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畅通门诊"危急值"报告流程,使流程各环节落实到位,保证病人安全。[方法]根据"危急值"报告在门诊执行中存在的问题,修订门诊危急值报告及处理流程,制定特殊情况下的应急处理措施,加强分诊护士对"危急值"报告的认识和管理,提高办卡人员的核查意识,细化环节管理,畅通报告途径。[结果]门诊"危急值"报告能顺利落实,避免了因"危急值"报告不及时而发生的不良隐患。[结论]完善的"危急值"安全管理制度是保证危急值报告制度顺利进行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赋予检验“危急值”专科特性的护理安全管理在肾内科的应用。方法:根据危急值项目频次结果确定专科护理安全关键点,建立标准培训课程对护士进行全员培训,完善专科护理指引,规范细节管理制度并进行持续质量改进。结果:174例危急值报告患者均得到及时有效处理,患者满意度提高。结论:赋予检验“危急值”专科特性的护理安全管理,能够厘清专科危急值的特点,快速有效提高护士的专科能力,给予护士临床工作明确的指引,最终有效保障病人的护理安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在大型肾脏病专病门诊中建立危急值报警制度的必要性。[方法]试验组选取2013年5月—2015年4月于门诊随访中出现危急值的272例病人,通过建立危急值报警团队,制定危急值项目,建立危急值报警制度,由护士长对所有环节进行质量控制;对照组选取2011年5月—2013年4月于门诊随访中出现危急值的301例病人,按常规门诊管理,未实施危急值报警制度。观察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门诊管理质量及病人满意度。[结果]试验组门诊无一例护理不良事件发生,医疗干预时间由实施前的36min缩短至10min左右,门诊医患纠纷的发生率由实施前的7.97%降低到1.82%,危重病人的急救例数由实施前的38例降低到10例;且试验组病人对门诊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实施危急值报警制度,保障了大型肾脏病专病门诊的护理安全,提高了大型肾脏病专病门诊病人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人体检验、检查危急值报告流程在门诊医疗护理中的实施及其效果。方法对2009年1-12月门诊46例危急值报告患者按报告流程实施诊疗及护理。结果 46例危急值报告患者均得到及时有效处理,病情好转。结论危急值报告流程的实施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抢救时效性和成功率,而护士在多部门紧急合作处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徐州市东方人民医院检验科危急值报告频率及科室分布情况,对危急值报告进行总结、评估,持续改进。方法通过Lis信息系统查询检验科报告的危急值病例,统计年内发生率,项目分布、病区分布。结果一年内共报告危急值总例数是358例,年内总发生率为0.143%。危急值发生率排前3位的是血锂、血糖、钾,构成比排在前3位的项目分别是血糖、钾、氯。排在前3位的科室分别是七病区(老年二科)、门诊、一病区(老年一科)。结论通过对危急值报告的评估,采取适当的措施对危急值报告项目和报告范围进行持续改进,可提高危急值报告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IS)功能升级和流程改进,实现危急值闭环管理。方法以LIS功能升级和流程改进前门诊标本危急值报告2 556例和住院标本危急值报告4 560例作为对照组,以进行LIS功能升级和流程改进后门诊标本危急值报告3 037例和住院标本危急值报告5 922例作为观察组,比较2组LIS功能升级和流程改进前后的差异。结果改进后的危急值报告及时率由改进前的86.1%升至97.6%,危急值通报率由改进前的98.3%升至100.0%,危急值回复及时率由改进前的84.0%升至99.4%。结论 LIS功能升级及流程改进能提高危急值的报告及时率、通报率、回复及时率,使临床第一时间获取危急值信息,及时采取措施。  相似文献   

