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探讨雌激素(estrogen,E)、孕激素(progesterone,P)及其受体ER(estrogen receptor,ER)、PR(progesterone receptor,PR)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应用化学发光法测定36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血中的雌、孕激素水平;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其癌组织中ER及PR的表达.结果 36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中雌、孕激素(77.8%和69.4%)均高于正常对照组,ER及PR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2.2%和69.4%.与对照组相比,雌、孕激素水平及ER、PR表达均有明显差异.结论 多数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雌、孕激素水平升高,ER及PR高表达.  相似文献   

2.
甲状腺良性疾病组织中性激素受体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性激素受体在甲状腺良性疾病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雌/孕激素受体(ER/PR)在甲状腺良性疾病组织中的表达.结果甲状腺腺瘤及结节性甲状腺肿ER/PR阳性率高于正常组织,但只有ER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良性疾病间无统计学差异.在甲状腺良性疾病中男女之间ER阳性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女性患者绝经前后激素受体水平无明显影响.结论甲状腺良性疾病好发于女性患者,可能与雌、孕激素水平有关,尤以雌激素作用更明显.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胃腺癌的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的表达,以及其与胃癌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PAP法)对行胃大部切除的胃腺癌患者122例的石蜡包埋病理切片进行雌、孕激素受体检测,进行随访并综合分析对胃癌的临床意义.结果 122例胃腺癌自身对照(取在光镜下确定无癌胃组织的区域石蜡块)未测出ER、PR,4例乳腺癌阳性对照表达确切;122例胃腺癌ER阳性率为57.4%,PR阳性率为52.5%,ER、PR同时阳性为29.5%,同时阴性为19.7%;ER、PR的表达与胃腺癌的分化程度有关(P<0.05),分化程度越低ER、PR阳性率越高,反之越低(P<0.05);ER或PR阳性胃腺癌患者术后生存期高于ER或PR阴性者(P<0.01);ER或PR阳性的女性患者术后生存期高于ER阳性的男性患者术后生存期,ER或PR阳性的男性患者术后生存期高于ER阴性的男性患者术后生存期.结论 ①免疫组化法检测胃腺癌组织石蜡包埋标本中的雌、孕激素受体可用于回顾性研究.②ER和/或PR阳性的胃腺癌患者的生存率明显高于ER和/或PR阴性的胃腺癌患者的生存率.③雌、孕激素的受体检测有助于判断胃腺癌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雌、孕激素受体(ER,PR)在甲状腺肿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酶联亲和组化法对手术切除的甲状腺标本112例进行ER及PR检测,其中甲状腺癌39例,甲状腺腺瘤22例,结节性甲状腺肿25例,瘤旁正常甲状腺组织26例.结果ER及PR的阳性率分别为:甲状腺癌48.7%和82.1%:甲状腺腺瘤36.4%和40.9%;结节性甲状腺肿16%和24%;正常甲状腺组织3.8%和11.5%.甲状腺癌和腺瘤组织中ER及PR的阳性率,均明显高于正常甲状腺组织(P<0.01,0.05).年龄<40岁组的甲状腺癌ER阳性率,明显高于>40岁组(P<0.05).女性甲状腺癌PR的阳性率明显高于男性(P<0.05).结论甲状腺良、恶性病变及正常组织中均可检测到ER及PR,以甲状腺癌组织中含量最高,甲状腺腺瘤次之.雌激素很可能是诱发甲状腺癌的重要因素,分化型甲状腺癌可能是雌激素依赖性肿瘤,ER及PR的检验为甲状腺癌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性激素受体与甲状腺疾病的相关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甲状腺肿瘤与雌、孕激素受体 (ER,PR)的相关性 .方法 采用酶联亲合组化法对手术切除的甲状腺标本 10 0例进行 ER及 PR检测 ,其中甲状腺癌 35例 ,甲状腺腺瘤 19例 ,结节性甲状腺肿 2 2例 ,正常甲状腺组织 2 4例 .结果  ER及 PR的阳性率分别为 :甲状腺癌 49%和71% ;甲状腺腺瘤 37%和 42 % ;结节性甲状腺肿 18%和2 2 % ;正常甲状腺组织 4%和 8% .甲状腺癌和腺瘤组织中ER及 PR的阳性率 ,均明显高于甲状腺正常组织 (P<0 .0 1~0 .0 5 ) .年龄 <40岁组的甲状腺癌 ER阳性率 ,明显高于 >40岁组 (P<0 .0 5 ) .女性甲状腺癌 PR的阳性率明显高于男性(P<0 .0 5 ) .结论 甲状腺良、恶性病变及正常组织中均可检测到 ER及 PR,以甲状腺癌组织中含量最高 ,甲状腺腺瘤次之 .女性激素很可能是诱发甲状腺癌的重要因素 ,分化型甲状腺癌可能是女性激素依赖性肿瘤 ,ER及 PR的检验有助于甲状腺癌的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 检测卵巢癌组织中热休克蛋白 70 (heat shock protein- 70 ,HSP70 )、雌激素受体 (estrogen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 (progesterone receptor,PR)的表达 ,探讨 HSP70与甾体激素受体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 SP法检测 4 1例卵巢癌、1 1例正常卵巢组织中 HSP70、ER、PR的表达。