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报告从流行性出血热疫区江西省宜丰县野外捕捉的罗赛鼠和社鼠中分离出两株流行性出血热(EHF)病毒。鼠肺标本冰冻切片,用 EHF 单克隆抗体免疫荧光染色反应阳性;接种 Vero—E6细胞,经 IFA、ELISA 及电镜检查,证实为 EHF 病毒;用十种 EHF 单克隆抗体对其抗原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新分离出的两株病毒其抗原性与家鼠型 EHF 代表株 R_(22)比较接近。  相似文献   

2.
用A-549细胞首次从湖南疫区流行性出血热(EHF)病人血中分离出两株病毒(湖南株79和湖南株103),其中湖南株79经鉴定为EHF病毒,类似野鼠型,但其抗原性不同于我国已分出的病毒株,有其抗原特异性,可能是一株新的EHF 病毒株。  相似文献   

3.
经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查证实能与EHF病人恢复期血清起特异反应的黑线姬鼠肺标本,直接经脑内接种2~5日龄乳小鼠,结果分离到一株能在乳鼠体内增殖传代的EHF相关因子(HA_(1018)株)。经EHF单克隆抗体检查及排除呼肠孤病毒存在的可能性,证明HA_(1018)株是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应用乳小白鼠直接从疫区黑线姬鼠分离EHF病毒是一个经济简便的途径,受染的小白鼠可作为模型动物。  相似文献   

4.
1978年由Lee等首次分离朝鲜出血热(KHF)病毒成功以后,我国各地流行性出血热(EHF)也相继从患者或宿主动物中分离到EHF病毒,为EHF防治研究工作提供了有利条件。四川省为EHF重流行区,宿主动物中已证实有EHF病毒存在,从EHF患者分离病原虽也有消息报告,但未见具体材料。我们于1983年冬从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国内外先后从黑线姬鼠,褐家鼠等几种动物中分离到流行性出血热(FHF)病毒。最近,本院首次从罗赛鼠(Rattus rattoides losea swinhoe)及社鼠(Rattus confucianus)肺组织中分别分离到二株EHF病毒,并对其抗原性进行了比较分析。鼠肺标本取自EHF疫区江西省宜丰县,将鼠肺悬液直接种入Vero—E6细胞,两伤鼠肺标本均在感染细胞后第一代即查出免疫荧光阳性细胞,目前已分别稳定传代至6代及10代。采用IFA及ELlSA法对分出的病毒L99株及C94株进行了特异性鉴定;应用电镜进行了形态学鉴定;并用EHF的单克  相似文献   

6.
<正> 自三十年代发现流行性出血热(EHF)以来,为了分离病毒,探讨实验敏感动物和组织培养方法,花了四十年时间。陕西于1955年发现EHF,1959—1980年对EHF疫区和非发病区进行了长期研究,1973—1975年做了专题调查,随后取得了血清学调查数据,首次提出汉中县为非疫区,1976年应用非疫区原代黑线姬鼠淡色亚种(Apodemus agrarius pallidior)为实验动物来分离EHF病毒,1977年从EHF病人早期血液标本中分离到4株病毒。同时,根据中国医学科学院病毒学研究所的要求以及全国病原研究协作会议纪  相似文献   

7.
应用3种EHF病毒株对成年大鼠及新生大鼠进行了感染实验,根据鼠的死亡率,免疫荧光抗体效价和体重增长来判定毒力。结果表明,B-1株强于PH和Pu株,同时提示,可以应用新生大鼠来检测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的毒力或作为病毒分离用动物。  相似文献   

8.
我们在进行病毒唑治疗流行性出血热(EHF)的研究中,从217例早期EHF患者的血、尿液标本中分离到169株EHF病毒(EHFV),这些病毒与来源于动物体内的EHFV有抗原性差异,且对乳鼠的致病性亦不同。本文对这些病毒中的两株进行了理化特性和生长特性的研究,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9.
肾综合征出血热在中国的特点与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咏兰 《医学综述》1995,1(7):305-309
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又称流行性出血热(EHF),下称出血热,是一种烈性的病毒性传染病,中国为重疫区,分布广泛,流行于27个省,自三十年代出血热发生在中国以来,学者们一直在努力不懈的研究,近年有较大的突破,获得多方面的进展,现分述如下:1 病原学近年来已取得了重大突破,南朝鲜李镐汪于1978年用非疫区黑线姬鼠首次分离到可传代的朝鲜出血热病毒,代表株为76株~118株。美国Fram-ch等最先将HFRS病毒76株~118株适应到人体肺癌传代细胞系(As49)增殖,随后Mccormick等又将该毒株适应到狨猴肾(Vero-E6)细胞中[1],我国于1981年也成功的分离…  相似文献   

