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前一讲里,重点阐述了阳明经证。阳明病除经证外,还有腑证,这一讲就谈这方面的问题。四、阳明腑证(一)燥实证原文;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250)本条主要阐述太阳病发汗后转属阳明腑实的证治。“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是言其病因。本证系太阳病发汗太过,或发汗  相似文献   

2.
浅析大柴胡汤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大柴胡汤证的古今歧见 ,认为大柴胡汤功能和解少阳 ,通脏泻热 ,其主治证候应是少阳热结胆腑 ,腑气壅滞不通的少阳腑实证。又因其亦具攻下燥结之效 ,故也可用治少阳与阳明腑实同病的证候 ,但临证时要具体辨证 ,合理化裁  相似文献   

3.
<正> 四、少阳病兼证、夹证及变证的治疗少阳所主的部位在半表半里,外与太阳相连,内与阳明相邻,所以少阳病往往兼有太阳未尽之邪或兼见阳明之症。同时因患者体质、宿疾、误治等因素,都能使病情有不同的变化,也就出现了不同的兼、夹、变证,现详细论述如下。 (一)兼证 1.兼太阳少阳外与太阳相连,所以太阳病容易转属少阳,少阳病往往兼有太阳未尽之邪,如146条,证见发热微恶寒、四肢关节烦痛,这是外邪初步向少阳过渡,所以未至喜呕而是微呕,也未至胸胁苦满而是自觉心下支撑满闷。太阳病向少阳过渡,一般是太阳病的症状消失  相似文献   

4.
张仲景辨治头汗出的常见证型有阳明湿热发黄证、气血两燔证、实热结胸证、少阳胆热夹饮证、阳明血热出血证、阳明热郁证、产后郁冒证,以及太阳病证与少阳病证相兼等,以此辨治常常能取得良好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六经下利证治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下利是临床中常见的病症,在《伤寒论》中论述极为详细,载有其条文有八十余条,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皆有下利证治。作者就《伤寒论》中有关下利的证治按六经进行分类浅析,通过分辨明析六经下利证候,对合理使用经方,提高临床施治下利病证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6.
猪苓汤证证治规律的研究——古今中外医案119例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伤寒论》载猪苓汤方共有三条。第223、224条属阳明篇,前者是与白虎加人参汤类证辨异,后者为论本方之禁忌证;319条属少阴篇。一般认为本方属少阴病方,主治少阴阴虚水热互结证。下面就我们在各种书刊中收集到的医案119例进行统计分析,以探讨猪苓汤证的证治规律。  相似文献   

7.
少阳属半表半里,这是无可非议的,但对少阳病的定位,是在太阳与阳明之间,还是在阳明与三阴之间,是有争议的。就此问题,笔者不揣浅陋,提出肤浅看法,以冀抛砖引玉,就正于高明。六经分证论治,起源于《内经》。张仲景在《素问·热论》六经分证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把外感病错综复杂的证候及其演变过程加以归纳总结,创立了六经辨证体系。  相似文献   

8.
刘渡舟教授运用柴胡桂枝干姜汤经验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柴胡桂枝干姜汤在《伤寒论》中治“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未解者”的伤寒误治而致邪传少阳,气化失常,津液不布之证。刘渡舟老师根据本方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实践用之治疗少阳病而兼太阴脾家虚寒的证候,每每奏效。刘老师认为:柴胡桂枝干姜汤与大柴胡汤治疗少阳病而兼阳明胃家热实的证候对比,恰有寒热虚实对照鉴别的意义。少阳不但为表里之枢,也为阳明之枢,故临近太阴。当少阳病内及太阴之时,则可见脘腹胀满,便溏不调,脉缓无力等证。如临床上某些  相似文献   

9.
大承气汤出自《伤寒论》,为二阳并病,转属阳明腑实的证治。即太阳表证已罢,邪人阳明,人里化热,与肠中燥屎相结,实热与积滞互结,浊气填塞,腑气不通之证。余遵“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原则,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以此方应用于临床各科,用于治疗实热积滞壅于肠中,腑气不通之证。往往获效。此方为治标之方,应用以腑气通为准,中病即止,不可久用,以免伤正。现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颜面脏腑分属、经络循行、色度浅深与黧黑斑的证治关系。方法:以《内经》有关颜面脏腑经络理论为依归,结合笔者的临床经验进行探索。结果:脏腑分属:以鼻为中心,则眉间属肺,鼻柱属肝,鼻准属脾,鼻翼属胃,沿鼻柱两侧至颊部,依次为胆、小肠、大肠、肾,上唇属膀胱、胞宫。经络循行:额部有足阳明、足太阳、手足少阳、足厥阴经;鼻部有手足阳明、手足太阳经;唇周有手足阳明、足厥阴经、冲任督脉;颊部有手足阳明、手太阳、手足少阳、足厥阴经、冲任督脉;颞部有足阳明、手太阳、手足少阳经。色度浅深:与脏腑气血、湿浊、瘀血、光热、燥涩等因素密切相关。笔者据此并结合全身症状、体征,包括经带孕产等,将本病分为胞宫失常、冲任损伤、肝气郁结、精血不足、肾阳亏虚、脾胃不调、浊热内盛、风热袭面等证型进行辨证治疗。结论:这一研究结果丰富了黧黑斑的诊疗内涵。  相似文献   

11.
胆结石并发胆囊炎及感染性麻痹性肠梗阻,证属少阳阳明合病。方用小柴胡加味,治宜表里同治,方用大柴胡汤加味。达到祛除外邪,和解少阳,内泻热结之功。  相似文献   

