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管内超声(IVUS)在冠状动脉(冠脉)造影显示的临界病变诊断和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经选择性冠脉造影提示临界病变的96例患者的110处病变进行IVUS检查,根据IVUS测定的最小管腔面积≤4.0 mm2作为冠脉介入治疗的标准,分为干预组和未干预组,分析病变的狭窄程度及粥样硬化斑块性质.结果:110处临界病变的平均最小管腔面积为(4.83±2.24)mm2,46处最小管腔面积≤4.0 mm2 的病变成功置入冠脉支架;IVUS显示干预组的最小管腔面积小于未干预组(3.47±0.44)mm2 比(5.69±1.57)mm2,(P<0.05);同时干预组的斑块负荷大于未干预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8.50±5.98)%比(62.89±7.69)%,(P>0.05).两组的定性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冠脉造影显示的临界病变行IVUS检查可进一步明确临界病变的狭窄程度和病变的性质,指导下一步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冠状动脉造影(CAG)及血管内超声(IVUS)检查数据,探讨血管内超声在定量分析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管腔狭窄率,斑块性质,评价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效果中的作用。研究血管内超声(IVUS)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临界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0年1月—2014年3月大同市三医院心内科32例根据临床表现诊断为ACS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评估患者左主干(LM)、左前降支(LAD)、左回旋支(LCX)、右冠状动脉(RCA)的管腔狭窄情况;冠状动脉造影发现狭窄≥70%病变直接行PCI,临界病变血管段进行IVUS检测,观察血管壁的形态结构,分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类型、性质及其狭窄程度,对符合PCI干预指征的病变行PCI术。PCI术后行IVUS检查即刻评价支架置入是否理想、是否合并手术并发症。结果 32例患者中CAG发现冠脉血管12支17处病变管腔直径狭窄率≥70%,予直接行支架植入术,共植入17枚支架;CAG测得38处管腔直径狭窄率为50%~70%(临界病变),经IVUS测得有33处病变管腔狭窄率≥70%,涉及28位患者,共置入33枚支架,单支架23例,双支架5例;3CAG与IVUS检测的38处临界病变处直径狭窄率及管腔面积狭窄率(斑块负荷)比较,IVUS测值显著高于CAG测值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行IVUS检查示均显示支架完全贴壁、扩张充分、展开均匀、完全覆盖病变,未发现冠脉内夹层形成、壁内血肿、支架断裂等PCI术后并发症。结论 CAG不同程度地低估了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狭窄,IVUS与CAG相比发现的临界病变管腔狭窄率诊断更精确。IVUS对斑块定性较CAG更优。更能准确选择临界病变支架置入的适应证。IVUS能明确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的性质和狭窄程度。  相似文献   

3.
血管内超声在冠心病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世纪90年代起,血管内超声成像(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已成为冠心病诊断和介入的弥补影像学。IVUS可显示血管壁及粥样斑块的组织形态学特征,发现冠状动脉(冠脉)造影不能显示的血管病变,观察分叉处或血管重叠处的模糊病变。用于指导和评价冠脉介入治疗及效果,探讨介入治疗机制与预后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通常认为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粥样斑块持续不断地在动脉壁内积聚。近期研究显示他汀治疗可以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进展。ASTEROID研究首次证实强化他汀治疗可以逆转动脉粥样硬化。该研究采用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最强的瑞苏伐他汀(rosuvastatin),40mg/d×24月,采用目前公认最好的判断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方法血管内超声(IVUS),并盲法分析治疗前后IVUS结果(斑块体积等指标)。507例冠脉造影轻中度病变(狭窄>20%,IVUS观察目标血管狭窄程度<50%)不需血运重建治疗的病人,治疗前及2…  相似文献   

5.
目的:应用血管内超声(IVUS)明确冠状动脉(冠脉)造影提示模糊病变处的不同病变性质.方法:回顾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1 521例冠脉造影和205例血管内超声影像资料,选取其中造影模糊病变的12例患者IVUS影像进行分析.结果:12例患者有完整的造影、IVUS和临床资料,8例模糊病变位于前降支,3例位于右冠脉,1例位于左主干.IVUS影像分析结果,2例接近正常,2例为斑块破裂,2例为血栓,3例为钙化,其余分别为内膜增生、偏心病变及支架膨胀不良各1例.IVUS测得的管腔截面积平均值为(20.2±5.6)mm2,斑块负荷平均值为(0.42±0.75)%,重构指数平均为1.10±0.20.结论:对血管造影模糊病变,IVUS能更加精确地分析病变的性质和特点,从而帮助确定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6.
