑、抑郁等不良心态,通过施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措施,能减轻病人的心理压力,提高了生存质量。结论:施行个体量化的心理护理能促进病人的心理健康及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20 0 2年 11月开始 ,在广东省局部地区出现了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由于其有较强的传染性 ,病人在医院治疗期间 ,不设陪护 ,不得探视。如何使病人家属正确对待 ,配合治疗 ,促进病人康复 ,是临床护理上的一个重要问题 ,本文重点讨论病人家属的心理变化过程。通过与家属直接沟通电话随访的方式 ,了解患者家属的心理状况。患者家属的心理特点如下 :①担心能否治愈 ;②不放心 ,要求陪护 ;③担心医院的饮食营养跟不上 ;④担心自己会被感染上非典型肺炎 ;⑤怀疑医院的诊断 ;⑥治疗后复查胸片病灶依然存在 ,担心治疗效果 ;⑦担心医疗费用支付不起 ;⑧…  相似文献   

17.
河北省1997~1999年恙虫病血清学分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对27例恙虫病病人的血清进行分型,均被证实为Gilliam血清。同时发现Gilliam血清型与kato和karp两个血清型存在不同程度的血清学交叉反应,结论:河北省恙虫病属Gilliam血清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健康宣教对精神患者陪护人员心理状况的影响。方法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和自编精神分裂症健康知识调查问卷,对103名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陪护人员进行调查,并对其进行4周的健康宣教。结果陪护人员宣教前的SAS和SDS评分分别是(52.70±2.01)分和(60.20±1.05)分,显著高于全国常模的(41.90±2.60)分和(41.40±1.83)分(P<0.05);宣教后陪护人员的SAS和SDS评分分别是(43.10±1.43)分和(48.41±1.03)分,较宣教前有明显降低(P<0.05);宣教后陪护人员对精神疾病相关知识的知晓度明显提高。结论精神科住院患者的陪护人员存在较广泛的心理卫生问题,健康宣教工作可有效改善陪护人员的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恶性肿瘤是一类对家庭和社会产生严重影响的疾病,本文对恶性肿瘤病人住院而需陪护的负担进行了调查,并分析负担程度及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流行病学现场调查方法调查了110名恶性肿瘤住院陪护情况。并对陪护程度进行量化,推算了癌症患者陪护所需的费用。结果 96.36%恶性肿瘤患者住院需要陪护。其中84.81%需要24h陪护,陪护主要由其配偶承担,子女的在职陪护较普遍,晚期患者的陪护时间要大于早期和中期患者。结论 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在治疗效果不明显情况下,从经济和情感上应提倡在社区开展对症治疗。  相似文献   

20.
从心理学的护病角度,通过对50例外科手术病人,手术前后(1w内)情绪变化及睡眠质量的观察,采用同源配对观察,着重了解手术对病人心理状态的影响。心理观察结果表明:①患者术前普遍出现焦虑、恐惧等表现,术后大部分变为平静心境。②术后睡眠好者明显多于术前。通过手术及解释、安慰等心理护理,对病人症状改善有一定的帮助。因此,加强病人的心理护理工作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