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目的分析动态颅内压监测联合镇静镇痛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破入脑室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第一五医院神经外科自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169例高血压脑出血破入脑室同时行侧脑室外引流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颅内压监测联合镇静镇痛治疗患者57例(监测治疗组)、镇静镇痛治疗患者69例(治疗组)和对照组43例。所有病例均随访6个月,比较各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GCS评分、GOS评分及NICU入住时间以及甘露醇使用等情况。 结果监测治疗组1月及6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GCS评分、GOS评分及NICU入住时间等均显著优于治疗组和对照组,且甘露醇使用量、肾功能损害及电解质紊乱发生率等均显著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持续颅内压监测可动态把握高血压脑出血破入脑室颅内压变化情况,能够避免脱水剂的过度使用,改善预后,同时联合镇静镇痛治疗效果更显著,适合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颅内压监护在丘脑出血破入脑室治疗中的作用。方法收集120例丘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应用颅内压监护组与未应用颅内压监护组患者预后。结果颅内压监护组的预后优于无颅内压监护组,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内压监测下侧脑室外引流治疗高血压性丘脑出血破入脑室可以更加直观、更准确地了解患者颅内压的变化情况,可廓清血性脑脊液,避免了脱水剂的过度应用,减少脑的继发性损害,从而减少病残率与病死率,改善了患者的预后,是理想的监测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颅内压监测下侧脑室外引流治疗高血压性丘脑出血破入脑室的疗效。方法收集60例高血压性丘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的临床资料,无颅内压监测组32例,未应用颅内压监测,颅内压监测组28例,加用颅内压持续监测,比较两组的再出血率、并发症发生率及总体预后。结果颅内压监测组与无颅内压监测组相比,再出血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死亡率降低,恢复良好率提高,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颅内压监测下侧脑室外引流治疗高血压性丘脑出血破入脑室可以更加直观、更准确地了解患者颅内压力的变化情况,根据颅内压控制引流速度、合理应用脱水剂及控制血压、保证有效满意的脑灌注压,进而降低了再出血率、减少了并发症,改善了患者的预后,安全性更高、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持续颅内压(ICP)监测在自发性脑出血破入脑室治疗中的意义。方法 100例自发性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其中50例患者行侧脑室穿刺引流加持续性ICP监测(ICP监测组),另50例患者单纯行侧脑室穿刺引流(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预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脱水剂用量及再出血发生率。结果 ICP监测组与对照组患者的预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CP监测组患者血电解质紊乱、肾功能损害的发生率及甘露醇使用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0.01)。两组其他并发症及再出血的发生率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持续ICP监测并不能改善自发性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的预后,但可以减少甘露醇的使用量及部分并发症的发生率;并能及时预警患者病情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颅内压监测指导下穿刺引流+Ommaya囊置入术高血压性基底节区出血破入脑室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在颅内压监测指导下穿刺引流+Ommaya囊置入术治疗的40例高血压性基底节区出血破入脑室的临床资料。结果 术后1周内均顺利拔除血肿腔引流管。术后无颅内感染及脑积水。术后3 d颅内压平均(25.6±4.3)mmHg,GCS评分平均(9.4±3.6);术后1周,颅内压平均(18.7±3.8)mmHg,GCS评分平均(10.3±2.2)。术后1周颅内压明显下降(P<0.05),术后1周GCS评分无明显变化(P>0.05)。术后6个月,预后良好率为70%(28/40)。结论 颅内压监测指导下穿刺引流+Ommaya囊置入术治疗基底节区出血破入脑室,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可以有效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脑室内颅内压监测对神经外科重症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本院2011-01-2013-12神经外科重症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比较260例行脑室内颅内压监测(监测组)和245例未行颅内压监测(对照组)的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 )、病死率、并发症发生率和住院时间。结果2组神经外科重症患者病因学、临床症状和相关影像学表现相似,统计学分析得出监测组GO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监测组患者的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监测组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 P<0.05)。