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目的】研究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在冠状动脉搭桥术后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26人次冠状动脉搭桥术后6个月~2年患者(共348支桥血管)行64排螺旋CT冠脉成像,观察桥血管近端吻合口、桥血管本身和吻合口远端引流血管的通畅性。采用5分制计分法评价冠状动脉及桥血管的轴位多平面重建图像。【结果】图像平均质量达到优良水平,348支桥血管中有295支显示通畅,通畅率为84.77%,53个桥血管有狭窄,10个桥血管闭塞,闭塞率为2.87%,5例桥血管内有支架。【结论】64排螺旋CT可作为冠状动脉搭桥术后随访观察和了解搭桥术后效果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2.
双源CT对冠状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顽  莫鸿忠  吕访贤  庞统权 《广西医学》2009,31(12):1821-1822
目的探讨双源CT(DSCT)成像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临床价值。方法对临床疑诊冠心病患者530例进行DSCT检查,对DSCT检查显示冠状动脉狭窄〉50%的105例患者行冠状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DSCT示530例患者(1590支冠状动脉)有163例323支血管有不同程度狭窄。其中轻度狭窄174支,中度狭窄105支,重度狭窄38支,闭塞6支。105例共149支冠状动脉进行DSA检查,对比显示DSCT诊断符合率94.63%(141/149),误诊5.37%(8/149)。结论双源CT冠状动脉检查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结果可靠。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双源CT心血管成像在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桥血管评估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2014年8月-2016年8月间在我院行双源CT心血管成像检查的50例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且以术后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作为标准对术后桥血管通畅情况进行判断.结果 双源CT心血管成像检查桥血管的显示率达到100%.72支桥血管,32支内乳动脉桥,40支大隐静脉桥被检查出,对比发现内乳动脉桥与大隐静脉桥的通畅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双源CT心血管成像诊断桥血管病变灵敏度为96.6%,特异度为100%.结论 临床应用双源CT心血管成像检查冠状动脉搭桥术后血管通畅与病变情况评估效果显著,且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李林霞  周炜 《中外医疗》2009,28(28):6-7
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用于诊断冠状动脉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搜集35例患者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的完整资料,并以近期实施的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SCA)结果为金标准进行对比,以评价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应用价值。结果35例病例可用于评估的冠状动脉共计356个节段,成功率91.28%。其中SCA共显示73个节段冠脉有中、重度狭窄(≥50%),其结果与冠状动脉成像结果比较,对病变诊断的敏感性为90.7%,特异性为95.3%,准确性为94.7%,阳性预测值为92.9%,阴性预测值为97.6%;支架术后7例,共11段血管段上有支架;搭桥术后2例,共4支桥血管。结论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作为一种无创的检查手段,在诊断冠状动脉病变中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适用于冠心病的早期筛查及冠状动脉搭桥和支架置入术前评价和术后复查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5.
64排螺旋CT对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桥血管评价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评价64排螺旋CT对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桥血管通畅性的随访价值。方法41例搭桥术后患者,共计104条桥血管,其中42条动脉桥,51条静脉桥,11条序贯桥血管,平均2.54条/例。所有患者在术后3~6个月进行64排螺旋CT桥血管成像检查,扫描范围自胸廓入口至左侧膈肌心尖处,层厚0.5mm,重建间隔1.0mm,螺距1.25,对比剂用量60~70ml,注射速度4ml/s,延迟时间23~28s,对所有病例图像进行后处理重建,包括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表面遮盖显示(SSD)、容积重建技术(VR)等。对所有图像进行观察,对桥血管通畅性或再狭窄程度进行诊断,特别是近端和远端吻合口的通畅情况。结果所有41例患者顺利完成桥血管64排螺旋CT成像检查,其中94条桥血管显影,10条未见显影血管考虑闭塞,另有10条动脉桥血管可见管壁钙化,5条动脉桥、3条静脉桥以及2条序贯桥血管可见近端或远端吻合口狭窄。结论64排螺旋CT不但能显示冠状动脉桥血管,而且能清晰地显示原始的冠状动脉及吻合口的再狭窄情况,是无创性随访搭桥术后桥血管通畅情况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DSCTCA)对冠脉搭桥术后桥血管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术后患者行DSCTCA,分别评价桥血管近远端吻合口及桥血管本身通畅情况,比较不同桥血管类型的通畅率及CABG术后随访5年前后的通畅率。结果 38例患者共95条桥血管,动脉桥及序贯桥的通畅率(22/25,88.0%,22/25,88.0%)高于静脉桥通畅率(28/45,6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233,P=0.022)。以5年为随访期限,5年以内桥血管的通畅率(62/77,80.5%)高于5年以外(≥5年)桥血管的通畅率(10/18,5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955,P=0.026)。