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摘要 目的:探究穿戴式外骨骼助行器对脑卒中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 方法:将3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5例)和对照组(15例)。两组均接受临床药物治疗和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使用Kickstart穿戴式外骨骼助行器进行步行训练;对照组进行常规步行训练;每组步行累计时长≥1h/d,5d/周,共4周。两组干预前后测试内容包括计时“起立-行走”测试(TUG)、10m步行测试(10MWT)、6min步行测试(6MWT)和三维步态测试。 结果:干预前后的组内比较,观察组的TUG、10MWT、6MWT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步速、步幅和健侧步长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步态周期、步频和患侧步长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的TUG、6MWT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10MWT有显著性差异(P<0.05),步态参数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干预前后差值组间比较,TUG和6MWT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10MWT和所有步态参数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4周Kickstart穿戴式外骨骼助行器的步行训练对脑卒中患者的步行能力有一定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观察助行功能性电刺激(functional electrical stimulator,FES)协同头针对痉挛型脑性瘫痪(脑瘫)患儿行走功能及足底压力的影响。 方法:将4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试验组(FES组联合头针)20例和对照组(头针组)20例。前者采用FES治疗协同头针和常规康复治疗,头针组给予头针和常规康复治疗。FES隔日治疗1次,每次20min,10次为1个小疗程,共治疗1个小疗程。采用10m步行速度、粗大运动功能测试(GMFM-88)、足底压力测试评价患儿治疗前后行走功能和足底压力的变化。 结果:与治疗前相比,试验组患儿治疗后GMFM-88中的C评分、E评分和总分均有提高,10m步行速度增加,左右足底压力偏差减少,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患儿GMFM-88中的E评分和总分有提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后试验组GMFM-88中的E评分和总分升高明显,10min步行速度增加显著,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左右脚足底压力偏差和身体重心移动范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结论:肢体FES协同头针治疗有助于提升痉挛型脑瘫患儿的康复效果,改善行走功能和足底压力。  相似文献   

3.
朱勤贤  周湘明 《中国康复》2019,34(11):563-566
目的:探讨分析头针结合康复训练对于脑卒中患者平衡和步行障碍的疗效。方法:将125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63例和对照组6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内科药物治疗和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头针治疗,2组患者训练前后评估Fugl-Meyer评定量表运动功能部分(FMA)、Barthel指数(BI)、Berg平衡量表(BBS)、Holden功能步行分级(FAC)、站立走计时测试(TUG)。结果:治疗1个月后,2组FMA、BI、BBS、FAC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均P<0.01),并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1);2组TUG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1),且观察组较对照组的时间更少(P<0.01)。结论:头针结合康复训练可以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侧交替全身振动训练对高龄肌少症患者下肢肌力、平衡及步行能力的影响。 方法 选取符合标准的高龄肌少症患者4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2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包括平衡功能训练和下肢肌力训练),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侧交替全身振动训练(振动频率9~14 Hz,振幅2~3 mm,1 min/组,5组/次,5次/周)。于训练前、训练8周后评估2组患者下肢肌力、6 m步速、起立-行走计时(TUGT)、压力中心运动椭圆面积以及运动轨迹长度等指标。 结果 经8周干预后观察组髂腰肌肌力较训练前显著改善(P<0.05),其余肌群肌力、6 m步速、TUGT计时、运动椭圆面积以及运动轨迹长度均较训练前极显著改善(P<0.01);对照组闭眼运动椭圆面积和睁眼运动轨迹长度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股四头肌、胫前肌肌力、6 m步速、TUGT计时、睁眼时运动椭圆面积和闭眼时运动轨迹长度均较治疗前极显著改善(P<0.01)。通过组间比较发现,干预后观察组双侧股四头肌[(24.35±6.20)kg和(24.38±6.12)kg]、左侧腘绳肌和胫前肌肌力[(24.99±3.78)kg和(24.32±5.42)kg]以及闭眼时运动轨迹长度[(655.85±94.56)mm]均极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1);右侧腘绳肌和胫前肌肌力[(25.15±5.05)kg和(24.67±5.10)kg]、6 m步速[(0.84±0.17)m/s]、TUGT计时[(15.22±5.69)s]、睁眼及闭眼时运动椭圆面积[(456.30±94.32)mm2和(803.10±79.19)mm2]、睁眼时运动轨迹长度[(404.70±66.18)mm]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 结论 低频侧交替全身振动训练对高龄肌少症患者下肢肌力、平衡及步行功能均具有显著改善作用,可作为防治高龄肌少症患者的有效干预手段。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探讨头针联合功能性电刺激(FES)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本研究采取单盲随机对照研究,纳入符合标准的脑卒中上肢功能障碍患者60例,使用信封法随机分为头针联合FES组、FES组和常规康复组,每组各20例。给予5次/周,连续4周的干预。比较三组在干预第2周、第4周,及治疗结束后的第4周随访时的上肢运动功能变化情况。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Wolf运动功能评价量表及Brunnstrom分期进行干预效果的评价。 结果:①三组一般资料及结局指标治疗前对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②治疗4周后及出院4周进行随访时,FMA-UE评分:头针联合FES组较FES组、常规康复组在FMA-UE评分明显提升,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③三组间Wolf评分及Brunnstrom分期在干预后及随访中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头针联合上肢FES治疗可以提高脑卒中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悬吊训练模式下的核心稳定性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 方法 选取符合标准的60例脑卒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30例。