目的 :应用血管内超声 (IVUS)研究造影“正常”的左主干及参考血管病变情况。方法 :113例患者 (男 78例 ,女 3 5例 ,平均年龄 63± 12岁 ) ,接受冠状动脉 (冠脉 )造影及IVUS检查。造影检查常规选用左前及右前 +头位及足位来显示目标病变及左主干。IVUS检查及测量 :仅对前降支及回旋支的病变 ,检查左主干(81例 )。参考血管选用距目标病变 1cm内。结果 :IVUS发现 10 1例 (89% )造影“正常”近端参考血管有病变 ,面积狭窄率达 (4 5 9± 12 9) % ,10 3例 (91% )造影“正常”远端参考血管存在病变 ,面积狭窄率达 (3 9 2± 13 3 ) %。 5 1例 (4 5 % )造影“正常”左主干存在病变 ,面积狭窄率为(4 0 6± 18 3 ) %。结论 :IVUS可以准确地识别冠脉内有无斑块并帮助选择合适介入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冠状动脉成形术中正常参考段的血管内超声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希立 《中国心血管杂志》2004,9(3):166-167,179
目的 应用血管内超声研究冠心病介入治疗时“正常”参考段的病变情况。方法  12 0例冠心病患者行介入治疗 ,术中血管内超声 (IVU S)评价造影显示正常的参考血管段。结果  (1)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正常”的参考段仅10 .8%经 IVUS证实无明显病变 ;(2 )参考段平均面积狭窄百分比为 (4 2 .6± 11.9) % ,参考段狭窄程度与目标病变的狭窄程度呈轻度正相关 (r=0 .32 7,P<0 .0 0 1) ;(3)参考段的病变中纤维斑块及钙化斑块较少而脂质斑块较多。结论 造影显示的“正常”参考段冠状动脉常存在不同程度的粥样硬化病变。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运用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 IVUS)测定冠脉病变血管的价值及安全性。方法30例冠心病患者,共46支冠状动脉血管在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 CAG)后行IVUS检查。IVUS测量狭窄段血管直径和截面积、斑块性质,与相应部位定量的冠状动脉造影(Quantitative coronary angiographyQCA)的结果比较。结果QCA检出偏心性狭窄25处(54.3%);IVUS检出偏心性狭窄32处(69.6%)(P<0.05)。IVUS发现30处(65.2%)靶血管病变钙化,而CAG检出18处(39.1%)血管病变钙化(P<0.01)。CAG和IVUS检出病变血管直径狭窄率分别为62.15%和74.35%(P<0.01)。46处(100%)靶血管完成IVUS检查,34处血管介入后复查,其中1处IVUS导管无法通过支架,IVUS检出不理想支架释放8处(24.2%)。所有患者随访1个月以上,未发现严重心脏缺血事件。结论IVUS可以准确地识别冠状动脉管腔形态、斑块性质,有助于冠脉介入手术策略的选择,是对CAG的有效补充,IVUS检查本身比较安全。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血管内超声(IVUS)评价左前降支心肌桥及壁冠状动脉(冠脉)压缩与其近段冠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关系。方法:入选2015-01-2018-05入住我院心内科患者80例,所有患者冠脉造影证实无明显狭窄病变,而IVUS检查发现左前降支存在心肌桥。应用IVUS测量心肌桥位置、心肌桥长度、心肌桥厚度等解剖参数;IVUS测量壁冠脉压缩比以及心肌桥近端20mm内冠脉的最大斑块负荷(Max PBprox)。单元线性回归分析壁冠脉压缩程度与心肌桥长度、厚度、位置的关系。根据Max PBprox三等分点将患者分为A、B、C 3组,比较3组间的临床资料、IVUS测量值是否有统计学差异。结果:(1)测得所有患者心肌桥长度为(20.8±12.7)mm,心肌桥厚度为(0.71±0.49)mm,心肌桥位置为(37.4±11.3)mm,壁冠脉压缩比为(23.9±11.8)%,单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壁冠脉压缩程度与心肌桥长度(r=0.287,P=0.067)、心肌桥厚度(r=0.296,P=0.086)和心肌桥位置(r=0.301,P=0.073)均无显著相关性。(2)根据Max PBprox三等分点分组后,Max PBprox严重程度与壁冠脉压缩比呈正相关(P<0.05),而与心肌桥长度(P=0.450)、心肌桥厚度(P=0.126)及心肌桥位置(P=0.364)无关。结论:心肌桥近端冠脉粥样斑块负荷与壁冠脉压缩比呈正相关,而与心肌桥长度、厚度及位置无关,这有助于识别高危心肌桥病变患者。壁冠脉压缩程度与心肌桥长度、厚度及位置无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0.
