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是重症监护病房(ICU)机械通气(MV)患者常见并发症之一,属医院获得性肺炎的一种特殊类型。随着机械通气应用的增加,AVP发病率逐年增多。由于VAP较普通肺炎复杂,住院时间长,病死率高,近年来对VAP的研究已受到广泛重视。引起VAP的原因较多,目前主要集中于外源性感染因素,如气道切开导致病原菌侵入等,而对于气管插管后呼吸机气囊滞留物与VAP发生的相关性研究较少。对2007—2008年气管插管后发生VAP患者进行动态呼吸机气囊滞留物及下呼吸道分泌物的细菌学培养,探讨气囊滞留物与VAP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气管切开导管气囊上滞留物引流对重型颅脑损伤后肺部感染防治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GCS 3~8分重型颅脑损伤需行气管切开患者9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45例)和对照组(45例),气管切开时,实验组选择可冲洗气管套管,对照组选择常规气管套管。实验组定期对气囊上滞留物冲洗引流,对照组未予气囊上滞留物冲洗引流。所有患者其他治疗措施均基本相同。结果实验组肺部感染的发病率为35.56%,对照组肺部感染的发病率为66.67%。肺部感染患者气囊上滞留物与下呼吸道优势菌符合率为76.09%。结论气囊上滞留物病原菌的移行是导致肺部感染的重要原因之一,引流气囊上滞留物能有效防治重型颅脑损伤后并发肺部感染。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早期气管切开(建立人工气道4~5天)和晚期气管切开(建立人工气道9—10天)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率、呼吸机治疗时间、住ICU时间和28天病死率的影响。方法:选取67例在ICU行经口气管插管并行机械通气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所有患者呼吸机治疗时间〉48小时,且插管前无肺部感染,均预期行气管切开,入ICU即行APACHEⅡ评分、GCS评分,将这些病人随机分成2组:观察组予早期气管切开,对照组予晚期气管切开,观察2组病人:建立人工气道3天、7天、14天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率的差异;呼吸机治疗时间、住ICU时间和28天病死率的差异。结果:2组病人建立人工气道3天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建立人工气道7天、14天观察组病人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病人呼吸机治疗时间、住ICU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28天病死率稍低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病人予早期气管切开可明显降低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率;缩短呼吸机治疗时间及住ICU时间,从而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医疗费用,但不能降低病死率,对远期预后无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气管插管气囊上滞留物持续吸引(subglottic secretion drainage,SSD)对降低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VAP)发病率的意义。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1年6月入住重症医学科(intensive care unit,ICU)内预计机械通气超过72h的80例患者,分为引流组和非引流组,两组均使用可冲洗式气管插管。记录患者VAP病例数、VAP发病时间、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病死率、每天气囊上持续引流量,定期留取气管内痰液、气囊上滞留物进行细菌培养。结果 SSD使引流组VAP的发病率(25%)明显低于非引流组(60%)(P<0.05);引流组VAP发病的时间为(12.5±2.1)d,迟于非引流组[(5.3±2.1)d](P<0.05);两组病死率(住ICU期间)、总通气时间及住院ICU时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气囊上滞留物及下呼吸道分泌物的致病菌分布均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主要优势菌为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致病菌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5例VAP患者气囊上滞留物与下呼吸道优势菌符合率为71.4%。前5d气囊上滞留物大多数是革兰阳性球菌、肠道细菌、颊部常驻菌群,随着时间延长浓度降低,绿脓杆菌数目逐渐增多,真菌始终存在。结论气囊上滞留物是VAP病原体的重要来源,气囊上滞留物引流可降低VAP的发病率,使机械通气时VAP发病时间延迟,对病死率、总通气时间、住ICU时间及住院时间无明显影响。气囊上滞留物和下呼吸道分泌物致病菌分布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主要优势菌为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患者实施集束化干预在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1年4月至2012年6月进行机械通气大于或等于48 h 的患者110例。随机分为口腔冲洗组36例(对照组)、口腔冲洗结合气囊上滞留物引流组37例(气囊上滞留物引流组)和口腔冲洗、气囊上滞留物引流联合半坐位组37例(集束化组),观察3组患者 VAP 发生率、VAP 病死率、机械通气时间和住 ICU 时间。结果气囊上滞留物引流组和对照组在机械通气第3、7天 VAP 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集束化组与对照组在 VAP 发生率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在大于9 d 与气囊上滞留物引流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机械通气时间和住 ICU 时间明显缩短。一旦发生 VAP,3组患者的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机械通气患者严格执行半坐卧位,加强口咽部各环节的干预管理,对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声门下滞留物引流的操作与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声门下滞留物引流(SSD),又称气囊上滞留物引流,是指应用附带于气管导管壁内的引流管路对气囊上滞留物进行持续或间断负压引流的一项操作技术(图1)[1]。