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探讨定量超声诊断早期类风湿性关节炎(RA)病人骨量变化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跟骨超声仪测量早期RA病人30例及与其相匹配的健康人30例的双足跟骨,主要诊断参数包括宽带超声振幅衰减(BUA)、超声传导速度(SOS)和超声硬度指数(STI),对两组的测量参数进行比较,并同时分析RA者骨质疏松发生率。结果:RA组BUA和STI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1),差异有显著性;而SOS和OP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左右跟骨的BUA、SOS及ST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RA病人中活动组BUA及STI值显著低于非活动组(均P(0.01),SOS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跟骨定量超声BUA测值减低可反映早期RA骨量丢失的程度及评价疾病的活动性。STI作为骨质量的综合评价指标,对早期RA病人的骨量丢失也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骨密度测定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凌 《华中医学杂志》2005,29(4):243-244
目的探讨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骨密度的改变情况。方法应用定量超声法测定150例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右足跟骨的骨超声振幅衰减(BUA)和超声传导速度(SOS),并以150例性别、年龄、体重、身高和体重指数与甲亢组相匹配的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据此统计分析甲亢组的骨量减少及骨质疏松的发生率。结果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组的BUA和SOS均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甲亢组总的骨质丢失发生率为44.0%,对照组为11.3%,两组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其中,甲亢组骨质疏松的发生率为18.7%,对照组为3.3%,两组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结论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的骨密度明显降低,骨量减少,骨质疏松发病率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3.
Graves病骨超声测量和骨代 谢状况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勤  吴桐  王汝莲  蒲琳  李伟 《四川医学》2001,22(11):1033-1034
目的:测定Graves病患者跟骨超声声速(SOS)、超声振幅衰减(BUA)以及骨代谢生化指标,了解Graves病中骨质疏松占比例,同时证明骨质疏松是属于高转换,对骨质疏松治疗有借鉴作用。方法:应用法国UBIS3000型超声波骨质测定仪测定68例Graves病患者,40例健康人右跟骨SOS、BUA,同时测定血清骨钙素(BGP)及酸性磷酸酶(ACP)的水平。结果:Graves病患者SOS及BUA低于健康人组(P<0.01)骨钙素,酸性磷酸酶高于健康人组(P<0.01)且与SOS、BUA呈明显负相关,FT3与骨转换指标呈正相关,而与SOS呈负相关,并提出Graves病患者骨质疏松发生率为29.4%。结论:Graves病患者存在高转换型骨质疏松。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外周血的骨保护素(OPG)、瘦素水平变化及其对RA患者骨质疏松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收入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共72例,另外选择60例正常人作为健康对照组,对72例患者给予治疗,评估患者血清OPG、瘦素水平,并对比不同骨质疏松程度下患者的OPG、瘦素水平差异。结果:本组72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均给予治疗,其中缓解44例,未缓解28例,未缓解的28例患者中16例治疗有效,12例治疗无效。RA组治疗前OPG显著低于对照组及治疗后,瘦素显著高于对照组及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缓解组OPG水平显著高于有效组及无效组,瘦素水平显著低于有效组及无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效组OPG水平显著高于无效组,瘦素水平低于无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骨质疏松发生情况对比显示,RA组骨质疏松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A组及对照组骨质疏松患者的OPG表达显著低于骨量正常及骨量减少患者(P<0.05),瘦素表达显著高于骨量正常及骨量减少患者(P<0.05)。结论:RA患者外周血OPG水平明显降低,RA患者较易发生骨质疏松,OPG水平越低,患者骨质疏松越严重。RA患者外周血瘦素显著升高,RA水平与患者骨质水平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5.
