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目的自行设计改良体位垫并评估其在肛周手术患者术中体位摆放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2018年1—6月于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奉贤分院行肛周手术治疗的患者396例为研究对象,按患者手术时间先后顺序将其分为对照组(n=198)和观察组(n=198)。对照组术中体位摆放使用传统软枕体位垫,观察组使用改良体位垫。比较两组患者术后72 h内排尿情况、术中舒适度和手术医师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排尿困难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均低于对照组,患者术中舒适度、手术医师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中改良体位垫的使用可有效降低肛周手术患者术后排尿困难发生率,减轻患者排尿困难严重程度,提高患者术中舒适度及手术医师满意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自制斜坡型体位垫对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腰背痛、舒适度及医患满意度的影响。方法对本院100例腹腔镜妇科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手术患者臀下垫肩垫,实验组手术患者臀下垫斜坡型体位垫,术后对患者进行访视,采用汉化版Kolcaba舒适状况量表评价两组患者舒适度以及患者医生匿名填写医院发布的满意度。结果实验组患者术后未出现腰背痛症状,且患者舒适度、满意度,医生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使用斜坡型体位垫能够避免发生传统使用肩垫时患者的腰背痛并发症,增加患者舒适度,提高患者医生满意度,增加手术室护理人员自我认同感。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自制体位垫在腹腔镜直肠癌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3年10月-2014年12月在我院实施腹腔镜直肠癌手术的200例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例。对照组采用改良截石位;观察组采用自制体位垫,给予人字形分腿位。观察患者和医生的满意度、术后并发症及摆放体位用时。结果观察组患者、医生对体位舒适度的满意度高,术后并发症少,摆放体位用时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自制体位垫的使用操作简单,患者舒适,可有效预防并发症,提高了手术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硅油填充术后俯卧位护理头垫在提高患者舒适度及满意度中的应用,以增加眼科俯卧位患者的舒适度,减少在体位护理中存在的护理缺陷,提高患者术后俯卧位依从性。方法选择186例玻璃体切除联合眼内硅油填充手术患者分为对照组90例和观察组96例,对照组术后采用马蹄形俯卧位软枕;观察组术后采用硅油填充术后俯卧位护理头垫。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舒适度、心理感受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舒适度为83.3%,高于对照组的2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9.8,P〈0.05);观察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为98%,优于对照组的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7.60,P〈0.05)。结论使用玻切术后俯卧位护理头垫,能提高患者舒适度及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自制的俯卧位体位垫的优点及其在临床应用中的效果。方法俯卧位体位垫的制作:将海绵垫制成一方形可调整的俯卧位体位垫。将260例行俯卧位手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30例。观察组患者在手术中采用自制的俯卧位体位垫,对照组患者在手术中采用传统的俯卧位体位垫。并对2组患者采用自行设计的俯卧位满意度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舒适度、术者的满意度为好者所占比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观察组患者的舒适度、术者的满意度为差者所占比例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观察组患者的受压皮肤评估为好、差者所占比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自制的俯卧位体位垫较传统体位垫在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改良俯卧位垫用于经皮球囊扩张后凸成形术患者术前体位训练时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00例脊柱压缩性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试验组采用改良俯卧位垫进行体位训练;对照组采用传统普通枕垫。比较两组患者训练时的舒适度、术中耐受性及术后腰背部疼痛缓解等方面的效果。结果试验组术前体位训练时的舒适度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1);术中耐受力强,手术时间缩短,术后腰背部疼痛缓解方面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改良俯卧位垫制作简单,操作方便,可以作为护理常规应用于经皮球囊扩张后凸成形术患者的术前体位训练。  相似文献   

7.
探讨优化型截石位在腹腔镜子宫肌瘤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6月-2017年3月在全麻下行腹腔镜子宫肌瘤手术的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使用改良截石位腿架)和观察组(使用马蹬型气动腿架),各30例。对比两组不同体位摆放所需的时间、手术医生对体位安置的满意度、患者术后舒适度、压疮、下肢肿胀及下肢深静脉血栓等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截石位摆放时间短于对照组,患者术后舒适度及手术医生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有3例患者发生下肢肿胀,观察组无相关并发症发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优化型截石位可以缩短腹腔镜子宫肌瘤手术患者的体位摆放时间,提高手术医生满意度,增加患者术后舒适度。  相似文献   

8.
