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试管婴儿与自然受孕儿的出生情况并客观地对试管婴儿的安全性进行分析。方法:随机抽取在我院2014年7月-2017年2月期间出生的试管婴儿56例,作为实验组(56例),随机抽取在我院同期出生的56例自然受孕儿,作为对照组。比较他们出生时的身体状况(包括Apgar评分、胎龄等)。结果:试管婴儿与自然受孕儿出生时体重、身长间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者的1min.5 min Apgar评分分值间差别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者的低体重儿发生率间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者的早产儿发生率间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试管婴儿与自然受孕儿出生时身体状况总体上无明显差异,试管婴儿同样具有与自然受孕儿一样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比分析单胎试管婴儿与自然受孕儿 1岁内生长发育情况。方法 对 2001年 1月~2004年 7月在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儿童保健门诊随访的单胎试管婴儿 (33例) 和自然受孕儿 (33例) 进行常规检查, 采用WHO推荐的 0~6岁儿童身高、体重参考值及评价标准进行评价。试管婴儿和自然受孕儿均进行了新生儿甲状腺功能低下、苯丙酮尿症筛查, 第 6、12个月查血常规, 分析二者生长发育的差异。结果 单胎试管婴儿与自然受孕儿的新生儿甲状腺功能低下、苯丙酮尿症筛查结果均正常; 1岁内体格发育情况间差别无显著性意义 (P>0 .05 ); 丹佛发育筛查法(DDST) 筛查的结果间差别无显著性意义 (P>0. 05 ); 两者在 6、12月龄时血红蛋白评价结果间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 05)。结论 单胎试管婴儿在 1岁内的生长发育与自然受孕儿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初步评价试管婴儿的体格和精神运动发育情况。 方法 选取通过试管婴儿出生的婴幼儿101例(单胎儿65例,双胎儿36例),随机抽取同期自然受孕出生的单胎婴幼儿79例,双胎婴幼儿22例作为对照,对比其出生情况、体格和精神运动发育情况。 结果 试管婴儿单胎,其出生身长、母亲生产年龄、BMI大于自然出生单胎(P<0.05),而MDI、PDI和家庭情况各项指标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管婴儿与自然受孕出生双胎情况的各项指标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管婴儿双胎的出生体重和随访时的BMI比单胎低(P<0.05),但MDI、PDI及精神运动发育迟缓的百分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发现,母亲的职业对MDI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父亲的文化程度对PDI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胎数对低出生体重和早产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婴幼儿的身体发育和营养情况与低出生体重有关,并受母亲文化程度的影响。自然妊娠与试管婴儿出生儿童的精神运动发育指标没有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通过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技术(IVF-ET)受孕出生的单胎试管婴儿的基本情况,以评价受精-胚胎移植技术的安全性.方法 选择2001年1月至2009年10月出生的248例单胎试管婴儿为调查对象,随机抽取自然受孕生产的单胎婴儿264例作为对照,比较出生后婴儿胎龄、体质量、身长、Apgar评分、先天畸形和畸形发生率.结果 试管婴儿组平均胎龄低于自然受孕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体质量和平均身长与自然受孕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 min和5 min Apgar评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管婴儿出生缺陷发生率高于自然受孕婴(P<0.05).结论 通过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技术出生的婴儿出生缺陷率较自然受孕的婴儿较高,需进一步提高试管婴儿的质量,实现优生优育.  相似文献   

5.
刘羽  陈磊  姚丽 《安徽医学》2015,36(9):1086-1089
目的:探讨试管婴儿双胎与自然妊娠双胎的妊娠、分娩的风险及新生儿结局。方法比较分析61例试管婴儿双胎与77例自然妊娠双胎母亲的一般情况、妊娠并发症、剖宫产情况及围产儿结局。结果试管婴儿组产妇平均年龄为(30.72±4.10)岁,与自然受孕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管婴儿组高龄初产产妇比例高于自然受孕组,试管婴儿组的产次显著低于自然受孕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产检完成率、孕次及瘢痕子宫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管婴儿组单绒毛膜性双胎发生率显著低于自然受孕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产科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管婴儿组孕妇的剖宫产率高于自然受孕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产后出血量、产后出血、输血率及子宫切除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管婴儿组婴儿平均孕龄、活胎比例、低体质量儿与极低体质量比例、新生儿窒息率及胎儿性别方面与自然受孕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自然妊娠双胎相比,试管婴儿双胎妊娠并不增加孕妇的孕期及分娩的风险,且新生儿的出生结局亦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6.
支原体感染与低出生体重儿病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索孕妇生殖道支原体感染与低出生体重儿的病因学关系。方法 经产前检查支原体阳性孕妇 488例 ,按实验分组方法随机分成红霉素干预组和非干预组 ,比较二组间孕妇支原体感染阴转率、母婴传播率和低出生体重儿的发生率。结果 红霉素干预组解脲支原体 (Ureaplasmaurealyticum ,UU)的阴转率和母婴传播率低于非干预组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而人型支原体 (Mycoplas mahoninis,Mh)的阴转率及母婴传播率在组间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干预组中低出生体重儿的发生率显著低于非干预组 (P <0 .0 5)。结论 红霉素干预措施能有效地降低孕妇解脲支原体感染 ,阻断其母婴传播 ,降低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试管婴儿的安全性、异常婴儿发育以及低体重儿出生的风险,并对其作出分析。方法:对于2007-2011年间辅助生殖技术受孕的1813例婴儿,按其借助的IVF-ET,ICSI-ET,F-ET技术分成三组,对试管婴儿出生缺陷情况及低体重儿分布情况进行分析。结果:IVF的新生儿缺陷率与ICSI组的缺陷率无明显差异,而F-ET组的新生儿缺陷率却低于前两组。不同的辅助生殖技术造成新生儿缺陷不存在统计学意义。借助不同助孕技术出生的婴儿中,低体重婴儿的分布没有明显差异,但是单胎婴儿或双胎婴儿的体重分布存在差别。结论:不同辅助生殖技术受孕的试管婴儿出生缺陷无显著性差别,单胎还是双胎会对试管婴儿低体重造成影响。  相似文献   