结论对神经外科危重症患者进行脑室内颅内压监测,能够及时、准确了解颅内压的变化并指导临床诊治,从而改善患者预后,降低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减少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基底节脑出血的手术适应证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入选我院收治的基底节脑出血患者90例,根据病情严重程度予以不同的手术方式,分析基底节脑出血的手术适应证及预后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90例患者中GOS评分1~2分40例(44.4%),3~5分50例(55.6%);基底节脑出血患者预后情况与年龄、GCS评分、血肿量、脑出血并发症、脑室出血等因素密切相关(P0.05)。结论基底节脑出血患者的预后与年龄、GCS评分、血肿量、脑出血并发症、脑室出血等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颅内压监护下立体定向颞部锥颅软通道置管并血肿外引流术(微创手术)与保守治疗高血压基底节脑出血(20-35m L)的临床疗效差别。方法 110例(20-35m L)基底节脑出血患者随机被分为试验组60例和对照组50例。试验组给予微创手术治疗,对照组给予单纯内科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试验组的第二天再出血率(2例3.3%)明显低于内科治疗组(15例30%);试验组的血肿消失速度明显快于对照组;试验组(47例78.3%)的肢体肌力偏瘫的改善率高于对照组(28例56.0%),并且头痛(4例6.7%)和精神抑郁(2例3.3%)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14例28.0%;7例14.0%),两组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的总住院日(12±4)d明显短于对照组(25±7)d(P0.05)。结论在治疗中等量的(20-35m L)基底节脑出血的时候,颅内压监护下的颞部锥颅血肿穿刺外引流术,可以减少再出血率,改善患者预后,优于内科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颅内压监测对中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判断病情预后和指导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中重度颅脑损伤患者108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4例。研究组患者入院后行有创颅内压监护,对照组根据传统方法评估颅内压。比较2组患者GCS评分和GOS评分和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不同预后患者的颅内压水平。结果 2组治疗前GCS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GCS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GOS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不同预后组间颅内压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中重度颅脑损伤患者行颅内压检测可有效判断患者病情并指导治疗,改善患者预后,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内镜手术结合颅内压监测引流系统在严重丘脑出血破入脑室治疗中的作用。方法观察20例严重丘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经内镜手术并结合强生颅内压监测引流(内镜+引流组)治疗的效果,并与前期17例单纯钻颅脑室外引流手术患者(单纯引流组)进行对比分析;比较两种手术术后不同时间段第三、四脑室内积血残留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术后6个月时日常生活能力(Ability in Daily Life,ADL)评分。结果内镜+引流组患者术后第1 d、4 d、7 d、10 d复查头颅CT三、四脑室积血量明显少于单纯引流组(均P 0. 05),后期交通性脑积水发生率也明显少于单纯引流组(P 0. 05)。两组其他并发症(肺部感染、术后再出血、颅内感染等)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0. 05)。内镜+引流组术后6月时ADL评分良好率为75%(15/20),单纯引流组良好率为35. 3%(6/17),内镜+引流组的良好率明显高于单纯引流组(P 0. 05)。结论内镜手术结合颅内压监测引流治疗严重丘脑出血破入脑室,具有微创、安全、血肿清除相对彻底、术后并发症少等特点,可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使用颅内压监测仪持续观察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颅内压变化的意义。方法随机选取2014-04—2015-04在我院进行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62例,利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31例,入院后2组均行常规基础治疗,包括营养神经、预防感染、维持水盐代谢平衡等。对照组常规使用甘露醇,实验组依据颅内压监测仪观察数值变化及时调整甘露醇用量及治疗方案。治疗结束后比较2组甘露醇使用量、电解质紊乱发生率、肾功能损害率、肺部感染及脑出血复发率以及血压控制情况。结果实验组甘露醇使用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电解质紊乱发生率、肾功能损害率、肺部感染及脑出血复发率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能较好控制血压。结论持续颅内压监测能够指导临床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脱水降压剂的使用,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改善预后,对生化指标的稳定有较为肯定的意义,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持续颅内压监测在高血压性脑出血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手术病人的临床资料,均采用脑室内颅内压监测,予以阶梯式降颅内压治疗。结果颅内压监测3~14 d,平均5.2 d。无探头置入引起的颅内大出血。术后发生感染3例,对症治疗后好转。伤后6个月,根据GOS评分:良好(包括良好和轻残)65例,占54.17%;恢复不良(包括重残和植物状态)25例,占20.83%;死亡30例,占25.00%。结论在高血压性脑出血病人手术后,行持续颅内压监测可指导降低颅内压措施的实施,早期发现病情变化,减少并发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3.
