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女性下生殖道HPV(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与宫颈上皮内瘤变及宫颈癌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6月至2017年6月采用第二代杂交捕获法(HC-2)进行HR-HPV测定证实的767例下生殖道HPV感染及100例宫颈上皮内瘤变及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宫颈上皮内瘤变及宫颈癌的发生集中在生育及性活跃期,初次性生活年龄过早、多个性伴等为主要影响因素,31岁~40岁为发病高峰期。宫颈上皮内瘤变及宫颈癌的发生与高危型HPV感染关系密切,HPV高危型以16,18型为最常见类型,是宫颈上皮内瘤变及宫颈癌的最主要因素,HPV低危型以6,11型为最常见类型,一般只引起一些良性病变。结论高危型HPV持续感染是宫颈上皮内瘤变及宫颈癌的主要致病因素,并且宫颈上皮内瘤变及宫颈癌的发病年龄呈年轻化趋势。因此,早诊断、早治疗对于减少宫颈上皮内瘤变的发生,降低宫颈癌的病死率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刘英文  张春梅  张菡 《中外医疗》2010,29(16):67-68
目的探讨女性下生殖道HPV(人乳头状病毒)感染与宫颈病变(包括宫颈上皮内瘤变和宫颈癌)的关系及宫颈病变的发展趋势。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年5月至2007年5月经阴道镜下取活体组织检查(活检)证实的326例下生殖道HPV感染及48例宫颈病变。结果宫颈病变的发生集中在生育及性活跃期,即年龄31~40岁为发病高峰期。宫颈病变的发生与高危型HPV感染密切相关,HPV高危型以16、18型为最常见类型,是宫颈病变的主要致病因素。HPV低危型以6、11型为最常见类型,一般只引起一些良性病变。结论高危型HPV感染是宫颈病变的主要致病因素,并且宫颈病变的发生年龄呈年轻化趋势,因此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于减少宫颈上皮内瘤变的发生,降低宫颈癌的死亡率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是宫颈癌发病的重要原因,目前西医治疗HPV感染的方法主要有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物理治疗及HPV疫苗。中医治疗宫颈HPV感染主要有中药内服、外治和中医内外合治方法,可清除局部病毒,改善宫颈局部免疫状态,达到扶正驱邪、标本兼治的治疗效果。本文将近年来针对宫颈高危型HPV病毒感染的中西医治疗方案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女性下生殖道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与宫颈上皮内瘤变及宫颈癌(宫颈病变)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月-2012年12月用第二代杂交捕获法(HC-2)进行HR-HPV的测定,证实有下生殖道HPV感染402例及经活体组织检查证实的宫颈上皮内瘤变及宫颈癌56例的临床资料。结果宫颈病变的发生集中在生育及性活跃期,与初次性生活年龄过早、多个性伴、多产等因素关系密切,年龄在31岁~40岁为发病高峰期;宫颈病变的发生与高危型HPV感染密切相关,HPV高危型以16,18型为最常见类型,是宫颈病变的最主要因素,HPV低危型以6,11型为最常见类型,一般只引起一些良性病变。结论高危型HPV感染是宫颈病变的主要致病因素,并且宫颈病变的发病年龄呈年轻化趋势。因此,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于减少宫颈上皮内瘤变的发生,降低宫颈癌的病死率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人乳头瘤病毒(HPV)检测在宫颈疾病诊断中的应用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09年5月—2010年11月520例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一院三部妇科就诊妇女为研究对象,取宫颈脱落细胞采用导流杂交基因芯片(HybriMax)法行HPV检测,同时结合组织病理学检查进行分析,明确HPV感染与宫颈疾病的关系及宫颈癌的发生、发展过程。结果 HPV总感染率为48.8%,30~39岁年龄组HPV感染率最高为54.5%;组织病理学诊断慢性宫颈炎症、低级别病变(CINⅠ)、高级别病变(CINⅡ~Ⅲ)、宫颈原位癌或浸润癌中高危HPV感染检出率以42.2%、65.8%、95.4%、100.0%依次递增。结论宫颈疾病与高危型HPV感染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引起宫颈肿瘤的最主要原因是高危型HPV感染,高危型HPV检测可作为宫颈癌的一种重要筛查手段。  相似文献   

