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目的 探讨3.0T MRI 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显示胶质瘤与相邻脑白质纤维束解剖关系在手术前后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24例脑胶质瘤患者行常规MRI及DTI检查,原始数据采集后传入工作站,应用Functool 软件进行图像分析处理,分别获得各自的部分各向异性图(FA图)、彩色编码张量图及脑白质纤维束图;并测定8例高级别胶质瘤肿瘤病灶区、灶周水肿区及正常白质区的平均弥散系数(MD值)、各向异性指数图(FA值).分析肿瘤与相邻脑白质纤维束的解剖关系,并对患者手术前后的临床症状进行评价.结果 16例Ⅰ~Ⅱ级胶质瘤推移相邻脑白质纤维束,患者术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8例Ⅲ~Ⅳ级胶质瘤浸润破坏相邻脑白质纤维束,患者术后临床症状未明显改善.肿瘤病灶区和灶周水肿区与正常白质区的MD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肿瘤病灶区与灶周水肿区的MD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个区域的FA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磁共振DTI 技术可在活体清晰、无创、直观地显示脑胶质瘤与周围脑白质纤维束的关系,DTI的MD值和FA值可区分高级别胶质瘤肿瘤病灶区、灶周水肿区及正常白质区.DTI技术对脑胶质瘤术前治疗方案的确定以及手术风险和患者临床预后的预测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利用扩散张量成像(DTI)技术研究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主要脑区白质纤维束的异常.方法 选取12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患者组)和12例与患者组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等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进行DTI扫描,测量胼胝体膝部、压部,内囊前肢、后肢,海马头,杏仁核,双侧额叶白质,扣带束前部的部分各向异性(FA值),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患者组内左右两侧额叶(0.516±0.088,0.545±0.064)、对照组内左右两侧额叶(0.525±0.055,0.528±0.054)等分别比较各脑区左右两侧相对应感兴趣区FA值均差异无显著性(P>0.05).患者组左侧海马头(0.174±0.030)FA 值低于对照组(0.203±0.020),差异有显著性(P<0.05),余脑区感兴趣区FA 值患者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左侧海马头纤维束存在异常.  相似文献   

3.
《新乡医学院学报》2017,(11):974-977
目的应用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探究成年早期起病精神分裂症患者脑白质结构变化,为精神分裂症患者病理学研究提供结构性神经影像学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7月至2014年3月在新乡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住院的26例成年早期起病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研究组,同期招募28例性别、年龄、利手情况及受教育程度与研究组相匹配的健康受试者为对照组,2组受试者均进行头颅结构像和DTI扫描。采用基于体素分析的方法比较2组受试者相同脑区白质各向异性(FA)及平均弥散率(MD)。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患者右侧扣带回前部、胼胝体膝部、右侧内囊前肢、双侧外囊、双侧放射冠后部及右侧放射冠前部等脑区FA降低(P<0.05);研究组患者双侧内囊后肢、右侧放射冠上部、左侧上纵束、胼胝体及右侧扣带束等脑区MD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成年早期起病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多个脑区白质微结构损伤,这些改变可能与精神分裂症的病理改变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 no dementia, VCIND)是血管性认知障碍最常见亚型,早期诊断是改善预后的关键。神经影像为VCIND早期诊断、严重程度及疗效评价提供依据,但传统结构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不能较好阐明结构改变与认知损害的关系。本项目利用弥散张量成像技术(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DTI)探讨VCIND患者脑白质结构改变及其和认知障碍的关系。方法 利用DTI对31名VCIND患者和22名正常对照者进行全脑246个脑区的白质连接完整性检测,并对所有受试者进行认知评估。然后分析患者各脑区DTI各向异性程度值(fractional anisotropy, FA)和平均弥散率(mean diffusivity, MD),并与认知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及中介分析。结果 VCIND患者全脑246个脑区中的部分关键区域发生了显著的白质连接改变,尤其额叶脑区显著。FA值与总体认知评估及记忆、执行功能评分正相关,MD值与总体认知评估及记忆、执行功能评分负相关。中介分析发现VCIND患者白质结构连接的改变介导了神经心理量表评分的改变。结论 本研究显示DTI可以为VCIND的早期诊断及认知严重程度的评估提供客观影像学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利用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技术,研究颅脑爆震伤后脑白质纤维束的形态和结构改变.方法 对30只实验兔执行颅脑爆震,炸后执行常规MRI及弥散张量成像(DTI)扫描,采用Functool2的Tensor软件包对DTI进行校准,在弥散各向异性分数(FA)图基础上对感兴趣区(ROI)重建脑白质纤维束图,解剖实验兔颅脑,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与其DTT图像对照分析.结果 30只实验兔中17只炸后死亡,13只存活,其中2只存活72 h以上.白质纤维束异常改变类型分为4型:编码颜色改变2只;缺失/断裂+移位8只;稀少+缺失/断裂6只;编码颜色改变+缺失/断裂+移位14只.病理组织学检查示毛细血管破裂,毛细血管内皮损伤、出血;神经细胞及神经胶质细胞变性、坏死,神经髓鞘脱失;轴突球形成.结论 DTT能够清晰、直观显示脑白质纤维束损伤情况,尤其是脑白质纤维束微小结构、形态改变,脑白质纤维束形态改变越复杂,存活时间越短.  相似文献   

6.