2组患者均接受脑卒中后常规的康复训练;在此基础上,对照组进行传统核心稳定性训练,实验组则进行悬吊训练模式下核心稳定性训练,每日训练1次,每周5次,连续训练4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采用Prokin平衡仪对2组患者的站立位平衡能力进行评定,并记录患者睁眼、闭眼平衡测试时的运动轨迹长度及运动椭圆面积;同时利用表面肌电图(sEMG)记录平衡测试时双侧竖脊肌和多裂肌肌电信号的平均肌电(AEMG)值。 结果 ①平衡功能变化:治疗后,睁眼闭眼平衡测试,2组患者压力中心的运动轨迹长度、运动椭圆面积均少于组内治疗前(P<0.01);实验组患者压力中心的运动轨迹长度[睁眼(226.40±88.59)mm、闭眼(312.07±118.45)mm]、运动椭圆面积[睁眼(198.83±84.99)mm2、闭眼(303.50±123.86)mm2]均少于对照组[运动轨迹长度:睁眼(291.23±117.71)mm、闭眼(405.27±181.05)mm;运动椭圆面积:睁眼(250.47±109.23)mm2、闭眼(379.03±144.91)mm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表面肌电图变化:治疗后,睁眼和闭眼平衡测试时,2组患者双侧竖脊肌与多裂肌的AEMG值均大于组内治疗前(P<0.01);闭眼平衡测试时,实验组患侧多裂肌的AEMG值[(58.48±10.40)μV]显著大于对照组[(52.39±10.63)μV],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悬吊训练模式下的核心稳定性训练能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平衡功能,其效果优于传统核心稳定性训练。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虚拟现实平衡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及姿势控制能力的影响。方法:49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5例和对照组24例,对照组仅接受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常规训练的基础上增加虚拟现实平衡训练,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分别用Berg平衡量表(BBS)、计时起立行走测试(TUG)评估患者平衡能力,三维平衡测试仪静动态平衡评估来评价患者的姿势控制能力。结果:治疗4周后,2组患者BBS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提高(均P<0.01),且观察组评分较对照组更高(P<0.05);2组患者TUG评估时间较治疗前均显著减少(均P<0.01);观察组患者睁、闭眼站立,睁眼前后站立,稳定反应时间较治疗前及对照组均明显降低(P<0.01,0.05);对照组患者睁、闭眼站立较治疗前均降低(均P<0.05),睁眼前后站立及稳定反应时间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虚拟现实平衡训练和常规训练均可以提高脑卒中患者的平衡和姿势控制能力,但虚拟现实平衡训练联合常规训练更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以任务为导向的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及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脑卒中偏瘫患者20例,随机分为2组。第1组10例,采用以神经发育学疗法为原则的平衡及步态训练。第2组10例采用"以任务为导向"的康复治疗,即按照第1组训练方法进行循环训练,强调患者的注意力集中到动作的目标上。治疗前后均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UG)及5m步行测试(5m-WT)评定2组患者平衡能力及步行功能。结果:治疗4周后,2组BBS评分及5m-WT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明显提高,TUG所用时间明显降低(均P〈0.05);2组间比较,第2组各项指标改变值明显高于第1组(均P〈0.05)。结论:"以任务为导向"的康复治疗更有针对性,对脑卒中患者平衡能力及步行能力的提高有捉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弹性绳带训练联合Frenkel体操对伴有共济失调的脑卒中患者平衡及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0例伴共济失调脑卒中患者随机分成绳带组和对照组各20例。2组患者均进行常规的康复训练和站立平衡步行训练。绳带组采用弹性绳带加压下进行站立位平衡和步行训练方案。治疗前后对2组患者进行Berg平衡量表(BBS)、10m步行测试(10MWT)、3米起立-走测试(TUGT)及共济失调等级评定量表(SARA)的评估。结果:治疗6周后,2组BBS和10MWT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1),TUGT和SARA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绳带组的BBS评分和10MWT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TUGT和SARA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弹性绳带训练联合Frenkel体操能显著提高伴共济失调的脑卒中患者的平衡及步行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功能性电刺激(FES)与踝足矫形器(AFO)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的疗效对比。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6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FES组及AFO组,每组18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干预。FES组患者在上述基础上采用步态训练矫正仪电刺激偏瘫侧下肢腓总神经及胫前肌,每天治疗30min,每周治疗5d,共持续治疗4周。AFO组患者则在上述常规治疗基础上通过佩戴固定式踝足矫形器进行步行训练,每天治疗30min,每周治疗5d,共持续治疗4周。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10m最快步行速度测试(10MWT)、“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UGT)、Holden步行功能评分(FAC)、踝趾屈肌肌张力评估及Brunnstrom运动功能分期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10MWT、FAC、TUGT、踝趾屈肌肌张力、Brunnstrom运动功能分期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分别经治疗4周后,发现2组患者10MWT、TUGT、FAC评分、Brunnstrom运动功能分期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进一步分析发现,治疗后FES组患者10MWT[(0.84±0.46)m/s]、FAC评分[(3.50±0.65)分]、Brunnstrom运动功能分期均显著优于AFO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TUGT、踝趾屈肌肌张力组间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P&rt;0.05)。 结论FES与AFO治疗均能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恢复,并且FES较AFO能更显著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