8.
王飞凤  王荣  费小阳  何健英 《浙江医学》2011,33(12):1781-1782
目的 通过分析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技术(IVF-ET)受孕出生的单胎试管婴儿的基本情况,以评价IVF-ET这一技术的安全性.方法 选择2000年5月至2010年12月实施IVF-ET出生的312例单胎试管婴儿,其中常规IVF-ET的婴儿251例以及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婴儿 61例为调查对象,选取同期自然妊娠分娩出生的单胎婴儿350例作为对照,比较3组出生后婴儿胎龄、体重、身长、Apgar评分、新生儿死亡率、先天畸形和畸形发生率.结果 前两组平均胎龄低于自然受孕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平均体重和平均身长、Apgar评分、新生儿死亡与自然受孕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VF组先天畸形和畸形发生率稍高于自然受孕婴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通过常规IVF-ET及ICSI治疗后出生的婴儿体重、身长、Apgar评分、新生儿死亡率、先天畸形和畸形发生率与自然受孕的婴儿比较,两者无统计学差异,IVF-ET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技术,给不孕夫妇带来了福音.  相似文献   

9.
极低出生体重儿静脉营养支持疗法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 研究静脉营养对极低出生体重儿 (VLBWI)的作用并就VLBWI静脉营养的应用时机、主要营养成分的剂量及递增的速度进行观察。方法  47例VLBWI随机分为两组 ,2 2例采用静脉营养者为观察组 ,各种营养成分配制成营养袋 ,用微量输液泵经外周静脉匀速输入 ,氨基酸从 0 5 0g·kg-1·d-1开始 ,每日递增 0 2 5~ 0 5 0g kg,渐增至 2 5 0 g·kg-1·d-1,脂肪乳剂由 0 5 0~ 1 0 0 g·kg-1·d-1开始 ,每日递增 0 2 5~ 0 5 0 g kg,渐增至 1 5 0~ 2 0 0 g·kg-1·d-1。 2 5例单纯使用葡萄糖者为对照组。对两组患儿的有关指标进行检测并比较。结果  (1)观察组VLBWI的病死率 ,硬肿症、高血糖的发生率及日平均体重增加量、平均住院天数与对照组间差别均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两组患儿的高胆红素血症、高血脂的发生率间差别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2 )观察组 2 0例中于生后 1周内使用脂肪乳剂与 1周后使用者其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间的差别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3)两组代谢性酸中毒发生率间差别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观察组中使用小儿专用氨基酸与使用普通氨基酸者其代谢性酸中毒发生率间差别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结论 静脉营养支持疗法可促进VLBWI体重增长 ,降低死亡率 ,  相似文献   

10.
包钢地区1010例儿童血铅水平及其对身高、体重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 了解包钢地区儿童铅中毒的流行情况及其对儿童身高、体重的影响。方法 取末梢血 (指端 )15 μl,应用全血锌原卟啉 (ZnPP)测定仪测定 10 10例 0~ 12岁儿童血铅含量。 结果 铅中毒率为 70 79% ,不同年龄组儿童男女铅中毒率间差别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0~ 2岁与 7~ 12岁的儿童铅中毒组的身高、体重与非中毒组间差别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 <0 0 1) ,而 2~ 6岁的儿童铅中毒组的身高、体重与非中毒组间差别均无显著性意义(P >0 0 5 )。结论 包钢地区血铅中毒发生率高 ,影响儿童体格生长、发育 ,需加强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