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的 研究危重患者胃肠功能障碍中医证型及病位的分布现状.方法 检索1989年至2013年间与中医证型及病位相关的危重患者胃肠功能障碍文献.对涉及的中医证型及病位进行分类整理,建立数据库,规范名称后进行频次统计分析.结果 纳入文献39篇,涉及中医证型56种,出现总频次93次.其中出现频率≥2%的证型共20种,占比61.29%.进行名称规范后,中医证型减至38种.其中出现频率≥2%的证型共21种,占比81.72%.文献涉及中医病位10个,出现总频次43次.进行规范后,中医病位减至8个.病位主要在脾、胃、大肠、小肠、肝和肾,共占比88.37%.结论 本病主要病位在脾、胃、大肠、小肠、肝、肾,但现有中医证型过于繁多,术语应用不规范,尚无法反映其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通过从文献研究结果探讨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病机特点显示,通过对胆汁反流性胃炎证型频数的统计,经过规范后胆汁反流性胃炎的征型达到36个,其中胆汁反流性胃炎主要证型(频次在5%以上)的频率之和为62.92%.这说明临床证型的分布离散性大。而通过对证素的分析.发现胆汁反流性胃炎涉及17个证素.常见病位证素的频率之和为92.5%.常见病性证素的频率之和为95.2%说明3~4个常见病位证素及5~9个常I见病性证素可覆盖疾病的大部分信息。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胆汁反流性胃炎中医证型与内镜下的表现.方法:通过328例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中医证型分析,观察胆汁反流与Hp感染;中医证型与发病年龄、胃镜下黏膜损害程度、病理改变之间的关系.结果:胆汁反流与Hp感染呈负相关;青年人群证型以肝胃不和、脾胃虚弱为主,病理以浅表性胃炎为主;中年人群证型以湿热中阻为主,病理以萎缩性胃炎伴...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疏肝和胃饮加减联合常规西医治疗肝胃不和型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取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胆汁反流性胃炎(肝胃不和型)患者共61例,随机分为试验组(31例)及对照组(30例),对照组予常规西医治疗,试验组在常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予疏肝和胃饮加减,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西医症状及胃镜下胆汁反流、胃黏膜相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试验组患者中医证候、西医症状、胆汁反流及胃黏膜相的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疏肝和胃饮可有效改善肝胃不和型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的临床症状,减少胆汁反流量,修复胃黏膜,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中医临床证候分布情况.方法 运用临床流行病学的方法,收集200例符合研究条件的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进行统计学因子分析.结果 ①本组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女性居多,年龄在40~49岁和50~59岁者居多,病程分布以1~5年比例最高.②发病与患者的饮食习惯、情志因素及既往患有肝胆疾病有一定的关系.③有寒热错杂并脾胃虚弱、脾胃湿热、肝胃郁热、肝胃气滞、胆热犯胃、肝胃郁热并胆热犯胃、肝胃郁热并气郁痰阻共7个证候因子.结论 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病位在胃胆,与肝脾关系密切.病性为虚实夹杂,虚证为脾胃虚弱、运化无力;实证为肝失疏泄、胆胃不和、胃气上逆,或邪热湿浊、蕴阻中焦、胃腑滞满、胃挟胆逆.  相似文献   

6.
