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鼻内镜鼻窦手术中鼻腔鼻窦解剖变异的处理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鼻腔鼻窦解剖变异与慢性鼻窦炎的关系及鼻内镜鼻窦手术中鼻腔鼻窦解剖变异的正确处理的重要性。方法:360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以冠状位鼻窦CT分析鼻腔鼻窦解剖变异,并在鼻内镜鼻窦手术中分别予以矫正。结果:鼻腔鼻窦解剖变异包括鼻中隔高位偏曲(21.3%)、中鼻甲气化(18.5%)、反向弯曲(7%)、中鼻甲肥大(55.8%)、钩突气化(3.3%)、钩突偏移(9.7%)、钩突肥大(23.1%)、鼻丘过度气化(6.1%)、Haller气房(11%)。结论:鼻腔鼻窦解剖变异与慢性鼻窦炎和鼻息肉发病相关,鼻腔解剖变异的正确处理是鼻内镜鼻窦手术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  相似文献   

2.
脑脊液鼻漏是指颅骨一脑膜的缺损引起蛛网膜下隙与鼻腔或鼻窦形成沟通,脑脊液经上述缺损部位流入鼻腔,对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需手术修补缺损[1].我科2006-2008年经蝶窦自体肌肉筋膜修补脑脊液鼻漏9例,手术均获成功,效果良好.该手术难度大,手术中医护之间的密切配合很重要,将手术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鼻内窥镜下Ho-YAG激光3切除中鼻甲潴溜囊肿的临床观察.方法:采取回顾性分析,对61例病理诊断为中鼻甲潴溜囊肿的患者分成两组.Ho-YAG激光组:32例在局部麻醉下行鼻内窥镜Ho-YAG激光切除中鼻甲潴溜囊肿.常规组:29例在局部麻醉下行常规中鼻甲部分切除术1切除中鼻甲潴溜囊肿.对比两种手术方式、术后中鼻甲潴溜囊肿复发、中鼻甲形态大小及鼻腔粘连情况,时间为1年,均采用术前术后副鼻窦CT对比.结果:Ho-YAG激光组:治愈率为90.6%,有效率为96.8%.常规组:治愈率为55.1%,有效率为75%.结论:鼻内窥镜下Ho-YAG激光切除中鼻甲潴溜囊肿操作简单,视野清晰,无出血,中鼻甲形态大小好,囊肿复发机会少,鼻腔无粘连.优于常规中鼻甲部分切除术.  相似文献   

4.
经鼻内窥镜鼻窦手术150例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鼻内窥镜鼻窦手术的目的是在彻底清除病变的基础上,尽可能保留鼻腔、鼻窦的正常粘膜和结构,形成良好的通气和引流,以达到其自身生理功能的恢复[1].现将本科2002年6月~2006年8月采用鼻内窥鼻窦手术150例患者作一回顾性临床疗效分析.  相似文献   

5.
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功能性内窥镜鼻窦外科是鼻外科学一项新技术,它是将传统根治性大部或全部刮除窦内黏膜的破坏性手术变为根据病变的程度,在彻底清除病变的基础上,尽可能保留鼻腔、鼻窦的正常黏膜和结构形成良好的通气和引流,促使鼻腔、鼻窦黏膜的形态和生理功能恢复的功能性手术[1].本院自2005年5月~2006年6月成功地对116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进行鼻内镜鼻窦手术,疗效满意.现将手术护理配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田陈红  刘学英  缪巧英 《护理研究》2007,21(23):2133-2133
鼻内镜手术是鼻外科近年来开展的一种新技术[1],对鼻腔、鼻窦的基本结构损伤较小,最大限度地保存鼻腔、鼻窦的生理功能,且能准确彻底地清除病变,因此,被广泛用于鼻息肉、鼻窦炎、鼻窦囊肿、鼻中隔偏曲、鼻良性肿瘤、前颅底及鼻眼相关疾病等的手术治疗[2]。为了更好地达到局部麻  相似文献   

7.
鼻窦和鼻腔内翻性乳头状瘤临床上发病率占鼻和鼻窦肿瘤的4.0%~4.7%[1].该病虽属于良性肿瘤,但临床上具有局部呈破坏性生长,术后容易复发和癌变等特点.据文献报道,其复发率为13%~61%[2,3].按Krouse[4]的方法将病变分为4期,Ⅰ期:病变仅局限于鼻腔;Ⅱ期:病变侵犯窦口鼻道复合体和筛窦,和(或)上颌窦的内侧壁;Ⅲ期:肿瘤累及上颌窦的前壁、后外侧壁、上壁、下壁或侵入蝶窦或额窦;Ⅳ期:肿瘤侵犯鼻腔鼻窦以外,累及毗邻的结构,如眼眶、颅内.  相似文献   