12.
《伤寒论》六经辨证体系对疼痛的病因病机进行了详尽论述,相关方剂在现代临床依然行之有效。列举从少阳太阴阳明合病辨治头痛、厥阴病辨治颈痛、少阳阳明合病辨治面痛、少阳阳明合病夹瘀血辨治腹痛、少阴病夹水饮辨治关节痛验案,并总结分析其辨治特点:六经八纲,执简驭繁;方证相应,因病制宜;停痰聚湿,善调枢机;结合腹诊,把握腹证。  相似文献   

13.
介绍雒晓东教授运用《伤寒论》气化理论分析四逆散的证治特点。少阳枢机主要通过三焦枢转经气,少阴枢机主要通过血脉枢转阴血,少阳枢机不利三焦中的气液循行及气化功能会受到影响,少阴不枢血脉中血液循行因不畅而形成血瘀。通过经气在气街和井荥输经合的外出和内入,使少阳和少阴经气的循行形成一个环路,两者相互影响。四逆散证由于少阳不枢,经气不能达于四末,而产生厥逆等证;由于少阳、少阴两个枢机的关联性,使少阴枢机血液循行也出现障碍,则需少阳、少阴两枢并治。四逆散以柴胡枢少阳,芍药枢少阴,因此四逆散属于少阳、少阴两枢之剂。  相似文献   

14.
<正> 第三节少阳病辨证太阳主表,阳明主里,而少阳主半表半里。少阳居于太阳、阳明两经之间,其病为介于表里之间的过渡阶段,既非太阳之奉,又非阳明之里,故称半表半里证。以寒热往来,胸胁苦  相似文献   

15.
胡希恕先生是我国近代著名的经方大家,提出了六经来自八纲的重要学术观点。本文从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出发,将胡希恕六经辨证理论与小儿哮喘急性发作期的证候特点相结合,初步探讨小儿哮喘急性发作期的六经证治规律。从六经辨证来看,小儿哮喘急性期表现常以太阳阳明、少阳阳明、三阳合病兼夹杂痰瘀者最为多见。循经论治,在表者以汗法治之,在里者以清、下法治之,在半表半里者以和法治之,认识痰瘀为哮喘之宿根,全程重视活血化瘀,温化伏痰的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16.
肝癌的病机阳始于少阳,而阴尽于厥阴,少阳、厥阴贯穿肝癌的发病、病程、传变、结局中。肝癌不同演变期间,易旁涉诸多脏腑,变证丛生,其病机特点和症状表现与太阳、阳明、太阴、少阴病他经颇多吻合之处。肝癌以传变他经论治包括:少阳太阳证、少阳阳明证、少阳太阴证、少阴证。从六经辨证角度分析肝癌的病机演变,提出肝癌的临证辨治以少阳、厥阴为本经,旁涉他经,为肝癌提供新的诊治思路。  相似文献   

17.
王一鹏 《国医论坛》2000,15(1):17-17
并病与合病的概念源于《伤寒论人《伤寒论》虽无少阳阳明并病之名,但有其实,如IO3条大柴胡汤证、104条柴胡加芒硝场证等。书中之所以没有比较明确的阳明少阳并病的记载,这很可能与少阳病“邪高痛下”、胆病易导致脾胃功能失常的病理特点和少阳病极易向阳明病转化的发病趋势分不开,如97条“服柴胡场已,渴者属阳明”,265条“少阳不可发汗,发开则谓语,此属胃”,179条“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操、烦、实,大便难是也”等,都说明了这一点。随着温病学说的形成和发展,阳明少阳并病的范围更有所扩大,如清·薛生白云:“湿…  相似文献   

18.
14.少阳兼表(太阳)与少阳兼里(阳明)的证候、病机、治法如何?试举例说明之。答:所谓少阳兼表、兼里是言其病变之状况。因少阳为枢,既可外枢,也可内枢,外枢是少阳连系太阳,内枢是少阳连系阳明。在常态下,少阳气机有转枢气液、调整胃肠活动、决渎水道之功。在病态下,由于外邪侵袭,枢机不利,随着病人体质因素之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从少阳、阳明论治围绝经期焦虑症的可行性。方法:依据围绝经期女性病理生理特点,以"五七,阳明脉衰"及"少阳枢机"理论为基点展开探讨。结果:女子衰老始于阳明,病邪外传波及少阳,少阳气机郁滞,内生郁热可致焦虑,故从两经经脉循行、络属脏腑和病理生理特性论治,少阳枢机转利,阳明气血充足则疾病得解。结论:从少阳、阳明论治围绝经期焦虑症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20.
《兰室秘藏》论治头痛简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丁元庆 《河南中医》2001,21(2):36-37
李东垣《兰室秘藏》对头痛的论治补前人之未备 ,用药亦独具特色 ,并且创制出治头痛要方数首 ,迄今仍行之有效。现将李东垣治疗头痛的经验分析总结如下。1 补少阴、太阴之头痛金元以前 ,医家论治头痛多遵从《伤寒论》分经论治法 ,但《伤寒论》关于头痛证治仅见于太阳、阳明、少阳、厥阴四经 ,独缺太阴、少阴头痛的证治内容。李氏在《兰室秘藏·头痛门》中补充出太阴、少阴头痛的证治 ,并进一步指出六经头痛之异 :“太阳头痛 ,恶风 ,脉浮紧”。“少阳经头痛 ,脉弦细 ,往来寒热”。“阳明头痛 ,自汗 ,发热 ,恶寒 ,脉浮缓长实”。“太阴头痛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