7.
医院危急值项目设立及报告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危急值是一种极度异常的检验结果,如果不给予病人及时有效的处理治疗,病人将处于危险的状态.近几年省卫生厅积极开展质量管理年及创等级医院,各医院对危急值项目的设置、作用和意义等有所认识,我院2007年设立危急值项目及范围,2008年我院开始实施危急值报告制度.并逐步完善危急值报告制度,落实危急值报告制度,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提高检验人员对危机值的敏感度,促使危重患者的检验危急值高效、及时,准确反映到临床,从而提高抢救成功率,保证病人生命安全。[方法]制定危急值报告制度、流程、登记等,根据检验危急值结果及时对患者进行救治。[结果]我院2010年全年检验危急值发生率0.14%。危急值发生率最高的项目是K,其次是PLT、WBC、Hb等;危急值主要发生在急诊、ICU、门诊。[结论]进一步强化医务人员责任心,使医生能够得到准确的检验信息,提高治疗时效性及抢救成功率,提升医院管理水平,从而最大限度保证患者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在门诊临时输液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4年9月—2014年12月实施FMEA分析改进后收治的1 821例病人作为观察组,2014年6月—2014年9月收治的1 741例病人作为对照组。成立项目小组,应用FMEA确定门诊输液室与护理有关的流程,计算风险危急值,选择风险危急值高的前三项失效项目制定改进措施,评估改进效果。[结果]药物配制错误、病人核对错误、医嘱未双人核对,医嘱核对错误是风险危急值前三位的失效模式;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风险危急值明显低于对照组,病人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MEA应用于门诊输液管理中,能够提升门诊护理工作质量,提高门诊输液病人满意度。  相似文献   

10.
侯巧玲 《护理管理杂志》2013,13(2):124-124,144
目的探讨危急值报告流程在内、外科门诊患者就诊过程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制订门诊危急值报告及处理流程,完善抢救物品,组织人员培训及演练,畅通危重患者转运通道。结果 18例门诊患者就诊过程中突发危急情况,成功救治和转运17例,死亡1例,患者及家属对所采取措施表示满意,无投诉。结论门诊医护人员应加强责任心,严格落实危急值报告制度及处理流程,提高门诊危重患者的急救护理水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专岗接获门诊危急值的管理方法。方法 :在门诊设置专岗接获危急值管理前,门诊危急值的接获由各诊室的出诊医师负责;改进后,设接获门诊危急值的岗位,选择合适的护理人员从事这项工作,制定危急值管理制度、工作流程。对门诊危急值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提出整改措施并逐步实施,达到持续改进的效果。结果 :门诊危急值设专岗专人管理,实行双重报告制前后门诊危急值漏登记、登记缺项、登记错误率分别由20.1%、52.5%、39.0%降至0.4%、2.4%、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进前后联系不到患者、联系不到医师、处理不及时的概率分别由14.7%、4.6%、6.2%降至4.1%、0.8%、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设专岗专人管理门诊危急值,规范了门诊危急值的报告处置流程,增强了医、护、技各类人员对危急值的重视程度,确保了患者就医安全,降低了医疗风险,提升了医院的服务水平及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2.
张辉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4,(24):3380-3381,3384
目的:通过分析临床危急值的分布情况,了解高原地区危急值的分布规律,为该院进一步完善危急值报告制度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该科室2010年7月1日至2011年6月30日报告的危急值项目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其分布规律。结果该院危急值报告发生率为0.29%,西宁地区血钾、血糖及血气 pH 值的危急值发生率在性别间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但在不同年龄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另外,内科系统血钾、血糖危急值报告数明显高于外科系统(P <0.01)。结论定期回顾分析危急值报告有助于临床诊断和完善危急值报告制度。  相似文献   

13.
张娟  胡俊灵  龚云  张波 《山西护理杂志》2010,(10):2612-2613
检验危急值(panic value)是指与正常参考范围偏离较大、危及生命的检验结果,当这种检验结果出现时,说明病人可能正处于危险的边缘,此时如果临床医生能及时得到检验信息,迅速给予病人有效的干预措施或治疗来挽救病人生命,否则就有可能出现严重后果,失去最佳抢救机会。目前的危急值报告信息主要通过单一的电话通知系统,而接收入主要是护士,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检验科危急值上报数据及报告流程,使危急值能及时、准确地报告给临床。方法 LIS系统收集2016年1~12月危急值报告数据并进行分析,评估危急值范围及报告流程的合理性。结果 2016年危急值发生率为0.76%。其中白细胞、肌钙蛋白占危急值比例较高(分别占危急值总数的13%、9.5%),血气分析中氧分压所占比例最少(占0.14%),上报及时率99.82%,临床确认率99.92%,报告流程需进一步优化。结论定期评估分析医院危急值统计数据,有利于危急值制度的持续改进。  相似文献   