8.
45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鼻内镜术后复发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鼻内镜鼻窦手术的目的是通过清除鼻道窦口复合体阻塞性病变,改善鼻腔鼻窦通气引流,促进粘膜形态和生理功能得到恢复以达到治疗目的[1-2].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在慢性鼻-鼻窦炎患者中伴发鼻息肉生长与鼻腔结构解剖异常的相关关系.方法 ①选择该院的603例慢性鼻-鼻窦炎和鼻息肉患者的临床资料.②结合鼻腔鼻内镜检查、鼻内镜手术中记录资料及鼻窦CT,426例伴有鼻息肉的慢性鼻-鼻窦炎患者与177例不伴有息肉的慢性鼻-鼻窦炎患者对其鼻腔结构异常(鼻中隔偏曲、中鼻甲病变、钩突病变)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其相关关系.③将伴有鼻息肉的慢性鼻-鼻窦炎患者分为3级,分析各级中鼻腔结构异常的分布,讨论其意义.结果 ①慢性鼻-鼻窦炎患者中鼻息肉发病与鼻中隔偏曲、中鼻甲病变、钩突病变均有相关关系.②随息肉生长程度不同而鼻中隔偏曲、中鼻甲病变、钩突病变检出率分布不同.结论 鼻腔结构改变与慢性鼻-鼻窦炎患者合并息肉发生中有相关关系,其中,最常见的解剖异常为鼻中隔偏曲和中鼻甲病变.其在不同等级鼻息肉患者中分布不同,以Ⅱ级中各类解剖异常检出率最高.  相似文献   

10.
鼻腔、鼻窦疾病的治疗,无论是采用功能性鼻窦外科手术,还是采用传统非鼻内镜手术,术中、术后常因处理不当而发生鼻腔粘连,粘连后影响鼻腔的生理功能,使手术和治疗的效果降低[1].可见鼻腔粘连是鼻腔及鼻窦手术后的一种常见并发症,也是复发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发生率6%~7%[2].我科于2004年1月~2008年1月对28例鼻腔粘连患者采用微波凝固术,部分合并鼻中隔偏曲者同时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孤立性蝶窦病变由于历来被认为是一少见疾病 ,位置深在 ,解剖复杂 ,常缺乏专科症状 ,在临床工作中易漏诊 ,且在处理上也有一定困难。随着近年来鼻内窥镜及影像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有关蝶窦病变的报道增多 ,近5年来作者共诊治本病患者4例 ,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例1,男 ,42岁。顶枕部头痛3年 ,左眼视力急速下降1周入院。检查双鼻腔( -) ,鼻窦无压痛 ,眼球无移位 ,左眼视力 ;眼前手动。鼻窦CT示左蝶窦占位性病变 ,表麻下鼻内窥镜检查 ,见左蝶窦前壁膨隆明显 ,窦口阻塞 ,穿刺抽得粘稠脓性液 ,确诊为“蝶窦脓囊肿”。切除中鼻甲后部 ,…  相似文献   

12.
1 临床资料 慢性鼻窦炎息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在18—52岁,术前均行鼻内窥镜检查,并行鼻窦冠状位CT扫描,根据鼻塞、脓涕等病史,鼻腔检查所见,双侧下鼻甲粘膜肥厚,充血,多数病人鼻腔内有大量的脓性分泌物,鼻内窥镜所见钩突增大。  相似文献   

13.
1病例资料 患者女,23岁。因左侧持续性鼻塞2个月,于2013年01月16日入我院耳鼻喉科。入院查体:外鼻无畸形,鼻中隔居中,双下鼻甲略大,左侧鼻腔总鼻道可见粉红色肿物,表面有脓性分泌物,双侧鼻腔黏膜充血,各副鼻窦区无压痛。辅助检查:鼻窦CT:左侧鼻腔内软组织密度影,双侧上颌窦、左侧筛窦、额窦炎症。脑部CT,颈部CT,胸部CT,腹部彩超及全身骨显像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初步诊断:鼻腔肿物。2013年01月19日于全麻鼻内镜下行左侧鼻腔肿物切除术,左侧上颌窦开放,左侧中鼻甲部分切除术、下鼻甲切除术、右下甲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  相似文献   

