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道地药材是中医临床公认的优质药材,素来是中药材的“品质标杆”,它的形成是特定种质与特定环境长期交互作用的结果。遗传因素通过调控“代谢特质”(有效成分含量积累)与“形态特征”(独特的生物学性状)对道地药材品质形成发挥主导作用。转录因子作为发挥中枢核心调控作用的遗传基因,在影响中药有效成分积累和特定生物学性状形成中均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结合本课题组的研究实例,从“代谢特质”和“形态特征”两方面探讨转录因子对中药材质量形成的调控作用,为揭示道地药材品质形成的科学内涵,保护中药资源、保障优质中药材的可持续供给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正>陈万生教授团队主要研究方向为基于药效物质的中药品质调控,针对高活性中药药效物质资源开发所面临的“生物合成途径不明”、“代谢调控效率低”两个关键问题,创建了基于“基因-代谢物”关联谱的中药有效成分生源途径高效解析技术,依托完整、快速、多样化的中药功能基因鉴定系统,多角度表征次生代谢调控网络;同时通过开展基于真实世界证据的中药质量标志物发现、基于结构基因的靶向调控和基于转录因子的全局调控成功提高了活性天然产物含量,为利用次生代谢工程调控中药品质提供了成功范例。  相似文献   

3.
系统生物学方法在药用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次生代谢产物是植物在其生长发育和对环境的适应过程中形成的,通常是药用植物中的主要活性成分,药材品质的物质基础。但次生代谢产物的生源途径复杂,其产生和积累受到自身遗传和环境中各种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的调控,影响了药用植物作为药材的品质控制及其活性成分的开发利用。系统生物学思维与方法是系统全面探索生物的有力工具,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及生物信息学的发展,系统整合基因组、转录组、蛋白组和代谢组等组学技术,将为药用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研究带来新的机遇。这种整体、系统的研究方法在药用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形成的生物合成途径、信号转导、生态环境及其代谢工程等研究中的应用,构建次生代谢物生物合成基因表达调控系统模型,对于系统阐释药用植物有效成分成因和道地药材形成机制、代谢工程产生药用植物活性成分、和药用植物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综述了中药材生产化学调控的意义、方法、原理和应用,植物化学控制技术可以定向调控中药材的生长发育和有效成分的积累,以使药材的质量得到改善,在中药材标准化栽培领域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概述了生态环境因子对药用植物次生代谢物合成积累的影响,并阐述了植物生态学、功能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及系统生物学方法在药用植物次生代谢物研究中的应用。指出应加强多生态因子综合作用的系统研究;系统整合多种组学技术,深入研究药用植物次生代谢物的生物合成途径、代谢规律及关键调控位点,从而为系统阐释药用植物有效成分成因和药材品质形成机制、代谢产生药用植物活性成分以及建立药材优质生产基地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中药材体系的流通环节出发,基于中药材品质的价值链,分析目前我国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种植问题突出致使中药材药效弱化,初加工方式原始导致硫超标,市场供需失衡引起药材价格波动较大。并以现代物流为切入点,探究从初加工、运输、仓储、养护、包装等方面对中药材流通过程的控制,其中自动化初加工能保障中药材的品质、规范化运输能降低中药材损耗、现代化仓储能助力中药材管理、科学化养护能维持中药材药效、标准化包装达到全程保护中药材的效果,同时利用信息技术有利于构建中药材的现代流通体系和可追溯体系,促进中药材系统的信息化,保障中药材的道地性,实现中药材品质的提升,促进中药材的保护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邱勋荣  李玉姗  万琴  高欢  齐娅汝  李远辉  杨明 《中草药》2024,55(4):1377-1388
中药材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中药临床疗效的高低,干燥是植物性中药材采收后广泛应用的重要加工工序,是形成药材品质的关键环节。一般认为,真空冷冻干燥可较好地保护中药材质量,但这些优势的形成机制鲜有总结。同时,真空冷冻干燥也存在挥发性成分易损失、部分有效成分转化不足、破坏细胞结构完整性、影响后续贮存等缺点。通过对真空冷冻干燥的优势与不足进行综述,同时为扬长避短,总结了调控技术和方法,为真空冷冻干燥技术在中药材干燥领域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中药材有效成分的形成与积累除了受遗传因子的调控和环境条件的影响外 ,还受产后的采收、加工、干燥方法、贮藏和炮制的影响 ,这其中采收便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药材的采收期直接影响药材的产量、品质和收获效率 ,适期采收对药材的产量、品质和收获效率都有良好作用。可是目前对野生药材的滥采乱挖 ,导致资源日益枯竭 ,以致有些药农为了多采挖野生药材 ,甚至不分时节或先于采收季节采挖药材 ,致使药材质量受到严重影响 ,极大地影响了临床的疗效。即使人工栽培的药材 ,由于缺乏对有效成分含量的跟踪研究 ,一味追求产量 ,忽视了质量因素 ,仅…  相似文献   