刘向津  郭卉 《天津中医药》2018,35(8):583-586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分析和总结中医药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用药规律,为进一步挖掘中医药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及新药研发提供参考。[方法]检索收集Pub Med、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和维普数据库收录的近5年中医药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文献并建立方剂数据库,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对方剂数据库进行四气、五味、归经分布,频次统计、组方规律、药物间关联度、核心组合、新方分析,挖掘其中的用药规律。[结果]筛选出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方剂239个,确定了处方中药物出现的频次,常用对药组合,演化得到新处方16个。[结论]近5年现代期刊文献中收录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中药药性以温、寒为主,药味以苦、辛为主,归经以脾、胃为主,药物功效以疏肝和胃、利胆泄热、散结消痞、清热燥湿和补脾理气为主,体现了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中医证候分布特点,总结其基本规律.方法 检索1989 - 2009年与中医证候相关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文献,对中医证候分类进行整理,建立数据库,对所涉及的中医证候名称进行规范,对规范前后的中医证候进行频次统计分析.结果 纳入文献120篇,涉及中医证候类型225种,出现频率>1%的证候类型占7.6...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胆汁反流性胃炎的发病分布规律。方法:对2017年1月-2018年12月符合胆汁反流性胃炎的患者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性别、年龄、主要临床症状、胆汁反流程度、胃黏膜相及中医证候分布情况。结果:①从性别上女性多于男性,其中以31~50岁年龄段发病最多。②主要临床症状分布:胃痛胃痞烧心嗳气纳呆口苦。③反流程度Ι度反流最多见,其次是Ⅱ度反流,胃黏膜相主要表现为充血、水肿和糜烂。④中医证候与胃黏膜关系:肝郁气滞证:水肿糜烂红斑充血;肝胃郁热证:水肿糜烂红斑充血;脾胃湿热证:水肿红斑糜烂充血;脾胃虚弱证:水肿糜烂红斑充血;胃阴不足证:糜烂=红斑充血=水肿;寒热错杂证:水肿糜烂红斑充血。结论:胆汁反流胃黏膜情况以水肿和糜烂多见,随着反流程度加重,黏膜糜烂发生率升高;中医证候以肝胃郁热证、寒热错杂证及脾胃虚弱证多见;中医证候和胃黏膜相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 0.05)。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柴黄清胆和胃汤辅治胆汁反流性胃炎(BRG)胆胃郁热型的效果.方法:10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及试验组各54例.两组均用常规治疗,试验组加用柴黄清胆和胃汤治疗.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常规组(P<0.05).治疗8周后试验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常规组,胆汁反流次数、反流时间少于常规组(P<0.05).治疗8...  相似文献   

10.
冯晶远 《光明中医》2009,24(5):912-913
胆汁反流性胃炎也称碱性返流性胃炎,是由于胆汁反流入胃所引起的上腹痛、呕吐胆汁、腹胀、体重减轻等一系列表现的综合征,常见于胃切除胃肠吻合术后,总发病率约5%左右,大量吸烟及嗜食辛辣者,胃炎的发生率因胆汁反流而增高.参考下属文献 [1-40],发现中医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效果很好,尤其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既体现了中医的治本,又显示出西医治疗迅速的特点,效果更尤,就我院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90例,并与单纯西药治疗84例对照,现将临床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为了明确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证型及其与幽门螺杆菌的相关性,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对近年来的相关文献进行总结,得出以下结论:主要的中医证型包括肝胃不和型,脾胃湿热型,脾胃虚寒型,胃阴亏虚型;并认为实证患者幽门螺杆菌HP感染率较高,虚证患者HP感染率较低。  相似文献   

12.
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患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证候要素组合与分布规律。方法通过临床流行病学横断面调查获取417例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四诊资料,以基于熵的复杂系统分划方法提取证候要素,确定症状贡献度,建立诊断阈值,通过阈值辨证结果,分析本病证候要素组合与分布规律。结果动脉硬化性脑梗死存在气虚、气滞、血瘀、痰浊、郁热、痰热、阴虚、阳虚等证候要素,可有单一证候要素、2个证候要素、3个证候要素及4个或以上证候要素组合类型,气虚、气滞、血瘀、痰浊在本病证候要素总体分布及组合分布中出现频率较高。结论动脉硬化性脑梗死病机复杂,其主要病机特点为气虚为本,气滞、血瘀、痰浊为标,临床应全面分析。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初步探寻胃癌在临床上的中医证型构成及分布的客观规律。方法:通过对2005年—2012年来国内公开发表的有关胃癌的中医辨证分型的文献进行统计分析,运用χ2检验对总结出的8组病例数据以长江为界进行南北比较。