6.
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是宫颈癌发病的重要原因,目前西医治疗HPV感染的方法主要有药物治疗、物理治疗、手术治疗、HPV疫苗及期待疗法.在宫颈HPV感染的治疗中,中医内服药物可提高整体的免疫功能及抗病毒能力,中医外用药物还可清除局部病毒,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本文将近年来针对宫颈高危型HPV病毒感染的中西医治疗方案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随着近年来子宫颈部人乳头状病毒(HPV)感染的增多及HPV感染与子宫颈癌发生之间关系的明确,人们对病毒性子宫颈炎日益重视,治疗更加积极,治疗效果也有了较大的提高.流行病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表明,病毒以性传播方式感染女性生殖道.宫颈是病毒容易侵犯的部位.人乳头状病毒(HPV)、单纯疱疹病毒(HSV)及巨细胞病毒(HCMV)是感染宫颈的常见病毒,除引起宫颈组织的炎症外,这些病毒在宫颈不典型增生和宫颈癌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与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的关系。方法选取妇科门诊就诊患者中经阴道镜下宫颈活检病理检查确诊为CIN的患者共263例,均对其检测HPV分型。HPV分型的检测采用PCR扩增、基因芯片探针杂交分型检测法。结果 HPV感染率随着CIN级别进展逐渐升高。CINⅠ级主要为LR-HPV感染;CINⅡ-Ⅲ主要为HR-HPV感染,尤其是HPV-16、18。HPV-16、18感染率在CINⅠ与CINⅡ、CINⅡ与CINⅢ之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HPV感染率随着CIN级别的增高而上升,HPV感染的基因型决定了CIN病变的级别,LR-HPV主要引起轻度鳞状上皮内病变,相当于CINⅠ级,HPV基因型主要为HPV-11、6。HR-HPV主要引起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相当于CINⅡ-Ⅲ,HPV基因型主要为HPV-16、18、58。因此,对有性生活的女性开展HPV分型检测,结合宫颈液基薄层细胞制片法(TCT)检查,发现阳性及时行阴道镜下宫颈活检,及时有效地发现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并进行干预治疗,能降低宫颈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9.
内蒙古妇女宫颈癌组织中人乳头瘤病毒的PCR检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了解我国宫颈癌高发区妇女宫颈癌组织中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状况,探讨HPV感染与宫颈癌的关系.方法以PCR和多重PCR法检测76例宫颈癌组织中HPV感染及型别分布状况.结果HPV阳性率为80.0%.HPV感染率在不同临床分期及不同病理分级宫颈癌组织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宫颈鳞癌中HPV 16阳性率为63.4%,HPV 18阳性率为5.6%,在宫颈腺癌中HPV 18的阳性率高于鳞癌,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HPV感染是宫颈癌的主要致病因素,HPV 16和宫颈鳞癌密切相关,HPV18和宫颈腺癌密切相关,HPV感染对宫颈癌的进展及组织分化无影响.  相似文献   

10.
华荃  陈洁  阚延静  申艳 《中外医疗》2016,(20):66-68
目的:通过对比研究的方法分析当TCT≤ASCUS时,人乳头状瘤病毒(HPV)不同亚型在不同级别宫颈上皮内瘤变(CIN)与宫颈癌中的分布及临床意义。方法整群选取2013年1—12月在该院宫颈科门诊行TCT及HPV联合筛查的患者394名,若TCT异常或HPV阳性的患者,同时行阴道镜下行宫颈活检、经病理学诊断确诊。选取TCT≤AS-CUS,且单一HPV检测阳性的患者进行分析。使用DNA芯片技术检测宫颈脱落细胞HPV亚型。结果①分析HPV感染基因型与宫颈病变程度的关系,发现在高级别CIN还是低级别CIN患者中,均是HPV16型(分别占46.46%及43.36%)。②在该研究所有单一HPV感染人群中,HPV16检出率最高(58.22%)。结论 HPV感染尤其是HPV16、18型感染与宫颈病变程度密切相关,即便是TCT正常者,也需要引起临床上的重视。在TCT结果为炎症及ASCUS患者中,HPV58型感染,仍应引起临床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1.
盆腔炎性疾病是妇科常见病及多发病,容易反复发作,急性期病势急重,慢性炎症期缠绵难愈,严重影响妇女生殖健康.黄健玲教授认为湿邪、血瘀是贯穿盆腔炎性疾病的主要病机,要分清寒热、注重缓急,辨证论治,治则以祛湿破瘀兼顾扶正.主张分阶段论治,起病初期宜清热解毒佐以通腑泄热,病达中期宜清热利湿、芳香化浊,病至后期宜活血化瘀、益气养...  相似文献   

12.
特异性皮炎多发于儿童,其特征为瘙痒剧烈,反复发作,并常有家族史。中医认为与先天禀赋有关,涉及脾、心脏腑,治疗以清热利湿止痒,清心培土,祛风润燥为主。  相似文献   