周玲花   《护理与康复》2017,16(10):1119-1120
目的观察自制体位垫应用于人工膝关节置换术中的使用效果。方法根据患者入院日单双号将12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普通平卧位,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使用自制体位垫。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患者舒适度,同时调查手术医生对使用自制体位垫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舒适度高于对照组,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调查12名手术医生,均对使用自制体位垫满意。结论自制体位垫在人工膝关节置换术中应用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改良可移动U型头架在肩关节镜手术体位摆放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1年1月-2014年5月在我院行肩关节镜手术病人94例随机分成试验组46例,对照组48例,对照组使用原始头架进行体位摆放,试验组使用改良后的U型头架摆放体位,比较两组病人体位摆放时间、手术时间、术中血压、心率波动值,手术医生对体位的满意度及病人术后头颈部舒适度。[结果]试验组的手术时间与体位摆放时间短于对照组(P0.01),术中麻醉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手术医生对体位的满意度及病人术后头颈部舒适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改良可移动U型头架应用于肩关节手术体位摆放,是一种既简便安全、舒适,又便于手术操作及麻醉管理的肩关节镜手术体位摆放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改良截石位在阴式子宫切除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30例阴式子宫切除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15例)和对照组(115例),观察组采取改良截石位,对照组采取传统截石位,观察两组手术体位在阴式子宫切除手术过程中医生满意度、与体位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患者舒适度的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医生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与患者体位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舒适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改良截石位适用于阴式子宫切除手术,不仅为医生提供了良好的手术环境,还有效预防了术后因体位引起的并发症,提高了手术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骨肉瘤患者疾病不确定感的现状,为制订减轻骨肉瘤患者不确定感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1年12月入住上海市2所3级综合性教学医院的骨肉瘤患者101例,采用Mishel疾病不确定感量表(中文版)(MUIS)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101例骨肉瘤患者疾病不确定感的平均得分为(73.09±12.09)分;不同人口学和疾病学因素的疾病不确定感得分均处于中等水平。结论骨肉瘤患者普遍存在疾病不确定感,临床医护人员应注重对患者疾病不确定感程度的评估,并依据评估结果制订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2.
庄薇  赵敏慧  陈豪 《上海护理》2013,13(3):11-14
目的 探讨应用德尔菲法研制适用于中国围产医疗系统新生儿科不良事件的筛查工具.方法 2011年11月-2012年10月,我们采用德尔菲法,以美国健康促进研究院推荐的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不良事件筛查工具为框架,在5名新生儿领域医疗护理专家进行预调查的基础上形成专家咨询问卷.选取上海市15名专家进行2轮专家咨询,对筛查工具的条目进行筛选,并对识别工具的信度和效度进行初步测试.结果 问卷有效回收率100%;专家权威系数均值为(0.90±0.09);2轮咨询后专家意见的协调系数(W)值分别为0.135和0.177;形成了共20个条目的新生儿科不良事件筛查工具.识别工具的Cronbach's为0.815,CVI为0.956.结论 借鉴德尔菲法研制的新生儿科不良事件筛查工具,具有较高的预测性和可靠性,对于新生儿科不良事件的识别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振动排痰仪对ICU肺部感染需要排痰的患者排痰效果的影响。方法 97例肺部感染需要排痰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振动排痰仪与人工叩背排痰,治疗10d后观察两组患者的血氧饱和度、血气分析指标及X线胸片变化情况。结果 试验组患者的氧饱和度和PaO2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振动排痰仪排痰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的手拍方式排痰,提高了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索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同步实施精神疾病专业知识教育对改善患者治疗依从性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6年8月于上海市杨浦区精神卫生中心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其家属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宣教,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对患者家属给予每周1次、持续6个月的疾病知识教育,比较入组时、入组后3个月和6个月时两组患者家属精神疾病相关知识水平以及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情况。结果两组家属在教育前、入组3个月时精神疾病相关知识平均回答正确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分别为1.00和0.11);入组6个月时,观察组家属相关知识正确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2)。两组患者在教育前、入组3个月时治疗依从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分别为0.84和0.21);在入组6个月时,观察组患者治疗依从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对患者家属同步实施疾病专业知识教育有助于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的精神疾病知识水平,进而可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在手术室护理教学实践中使用PDCA循环,使护生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及手术护理技能,提高教学质量。方法 教学中参照PDCA循环法,将教学设计分为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总结处理(Action) 4个阶段。并将实施阶段分熟悉环境、集中授课、一对一带教、护理查房4个环节循环管理。结果 在手术室护理教学实践中应用PDCA循环后,所有参加培训的的护生操作考核的成绩均在90分以上,理论考核一次通过率达100%。通过应用PDCA方法带教手术室护生,有利于巩固和强化基本知识及技能。结论 PDCA循环是一种程序化、标准化、科学化的教学模式,能显著提高手术室护理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音乐疗法对肺癌术后化疗患者的效果。方法于2015年4月—2016年4月选择就诊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的400例肺癌术后化疗患者,按病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化疗前晚、化疗当日、化疗当晚三个时段的音乐聆听,对比两组患者化疗后心理、恶心呕吐反应、活动度及血氧饱和度的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得分、恶心呕吐分级、活动度KPS得分、血氧饱和度较对照组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音乐疗法应用于肺癌术后化疗患者能指导其主动参与化疗疗程,进行住院与居家自我调适,有的放矢地降低焦虑情绪、维持生命体征、缓解胃肠不适反应,促进患者自身机体康复,更积极地接受后续治疗并重返社会。  相似文献   

17.