9.
植物来源中药材的品质与药用植物的生长及次生代谢密切相关。bZIP转录因子作为基因表达的关键调控因子,在植物生长发育、生物及非生物胁迫应答、次生代谢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对提高药用植物抗性、促进有效成分积累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已证实通过调控bZIP转录因子的表达可有效提高青蒿、人参、丹参等中药材的品质。在阐明bZIP转录因子生物学功能的基础上,探讨其对药用植物品质(形态特征、抗逆反应、次生代谢)的影响,展望其在中药材品质改良中的应用前景,为深入探究bZIP转录因子在药用植物生长发育及有效成分积累中的作用提供参考,为优质中药材的培育和生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药材产地加工传统经验与现代科学认识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产地加工是药材生产与品质形成的重要环节.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经验积累形成了独具特色、内容丰富、较为系统的中药材产地加工方法和技术体系.经过产地加工,不仅起到去除其非药用部位以净制、终止其生理生活状态以利干燥等目的,同时通过适宜的加工方法,可促使药用部位中药效物质的最大保留、毒性成分的有效降低、化学成分间的相互转化等物理化学变化.因此,基于传统经验形成的药材产地加工方法赋予了中药材性状、规格、品质、药性等诸多内涵,蕴涵着丰富的科学道理.本研究基于药效物质基础的角度探讨药材产地加工方法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为药材加工生产的规范化、标准化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1.
孟祥才  李晓颖  姚杰  孔玲  关瑜 《中草药》2022,53(5):1587-1594
道地药材以优质而著称,其质量受环境影响较大.中药材由野生转为栽培,导致药材质量下降.药材质量的科学评价是中药产业的基石和传统中医药健康发展的保证,然而中药含有大量不同功效成分和功效相同的多种成分,难以评价质量.根据人体与植物的异同点,对道地药材质量形成机制、道地药材质量复杂性的本质原因以及目前评价药材质量的方法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2.
山西道地药材质量研究概述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山西地理位置独特,地形地貌复杂多样,中药材资源丰富,且药材历史悠久,经过历史的发展形成了多种道地药材。近年来,国家和山西省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中医药发展的政策来推进中药材产业的发展。本文通过对不同产地党参、连翘、黄芪、柴胡、款冬花、远志药材中有效成分含量进行比较,并以此为一个方面来反映药材的质量,对山西药材的品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来自山西道地产区的药材有效成分含量较其他地区药材有效成分含量高,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药材品质较好,可为山西道地药材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植物生长调节剂是一类具有与植物激素相似生理活性的人工合成农药,被广泛应用于粮食、蔬菜、水果、花卉等作物中,已成为作物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生产的重要技术保障。近年来,植物生长调节剂在中药材生产中也广泛应用,对于调控中药材生长发育、提高产量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中药材不同于一般的作物,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不仅要考虑对中药材产量的影响,还应特别注意对中药材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影响。该文综述了植物生长调节剂在中药材中的应用情况、对中药材质量和安全性的影响、以及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残留限量标准和检测技术等,以期为今后科学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促进中药材规范化种植,保障中药用药安全提供科学依据。目前中药材生产中盲目使用滥用壮根灵、膨大素等植物生长调节剂现象普遍,已导致一些中药材的质量显著下降,同时造成对中药材和栽培环境的双重残留危害,给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安全隐患。今后应加强植物生长调节剂在中药材中的登记管理、使用规范和限量标准制定,规范管理以肥代药规避农药登记等乱象,为中药材质量及安全性监测提供依据。同时,鼓励中药材生产中有针对性地减施或不施植物生长调节剂,特别是对多有效成分的药材。提倡中药材进行有机种植或生态种植。  相似文献   