13.
宇凤  李晶  马菡 《中医学报》2020,35(3):469-472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一种由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炎症,患者感染后出现发烧、咳嗽、乏力、舌胖大、苔厚腻等症状。中医认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属于瘟疫范畴,病性为湿毒,病位在肺脾,病机为"湿、热、瘀、毒、虚"。发病后传染速度极快,根据疾病传变规律,可分急性期、中期、极期、恢复期4个时期,治则治法以清热解毒、祛湿化瘀、扶正固本为主,早期中药介入治疗对疾病的转归发展起到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4.
清热利湿法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清热利湿法治疗糖尿病足的疗效。方法将62例糖尿病足感染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4例,采用清热利湿方剂配合抗生素治疗,对照组28例采用抗生素治疗,分别治疗7~14天后观察疗效。结果2组临床有效率、溃疡愈合状况、血糖指标等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清热利湿药物联合抗生素在改善糖尿病足麻木、疼痛、皮温、皮色、踝/肱指数等方面优于单用抗生素(P<0.05)。2组治疗前后足背动脉搏动方面疗效不确切。除了部分轻、中度患者病情波动外,治疗期间均有良好的耐受。结论在治疗糖尿病足感染方面,清热利湿方与通常应用的抗生素疗效相近,在改善症状方面优于抗生素。  相似文献   

15.
吾师王长洪教授业医40余载,临证积累经验颇丰,尤以中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为著。他认为"热"在溃疡性结肠炎的不同阶段、不同分型均有存在,且均扮演重要角色,因此,临证之时,"清"法应用最多,但分清肠化湿解毒法、清热健脾燥湿法、舒肝实脾清热法、温中清肠补肾法和化瘀通络清肠法之不同。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宫颈糜烂合并HPV病毒感染妇女经过红外光联合中药治疗前后宫颈的愈合及HPV病毒的炎症情况。方法:对2005年3月一2010年8月在我院门诊经过症状、体征、辅助检查确诊为宫颈糜烂合并HPV感染的妇女进行红外光治疗后加用中药口服,来观察患者宫颈治疗前后糜烂面的变化情况及HPv病毒的消灭情况。结果:表明此种治疗方法对宫颈糜烂及HPV感染二者都是有效的。结论:红外光联合逍遥散加减治疗宫颈糜烂合并HPV感染即可治愈宫颈局部炎症,又可治疗HPV感染,降低宫颈癌的发生,为确实可行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肠病,中医病名为"久痢""肠澼"。沈洪教授认为本病病位在大肠,属阳明腑病,但与伤寒六经均关系密切。本病初起正盛邪实,首犯三阳经;病久正虚邪恋,病入三阴经。疾病分期可按六经传变并提出分经辨治,确立以开阖阳明、宣利枢机、升发少阳、温阳化湿、培元固本、平调寒热的治法,验之临床,收效颇多。  相似文献   

18.
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感染是宫颈发生癌变的首要因素,HR-HPV是导致宫颈癌前病变(CIN)和宫颈癌(CC)的主要病因。目前尚没有疗效肯定的抗HR-HPV感染的药物。故对近3年来中医治疗宫颈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的文献加以归纳总结,以探索中医治疗宫颈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疗效好的方法,从而有效的治疗宫颈HR-HPV感染,阻断感染持续状态,逆转CIN病理改变,并对于预防宫颈癌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清热利湿外治法对HPV(+)宫颈癌荷瘤裸鼠模型抗肿瘤作用及对ERK及P38/MAPK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 建立人宫颈癌Siha细胞荷瘤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裸鼠成瘤后,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即顺铂组、空白对照组和清热利湿外治法高剂量(0.942 8 mg/kg)、中剂量(0.471 4 mg/kg)、低剂量组(0.235 7 g/kg),连续用药观察28天。停药24小时后处死裸鼠,完整取出肿瘤组织,测量肿瘤体积及体质量,计算抑瘤率。将肿瘤组织切片后,HE染色法观察肿瘤的形态学变化,运用免疫组化SP的方法,检测肿瘤组织中的p-ERK及p-p38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清热利湿外治法用药组的移植瘤体积均明显小于空白对照组(P<0.05),高、中、低剂量组抑瘤率分别为36.23%、31.24%和14.94%;HE染色法显示清热利湿外治法用药组裸鼠的移植瘤组织出现明显坏死改变;清热利湿外治法中剂量、高剂量治疗组的p-ERK及p-p38蛋白水平明显下降,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清热利湿外治法对人宫颈癌Siha细胞移植瘤的生长具有明显抑制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ERK/P38 MARK(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信号转导通路的磷酸化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20.
银屑病病因复杂,中医认为主要由风、湿、热邪等所致。中医药治疗银屑病具有显著优势。苦参具有清热燥湿,解毒抗炎的功效,在中医药治疗银屑病的复方、单味药及其有效成分中应用广泛,并且具有很好临床疗效。文章从苦参治疗银屑病的临床应用、化学成分、有效成分现代药理学作用三个方面进行论述,探讨苦参在银屑病中发挥治疗作用的机制,为苦参临床应用以及药物开发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