以前认为血管中形成的斑块逐渐使管腔狭窄 ,并最终引起冠心病的临床症状 ,但这观点不正确。事实上 ,在动脉粥样硬化早期阶段 ,虽然有斑块明显聚集 ,但因冠脉“重构”(coronaryarteryremodeling)作用 ,管腔直径并未减小 ;直到疾病后期才出现可被冠状动脉造影 (CAG)检查出的管腔狭窄[1] 。随着冠脉介入诊断和治疗的迅猛发展 ,尤其利用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ultrasound ,IVUS)技术对冠状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的自然史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现已明确冠心病不是管腔而是管壁的疾病 ,粥样硬化早期的一个基本发病机制是冠脉重构 ,且粥样斑块的进展…  相似文献   

11.
冠状动脉(冠脉)造影仅能提供血管腔的影像,不能反应血管壁和粥样硬化斑块本身的信息,血管内超声(IVUS)和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则可补充之,获得连续血管横断面图像,对斑块进行定性定量分析,识别易损斑块,判断临界病变的严重程度,指导冠脉介入治疗(PCI),并观察支架扩张、贴壁和内膜修复及增生情况,发现晚期支架贴壁不良和断裂等.应用IVUS和OCT指导PCI可显著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两者主要区别在于分辨率相差10倍,IVUS成像较模糊,而OCT更清晰,两者合一、互相补充是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正> P物质(SP)是一种适于评价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生物活性肽,当血管内皮受损内皮细胞裸露或动脉粥样硬化使管腔内处于慢性低灌注状态时,SP的内皮依赖性舒张作用减弱或消失.本文对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后三个月患者行SP负荷冠状动脉(冠脉)造影(CAG),探讨病变血管对不同剂量外源性SP的舒张作用.  相似文献   

13.
血管内超声(IVUS)是近年来应用于冠状动脉病变检测的特殊技术之一,能够对冠状动脉血管病变进行精确的定性和定量评价.与冠状动脉造影技术不同的是,IVUS能提供冠状动脉血管横截面的图像,不仅能够能让我们了解病变处管腔的具体形态,还可以进一步显示血管壁结构,做到对冠脉病变更准确的分析,尤其是临界病变中的应用,能够更好对临界病变做出诊断并指导我们对于临界病变治疗方案的选择.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经皮腔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及冠脉内支架术治疗复杂冠状动脉病变的疗效.方法:以美国ACC/AHA专家组提出的冠状动脉病变B、C二型特征为复杂病变诊断标准,对37例复杂冠脉血管病变患者施行PTCA,其中34例患者冠脉内置入支架.结果:手术成功率为97.4%(36/37),无死亡病例.达到完全血运重建者21 例,部分血运重建15例,PTCA未成功1例.术后症状明显减轻或缓解.结论:PTCA及冠脉内支架是治疗复杂冠脉血管病变的有效手段,有助于缓解患者心绞痛症状.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血管内超声(IVUS)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诊断、指导及评价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中的作用。方法:对31例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患者的33处冠状动脉血管段于支架置入术前、术后及球囊扩张后行IVUS检测。结果:IVUS在显示血管壁的形态结构、斑块的性质方面敏感性高于CAG检查,诊断冠心病更准确,CAG低估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本组38处血管,经CAG和IVUS检查符合介入治疗干预指征的血管33处,IVUS指导植入支架的大小、长度以及植入的位置,支架植入术后,血管总截面积、管腔面积增加,斑块面积及面积狭窄率降低。结论:IVUS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为100%,IVUS是诊断冠心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双源64层螺旋CT指引下直接进行PCI的适用性及可行性.方法 在我院心内科住院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11例,入选标准为冠状动脉狭窄≥75%.PCI前后分别进行血管内超声(IVUS)检查和冠状动脉造影.在行PCI时,直接进入指引导管而非常规造影导管,并仅注入10 ml左右的造影剂显示冠状动脉病变.结果 在11例患者中,对其中的1例患者进行了直接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1例患者仅进行了PTCA,其余9例进行了PTCA+支架置入术.分别用冠状动脉CT、造影和IVUS检查测量其PCI前靶血管管腔直径,三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1例患者中有2例患者置入支架后出现狭窄.1例患者CT检查并未发现支架变形,但冠状动脉造影和IVUS检查发现支架内再狭窄;另1例患者CT检查可见支架膨胀不全,冠状动脉造影显示轻度狭窄,IVUS检查证实支架膨胀不全.CT显示冠状动脉前降支明显钙化,造影显示前降支高度狭窄,导管无法通过,最后行旋磨治疗.所有患者的IVUS检查都有轻、中度斑块,4例患者冠状动脉几乎完全闭塞,CT可见闭塞段的软组织影及血管,冠状动脉造影和IVUS检查也均得到证实.CT引导下的直接PCI策略,节省10 min操作时间和50 ml造影剂.结论 双源64层螺旋CT检查结果对判断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及准确性并不亚于侵入性的冠状动脉造影,根据冠状动脉64层CT结果进行直接PCI是可行的.CT引导下的直接PCI策略,可节省时间和造影剂.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血管内超声(IVUS)检查在轻中度冠脉病变诊断及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对56例临床诊断为冠心病(CHD)的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CAG)及IVUS检查。结果 ①56例共83处血管段,CAG示钙化性斑块12处,IVUS示钙化性斑块42处(P<0.01)。CAG示偏心性斑块25处,IVUS示偏心性斑块58处(P<0.01)。CAG示面积狭窄率为(55.09%±6.74%),IVUS示面积狭窄率为(72.00%±5.87%),P<0.05。②IVUS与CAG示面积狭窄程度呈正相关(r=0.63,P<0.01)。③CAG显示56例83处血管段均未达到支架置入指征,IVUS检测43处血管段需置入支架。④CAG显示43处血管段手术效果均理想,IVUS显示5例内膜撕裂严重者需进一步处理。结论 IVUS对于冠状动脉轻中度的诊断和介入治疗有较高的价值,且优于CAG。  相似文献   

18.