骨定量超声在诊断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骨密度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男性2型糖尿病(T2DM)患者骨密度改变及其内在原因.方法 用超声成像骨密度测定仪(UBIS)对213例男性T2DM患者及213例男性健康对照者跟骨作超声波传导速度(SOS)、骨强度指数(STI)、骨超声振幅衰减(BUA)等骨定量检测,其检测值与对照组的参数相比,得到T积分,按WHO规定,得出骨骼健康状况诊断结果;测量T2DM两组胰岛素水平、糖化血红蛋白(HbA1c)生化指标等.结果 213例T2DM患者中,骨量减少、骨质疏松的发生率为54.9%(P<0.025),该组胰岛素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P<0.02),HbAlc高于对照组(P<0.02).结论 男性T2DM患者易于并发骨量减少及骨质疏松,其内在原因与低胰岛素减少、高HbA1c所导致的骨量丢失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不同病期类风湿关节炙(RA)患者血清骨代谢指标的变化及其与相关临床指标的关系.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方法检测37例活动期RA患者、39例缓解期RA患者及35例健康人血清I型胶原氨基末端肽(NTX一1)、骨碱性磷酸酶(B-ALP),同时测定血沉(ESR)及类风湿因子(RF)、C反应蛋白(CRP)的浓度.结果 NTX-1水平在健康对照组、RA缓解组、RA活动组依次升高,且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与RA活动组比较.健康对照组、RA缓解组的ESR、CRP水平显著降低(P<0.05),B-ALP显著增加(P<0.05),而这两组间的B-ALP,ESR,CRP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RA活动组NTX-l与CRP水平呈正相关(r=0.375,P<0.05).结论 RA患者骨代谢畀常,NTX-1是判断不同病期RA患者骨吸收的敏感指标,与 B-ALP一起.可作为判断RA活动性的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外周血核因子κB受体激活剂配体(RANKL)和护骨素(OPG)水平的变化在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合并骨质疏松性骨折(OPF)中的意义.方法 选择2010-2012年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科住院的RA患者384例为RA组,年龄16 ~ 82岁,平均(49±14)岁;并根据RA组年龄和性别构成匹配入选158名健康人为对照组,年龄24 ~ 76岁,平均(50±11)岁.严格按照OPF定义并参考X线片判断两组OPF发生情况,以双能X线骨密度吸收法测定其骨密度(股骨区+腰椎2~4),酶联免疫法检测外周血RANKL和OPG水平.比较两组发生OPF的情况、外周血RANKL和OPG水平、骨密度值及其骨质疏松发生率.结果 384例RA患者OPF发生率21.35%(82例),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80% (6/158)(x2=25.371,P <0.01).与健康对照组比较,RA患者外周血RANKL水平(0.150±0.143比0.1叭±0.066,t=4.178,P<0.000 1)、OPG水平(0.457±0.293比0.359 ±0.216,t=3.347,P=0.001)和RANKL/OPG比值(0.41 ±0.35比0.34±0.20,t=2.111,P=0.036)均明显升高.327例RA患者在各测定部位的骨密度均明显低于正常组(P<0.01),骨质疏松发生率为37.00%(121/327),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的13.92%(22/158)(x2=27.291,P<0.01).发生OPF的RA患者组较无OPF组具有更高的骨质疏松发生率(x2=38.186,P<0.01)、更大的年龄(t=4.377,P<0.01)、更长的病程(t=2.612,P=0.009)、更高的RANKL水平(t =3.554,P=0.01)、更高的RANKL/OPG比值(t=2.651,P=0.010)、更高的健康问卷评分(t=2.418,P=0.016)、更低的血清游离钙水平(=2.183,P=0.030)、更低的血红蛋白水平(=2.125,P =0.036)、更高的双手X线Sharp评分(t=2.747,P=0.007)、更差的X线分期构成(x2=7.856,P =0.049)、更高的糖皮质激素使用率(x2 =9.066,P =0.003).服用糖皮质激素的RA患者具有更高的骨质疏松发生率(x2=7.489,P=0.006)和OPF发生率(x2=9.066,P=0.003).logistic Regression (Backward LR法)分析显示,年龄(OR=1.029,P=0.039,95% CI:1.001 ~1.057)和骨质疏松的发生(OR=3.159,P=0.001,95% CI:1.562~6.385)、RANKL/OPG比值(OR =3.516,P =0.013,95% CI:1.305 ~9.647)为RA患者发生OPF的危险因素.结论 RA患者OPF发生率为21.35%,约是正常对照组的5.6倍,年龄、病程和外周血RANKL/OPG比值是RA发生OPF的危险因素,也与糖皮质激素的使用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骨质疏松的发生情况.方法:采用CT定量测定法测量76例RA患者和52名健康人腰椎L2~L4、股骨颈、股骨沃德三角区等部位的骨密度T值、Z值,ELISA法测定骨保护素;化学发光法测定甲状腺旁素.结果:RA患者的骨量丢失较对照组明显,骨质疏松的患病率更高(P<0.05),RA患者血清OPG水平显著...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藏族女性跟骨超声参数变化规律以及骨质疏松发病率。方法 用定量超声骨密度仪测定了208例正常藏族女性右跟骨宽带超声衰减、超声声速和骨硬度指数。结果 藏族女性跟骨峰值骨量出现在30~39岁。40岁以后各组与峰值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40岁以后3组骨质疏松发病率分别为11.76%、22.58%和34.09%。反映增龄性改变BUA最敏感;骨质疏松检出率BUA与STI相同,均大于SOS。结论 跟骨定量超声三种参数均可应用于骨质疏松症检测,BUA反映骨量增龄性改变和OP发病率最敏感。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不同时间接受康复治疗对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后动态骨量及愈合时间的影响.方法:选择近期进行加压螺钉联合带血管蒂髂骨瓣转移手术治疗股骨颈骨折患者65例,入选对象分别在术后不同时间接受了,康复干预治疗,同时进行跟骨定量超声(QUS)检查和骨折愈合时间评估.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前BUA、SOS和STI等指标无明显区别.