14.
原发性鼻腔鼻窦恶性淋巴瘤18例误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鼻腔鼻窦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特点和误诊原因,减少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鼻腔、鼻窦恶性淋巴瘤的临床资料.结果:18例主要症状为鼻塞、鼻出血或涕中带血、脓涕或水样涕,2例持续高热;主要体征为鼻道积脓,鼻中隔或下鼻甲糜烂溃疡,鼻腔或鼻咽部肿物.18例均误诊,误诊时间2周-5个月,经1-5次鼻咽部黏膜活检病理检查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确诊,首次病理活检误诊率为72.22%.结论:鼻腔鼻窦恶性淋巴瘤确诊靠病理检查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正确取材是关键.对可疑病例应反复多次活检,方能减少误诊.  相似文献   

15.
筛窦骨瘤     
一、鼻窦骨瘤的概述 鼻窦骨瘤(osteoma)是鼻腔、鼻窦最常见的良性肿瘤,生长缓慢,是有包膜的良性骨性肿瘤.它通常不引起临床症状,偶尔在进行x线片检查中被发现.据报道,常规进行鼻窦X线平片检查时约1%的受检者可以查出骨瘤;而因有鼻腔、鼻窦症状行鼻窦CT扫描的患者中,骨瘤的检出率约为3%.鼻窦骨瘤的发病率约为0.01%~0.43%;男、女比例约为1.5:1~3:1;可发生于任何年龄,高发年龄段20~50岁;无种族偏向[1-3].一般认为,鼻窦骨瘤多发生于额窦,其次为筛窦、上颌窦、蝶窦[2].对此,新近的一项前瞻性研究有不同的结果:1889例患者因鼻腔、鼻窦疾病而接受鼻窦CT扫描,结果显示鼻窦骨瘤最多发生在筛窦,其次为额窦、上颌窦、蝶窦,但骨瘤的检出率约为3%,与之前的文献报道一致[3].  相似文献   

16.
萎缩性鼻炎是一种以鼻黏膜萎缩或退行性变为其病理特征的慢性炎性反应[1].女性青年患者较多,本病临床表现为:鼻腔、鼻咽干燥感,鼻塞,头痛,呼吸有恶臭,鼻出血,嗅觉丧失等.鼻腔宽大,黏膜干燥萎缩,鼻甲缩小,有大量痂皮或稠厚脓性分泌物[2].其临床治疗方法很多,但近远期效果各异,1999年3月-2006年12月,我科采用自体肋软骨黏骨膜下填充术治疗中、重度萎缩性鼻炎49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脑脊液鼻漏是由于脑膜破裂,脑脊液自颅骨生理或病理的缝隙进入鼻窦或鼻腔,由前鼻孔或鼻咽部溢出,常伴化脓性脑膜炎而危及生命.手术修补是有效的治疗方法[1].常规的脑脊液鼻漏修补术有颅内法和颅外法[2].  相似文献   

18.
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的围术期护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在清除致病因素的基础上重建和恢复鼻腔及鼻窦的通气和引流,恢复黏膜纤毛的功能,是一种有利于鼻腔、鼻窦生理功能恢复的微创外科手术[1].  相似文献   

19.
脑脊液鼻漏是一种由于脑膜破裂,脑脊液自颅骨生理或病理的缝隙进入鼻窦或鼻腔,由前鼻孔或鼻咽部溢出的疾病,易发生颅内感染而危及生命,手术修补是有效的治疗方法[1].我科2005年3月至2010年6月在鼻内镜下相继共完成12例脑脊液鼻漏修补术,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刘小芳  钟淑浪  樊亮 《护理研究》2012,26(12):1125-1126
鼻内镜鼻窦手术(FESS)是治疗慢性鼻窦炎及鼻息肉的一种先进术式,是在彻底清除不可逆病变的基础上,尽可能保留鼻腔和鼻窦结构,通过重建鼻腔通气引流,改善和恢复鼻腔鼻窦黏膜形态和生理功能[1].但由于鼻窦炎及鼻息肉手术后术腔完全上皮化,治愈一般需要3个月至半年的时间[2].在此期间,能让病人遵医嘱主动、按时来门诊复诊从而提高手术疗效是一个非常现实而重要的问题.我科对120例鼻一鼻窦内镜术后病人予规范的术后复诊管理,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