14.
传统方法鉴定中药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四十余种中药材及中药饮片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运用眼看、手摸、鼻闻、水试、火试等方式鉴定中药材性状与质量,可为判断质量、区分伪正品提供有效依据。四十余种中药材及中药饮品均顺利完成鉴定、质量分析和伪正品区分,传统方法鉴定法的应用可为多数药材质量、性状鉴定提供可靠依据,有助于判断药材质量、区分伪正品,对加强药材质量监督控制,做到安全合理用药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刘昌孝 《中草药》2016,47(18):3149-3154
中药资源是中医药健康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中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道地药材是在特定自然条件、生态环境的地域内所生产的药材。其质量又与地域性、多样性、可变性和人文性的"四性"特点密不可分,它决定了中药资源发展中所占有的特殊性和规律性。中药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是中药质量的核心问题,然而现行的中药质量问题、质量评价和控制方法尚存在难以客观反映中药内存在的质量问题,质量标准中测定及鉴别的成分尚不能和中药有效性和安全性直接关联。根据中药化学成分与植物次生代谢物生物合成的关联性,为反映中药材、饮片、提取物、单方或复方制剂中的与功效有关物质与质量的关系,重申定义中药质量标志物的基本条件。着眼于全过程的物质基础的特有、差异、动态变化和质量的传递性、溯源性,建立质量标志物中药产业链全过程控制体系,有利于建立中药全程质量控制及质量溯源体系。  相似文献   

16.
基于中药质量标志物的饮片质量控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郝敏  陆兔林  毛春琴  王巧晗  苏联麟  张季 《中草药》2017,48(9):1699-1708
饮片是中药配方颗粒、中药汤剂、中成药的原料药,其质量好坏直接影响了三大中药产品的质量。作为"中药材-饮片-中成药"产业链的中间环节,饮片质量至关重要。然而,近几十年来,中药质量控制一直以药材为主,饮片的质量控制虽逐渐被行业内重视,但仍不能体现其本身特性,缺乏科学性、有效性、合理性,严重影响了中药产业的健康发展。刘昌孝院士于2016年首次提出了"中药质量标志物"的质量控制新概念,在行业内引起了强烈反响。对目前大中药产业质量标准的现状进行综述与分析,将"中药质量标志物"的研究思路与饮片本身特点相结合,形成具有饮片特色的"饮片质量标志物"质量控制新思路,旨在引发饮片领域内专家同行的思考与共鸣,推动中药饮片质量控制方法的发展与完善,保证中药产品行业的快速稳步发展。  相似文献   

17.
根类药材商品规格等级标准研究模式探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中药商品规格等级标准作为市场商品流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约束市场秩序,保证药材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国务院发布的《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2015—2020年)》也明确提出了"完善中药材流通行业规范,完善常用中药材商品规格等级"的重要任务。根类药材作为中药材中的一大类,其传统规格等级的划分复杂,而在现行等级标准的制定上尚缺少较为合理的研究模式。该文通过全面梳理商品规格等级标准及相关研究背景,分析根类药材商品规格等级研究现状及问题,总结标准制定中的关键环节,并以太子参为例介绍了根类药材商品规格等级标准的研究思路,为其它根类药材商品规格等级标准的制定提供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18.
张恬  郭宇博  李军德 《中草药》2019,50(18):4490-4494
药用动物资源是中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药发展的重要战略储备资源,在野生药用动物资源日渐匮乏的今天,大力开展药用动物人工养殖才能确保我国中医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然而《中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收载的106种药用动物中仅有22种(除家畜家禽外)有现行选育、养殖相关标准,共211项,其中除国家标准7项、行业标准(农业、水产)11项外均为地方标准,远远落后于同类型农业标准化程度,无法实现动物药材规范化生产。亟需对常见动物药材蟾酥、水蛭、全蝎等建立包括基础标准、产品标准、工艺过程标准、安全标准、环境保护标准、管理标准、工作标准在内的动物药材生产及产地加工技术标准体系,补充产业空白,从源头把控动物药材、动物类中药饮片及含有动物性成分中药产品质量。  相似文献   

19.
现行的饮片质量标准中将对照药材作为其质量控制的标准物质之一,且存在诸多饮片的鉴别、检查项等均规定为同药材。然而,中药饮片作为中医临床直接应用的药品,其外观性状、有效成分、功能主治等方面往往与原药材有所差异。使用药材的控制标准来规定饮片,不能满足饮片质量控制的需求,有失合理性和科学性。针对中药饮片质量标准部分项目不合理、质控指标缺乏专属性等问题,本文在总结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提出将对照饮片作为中药饮片标准物质之一的思路,从对照饮片制备过程中原药材、辅料、炮制工艺等方面作了深入分析与思考后,提出了相应对策。此外,还展望了对照饮片应用的优势及未来研究方向,为对照饮片的深入研究和进一步应用提供思路与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