目的使用DTI技术中基于纤维束的空间统计分析方法探讨非神经精神性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脑白质微结构的变化及其与神经精神量表、临床指标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对42例女性non-NPSLE患者和45例女性健康对照者进行DTI检查。使用各项异性分数(FA)来评估non-NPSLE和健康对照组在结构水平上的差异。在non-NPSLE患者中,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来探讨差异脑区FA值与神经精神量表、临床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相比,non-NPSLE患者在左侧内囊前支、左侧上额枕束、左侧前、上放射冠、胼胝体体部FA值降低。在non-NPSLE组中,左侧上额枕束FA值与抗dsDNA抗体、IgM抗体呈正相关,与发病时间呈负相关;左侧上放射冠FA值与IgM抗体呈正相关;胼胝体体部FA值与IgM抗体、MMSE呈正相关。结论non-NPSLE患者多个白质区的FA值存在异常,且部分白质区的FA值与MMSE量表评分、临床指标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这可能揭示了non-NPSLE患者的潜在发病机制,白质区的FA值改变可能是non-NPSLE患者脑白质微结构异常的潜在影像学标志物。  相似文献   

7.
精神分裂症脑白质不对称性及完整性MR弥散张量成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MR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脑白质纤维不对称性及结构完整性进行研究。方法:31名精神分裂症患者和30名性别、年龄相匹配的正常对照者行MR弥散张量成像检查。对22个不同解剖部位的白质区域进行FA值测量。通过弥散示踪技术对8名精神分裂症患者和6名正常对照者的胼胝体、下纵束、扣带和钩束进行三维重建.重建纤维束数目被计算出来用于统计分析。结果:FA值统计学分析表明精神分裂症患者颞部白质失去了存在于正常对照者中的左大于右不对称性。与正常对照者比较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双侧额叶、颞叶、枕叶白质、双侧扣带前部、扣带中间部及胼胝体体部的FA值明显减低。而在胼胝体膝部、胼胝体压部、双侧顶叶白质、双侧半卵圆中心、双侧内囊后肢及扣带后部的FA值在两组间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通过各纤维束的重建纤维束数目统计分析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失去正常左大于右的不对称性。同时各白质纤维束的重建纤维束数目明显小于正常对照组。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脑白质不对称性及结构完整性存在广泛的改变。弥散张量成像技术是在体研究精神分裂症患者脑白质改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既往对认知功能的研究多集中于脑灰质,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在脑区皮层间起广泛联系作用的白质纤维对认知功能也具有重要作用。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能无创定量检测活体脑白质纤维的完整性,为脑白质病变与认知功能障碍关系的研究提供了新视角。研究结果提示脑白质完整性与皮层网络信息传递效率有关,尤其在感受速度、记忆和执行功能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笔者就DTI技术在脑白质与认知功能关系研究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在小儿偏瘫型脑瘫白质纤维束中改变及对疾病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选取24例脑瘫偏瘫患儿作为偏瘫组,24例正常儿童作为对照组,分别对其行头部MRI和DTI检查。观察患侧及健侧脑白质纤维束成像的改变,并比较各向异性图。结果偏瘫患儿患侧脑白质纤维束DTI异常,与患儿健侧相比白质纤维束明显减少、稀疏,FA值与健侧比,明显降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DTI有助于临床对小儿脑瘫偏瘫型做出早期诊断,定期复查DTI对康复疗效可做出客观影像学评价,DTI比MRI对脑瘫的病变评估更直观。  相似文献   

10.
目的:以精神症状为首发的脑白质变性的弥散张量成像报道.方法:对患者行头颅MRI及DTI检查.结果:头颅MRI示,双侧小脑半球白质内、双侧大脑半球白质内(以双侧脑室前后角及半卵圆中心为主)示多发、对称的片状长T1长T2异常信号影,FLAIR序列呈高信号影,边界清晰,DTI(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及纤维束成像)显示:双侧皮质脊髓束放射冠部分纤维偏少,以右侧明显;左侧枕额束较对侧偏少,左侧扣带束前部减少,胼胝体双侧前后钳纤维减少,以右前钳明显.结论:患者DTI检查显示胼胝体双侧前后钳纤维减少,以右前钳明显,表明胼胝体在整合额顶枕等皮层信息出现受阻,在临床上表现为知情意的不协调,与目前大多数研究结果一致,也支持精神症状的左右半球信息传递及整合功能障碍的假说.  相似文献   

11.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MR 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是目前无创性研究脑白质结构和脑白质束形态的一项磁共振新技术,利用DTI可以观察脑内白质病变对脑内白质束形态和结构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定量观察活体组织的弥散特征,为临床提供早期组织病变的微观结构信息。  相似文献   

12.