气囊上滞留物进入下呼吸道是导致呼吸机相关肺炎(VAP)的重要因素,SSD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其进入下呼吸道,从而减少细菌在下呼吸道的定植或感染,降低VAP发生率[1]。国外SSD用于临床已有十多年[2,3],国内近几年也开展了有关的临床应用和研究[4-7]。本文主要就清除气囊上滞留物的必要性,SSD相关装置、操作技术和临床应用情况进行综述。图1声门下滞留物引流图示一、清除气囊上滞留物的必…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估不同时机气管切开对重症脑血管病患者的影响。  方法  对青岛大学附属青岛市中心医院2018年1 月至2020年12月进行气管切开的56例重症脑血管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经口插管时间将患者分成早期气管切开ET组(≤ 10 d)共28例,晚期气管切开LT组(> 10 d)共28例,其中男38例,女18例,年龄44~86岁。观察2组患者的基础特征、气管切开后重症医学科(intensive care unit,ICU)住院时间、重症医学科总住院时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VAP)发生率,肺部感染患者抗生素使用时间,痰培养多重耐药(multidrug resistant,MDR)发生率及细菌培养的菌群分布等。  结果  2组患者在基础特征如年龄、性别、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 Ⅱ,APACHEII)评分以及格拉斯哥昏迷(glasgow coma scale,GC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间气管切开后的ICU住院时间(中位数分别为7.5 d和7 d,P = 0.729)及VAP发生率(分别为39%和61%,P = 0.10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早期气管切开组的ICU总住院时间(中位数分别为15.5 d和22 d,P < 0.001),抗生素使用时间分别为[(11.8 ± 3.2) d和(17.1 ± 4.1) d,P < 0.001]及多重耐药发生率较晚期气管切开组均明显减少(分别为39%和79%,P = 0.003)。而且早期气管切开组肺炎克雷伯菌引起的肺部感染发生率更低(P = 0.029)。  结论  早期气管切开明显缩短重症脑血管病患者的ICU住院时间及肺部感染患者抗生素使用时间,减少多重耐药的发生率,但并没有减少VAP的发生率。而对于气管切开指征及时机仍需有效的手段进一步评估。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估气管切开时机对慢性阻塞性肺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长期机械通气患者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intensive care unit,ICU)2010年9月-2012年1月期间88例COPD长期机械通气患者,根据气管切开时间的早晚(气管插管7 d为界)分为早期气管切开组和晚期气管切开组。比较两组之间抗生素使用时间、镇静剂(咪达唑仑)用量、机械通气时间、入住ICU时间、总住院时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VAP)发生率和死亡率。结果:早期气管切开可以明显缩短COPD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和ICU 住院时间,降低抗生素使用时间、减少镇痛剂的用量,对VAP发生率和死亡率没有显著影响。结论:COPD长期机械通气患者可以从早期气管切开中获益。  相似文献   

9.
经皮穿刺气管切开术在ICU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唐中建  马春  程玲 《重庆医学》2003,32(10):1378-1380
目的:研究经皮穿刺气管切开术的临床应用效果及在ICU应用的可行性。方法:30例ICU病人根据气管切开方式不同分为两组,Ⅰ组应用经皮穿刺气管切开术,Ⅱ组应用传统的气管切开术,观察两组患者气管切开操作时间、出血量、切口大小、病人生命体征变化、局麻药用量、伤口愈合时间、感染发生率、伤口愈合后疤痕大小、放置气管切开导管时气囊破损情况。结果:Ⅰ组气管切开时问4~10min,置管时生命体征波动小,伤口愈合后疤痕较小;Ⅱ组气管切开时间30~40min,术中生命体征波动大,伤口愈合时间较长,出血较多,有3例发生导管气囊破裂。结论:经皮气管切开术更适合于ICU内危重病人应用,方便快捷,并发症少,对病人影响小。  相似文献   

10.
ICU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呼吸道护理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ICU重症颅脑损伤并气管切开的护理措施及体会。方法对28例重症颅脑损伤并行气管切开患者进行正确及有效的护理。结果本组ICU平均住院时间为7.8天。院内获得性肺部感染发生率为7.14%(2/28),感染者ICU住院时间9天以上。结论 ICU重症颅内损伤并气道切开护理的关键是适当的气道湿化、合适的套管和吸痰方法、合理的吸痰时机以及无菌操作,以减少刺激因素和气道损伤,降低肺部感染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比较两种经皮气管切开套管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的影响,旨在为气管切开套管的选择提供参考意见。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连续收集我院ICU行气管切开机械通气患者,用Portex经皮穿刺气管切开改良技术,入选病例随机分为两组:Ⅰ组为可行声门下吸引的气切套管;Ⅱ组为普通的气切套管。记录患者一般情况,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病情况、类型和细菌谱,ICU住院时间和治疗费用,病人的病死率。结果:共103例完成列入本研究,两组病人的年龄、性别和APACHEⅡ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Ⅰ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病率较Ⅱ组低(P<0.05),且以早发型VAP的发生率差异显著(P<0.05),晚发型VAP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Ⅰ组病人的ICU住院时间较Ⅱ组短,ICU治疗费用较Ⅱ组低(P<0.05)。但两组病人的病死率未见显著差异(P>0.05)。结论:可行声门下吸引的气切套管可明显降低气管切开患者VAP的发生,缩短ICU住院时间,降低治疗费用,是一种比较合适的选择。  相似文献   

12.