15.
目的本研究针对我国临床实验室血液学危急值报告制度进行了全国性的现状调查,旨在了解目前国内这项质量指标的现状,并提供相关指标日常监督的建议。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向参与该中心全血细胞计数和凝血专业的实验室发出1 238份问卷。问卷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一般信息调查;第二部分为血液学检验中危急值相关调查。实验室通过专门的网络平台在线填报信息,并使用专用统计软件来进行分析处理。结果 516家实验室报告了相关血液学危急值结果,调查中提交信息的大部分为三级综合医院。几乎所有的参与实验室都表明其已制定危急值结果报告制度。参与调查的实验室中,除了RBC的选择百分比在20%左右,其他5项:WBC、Hb、PT、APTT和Fbg都被70%左右的实验室视为门诊、急诊和危急值项目。危急值界限来源选择最多的为文献,尽管大部分项目的界限值在住院、门诊和急诊间没有明显差异,但仍有实验室的危急值界限与大多数实验室明显不同。结论我国血液学危急值报告制度在危急项目纳入和界限设定上尚存在一定问题,实验室应在参考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与临床积极协商,制定出适合所在医院的危急值界限。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超声科危急值报告流程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方法在超声科及门急诊科和病房对45例超声科危急值患者实施报告流程。结果本组45例中,除3例经超声科再次与相关科室联系后能及时转运病人外,42例流程执行规范,为危急值患者赢得了抢救时间。结论超声科危急值报告流程完善了护理管理,提高了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7.
苏晓荣 《全科护理》2013,11(10):927-928
分析急诊科检验危急值报告在质量控制管理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管理对策,强调急诊科护士应在危急值报告中从采集到危急值信息传递和接到危急值报告后的处理全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以利于提高抢救病人的时效性及促进医患关系的和谐。  相似文献   

18.
目的统计检验科危急值报告情况,分析我院危急值发生状况,为危急值报告的管理及持续改进提供依据。方法利用瑞美实验室信息系统(LIS)统计检验科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发生的3587例危急值,对危急值项目的发生率、科室分布、时间分布、标本类型等进行分析,并提出持续改进意见。结果医院2017年发生率为0.48%,危急值排名前五位的项目分别是:肌酐(CR)、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钠(Na)、钾(K)、白细胞计数(WBC)。发生危急值最多的科室是肾病学科、ICU血液肿瘤科,一天中危急值发生高峰时段为9:00至15:00,低峰时段为凌晨1:00至7:00。一周中分布规律为周一至周五较多,周六、周日相对较少。从标本类型分:住院危急值最多,门诊危急值最少,生化危急值最多,其次为血液分析。结论加强重视对危急值的管理,不断完善危急值项目和范围,解决危急值报告的影响因素,保证快速、高效的将危急值结果报告给医护人员,以提高实验室的服务质量和保障患者安全。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检验科1年来危急值报告数据进行评估分析,为持续改进危急值报告制度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实验室信息系统(LIS)系统,统计2014年的危急值项目及结果数据,经数据处理,计算出危急值项目的发生率、临床科室分布、天内分布、周内分布、评估危急值范围。结果该院检验科医学危急值项目17项,报告共5 066例,危急值报告的发生率是1.86%,出现率最高的项目是钾,占危急值报告总量的13.48%,其次是血小板(10.09%)和血肌酐(9.08%);危急值报告集中在9:00~13:00,占全天46%左右;每周一危急值报告最多,周日较少;危急值报告最多科室是ICU,占危急值报告总量的28.37%,其次是肾内科(16.86%)和血液科(12.16%)。结论急值报告制度需要不断进行总结、分析,加强与临床沟通,共同探讨,持续改进,才能提高检验科与临床的满意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为危急重症病人提供准确快速报告,为临床上作出正确地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为抢救病人生命赢得宝贵时间。方法查找影响危急值报告的相关因素并进行分析。结果提高护士应急思维、综合判断能力,减少不必要的纠纷,促进护理急救能力和服务品质的提升。结论加强规范化培训和医学教育建立报告制度和预警体系,加强环节监控是提供正确危急值的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