 基于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e,DTI)技术的脑白质纤维跟踪(white matter tractography,WMT)是目前唯一非入侵式三维重建活体脑白质纤维束解剖结构的方法,有助于深入了解人脑白质纤维的微观结构,对神经生理研究和临床应用也有较大价值,成为神经纤维成像技术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在DTI原理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了近几年来比较有代表性的几类脑白质跟踪算法,重点分析了其跟踪原理、优点和局限性,并介绍了脑白质跟踪算法的应用情况,同时对今后的研究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弥散张量成像(DTI)在脑肿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0例正常人及18例脑肿瘤患者(5例胶质母细胞瘤,7例Ⅱ级星形细胞瘤,6例脑膜瘤)行弥散张量成像,并用后处理软件进行脑白质纤维束的三维显示.结果:全部志愿者和患者均可清楚显示白质纤维束的形态,18例脑肿瘤患者可以观察到病灶区白质纤维束不同程度的受压移位、中断、破坏、浸润等异常表现.结论:弥散张量成像可以无创性地为肿瘤分级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并可以在活体内立体观察白质纤维束的形态变化以及与颅内病灶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回顾性分析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和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对脑肿瘤性病变与相邻白质纤维束的位置关系及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在河南省人民医院手术且经病理确诊的35例脑肿瘤患者(其中星形细胞瘤17例,脑膜瘤7例,转移瘤11例)所行术前磁共振DTI及DTT的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5例脑肿瘤的实性区域FA值均变低,呈现等信号或低信号;肿瘤的水肿区域的各向异性分数(FA)略减低,呈低信号或略低信号;脑膜瘤、低级别星形细胞瘤在DTT图上可见对周围白质束有不同程度的压迫,表现为白质纤维束的变形、异位,而恶性病变、转移瘤表现有对相邻脑白质的浸润及破坏,在DTT图像上相应脑白质纤维束出现中断、缺如的征象。结论磁共振DTI、DTT成像结合全脑T1解剖图像可显示脑部肿瘤与相邻白质纤维束的关系,了解肿瘤周围是否有功能性神经纤维束通过,对肿瘤切除手术方案的制定,避免手术中对功能性神经束的损伤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在颅脑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Siemens 1.5T MRI成像系统对6名健康志愿者以及6名神经系统疾病患者脑部进行常规T1WI、T2WI MRI检查及扩散张量成像,采用DtiStudio软件对DTI图像进行分析处理,显示脑白质纤维,并测量肿瘤周围白质及健侧对应区域的部分各向异性(fractional anisotropy,FA)值.结果扩散张量FA图可清楚显示脑白质内大部分主要的白质纤维束.3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可观察到锥体束不同程度的中断.3例脑肿瘤患者可以观察到锥体束、胼胝体或内囊、外囊受压、移位及浸润破坏,周围白质纤维被浸润破坏后FA值较健侧明显降低.结论扩散张量成像可在活体内清楚显示脑白质纤维束的受损和移位,有利于临床制订手术方案和对预后功能恢复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16.