结论 DSCTCA在冠状动脉搭桥术后随访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双源CT对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桥血管通畅性的应用价值。方法对67例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患者行双源CT检查,将原始数据行VR、CPR、MIP多种图像后处理技术进行重建;观察重建图像对桥血管通畅性进行评估。结果 67例患者共检出桥血管208支,其中内乳动脉桥56支,大隐静脉桥152支,其中189支桥血管显示,其中通畅或狭窄50%的桥血管共184支(88.5%),狭窄≥50%的桥血管5支(2.4%),闭塞及未显示桥血管19支(9.1%)。结论双源CT能对CABG术后桥血管通畅状况做出评估,是一种良好的无创性冠状动脉桥血管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iDose4迭代重建算法结合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在冠状动脉搭桥术后低剂量CTA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256层螺旋CT,选取26例拟行冠状动脉CTA检查的搭桥术后患者,随机分为2组,即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组(37支桥血管)和前瞻门控扫描组(34支桥血管),图像重建均采用iDose4迭代重建算法。对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价,测量2组左右冠状动脉及桥血管的CT值、噪声、SNR和CNR,对比分析2组冠状动脉及桥血管的客观图像质量与辐射剂量。结果前瞻性心电门控组及回顾性心电门控组CT值、图像噪声、左右冠状动脉及桥血管的SNR、CN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瞻性心电门控组与回顾性心电门控组主观图像质量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回顾性心电门控组及前瞻性心电门控组辐射剂量,分别为(10.0±2.1)msV、(2.1±0.4)msV,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瞻性心电门控组较回顾性心电门控组辐射剂量降低79.0%。结论采用256层螺旋CT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应用iDose4迭代重建技术,既保证了桥血管可评估率及图像质量,又可显著降低辐射剂量,是冠脉搭桥术后随访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320排容积CT对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桥血管通畅性的随访价值.方法 52例搭桥术后患者,共计125条桥血管,其中52条动脉桥,49条静脉桥,24条序贯桥血管.所有患者在术后1年内进行320排容积CT桥血管成像检查,并对所有病例图像进行后处理重建.结果 所有52例患者顺利完成检查,其中102条桥血管显影,23条未见显影血管考虑闭塞,另有10条动脉桥血管可见管壁钙化,5条动脉桥、7条静脉桥及3条序贯桥血管可见近端或远端吻合口狭窄.结论 320排容积CT不但能显示冠状动脉桥血管,而且能清晰的显示原始冠状动脉及吻合口的再狭窄情况,是一种无创性随访搭桥术后桥血管通畅情况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检出心肌桥的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64层螺旋CT对526例对冠心病或疑似冠心痛者,行冠状动脉血管成像。统计心肌桥的检出率、部位、长度、厚度、壁冠状动脉及其近段和远段血管的形态学变化。结果检出126(24%,126/526)例心肌桥-壁冠状动脉患者,共计154段,左前降支93(60.4%,93/154)段,对角支15(9.7%,15/154)段,中间段3(2%,3/154)段,旋支23(14.9%,23/154)段,钝缘支20(12.9%,20/154)段,其中72(46.8%,72/154)段位于前降支中段。69(44.8%,69/154)段心肌桥厚度可测量,为1.0mm~7.5mm(平均2.4mm),85(55.2%,85/154)段无法准确测量厚度。壁冠状动脉长度1.4Cm~4.5cm(平均2.6cm)。25(16.2%25/154)段壁冠状动脉管腔狭窄〈50%,101(83.8%,101/154)段管腔未见明确狭窄,19(12.3%,19/154)段壁冠状动脉近段管腔可见斑块并狭窄。结论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可以显示壁冠状动脉管腔和管壁情况,心肌桥的部位、长度、厚度,是一种有效的诊断心肌桥-壁冠状动脉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双源CT在冠状动脉搭桥术后的临床应用及其价值.方法 对2009年1月~2010年8月期间27例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后患者的CTA影像资料进行分析,对桥血冠状动脉管狭窄进行诊断.其中有10例患者同期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结果 所有患者顺利完成冠状动脉图像采集,所有桥血管均显影,并且都可进行评价,其中共15条桥血管出现狭窄.和CAG结果相比,双源CT对狭窄判断的敏感性100%、特异性91.3%、准确率93.1%,出现狭窄的血管与血管类型有关,2年内通畅率动脉桥高于静脉桥.结论 双源CT可以准确评价冠状动脉桥血管通畅情况,是术后评价冠状动脉桥血管病变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双源CT血管造影(CTA)评价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桥血管的价值。方法对95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进行双源CTA检查,对所有图像进行后处理重建,包括最大密度投影(MIP)、曲面重建(CPR)、容积再现(VR),评价桥血管的通畅情况或再狭窄程度。结果95例患者的CTA图像均符合诊断要求,清晰显示桥血管196支.其中动脉桥91支,静脉桥105支。有37支桥血管出现不同程度再狭窄,桥血管闭塞14支。结论双源CTA检查经各种后处理技术能清晰显示桥血管及冠状动脉本身,是评价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桥血管的一种准确可靠的无创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双源CT(DSCT)在低电压(100kV)、低流率对比剂(双低)条件下进行冠状动脉造影的质量,并与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SCA)结果比对,探讨双低条件下DSCT对冠状动脉狭窄类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25名冠心病疑似或确诊患者的DSCT冠状动脉造影图像,判别其影像质量。对比同样本患者的SCA,以血管狭窄≥50%为界,分析两者的相关性。结果根据美国心脏学会(AHA)-15冠状动脉分段法,分析双低条件下DSCT造影结果,25位患者共有339段血管显示优良,造影优良率达92.9%。以≥50%狭窄节段为界与金标准SCA比较,DSCT诊断的敏感度为91.5%,特异度为95%,阳性预测值83.2%,阴性预测值97.9%。结论以SCA为标准,双低条件下DSCT造影敏感度、特异度较高,可作为低辐射、高质量冠脉造影的有效临床方案。  相似文献   