【】 目的 探索同伴互助式教育在护士教育培训中的实践方法。方法 在乳腺病区护士中开展同伴互助式教育,分别通过问卷调查以及质性访谈了解此实践方法的应用和效果。结果 结果显示,护士准备课程的时间有所增加(P<0.05),护士对同伴互助的形式表示接受和肯定,护士学习的主动性和合作性有所提高。结论 通过同伴互助式教育的开展,护士的团队协作能力与主动性学习的能力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主动学习时间增加,学习效果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复治肺结核患者患病期间的病耻感经历,并分析其应对措施。方法 选择2015年1月至4月我院就诊的复治肺结核患者22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现象学研究方法和半结构式访谈方式进行深入访谈,对获得的访谈资料进行进一步整理分析,对病耻感经历的心理体验主题进行提炼。结果 22例患者均完成访谈,共提炼出4个主题,分别是对治疗结果怀疑和否认、对疾病的治愈失去信心、主动回避社会交往、对家庭有惭愧和内疚感。结论 对存在病耻感经历心理体验的复治肺结核患者,应根据其心理体验向指导患者采取主动积极的应对方式,并协助患者完善社会支持干预系统,从而减轻复治肺结核患者心理压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肠内营养乳剂辅助饮食管理法与聚乙二醇导泻法两种肠道准备方式在胃癌患者肠道清洁效果、不良反应情况与肠道功能恢复的差异。方法 于2012年6—12月期间纳入年龄18岁—65岁的胃癌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肠内营养乳剂(瑞代组)40例,对照组聚乙二醇(PEG组)40例,按照结肠镜检查中肠道清洁程度(I~Ⅲ级)和清洁范围(0~4度)的分级分度标准,对两组患者术中肠道清洁程度进行评估;同时调查患者肠道准备期间不良反应与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术中肠道清洁程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瑞代组肠道准备期间的腹胀、恶心、乏力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PEG组,不良反应程度低(p<0.05);术后肠道功能恢复瑞代组较PEG组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瑞代辅助肠道准备能达到良好的肠道清洁要求,瑞代组较PEG组的不良反应少、程度轻、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早,瑞代辅助肠道准备的方式值得在临床上使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20.
上海市嘉定区居民死因监测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金亚清 《疾病监测》2009,24(3):218-220
目的为掌握上海市嘉定区居民死亡模式与变动规律以及对居民健康的影响,现对1973-2005年户籍人口、死亡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方法运用死因录入数据库、Excel办公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嘉定区户籍人口逐年增长,人口老龄化现象明显,居民死亡以慢性疾病为主,前3位死因分别为循环系统疾病、肿瘤和呼吸系统疾病;嘉定区居民男、女平均期望寿命2005年比1973年分别提高了9.00、8.63岁,2005年平均期望寿命为80.62岁,已达中等发达国家水平(80岁以上)。结论 随着经济和医疗卫生保健事业的发展,嘉定区32年间居民疾病死亡模式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应根据人口变化特点及居民的健康状况,制定及时合理的卫生政策,采取科学可行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