结果  4 1例卵巢癌中 HSP70阳性率为 6 8.2 9% (2 8/ 4 1 ) ,明显高于正常组织 (1 8.1 8% ) (P<0 .0 5 ) ,而且 HSP70在低分化卵巢癌中的阳性率明显高于高分化癌 (P<0 .0 5 )。ER阳性 1 9例 (4 6 .34% ) ,PR阳性 2 4例 (5 8.5 4 % )。ER、PR在 HSP70阴性组的表达高于 HSP70阳性组。结论  HSP70与 PR的表达呈负相关 (P<0 .0 5 )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甲状腺腺瘤中表达情况。方法用SABC免疫组化法检测ER、PR在164例甲状腺乳头状癌、128例甲状腺腺瘤、40例正常甲状腺组织中表达情况,并分析ER、PR的表达与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性别、淋巴转移的相关性。结果ER、PR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甲状腺腺瘤中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组织,其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χ2=40.01、33.47,P〈0.01;χ2=8.19、8.40,P〈0.01),甲状腺乳头状癌和甲状腺腺瘤ER、PR阳性表达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χ2=24.56、16.81,P〈0.01)。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中淋巴转移者、无淋巴结转移者的ER、PR阳性表达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χ2=18.39、8.84,P〈0.01)。结论ER、PR参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发生、发展,检测ER、PR能对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早期诊断和预后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孕激素及雌激素受体在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中表达情况,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2年10月间入院诊治的6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PTC)、60例甲状腺腺瘤以及60例癌旁组织,分别对三组患者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孕激素受体(ER)及雌激素受体(PR)的表达情况。结果:1PTC患者的ER阳性表达率为75.0%,PR则为63.33%;甲状腺腺瘤患者ER阳性表达率为32.50%,PR为27.50%;癌旁组织ER阳性表达为10.00%,PR则为13.33%。PTC组与良性腺瘤组及癌旁组织组差异显著(P<0.05)。2PTC患者中ER阳性表达率在45岁以下的患者显著高于45岁以上的(P<0.05);女性显著高于男性(P<0.05);MACIS评分在4.32分以上的患者显著高于评分在4.32以下的(P<0.05);高分化者显著高于低分化者(P<0.05);合并包膜浸润及淋巴转移的患者显著高于未转移的患者(P<0.05)。3PTC患者中PR阳性表达率在MACIS评分在4.32分以上的患者显著高于评分在4.32以下的患者(P<0.05);高分化的患者显著高于低分化者(P<0.05);合并淋巴转移的患者显著高于未转移的患者(P<0.05)。结论:ER、PR在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中表达较高,显著高于良性腺瘤及癌旁组织;ER与PR未转移在不同年龄、性别、分化程度、合并淋巴结转移等方面有差异。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讨雌、孕激素受体与外阴营养不良、恶性肿瘤的关系,用葡聚糖-活性碳单点饱和分析法测定了31例外阴营养不良(增生型 14例、混合型10例、萎缩型7例)和19例外阴恶性肿瘤(外阴鳞形细胞癌16例)的雌、孕激素受体(ER、PR)含量 .结果:ER的含量混合型高于萎缩型,PR的含量混合型高于增生型,增生型高于萎缩型( P值均<0.05);外阴营养不良及其邻近正常组织的ER与PR的含量之间呈正相关关系(P <0 .01),外阴鳞状细胞癌PR的含量随分化程度的降低而逐渐降低,且癌组织PR含量明显低于其邻近的正常组织.以上结果为外阴营养不良的内分泌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在外阴恶性肿瘤中,PR可作为判断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0.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7,(13):1851-1854