10.
三、流行性出血热(EHF) 主要流行于欧、亚洲。我国为流行区之一,且疫区有逐渐扩大的趋势,值得注意。病原学自1978年南朝鲜李镐汪从黑线姬鼠分离到EHF病毒以后,不少国家均分离成功。1981年以来,我国学者也从疫区黑线姬鼠肺组织分离到几株能稳定传代的EHF病毒,并在A_(549)人肺癌传代细胞和Vero、E_6非洲绿猴肾传代细胞中适应成功。以后又有人用A_(549)、Vero、E_6细胞从病人血清分离到EHF病毒。国内并有人用免疫电镜技术首次观察到病毒形态,并提出此病毒可能属布尼亚病毒科的一个新属。本病毒为RNA病毒,约100~200nm,不耐酸和乙醚,不耐热,甲醛、戊二醛及紫外线均可将其灭活。流行病学本病的宿主动物属于总鼠科的鼠科和仓鼠科中的一些种类。鼠科中主要是姬线属、家鼠  相似文献   

11.
广东省首次从褐家鼠分离出流行性出血热病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Vero E-6纯系细胞,接种EHF病毒相关抗原阳性的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肺13份,从中分离得5株可在Vcro E-6细胞中连续传代的病原因子,分离阳性率为38.5%。通过以其中一株分离物G9感染的第五代Vero E-6细胞制作抗原片,检测EHF患者恢复期血清12份中有11份(91.7%)免疫荧光阳性,而12份非EHF病人血清全部阴性;20倒EHF惠者双相血清抗体滴度均呈4倍以上增长;与呼肠弧Ⅰ、Ⅱ、Ⅲ型病毒抗血清免疫荧光阴性;G9病毒与国内已知EHF病毒16、63、S3、R1株抗血清有高滴度交叉,并且,可被16、R1株抗血清完全中和其感染性,证明G9等分离物是EHF病毒。另外,G9病毒对5-IUDR不敏感,不耐热(56℃1小时),不耐酸(pH3.0),对脂溶荆乙醚敏感,这些理化特性也与EHF病毒完全相符。  相似文献   

12.
从EHF患者血清中分离到8株EHF病毒,在E 6细胞中传代适应过程中,发现有5株EHF病毒分别在第4~10代出现规律的细胞病变(CPE),对其中两个CPE株(HFN-04和-19)进行了一系列特异性鉴定试验。实验结果表明:(1)病毒的CPE发展与病毒增殖动态完全一致;(2)CPE株的主要生物学和理化性状均符合EHF病毒;(3)用CPE株病毒感染细胞抗原片检测EHF患者双份血清,其恢复期血清抗体均呈4倍以上增高反应;(4)病毒的CPE可被患者血清及EHF、KHF免疫血清所中和,不能被正常兔血清和Reo病毒1—3型多价血清所中和;(5)CPE株病毒感染的E_6细胞几乎能完全吸收EHF患者血清及EHF、KHF抗血清中的特异性抗体;(6)CPE株病毒感染鼠脑悬液与EHF病毒A9株McAb25-1致敏血球呈阳性血凝反应。据此,首次证实了EHF病毒至少有部分毒株能引起E_6细胞规律性CPE。EHF病毒CPE株的发现为EHF的诊断和防治工作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3.
由于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HFV)单克隆抗体(McAb)的研制成功,目前已将McAb应用于EHF病毒抗原检测及分析研究。最近我们在中国预防医学中心病毒学研究所虫媒病毒室的协助下,对从湖北疫区不同宿主动物分离到的5株EHF病毒的抗原性进行了初步检定,证明属野鼠型,但病毒抗原对21个单克隆抗体IF反应具有一定的特点,结果如下: 1.各个McAb对湖北5株EHFV的IF  相似文献   

