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从“凡土脏取决于胆”论治2型糖尿病血糖波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波动性高血糖是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始动环节。减少血糖波动是目前血糖控制的重点和难点。根据中医学"凡土脏取决于胆"理论,阐述通过少阳胆之相火温养中焦脾胃,胆中精汁融化食物,胆气升发调理气机之生理功能,助脾胃腐熟运化水谷精微,激活TGR5信号通路,促进胰岛素分泌等途径共同维持人体血糖水平稳定。  相似文献   

2.
足少阳胆通过其枢机作用调节人体气机的升降,脾胃的升降和运化腐熟功能均与之密切相关。少阳枢机不利,影响脾胃则易产生如气郁、火郁、湿热、痰饮等多种病理产物,疾病也容易呈现寒热虚实夹杂,多经合病的复杂态势。本文拟通过少阳为枢理论,从胆与脾胃在生理、病理方面的联系入手,阐明通过调节少阳枢机,从"胆"论治脾胃病的临床经验,即通过清热利胆,清胆利湿,清胆化痰,内泻热结,泄胆暖脾,清上温下等手段治疗脾胃病,对其理、法、方、药进行系统梳理,从而深入挖掘胆与脾胃病的内在联系,为临床从胆论治脾胃病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广泛性焦虑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精神障碍性疾病,在临床上发病率日益增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中医药对于广泛性焦虑的治疗有其特有的优势,临床疗效确切。目前对于广泛性焦虑的认识主要以肝、心为主,而胆在本病病因病机演变过程中的重要性却鲜有论述。"凡十一藏,皆取决于胆",胆的功能失常在广泛性焦虑的发病中的作用同样不可忽视。因此,本文基于中医脏腑相关理论,从胆与肝、胆与心、胆调五志、胆司勇怯四个角度出发,论述胆与情志的生理关系、胆与广泛性焦虑的病因病机及从胆论治广泛性焦虑的治则治法。通过探究胆与情志调节的生理病理联系,阐述从胆论治广泛性焦虑的理论基础,以期能为临床提供新的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4.
创伤后应激障碍,中医治疗大多将病位定位于肝和脑,但治疗效果欠佳。中医理论认为,胆的异常变化可导致脏腑和气机的变化,以胆为切入点,从中医特有理论出发探讨胆与该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从气机和五脏的变化探讨胆腑失常导致该病的发生和发展,证实胆的功能变化在创伤后应激的发生与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从胆论治创伤后应激的理论拓宽了中医对该病的认识,以期找到新的治疗方法和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5.
阳气不足、肾精亏虚、脑髓失养是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早期病机关键,该文从"胆"腑的生理功能和胆经经脉循行对AD发病影响着手,探讨调节"胆气"在AD治疗中的作用,同时将现代医学该病在中枢的病变区域和胆经经脉在头部循行区域相结合,据此配方组穴,临床实践证实疗效确切,为该病治疗提供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脏腑相关论治是中医学基本理论框架的重要内容之一.胆胃同为六腑,二者关系十分密切,生理上相互影响,病理上互为因果.明确其生理、病理关系对于理论研究和指导临床具有重大的意义.胆胃同病,多以口苦或呕苦、咽干为主要临床表现,胆胃同治就是要利胆和胃,佐以清热消导.  相似文献   

7.
胆附于肝,内藏“精汁”,下注于肠,以助消化。胃位于膈下,上接食道,下通小肠,主腐熟受纳水谷。在饮食的消化、吸收与捧泄过程中,除胃的腐熟、肠的传导外,还有赖于胆汁的疏泄作用。所以胆胃二腑在功能上密切相关,在病理上则相互影响,只有充分了解二者的关系,才能在治疗上根据病在胆在胃而各施其法。现就胆胃相关之理试论如下:  相似文献   

8.
中医学对急性胆系感染的认识和治疗方法非常丰富 ,但各家报道的疗效不一。为进一步探讨中医治疗本病的有效途径 ,笔者试就目前国内对本病治疗中的有关问题作一探讨 ,以供同道参考。1 病因病机1.1 中医认为 ,胆为“中清”之腑 ,附于肝 ,与肝相表里 ,“有独居于清静宁谧 ,而出于冲和之气 ,以温养诸脏者”;其输胆汁而不传化水谷 ,以通行下降为顺。凡情志忧郁、寒温不适、饮食不节或虫积等因素均可引起气血运行不畅 ,郁积肝胆 ;脾胃运化失常 ,湿热郁结中焦继而影响肝的疏泄和胆腑的通降而发病。胆气不通则痛 ,胆汁郁滞 ,湿热薰蒸逆溢肌肤而发…  相似文献   

9.
中医学以形、气、神三位一体的生命观认识人体生命。脏腑作为人体的核心部分,亦是以脏形、脏气和脏神为一体的生命单元。将“形气神”与藏象胆相联系,以《黄帝内经》中胆的相关条文为依据,通过梳理和浅析《黄帝内经》中胆形、胆气、胆神及其之间的关系,深化对中医胆的理解,以期为临床治疗不同层次的胆病奠定理论基础。此外,通过从形气神的角度看待“胆为奇恒之腑”“十一脏取决于胆”等问题,可以看出,中医学“重道轻器”“天人相应”等思想以及“象思维”的应用,更注重脏腑之气与神的宏观调控,这样的思维方式期望能够为理解胆及其他脏腑理论的相关问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王洪  曹宁 《光明中医》2009,24(1):32-33
胆腑为病,自古论治多从湿热、气郁等入手。然时过境迁,疾病谱系也在发生着变化,今人有此疾患者,多有阴寒伤阳之病因。吾辈临诊,切不可拘泥于成法,当以"辨证论治"为要,方能药到病除,扬我岐黄之术。  相似文献   