14.
钟萍  金静  周晓芳  王汝 《四川医学》2009,30(11):1807-1808
目的探讨DSCT评价冠心病中危人群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性。方法37例选自2006年7月~2007年7月因各种原因至我院行冠状动脉造影的冠心病中危患者,分别予DSCT和冠脉造影检查(不予心率控制)。双盲法对图像资料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在37例患者中,有36例获得了清晰的图像。在15例至少有1处〉50%狭窄的患者中,14例由DSCT准确发现,敏感性93%。在22例无1处〉50%狭窄的患者中,20例由DSCT准确排除(特异性91%,阳性预测值73%)。回归分析发现DSCT与冠脉造影的相关性极大(r=0.75,P〈0.001),但DSCT可轻度高估狭窄程度。结论DSCT判断冠心病中危人群冠脉狭窄情况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均较高,可作为此人群筛查的安全、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双源CT(DSCT)成像检查对评价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的应用价值。方法:89例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胸痛患者,进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SCA)和DSCT检查。结果:DSCT图像优良率93.92%,在支架直径≥2.75mm的患者术后重度狭窄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均可达100%,其敏感度和阳性预测值较支架直径〈2.75mm患者显著提高(P〈0.05)。结论:DSCT对诊断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具有较高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其阴性预测值和特异性不受支架直径和再狭窄程度影响,能可靠地排除支架内再狭窄。  相似文献   

16.
双源CT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以侵入性的冠状动脉造影(ICA)为金标准,研究双源CT(DS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在诊断冠状动脉狭窄时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评估其在冠心病筛选中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例冠心病患者(包括30例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资料.入选患者均先后进行DSCT和ICA检查,两项检查之间间隔不超过3个月.以ICA为金标准,评价DS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在诊断冠心病中的诊断价值.结果 200例冠心病患者中,158例经ICA证实存在冠状动脉狭窄(管腔狭窄≥50%),而DS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诊断161例,其诊断有意义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性为98.1%(155/158),特异性为85.7%(36/42).评估的2 000段冠状动脉中,ICA证实326段存在冠状动脉狭窄(管腔狭窄≥50%),DSCT诊断326段,敏感性为96.3%(314/326),特异性为99.3%(1662/1674).两者结果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DSCT对冠状动脉不同程度狭窄的诊断有极高的阴性预测值(均>99%). 结论与ICA相比,DSCT对冠状动脉狭窄,尤其是无钙化的冠状动脉狭窄有较高的敏感性、特异性和极高的阴性预测值,且适用人群大为增加,因此,可以考虑将DSCT冠状动脉成像作为冠心病的筛选手段.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以侵入性的冠状动脉造影(ICA)为金标准,研究双源CT(DS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在诊断冠状动脉狭窄时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评估其在冠心病筛选中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例冠心病患者(包括30例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资料。入选患者均先后进行DSCT和ICA检查,两项检查之间间隔不超过3个月。以ICA为金标准,评价DS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在诊断冠心病中的诊断价值。结果 200例冠心病患者中,158例经ICA证实存在冠状动脉狭窄(管腔狭窄≥50%),而DS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诊断161例,其诊断有意义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性为98.1%(155/158),特异性为85.7%(36/42)。评估的2 000段冠状动脉中,ICA证实326段存在冠状动脉狭窄(管腔狭窄≥50%),DSCT诊断326段,敏感性为96.3%(314/326),特异性为99.3%(1662/1674)。两者结果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DSCT对冠状动脉不同程度狭窄的诊断有极高的阴性预测值(均>99%)。 结论 与ICA相比,DSCT对冠状动脉狭窄,尤其是无钙化的冠状动脉狭窄有较高的敏感性、特异性和极高的阴性预测值,且适用人群大为增加,因此,可以考虑将DSCT冠状动脉成像作为冠心病的筛选手段。  相似文献   

18.