血管内超声的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的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珠军  朱文玲  黄超联  曾勇  韩丁 《中华内科杂志》2001,40(5):303-305,T001
目的应用血管内超声的方法研究病人经皮冠状动脉(冠脉)腔内成形术(PTCA)前后冠脉内的粥样斑块和血管壁的变化,进一步明确PTCA的机制。方法择期行PTCA的病人50例,共68支血管于球囊扩张前后行冠脉内超声(ICUS)检查。记录病变部位粥样斑块的特性,最小管腔面积,弹力内膜面积和斑块面积。结果PTCA球囊扩张前后病变部位的内弹力膜面积(IELA)分别为(6.67±1.45)mm2和(8.14±1.13)mm2,术后有明显的扩大(P<0.05)。脂质斑块,纤维斑块,钙化斑块,混合斑块各组PTCA手术前后IELA之差(ΔIELA)分别为1.84,1.52,0.40,1.23mm2,钙化斑块球囊扩张前后内弹力膜面积无明显扩大,P<0.05。斑块的撕裂程度及管壁变化根据Honye分类法记录A型10例,B型20例,C型16例,D型12例,E1型5例,E2型5例。68个病变中有58个(85%)病变出现不同程度的斑块撕裂。12个D型撕裂中有11个是钙化的斑块,1个是混合斑块。结论粥样斑块的撕裂和管壁的牵伸在冠脉球囊扩张术的管腔增大方面同时起关键作用,较硬的斑块如钙化的斑块球囊扩张时易出现大的夹层,而血管牵伸的程度较差,用旋磨或旋切的方法处理可能会得到更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张鑫  杜润  刘珊珊  王海容  邱建平 《山东医药》2012,52(12):48-50,56
目的应用血管内超声(IVUS)比较大剂量和常规剂量阿托伐他汀对初发不稳定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粥样硬化斑块的作用,并观察两种剂量阿托伐他汀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经冠状动脉造影(CAG)显示狭窄程度在50%~70%的临界病变的冠心病初发不稳定心绞痛患者100例,每位患者均行IVUS检查并选取1处狭窄为50%~70%的粥样斑块病变为靶病变,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80 mg/d的大剂量治疗组和阿托伐他汀20mg/d的常规剂量对照组,9个月后再次行CAG和IVUS,比较治疗前后斑块体积、管腔体积和血管体积的变化。结果 100例均完成了临床随访,62例完成了整个服药过程及CAG和IVUS复查。结果显示,9个月后对照组斑块体积增大(P<0.05),治疗组未见明显变化(P>0.05)。结论大剂量阿托伐他汀可遏制初发不稳定心绞痛患者冠脉临界病变粥样硬化斑块的进展。  相似文献   

20.
血管内超声技术对冠心病介入性诊疗中临床价值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血管内超声(IVUS)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诊断、指导及评价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中的作用。方法:对106例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患者的152处冠状动脉血管段于支架置入术前、67处血管段于术后及21处于高压球囊扩张后进行IVUS检测。结果:IVUS在显示血管壁的形态结构、斑块的性质方面敏感性高于CAG检查,诊断冠心病更准确,血管造影低估冠脉病变的严重程度;本组152处血管,经CAG和IVUS检查符合介入治疗干预指征的血管67处,IVUS指导置入支架的大小、长度以及置入的位置,支架置入术后,血管总截面积、管腔面积增加,斑块面积及面积狭窄率降低;高压球囊扩张前后斑块面积差异无显著性,血管总截面积、管腔面积、面积狭窄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IVUS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为100%,IVUS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IVUS能准确选择支架置入的适应症、帮助选择支架大小,支架置入后可精确评价支架扩张是否充分。血管内超声是目前指导支架置入和评价支架置入效果的最佳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