11.
我们在临床上把既患有胃病 (慢性胃炎、消化溃疡病等 )又患有慢性胆囊炎的病人 ,从中医诊治角度将其归属于慢性胆胃同病。据不完全统计 ,这类病人约占胃脘痛病人的 2 0 %~ 30 % ,而且反复发作 ,缠绵难愈。近几年来 ,我们采用和法与消法兼用 ,以四逆散合枳实消痞丸为基本方 ,随症加减 ,收到较好效果。1 胆胃同病的病理基础从生理上讲 ,胆为“中精之府” ,具有“藏”与“泄”的双重作用 ,且与肝之疏泄 ,胃之消谷 ,肠之化物 ,脾之运化关系密切。而胃为“水谷之海” ,主要作用是受纳腐熟水谷 ,在脾胃共同协作下 ,消水谷 ,摄精微 ,营养全身 ,实…  相似文献   

12.
舌诊是中医望诊重要内容之一,不同医者临证体悟不同。江苏省名中医朱建华教授,从医四十余载,临证殊重舌象,长于紧扣舌象,察辨病机,多能辨中肯綮,应手瘥疾。胆囊炎治以清利肝胆是世医辨治胆病之常法,本文围绕朱师"以舌辨胆,鉴舌治胆"之临证思路,选取"寒湿内阻"及"气滞瘀血为主合并湿热"胆病验案两则,旨在从"借鉴舌象"切入,促进中医辨证具体化,为打破固囿,提高胆病中医辨治疗效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3.
目的:纠正后世对“凡十一脏取决于胆”的错误认识,并探究“凡土藏取决于胆”理论与“温胆汤”立方本义之间的关系.方法:通过对古今文献的研究,重新认识“凡土藏取决于胆”的真正含义,并从此含义中再次认识“温胆汤”的方义.结果:“凡十一脏取决于胆”当为“凡土藏取决于胆”,此理论和“温胆汤”的立方都是以“藏象”思维为基础的.结论:“凡土藏取决于胆”与“温胆汤”之间存在着重要的理法关系.  相似文献   

14.
从“胆虚寒”论治心悸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胆虚寒”论治心悸证上海卢湾区顺昌地段医院沈经宇(200025)关键词:胆虚寒,心悸胆病辨证在中医基础理论藏象学说中阐述较简单。一般认为胆附于肝,内藏精汁,主决断,与思维活动有关。然《素问·六节藏象论》云:“凡十一脏取决于胆”,说明胆的功能属腑同脏...  相似文献   

15.
阿尔茨海默病归属于中医痴呆的范畴中,以往历代医家认为痴呆因肾精失养,脑髓空虚为本,治疗多从肾,脾,心三脏入手,鲜有提及从肝论治。该文浅谈肝与阿尔茨海默病的关系,阐述从肝论治阿尔茨海默病的理论基础,为中医临床更加有效的治疗阿尔茨海默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赵军山 《河北中医》2011,33(8):1169-1169
胆胃同居中焦,其气以降为顺。胃受纳腐熟水谷,胆疏泄排泌精汁,二者在生理上相互协调,对食物的消化、吸收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张静  郑杨 《中医药学报》2000,28(6):63-63
“十一脏取决于胆”出自于《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藏象论》。隋唐以降历代各家对此注解不一 ,于是成为学者探讨与争论的课题。1 历代各家注释  张介宾注曰 :“足少阳为半表半里之经 ,亦曰中正之官 ,又曰奇恒之腑 ,所以能通达阴阳 ,而十一脏皆取乎此也。”[1 ] 张氏认为十一脏都取决于胆与胆经的功能。  李东垣注曰 :“胆者少阳春升之气 ,春气升则万物化安。故胆气春升 ,则余脏从之 ,所以十一脏皆取于胆。”[2 ] 李氏将“胆”注释为胆所通应的季节 ,即春气。认为春气的变化决定十一脏的变化。  当今学者李氏[3] 认为“十一”乃“土”之…  相似文献   

18.
<正>胆与胃皆属六腑之一,其生理功能十分重要,在人体起着其他脏腑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中医藏象学说的重要组成内容。但由于中医藏象理论"重五脏而轻六腑",将腑的部分病变归纳在脏病中间,较少单独论述腑病。因此,谈到"木气条达"理论多强调乙木(肝)条达,而忽略甲木(胆)疏泄,这是导致胆胃不和证被肝胃不和证取代的缘由。胆胃不和证在临床较多见,本文将从胆胃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析刘爱华教授从胆论治郁证的思路和经验。方法:通过临床实践,总结刘教授辨病、辨证、辨体质的多辨中医思维及审证求因,巧妙运用气机在郁证发病中的关键性,准确把握疾病的主要矛盾,提出从胆论治在郁证辨证论治的运用。结果:郁证在病变过程中以气火痰瘀滞结表现为多,在治疗上疏肝利胆、清热化痰、安神定志。结论:刘教授提出"临证查机,谨守气宜,使药要和"的治病原则,使胆论治郁证有独特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0.
冠心病属"胸痹"、"真心痛"等范畴,临床表现以本虚标实为特征。标实责之于痰湿、瘀血和气滞,本虚则从心、肝、脾、肾论治,其说不一,主要是因为临床上患者的体质和兼夹病证的不同。随着有关冠心病中西医研究的进展,有的学者认为肝胆疏泄失常与冠心病的发病有着密切联系,并提出胆心同治的新治法。但只限于疏肝利胆方药的临床应用,鲜有相关理论的研究。本文试图从胆心之间的生理、病理角度论述冠心病的病因病机及其治法,为进一步探讨中医药治疗冠心病的途径提供某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