目的:探讨雌孕激素受体ER、PR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病灶生长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接受治疗的子宫内膜癌患者80例,取子宫内膜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其中ER、PR阳性表达情况,采用荧光定量PCR测定其中增殖、凋亡基因mRNA表达量。结果:肿瘤组织中ER、PR阳性表达量均显著低于癌旁组织(P<0.01);ER阳性组、PR阳性组肿瘤组织中增殖基因KCC1、RRM2、SRPX2、Snail mRNA的表达量分别低于ER阴性组、PR阴性组;抗凋亡基因Wip-1、Bcl-2mRNA的表达量分别低于ER阴性组、PR阴性组,促凋亡基因Bid、Bax、Fas mRNA的表达量分别高于ER阴性组、PR阴性组(P<0.01)。结论:子宫内膜雌孕激素受体ER、PR阳性表达者,肿瘤增殖活性较低、凋亡活性较高,恶性程度低于ER、PR阴性表达者。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及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在分化型甲状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无锡第四人民医院病理科存档的甲状腺肿瘤标本98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98例甲状腺肿瘤中ER及PR的表达,并分析两者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及甲状腺滤泡癌(follicular thyroid carcinoma,FTC)组织中的相关性。结果:ER和PR在PTC及FTC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均显著高于甲状腺腺瘤和结节性甲状腺肿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ER、PR在PTC及FTC组织中的表达均与性别、年龄密切相关(P<0.01)。ER、PR在PTC及FTC组织中的表达均呈显著正相关性(r=0.025,P=0.018;r=0.278,P=0.035)。结论:甲状腺肿瘤组织中ER及PR的表达可作为鉴别良恶性肿瘤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检测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阴性乳腺癌组织中连环蛋白P120(P120ctn)的表达,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对比分析了52例ER、PR阴性乳腺癌组织和23例癌旁正常乳腺组织及21例乳腺纤维腺瘤组织中P120ctn的表达。结果:52例ER、PR阴性乳腺癌组织中有32例P120ctn(61.53%)膜表达弱阳性或阴性表达,29例(52.76%)胞质表达阳性,总异常表达35例(67.30%)。21例乳腺纤维腺瘤组织中膜表达弱阳性6例(28.57%),胞质无表达。23例癌旁正常乳腺组织仅有2例为膜表达弱阳性(8.69%),其余均为胞膜正常表达。三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P120ctn在ER、PR阴性乳腺癌的异常表达明显,可作为评估预后的一项有价值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雌激素受体(ER)与孕激素受体(PR)在牙周炎牙龈组织的表达,为探讨牙周炎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 在建立大鼠实验性牙周炎的基础上,应用免疫组化染色观察ER、PR在牙龈组织的表达,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研究。结果 ER、PR在实验性牙周炎牙龈组织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结论 雌、孕激素及其受体在牙周炎的致病过程中有重要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雌、孕激素受体与输卵管异位妊娠、子宫肌瘤和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测定35例正常输卵管组织,171例输卵管异位妊娠输卵管组织,42例子宫肌瘤和18例子宫内膜癌组织。结果:输卵管异位妊娠组织雌激素受体表达显著高于孕激素受体表达(P<0.001),与正常输卵管组织相比,输卵管异位妊娠组织雌激素受体表达极显著性增高(P<0.001),但孕激素受体表达无差异(P>0.05)。子宫肌瘤组织ER、PR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正常输卵管组织(P<0.01,P<0.001),子宫内膜癌组织ER、PR表达水平也显著高于正常输卵管组织(P<0.05,P<0.01)。结论:输卵管异位妊娠的发生与局部组织细胞雌激素受体的过度表达有关,雌激素受体的检测有助于难确诊的输卵管异位妊娠的诊断。子宫肌瘤和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与局部组织ER、PR高水平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雌 /孕激素受体 (ER/PR)在肺癌的临床病理意义 ,研究肺癌的激素受体表达、DNA含量及其与生物学特性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肺癌组织ER/PR ,流式细胞仪检测DNA含量。结果  4 0例肺癌ER检测阳性 2 3例 (57.5% ) ,PR检测阳性 16例 (4 0 .0 % ) ,异倍体者 31例 (77.5% ) ;受体阳性率与组织学分级呈负相关 ,并与病理类型有关 ;ER阳性者DI值较低 ,以二倍体多见。结论 肺癌组织中存在雌 /孕激素受体 ,能用以反映其生物学行为 ,联合检测激素受体和DNA含量可为肺癌内分泌治疗和预后评估提供更多的生物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肺癌组织中雌孕激素受体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ER(雌激素受体)、PR(孕激素受体)在肺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的关系.方法采用S-P免疫组化法检测肺癌标本中ER、PR.