结果:肝胃不和、脾胃气虚、脾胃阳虚、瘀毒内结、痰湿凝滞、胃热阴虚、气血亏虚为胃癌临床常见中医证型,南北地区的中医证型分型情况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南方多以肝胃不和、脾胃阳虚、痰湿凝滞为主,而北方多以脾胃气虚、瘀毒内结、肝胃不和为主。结论:胃癌病例的统计结果对确定该病种的临床中医辨证分型,并制定统一的单病种诊疗规范具有重要的临床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聚类分析法分析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根治率与中医证候分型间的联系。方法以137名慢性胃炎并接受根除H.pylori治疗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Kmeans聚类分析法对这些患者的中医证候学资料进行分析。结果通过聚类分析方法,可以将患者分为4类:肝胃不和型,脾胃虚弱型,肝郁气滞兼有脾虚型,脾胃湿热兼有阴伤型。其中脾胃湿热兼有阴伤型中H.pylori根治率最低,为50%,肝郁气滞兼有脾虚型根治率最高,为90.9%。结论慢性胃炎不同证型患者中的H.pylori根治率不同。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同地域冠心病证候表现和“冠心病心血瘀阻证”危险因素的差异。方法1500例冠心病患者分别来自长沙、太原和新乡3个不同地域,在质量控制的前提下,进行中医证候的判定,并对不同地域“冠心病心血瘀阻证”的危险因素进行描述和对比研究。结果冠心病总体临床证型分布显示心血瘀阻〉痰阻心脉〉心阴亏虚〉气滞心脉〉心气亏虚〉寒滞心脉〉心阳亏虚,3个不同地域心血瘀阻证的分布相近:心血瘀阻证危险因素的地域差异性主要体现在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上。结论“冠心病心血瘀阻证”为冠心病最常见的证型,其危险因素分布均表现出一定的地域特征,这种差异可能与各地域地理环境气候特征及其影响下的患者人群体质和生活习惯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穴位敷贴治疗糜烂性胃炎的疗效。方法:选取糜烂性胃炎患者48例,进行中医辨证分型,然后采用穴位敷贴治疗贴进行治疗;观察治疗前后症状的变化,胃镜观察炎症及病理改变情况。结果:穴位敷贴治疗贴治疗糜烂性胃炎,能明显减轻对脾胃虚弱型及肝胃不和型的临床症状。结论:采用穴位敷贴外治法治疗糜烂性胃炎疗效满意,尤适用于脾胃虚弱型及肝胃不和型糜烂性胃炎,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调查研究沧州地区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证候学特点,进而辨证施治。[方法]查阅相关文献及以往病例资料,制定中医证候学调查表。对胃食管反流病患者患病情况进行调查,予以中医辨证,得出该地区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证型构成特点。[结果]300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以中阳不足、脾胃虚弱多见,胆胃郁热、肺胃失和次之,而胃阴不足、肝寒犯胃较少。[结论]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宜温养中阳、调补脾胃治其本,化湿行气、清除积滞治其标。并根据患者年龄、体质、病情轻重不同,治疗上在温与清、补与消的运用上各有所侧重。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秦皇岛地区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中医证型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关系。方法:编制中医证候四诊信息采集表,采用临床流行病学方法,进行426例患者临床调查,体检合格的40例健康人群设为对照组。运用统计方法,探讨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中医证候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关系。结果: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在各证型出现从高值到低值排列为脾虚湿瘀证〉湿热内蕴证〉肝胃郁热证〉气阴两虚证〉脾肾阳虚证〉热盛伤津证。其脾虚湿瘀证的患者IMT较其他组高(P〈0.01)。湿热内蕴证与脾虚湿瘀证二者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但余证型与脾虚湿瘀证比较有差异(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应该筛查颈动脉超声检查。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在脾虚湿瘀证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患者最重,提示临床上可应用健脾清热、化湿活血法治疗糖尿病,对患者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可能起到一定的减低和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9.
老年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中医病证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E)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中医病名及诊断标准,阐明其发病机理,为规范MODSE的中医药研究奠定理论基础。方法对患者176例的中医证候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衰竭前期正虚为主及邪盛为主比例差别不大,而衰竭期则以正虚为主。正虚为主的证型以气阴两虚最多,其次为阳气衰竭。邪盛为主的具体证型中瘀毒内阻最多,其次为痰热壅盛。结论该综合征发病机理为内外因合而为之,遇有外邪侵袭,正气难以抵御,迅速出现脏腑功能失调,气血津液严重紊乱而致阴阳之气不相顺接,脏问乘侮而致几个脏腑相继出现脏气耗伤之极,发为脏器衰败的逆转危候。“正气虚”是发病的基础,贯穿于病程始终,衰竭期正虚尤为突出。扶正是干预治疗的重要环节。正虚为主有气阴两虚、阳气衰竭、阴阳两虚、阳脱阴竭四个证型;邪盛为主有痰湿内蕴、痰热壅盛、热毒内盛、瘀毒内阻四个证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