与术前结果比较,早期干预组术后1和6个月时BUA、SOS和STI等指标略有下降,但无明显区别(P均>0.05),而对照组1和6个月BUA、SOS和STI等指标均明显低于手术前,同时上述各指标也明显低于早期干预组同期检查结果(P均<0.01~0.05).早期干预组平均骨折愈合时间为(16.82±5.71)周,明显短于对照组(18.50±7.26)周(t=2.075;P<0.05).结论:尽早开始康复干预治疗可明显减少股骨颈骨折术后患者骨量丢失及缩短骨折愈合时间.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和类风湿性关节炎因子(RF)在类风湿性关节炎(RA)中的意义。方法:对90例RA患者、30例其他疾病患者和35例健康对照组血清用ELISA法检测抗CCP抗体、免疫散射比浊法检测RF,比较两种抗体单独或联合检测对诊断RA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总符合率及Youden指数;探讨抗CCP抗体和RF的相关性,通过绘制ROC曲线,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CU)。结果:RA组抗CCP抗体和RF阳性率均高于其他疾疾患者和健康对照组(P<0.05);RF诊断RA的敏感性高于抗CCP抗体;抗CCP抗体对论断RA的其它5项指标均高于RF;抗CCP抗体和RA联合检测对RA的诊断的敏感性明显高于抗CCP抗体、RF两项检测指标;另外,抗CCP抗体和RA联合检测对RA的诊断的的阴性预测值,总符合率及Yiuden指数也高于抗CCP抗体、RF两项检测指标。抗CCP抗体、RF及两者联合检测ROC曲线下面积(ACU)均>0.5,并且抗CCP抗体与RF联合检测AUC大于抗CCP抗体及RF的AUC。结论:抗CCP抗体对RA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和RF联合检测对诊断RA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抗瓜氨酸肽抗体(CCP)在类风湿关节炎(RA)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检测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组、其他结缔组织疾病(CTD)组和健康体检者组中血清中抗CCP抗体和RF水平,观察抗CCP抗体在各组中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结果:RA组的抗CCP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CCP抗体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75%、94.8%、91.6%、87.4%;RF为85.8%、54.3%、60.8%、87.9%。结论:抗CCP抗体在诊断RA的灵敏度低于RF,但特异性高于RF,两者联合检测特提高RA诊断和与其他结缔组织病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类风湿因子(RF)、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红细胞沉降率(ESR)检测对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检测75例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45例非RA的风湿病患者和30例健康体检者的血清hs-CRP、ESR、抗CCP抗体和RF水平;比较抗CCP抗体和RF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示值;测定RA患者的实验室指标。结果RA组和非RA组抗CCP抗体、RF、hs-CRP、ESR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RA组抗CCP抗体和RF水平均高于非RA组(P〈0.05),而RA组的hs-CRP和ESR水平与非RA组无明显差异(P〉0.05);两者联合检测的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均明显高于单独检测(P〈0.05);抗CCP抗体阳性的RA患者CRP、ESR均高于阴性者(P〈0.05)。结论 联合检测抗CCP抗体和RF有利于提高RA检测的特异性,对RA的早期诊断有意义;抗CCP抗体对疾病活动的判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抗CCP抗体和RF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诊断价值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评价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和类风湿性关节炎因子(RF)在类风湿性关节炎(RA)中的意义. 方法 对90例RA患者、30例其他疾病患者和35例健康对照组血清用ELISA法检测抗CCP抗体、免疫散射比浊法检测RF,比较2种抗体单独或联合检测对诊断RA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总符合率及Youden指数;探讨抗CCP抗体和RF的相关性,通过绘制ROC曲线,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CU). 结果 RA组抗CCP抗体和RF阳性率均高于其他疾病患者和健康对照组(P<0.0125);RF诊断RA的敏感性高于抗CCP抗体;抗CCP抗体对论断RA的其他5项指标均高于RF;抗CCP抗体和RA联合检测对RA的诊断的敏感性明显高于抗CCP抗体、RF两项检测指标;另外,抗CCP抗体和RA联合检测对RA的诊断的阴性预测值,总符合率及Youden指数也高于抗CCP抗体、RF两项检测指标.抗CCP抗体、RF及两者联合检测ROC曲线下面积(ACU)均>0.5,并且抗CCP抗体与RF联合检测AUC大于抗CCP抗体及RF的AUC. 结论 抗CCP抗体对RA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和RF联合检测对诊断RA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6-磷酸葡萄糖异构酶(GPI)、类风湿因子(RF)对类风湿关节炎(RA)的诊断价值. 方法 检测148例RA患者组、126例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组和110例正常对照组血清中RF(速率散射比浊法)、抗CCP抗体(ELISA法)和GPI(ELISA法),比较分析其检测结果一致性和对RA的诊断效率. 结果 RA患者组抗CCP抗体和GPI的平均浓度显著高于自身免疫病患者组和正常对照组(P<0.05),抗CCP和GPI对RA诊断的特异性高于RF(P<0.05).2种或3种指标联合检测对RA诊断的敏感性减低,但其特异性高于单项检测指标(P<0.05). 结论 抗CCP抗体和抗GPI均是RA敏感而特异性血清学指标,两者与RF综合分析,有助于RA的早期诊断,并提高RA的诊断效率.  相似文献   

16.