结果 ER、PR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2.6%、56.1%,其中腺癌的表达明显高于其它组织类型.ER、PR的表达与肿瘤细胞分化水平有关,而与患者的临床分期、性别、年龄无关.结论肺癌组织中存在ER、PR,可将其作为激素辅助治疗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乳腺癌nm23基因、雌激素受体(Estrogen-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in-receptor,PR)表达与组织学分级及预后关系. 方法 应用S-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研究转移性抑制基因nm23及雌孕激素受体在160例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变化. 结果 nm23基因表达与乳腺癌病理组织学分级之间无显著相关性(P>0.05),而与淋巴结转移及预后有显著相关性(P<0.05).乳腺癌有淋巴结转移组nm23基因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组,而死亡率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ER、PR阳性表达与乳腺癌病理组织学分级有显著相关性,即组织学分级愈低,ER、PR阳性表达率愈高.ER、PR阳性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有显著相关性,(P<0.01),即有淋巴结转移者ER、PR阳性表达率低,无淋巴结转移者ER、PR 阳性表达率高.ER、PR表达阳性组5年存活率明显高于ER、PR表达阴性组(P<0.05). 结论 检测乳腺癌组织中的nm23基因及雌孕激素受体对临床正确判断乳腺癌病人的预后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王瑾蔚  蒋树娟  张羽 《现代医学》2009,37(4):268-270
目的 探讨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在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病病灶及其在位内膜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Evision二步法)分别检测38例子宫肌瘤(肌瘤组)的肌瘤病灶和在位内膜及30例子宫腺肌病(腺肌病组)的腺肌病病灶和在位内膜中ER、PR的表达水平.结果 肌瘤组和腺肌病组病灶的ER、PR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在位内膜组织;肌瘤组中ER、PR表达均符合增生期高于分泌期的变化规律,腺肌病组ER、PR除在位内膜PR外均丧失周期性变化规律.结论 子宫肌瘤的发生与雌、孕激素水平及其受体含量的周期性变化有关,腺肌病病灶ER、PR的低表达和缺乏周期性变化及相应在位内膜ER也丧失周期性变化的特点可能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甲状腺肿瘤等组织中的ER和PR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66例甲状腺患者标本,其中甲状腺癌88例,甲状腺瘤116例,结节性甲状腺肿28例,桥本氏甲状腺炎14例,另取甲状腺瘤周围正常甲状腺组织20例,采用免疫组化S-P法进行ER、PR检测。结果正常甲状腺组织及甲状腺各种疾病中均有不等数量的ER和PR表达,甲状腺疾病组织中ER的表达高于正常甲状腺组织。女性中ER及PR表达率高于男性;甲状腺乳头状癌〈40岁组ER阳性率高于〉40岁组;高中分化甲状腺癌中ER阳性率高于低分化组;淋巴结转移的甲状腺癌中ER及PR阳性率高于淋巴结未转移者;未复发组ER阳性率显著高于复发组。结论性激素受体的检测可作为判断肿瘤分化程度及临床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20.
《陕西医学杂志》2019,(12):1718-1721
目的:分析雌、孕激素受体(ER、PR)在局部晚期乳腺癌中的表达及与患者预后相关性。方法:收集晚期乳腺癌患者96例,均经镜下取癌组织进行活检;另随机抽取46例患者进行癌旁组织采集,采用免疫组织化SP法检测两组ER、PR,并分析其表达水平与乳腺癌疾病的预后的关系,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ER、PR表达水平对晚期乳腺癌患者预后相关危险因素。结果:①癌组织中ER(-)与PR(-)例数均明显少于癌旁组织,癌组织中ER(+)、ER(++)、ER(+++)、PR(+)例数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0.05)。②ER(+)者第1年存活率为47.91%,明显低于ER(-)58.33%,PR(+)者2年存活率为36.45%,明显低于PR(-)51.0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非条件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肿瘤直径、ER与PR表达水平是影响晚期乳腺癌患者预后死亡单因素(P<0.05)。④经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直径≥2、ER(+)、PR(+)是影响患者预后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1)。结论:ER、PR在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癌组织中表达水平较癌旁组织高,ER、PR表达水平与肿瘤直径是影响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ER、PR表达阳性者病死率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