背景 人工气道的建立损害了口咽部及下呼吸道的生理保护屏障,使含有大量细菌的口咽分泌物及胃内容物积聚在声门下和气管套管气囊之间,成为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病原菌的重要来源。复方氯己定含漱液可抑制口腔内细菌的黏附和生长,杀灭多种致病菌。目的 研究复方氯己定含漱液进行声门下冲洗引流对VAP及其致病菌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8月入住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急诊重症监护病房(ICU)及综合ICU需行经口人工气道建立和机械通气的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0.9%氯化钠溶液冲洗引流组(A组)60例和复方氯己定含漱液冲洗引流组(B组)60例。在常规护理基础下,A组每隔6 h使用0.9%氯化钠溶液冲洗并持续负压吸引,B组每隔6 h使用复方氯己定含漱液冲洗并持续负压吸引。观察终点为机械通气开始后第14天。分析两组患者VAP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限制级抗生素使用时间、声门下滞留物细菌培养菌落数、VAP患者下呼吸道分泌物中致病菌及耐药性。结果 B组VAP发生率低于A组,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限制级抗生素使用时间短于A组(P<0.05)。第3、6、9、12天,B组声门下滞留物细菌培养菌落数均少于A组(P<0.05)。B组VAP患者革兰阴性菌检出率低于A组,鲍曼不动杆菌多重耐药(MDR)、泛耐药(XDR)发生率低于A组(P<0.05)。结论 复方氯己定含漱液进行声门下冲洗引流可以明显减少机械通气患者VAP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间、限制级抗生素使用时间、声门下滞留物中的菌落数,还能明显减少VAP的主要革兰阴性菌致病菌及耐药性,可作为VAP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重症监护病房(ICU)老年患者院内获得性非发酵菌肺炎的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2006年5月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ICU老年人院内获得性非发酵菌肺炎(简称非发酵菌HAP)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老年人非发酵菌HAP的发生与误吸(OR=41.682,95%CI2.907-597.730)、患有基础疾病(OR=12.130,95%CI1.518-96.964)、使用胃酸分泌抑制剂(OR=11.727,95%CI1.451-94.772)、使用镇静剂(OR=7.221,95%CI1.029-50.688)及气管插管/切开(OR=1.229,95%CI1.047-1.444)有关。结论 病人误吸、患有基础疾病、使用胃酸分泌抑制剂和镇静剂、气管插管/切开容易导致老年患者非发酵菌HAP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在床边B超联合纤支镜直视下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在危重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重症监护病房(ICU)中气管切开的危重病患者共138例,其中常规外科气管切开术组33例,单纯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组51例,床边B超联合纤支镜直视下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组54例,比较三组手术操作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大小以及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床边B超联合纤支镜直视下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组与单纯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组、常规外科气管切开术组相比,操作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大小、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结论床边B超联合纤支镜直视下行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可以明显降低手术时间、出血量、术中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手术成功率,可以广泛应用于ICU中的危重病患者。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经皮旋转扩张气管切开术(percutaneous dilational tracheostomy,PDT)在重症医学科(intensive care unit,ICU)的应用效果.方法 60例患者根据选取气管切开方式随机分为PDT组(30例)及开放性气管切开术( open tracheostomy,OT)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有创机械通气治疗的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使用气囊上滞留物引流的干预措施能否有效减少COPD患者呼吸机相关肺炎(VAP)的发生率.比较持续囊上引流与间断囊上引流方法在预防VAP效果上的差异及患者耐受性.方法:选取入住我院RICU进行有创机械通气治疗的COPD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持续气囊上引流组(CSS...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与传统开放气管切开术在重症监护病房应用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我院重症监护病房( ICU)56例行气管切开患者,其中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 PDT)组30例,传统开放气管切开术( OT)组26例。对两组患者的手术切口、手术时间、术后切口感染、术后出血、皮下气肿进行比较并分析。结果:PDT组比OT组的手术切口小、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术后切口感染率低、术后出血发生率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皮下气肿的发生率PDT组较OT组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操作简便、快捷、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出血少、并发症少且轻等特点,是一种安全性、简易度和效价比优于传统开放气管切开术的微创气管切开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两种声门下滞留物吸引法在ICU气管切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入住ICU行气管切开并机械通气的患者104例,按入院序号随机分为A组与B组,A组采用声门下间断吸引、冲洗的方法,B组采用持续声门下吸引加间断冲洗的方法,观察两组2周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例数,发生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及呛咳和吸引管堵管例数。结果:B组2周内VAP发生例数、机械通气时间及呛咳和吸引管堵管例数明显少于A组(P<0.05),B组VAP发生时间明显延缓于A组(P<0.05)。结论:对ICU气管切开行机械通气患者实行声门下持续负压吸引加间断冲洗方法,不仅能够达到清除气囊上方滞留物的目的,而且还能有效的降低VAP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