目的采用DTI技术及Klingler解剖技术,对60岁以上老年人下丘脑脚区脑白质解剖结构进行相关研究。方法①10例成人尸体颅脑标本采用Klingle解剖技术,对下丘脑脚区脑白质进行逐层分离,观察并进行数据测量。②对10名健康志愿者采用DTI成像技术进行脑白质纤维束成像,同时应用DTT方法对下丘脑脚区进行重建。结果采用Klingler解剖技术可清晰显示下丘脑脚区脑白质的结构及位置。采用磁共振成像中的DTI技术能够直观而清晰的显示下丘脑脚区脑白质纤维束。结论运用Klingler解剖技术和DTI成像技术可直观、清晰地显示下丘脑脚区脑白质纤维束的结构及位置。下丘脑脚区脑白质基本结构相同,但部分脑白质的大小、形态却存在个体性差异。通过DTI技术可以较好地对下丘脑脚区脑白质进行临床诊断及准确定位。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技术及FA值对脑膜瘤术前手术路径和范围的指导和术后患者临床症状改变的评价作用。[方法]对25例(1例多发)确诊良性脑膜瘤患者行术前常规MRI、DTI检查和术后二月余行常规MRI、DTI检查,原始数据用GE-funtool软件进行后处理,获得各向异性分数(FA)图及重建弥散张量3D纤维束(DTT)图,分析术前脑膜瘤与白质纤维束关系和术后白质纤维束破坏程度和患者临床表现改变程度。结果根据3D纤维素图像对其中13例患者术前颅骨切口位置重做修订,皮质切口范围缩小处理;8例患者肿瘤切除范围进行了重新设定,并最大程度避开功能区。手术区白质纤维束术前表现为受压变形、移位、稀疏及中断,术后25例白质纤维束均有不同程度改变,其中23例1、2级患者临床基本无症状,1例3级患者肌力有不同程度下降,白质纤维束受损明显;1例4级白质纤维束受损程度严重较稀疏,伴有较大范围完全中断;白质纤维束损伤严重程度与肌力级别呈显著负相关关系。手术区所测FA值有不同程度下降,与患者临床症状相关关系不确定。结论 DTI可为脑膜瘤变术前制订安全手术计划,提高病变的切除率,术中更好保护正常脑组织,减少患者术后运动功能障碍;DTI和DTT对观察脑组织的损害程度、预测术后恢复程度和对指导临床康复治疗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多参数综合分析及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在星形细胞瘤临床分级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为星形细胞瘤的患者33例,术前均行常规T1WI、T2WI、T1wI增强、DTI检查,其中5例患者术后再次行常规T1WI、T2WI、增强扫描、DTI检查.测量病灶肿瘤实质区、瘤周水肿区、囊变坏死区、水肿临近正常白质区及对侧正常白质区的DCavg值、FA值、1-VR值及RA值,并进行统计分析,比较各个值在星形细胞瘤分级中的应用.利用DTI原始数据进行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重建病变周围脑白质纤维柬.结果 FA图、FA彩色编码图、DTT图均能显示脑白质纤维受累情况,而常规MRI难以显示;各组中的肿瘤实质区、囊变坏死区、瘤周水肿区及水肿临近正常白质区的DCavg值、FA值、1-VR值及RA值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低级别星形细胞瘤肿瘤周围的白质纤维束多呈推挤水肿改变,2例患者术后白质纤维束移位水肿减轻,预后良好,而高级别星形细胞瘤肿瘤周围的白质纤维束多表现为以浸润破坏为主,3例患者术后无改善.结论 结合常规MR图像,DCavg值、FA值、1-VR值及RA值均有助于区分肿瘤的实质区、囊变坏死区、水肿区及正常白质区;结合肿瘤实体、瘤周水肿区及水肿邻近正常自质区的FA值、1-VR值及RA值有助于低、高级别星形细胞瘤的鉴别;DTI及DTT可无创的显示脑白质纤维束的受累情况,显示重要的脑白质纤维束与脑肿瘤的位置关系,有助于患者术前计划的制定和手术效果的评价.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首发未用药精神分裂症患者白质纤维及皮质结构的异常改变.方法 对36例首发未用药精神分裂症患者和41名健康对照进行全脑弥散张量成像(DTI)及脑结构成像.通过基于纤维束的空间体积分析(TBSS)比较两组间白质纤维FA值的差异.使用基于表面的分析方法(FreeSurfer)进行两组间皮质结构的比较.结果 TBSS分析显示患者组中双侧上纵束、双侧后扣带束以及左侧皮质脊髓束的FA值减低.FreeSurfer分析显示,患者组皮质厚度减低的区域有:左侧额上回、额中回、眶回、中央前回、颞上回、颞中回、颞下回、顶上小叶、顶下小叶、中央后回、楔前叶、侧枕叶、楔叶、扣带回及右侧额上回、颞中回、颞下回、岛叶、缘上回、中央后回、扣带回;表面积减小的区域有左侧额上回、额中回、眶回、中央前回、颞下回、颞中回、颞上回、顶上小叶、顶下小叶、缘上回、中央后回、岛叶、楔前叶、扣带回及右侧额中回、顶上小叶、颞中回、岛叶、中央前回、额上回.结论 首发未用药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白质纤维束及皮质结构的多区域异常,且两者在解剖关系上具有相关性;灰质结构异常可能是精神分裂症发病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背景:无肉眼可见损害的非枪弹外伤性脑损伤(nm TBI)通常导致认知功能损害,对日常生活产生负面影响。目的:利用弥散张量磁共振成像(DTI)确定伴认知功能损害nm TBI患者的异常白质投射。方法:通过DTI扫描对健康对照者和23例表现为认知功能损害但无明显神经影像损害的nm TBI患者进行比较。DTI包含对各项异性分数的分析,后者包括逐像素分析和利用感兴趣区域(ROI)技术进行的证实性研究以及对胼胝体和穹隆的磁共振白质纤维束成像检查。结果:逐像素分析显示,胼胝体的膝、干和压部周围的各项异性分数降低。依据ROIs证实性研究,nm TBI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