共151例高血压性基底节出血患者,于发病超早期接受经额钻孔引流联合经颞小骨窗血肿清除术(联合治疗组,68例)或去骨瓣减压血肿清除术(对照组,83例)。结果显示,联合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术后短期及中远期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联合治疗组患者术后苏醒快,且电解质紊乱、低蛋白血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采取超早期联合微创手术治疗基底节大量出血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纳美芬对高血压伴脑肿瘤患者术后血压及预后的影响。方法185例高血压伴脑肿瘤病人根据术前血压控制情况分为平稳控制组(98例)和非平稳控制组(87例)。按照投掷硬币法随机将两组又分为纳美芬治疗组(稳压治疗组52例,非稳压治疗组42例)与对照组(稳压对照组46例,非稳压对照组45例),前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纳美芬治疗6d,后者术后常规治疗。所有患者常规监测血压,在术后检测患者血清皮质醇(COR)、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水平,术后第3、5、7、14、60天进行GCS评估。结果纳美芬治疗组的患者血清COR在治疗后4、6d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4、6dACTH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患者意识改善状况在术后一周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非稳压治疗组血压控制有效率明显高于非稳压对照组(P〈0.01)。结论高血压伴脑肿瘤患者术后使用纳美芬能显著改善应激状态、血压与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颅内压(ICP)监测在小骨窗经侧裂-岛叶入路清除基底节区脑出血术后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和ICP监测数据,根据术后是否行ICP监测分为ICP监测组(n=36)和对照组(n=24),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人均甘露醇使用量,再出血率,平均住院时间,术后死亡率以及远期疗效等相关指标差异。结果术后2 h复查头颅CT,54例血肿清除量大于80%,术后再出血13例,ICP监测组7例,对照组6例,均行二次手术。ICP的高峰期出现在术后的3~7 d内。结论脑出血术后ICP监测能及时反映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利于患者恢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颅内压监测在脑出血置管引流治疗中的意义。方法对46例脑出血患者行颅骨钻孔置管引流及颅内压监测,在颅内压监测下操作治疗,逐步血肿引流,调整脱水药物,进行控制性治疗。结果 46例患者术后再出血6例并开颅手术,其余患者均钻孔术后平稳。1月后按GOS预后评分量表评定,好转39例(84.78%),植物生存1例(2.18%),死亡(包括自动出院,放弃治疗者)6例(13.04%)。结论颅内压监护在脑出血置管引流术中、术后的处理有了客观的指导指标,能降低术中术后风险,患者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应用软通道微创术治疗临界量(25-35ml)高血压基底节区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58例符合研究标准的临界量高血压基底节区出血患者,随机分为软通道微创治疗组(n=28)和内科保守治疗组(n=30)。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率、再出血率、血肿消失时间、住院时间和近期(治疗后2周)及远期(治疗后3个月)疗效(包括GCS、GOS、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死亡率等指标)。结果远期疗效在内科保守治疗组与软通道微创治疗组无明显差异(P〉0.05);但在降低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率、缩短血肿清除时间、缩短住院时间及近期疗效方面,软通道微创治疗组明显优于内科保守治疗组(P〈0.05)。结论软通道微创术清除血肿是临界量高血压基底节区出血的一种良好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经外侧裂-岛叶人路与经皮质造瘘术对高血压性基底核区脑出血周围水肿带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63例基底核区高血压性脑出血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行经外侧裂-岛叶人路手术33例(经外侧裂-岛叶入路手术组).行经皮质造瘘术30例(经皮质造瘘手术组)。结果与经皮质造瘘手术组比较,经外侧裂-岛叶人路手术组术后7d血肿周围水肿体积、术后48h残余血肿量均明显减小(P〈0.05),术后7dGCS评分明显升高(P〈0.05),住院时间明显缩短(P〈0.05)。经外侧裂-岛叶人路手术组血肿全部清除21例,大部分清除12例;术后再出血1例,癫痫3例,脑积水2例。经皮质造瘘手术组血肿全部清除12例,大部分清除18例;术后再出血2例,癫痫5例,脑积水5例,失语3例。结论显微镜下经外侧裂-岛叶入路手术能明显减轻脑出血周围水肿,可作为高血压性脑出血手术治疗的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