马峥嵘 《中国全科医学》2006,9(18):1545-1546
目的探讨射频作用于肾上腺区治疗慢性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疗效。方法将56例慢性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射频组(n=36)和对照组(n=20),分别给予射频治疗和超声治疗15d,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及类风湿因子、血沉及黏蛋白的变化。结果射频治疗组与超声组患者的关节疼痛症状、关节功能障碍、类风湿因子阳性率、血浆黏蛋白和IgG间差别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射频作用于肾上腺区可减轻慢性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疼痛和功能障碍,改善血浆类风湿因子等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中葡萄糖-6-磷酸异构酶抗原(glucose-6-phospbate isomerase,GPI)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用ELISA方法分别对87例RA患者、40例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和72例正常人的血清进行GPI抗原检测;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RF).结果 GPI抗原在RA中有59例阳性,阳性率为67.82%,在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中有1名,阳性率为2.50%,在正常人中全部阴性.RF在RA中有66名阳性,阳性率为75.86%,在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中有9例,阳性率为22.50%, 在正常人中有8名,阳性率为11.11%.GPI抗原和RF对RA的特异性分别为99.11%和84.82%.GPI的敏感性与RF无明显差别(P》0.05),而特异性显著高于RF(P《0.01).结论 GPI抗原是检测RA的一项特异性很高的血清学指标,检测GPI抗原可能成为诊断RA患者的一个新的实验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18.
HLA-DR基因与类风湿关节炎关联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人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基因中的HLA-DR1~HLA-DR10等位基因与皖北地区汉族人群类风湿关节炎(RA)的临床表现、关节X线片影像及有关实验室检查结果的关联性。方法: 选取RA患者80例与健康对照40名,采用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两组的HLA-DR1~HLA-DR10基因型,分析RA患者临床表现、X线片影像分期以及有关实验室检查结果与上述HLA-DR等位基因的关联性。结果: RA组HLA-DR4基因阳性率为35.0%,正常对照组为15.0%,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血清类风湿因子(RF)阳性和并发肺部病变的RA患者HLA-DR4阳性率均显著增高(P<0.05和P<0.005)。HLA-DR4阳性组与阴性组相比RF滴度较高,血沉较快,抗环瓜氨酸多肽(CCP)抗体水平较高(P<0.05~P<0.01);HLA-DR4阳性组患者晨僵时间显著长于阴性组(P<0.001)。关节功能为Ⅲ或Ⅳ级和X线分期为Ⅲ或Ⅳ期者亦以HLA-DR4阳性组显著为多(P<0.01)。结论: 皖北地区汉族人群RA易感性与HLA-DR4基因有关联性。HLA-DR4基因与晨僵时间、血沉、RF、抗CCP抗体、骨质侵蚀有一定联系,HLA-DR4阳性患者可能更容易发生肺部病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CCP)、类风湿因子(RF)、抗RA33抗体联合检测在类风湿关节炎(RA)诊断中意义。方法:选取在我院确诊RA患者266例、非RA风湿病患者228例(结缔组织病、强直性脊柱炎、骨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健康体检者215名,检测3组抗CCP、RF、抗RA33数值,统计各指标阳性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通过Spearman 相关分析探讨各指标之间的关系;ROC曲线比较各指标的诊断性能;通过平行试验与系列实验探讨3项指标联合检测RA的诊断效能。结果:RA患者各指标数值均显著高于非RA自身免疫疾病患者与健康对照组(P <0.01);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RA患者抗CCP与抗RA33之间不存在关系,RF与抗CCP、RF与抗RA33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P <0.01);ROC曲线分析显示,抗CCP、RF、抗RA33的AUC值分别为0.942、0.922、0.653;3项指标中,阳性率:RF>抗CCP>抗RA33,敏感度:RF>抗CCP>抗RA33,特异度:抗RA33>抗CCP>RF;平行试验敏感度增高(98.50%),但特异度降低(64.91%),系列实验敏感度为15.41%,特异度为98.68%。结论:抗CCP、RF、抗RA33联合检测可提高诊断RA的敏感度与特异性,适用于RA的早期诊断,临床上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