14.
自出血热病人血液中分离到一株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的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非疫区的正常黑线姬鼠作实验动物,在流行性出血热(EHF)病人血液中分离到一株能与EHF 阳性参考血清起反应的病毒,经血清学和理化特性的鉴定,证明是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病毒在黑线姬鼠体内传至第6代,接种后4天即在鼠肺中检出抗原,病毒除在常见的肺、脾、肝、肾等脏器中检出外,胃肠道组织内也极易找到。接种长爪沙鼠和家兔亦可感染。  相似文献   

15.
继Lee HW 等(1978)采用非疫区黑线姬鼠传代及用间接免疫荧光技术(IFAT)作指标,分离到朝鲜出血热(KHF)病毒后,French 等(1981)又成功地将其适应到人肺癌传代细胞A549细胞系。近年来,我国学者应用上述方法已从EHF 疫区的黑线姬鼠及褐家鼠肺脏和病人血中分离到EHF 相关病毒或有关因子。但迄今,从本病宿主动物肝脏、特别是用细胞培养直接从肝脏分离EHF 病毒,尚未见报导。最近,我们用  相似文献   

16.
从湖北咸宁黑线姬鼠中分离到一株 EHF 抗原因子,经系统的血清学鉴定,与多个单克隆抗体和抗血清起反应,排除了呼肠病毒Ⅰ、Ⅱ、Ⅲ型的污染,证实为 EHFV,并命名为 A_(24)株。  相似文献   

17.
作者以非疫区黑线姬鼠为实验动物,自疫区黑线姬鼠肺组织分离出三株流行性出血热(EHF)病毒,并使之在绿猴肾传代细胞(Vero,E6纯化系)及人肺癌细胞(A549) 中进行传代,均于第2~3代开始查见对EHF恢复期患者血清的免疫荧光反应,至第5代基本稳定适应。实验结果表明,E6细胞及 A549细胞对 EHF病毒的传代适应均比较敏感。E6适应株的病毒滴度均在10~5(TCID_(50)/ml)以上。用感染E6细胞及A549细胞病毒抗原检查EHF  相似文献   

18.
流行性出血热(EHF)是一种免疫复合物型变态反应性疾病,有关其发病机理至今尚未完全阐明。为了探索EHF病毒在激活人血清补体(C)系统中所起的作用,上海第一医学院华山医院传染病教研室和安徽省医学科学研究所微生物研究室进行了体外激活试验,最近取得了一些进展。他们比较了不同毒株、保温时间等对补体系统的激活作用,并用正常抗原和盐水作为对照。实验用正常人血清经间接荧光试验证实其抗EHF病毒为阴性;按血清中G_(1p)、C_4、C_3组分消耗和C_(3c)出现作为补体系统激活指标。实验结果表明:一、不同来源的毒株,其激活强度有所不同。例如,自患者分离的、接种于乳鼠脑的F_1(M)4株和A_(549)细胞的F_1-13株的激活强度,比自野鼠分离的、接种于A_(549)细胞的F_1-13株为大。二、将  相似文献   

19.
应用细胞培养技术和免疫荧光(IF)检查方法,从汉中地区褐家鼠分离出EHF 病毒R_6、R_(10)株。分离的病毒能在鼠体和细胞两个不同宿主系统连续稳定传代;检查10份确诊的EHF 病人双份血清,抗体滴度均有4倍以上增高;病毒抗原能与EHF病人阳性血清、兔抗KHFV76-118株免疫血清及多个单克隆抗体(M_cAb)反应,而不能与正常人和非出血热病人血清反应;兔抗KHFV76-118株免疫血清能阻断病毒株抗原同EHFM_cAb4E_7的阳性反应,抗呼肠弧病毒Ⅰ~Ⅲ免疫血清、抗类环状病毒免疫血清、抗CMV 免疫血清和抗HSV 免疫血清均无此阻断作用;用感染的VeroE_(-6)细胞作超薄切片,电镜下观察到大小约100nm 典型病毒颗粒;M_cAb 型别鉴定试验确定为EHFV野鼠型毒株。  相似文献   

20.
<正> 我们用1981年凤台县冬季发病的流行性出血热(EHF)病人急性期(发病5天内)血清,以常量(每链霉素瓶0.1ml)接种A—549细胞,从5份血清中分离到一株EHF相关因子(S_2).为了考核其可重复性,又将液氮中保存的原始血清,按上量接种A—549细胞,亦获阳性结果。S_2株经系统检查,确认是EHF病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