双源CT冠脉成像与冠脉造影对冠心病诊断价值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64排双源螺旋CT(DSCT)冠状动脉成像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有创的冠脉造影(CAG)的结果为金标准,使用64排DSCT对50例疑似或确诊的冠心病患者的200支冠脉共578个节段进行分析,评价DSCT对冠脉明显狭窄(狭窄≥50%)诊断的情况.结果DSCT检出冠心病的准确程度达到97.7%.分别以节段和各支冠脉进行分析,DSCT诊断冠脉狭窄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诊断的符合率分别为79.7%、96.9%、87.5%、94.6%、933%和85.6%、90.9%、88.5%、88.5%、88.5%.以不同部位的冠脉病变对CAG和DSCT的诊断结果进行比对分析,DSCT对于前降支(LAD)和回旋支(LCX)病变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以及诊断的符合率均较高.对DSCT和CAG检出冠脉狭窄节段或发现病变冠脉的能力进行经χ^2检验,χ^2值分别为3.497和1.737,P〉0.05,DSCT和CAG在发现冠脉的狭窄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64排DSCT冠脉成像是一种无创的成像方法,检出冠心病的准确程度高,作为冠心病的一种无创筛查手段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张建军  冯越  吴伟峰  牟彩云  余蔚  刘铁 《浙江医学》2010,32(11):1601-1603
目的探讨快室率房颤(平均心室率≥80次/min)双源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CTCA)的成像质量及诊断价值。方法对36例快室率房颤患者进行双源螺旋CTCA检查,根据美国心脏病协会冠状动脉分段标准对冠状动脉进行分段。以4级图像质量(优、好、中、差)评价标准对冠状动脉各节段进行评价。其中17例患者进行了冠状动脉造影(CAG),对管腔狭窄≥50%节段与双源螺旋CTCA对照,评价诊断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准确性,并对比其诊断的一致性。结果所有快室率房颤患者均采用绝对值时间间隔重建,其中影像诊断医师A、B分别有14、13个节段图像质量无法评估。影像诊断医师A对≥50%狭窄节段评价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8%、98%、90%、96%,影像诊断医师B的评价分别为75%、98%、87%、95%。双源螺旋CTCA与CAG对诊断≥50%狭窄病变并无明显差异(P〉0.05),两种检查方法及两位诊断医师的诊断结果一致性较好。结论双源螺旋CTCA在快室率房颤冠状动脉造影中可获得较好的图像质量,具有较高的阴性预测值,可作为房颤患者冠状动脉造影前的首选筛查方法。  相似文献   

20.
CT血管成像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估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 CTA )对冠状动脉病变诊断的准确率,以期代替常规冠状动脉造影。材料及方法:回顾性收集57例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冠状动脉造影及多层螺旋冠状动脉CTA成像。共选择931段冠脉进行研究,其中95段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狭窄:34段狭窄程度<50%,43段狭窄程度为50%~70%,18段狭窄>70%。结果:64排CTA对诊断冠脉狭窄程度<50%、50%~70%及>70%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78.57%、99.34%,81.08%、99.33%和87.5%、99.78%;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8.57%、99.34%,83.33%、99.22%和87.5%、99.78%;诊断准确率分别为88.95%、90.2%及93.64%。常规冠脉造影及64排冠脉CTA成像对中度狭窄(50%~70%)及重度狭窄(>70%)的诊断准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轻度狭窄(<50%)的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64排冠脉CTA成像对中重度狭窄的冠脉诊断准确率较高,可以取代常规冠脉造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