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研究中药中华伍氏百叶散(WSBYS)的防癌作用。方法:研究观察中药对2—酰氨基芴(2—AA)诱发大鼠肝癌的影响。结果:服用中华伍氏百叶散各组有病变的鼠数及病变严重程度均低于模型对照组,体重及外观也高于模型对照组。结论:根据中华伍氏百叶散对大鼠的喂养剂量不同,对2—FAA诱导的大鼠肝癌发生有明显强度不等的防癌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复方龙葵胶囊对2-乙酰基芴(2-AFF)诱导大鼠肝癌的影响。方法:肝癌模型以0.05%2-AFF的饲料喂养SD大鼠10周。给予不同剂量复方龙葵灌胃,观察大鼠一般情况,检测肝脏指数、ALT、AST、γ-GT及肝组织的病理学。结果:与模型组比较,龙葵各剂量组和阳性对照组肝脏指数均显著降低(P<0.01)。肝功能指标均显著低于模型组(P<0.01),各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复方龙葵胶囊对实验性大鼠肝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变过程中热休克蛋白(HSP)gp96及基因的动态表达与变化。方法:以2-乙酰氨基芴(2-FAA,0.05%)喂饲SD大鼠诱发肝癌,观察肝病理组织学(HE染色)和总RNA的改变,以巢式逆转录酶链反应扩增gp96基因片段;以免疫组化分析肝细胞癌变过程中gp96的动态表达。结果:SD鼠在喂饲2-FAA后,在诱癌早期肝细胞发生颗粒样变性,中期出现不典型增生,后期见大量癌巢结节。癌变过程中肝组织gp96-mRNA表达明显增加,且显著高于对照组肝组织(P<0.01);正常肝gp96蛋白表达较少,肝细胞癌变过程中gp96表达呈显著的梯度增加。结论:gp96参与肝细胞的癌变过程,癌变初期的过度表达有助于肝癌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4.
补肾方对大鼠肝癌PCNA、p53蛋白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补肾方对二乙基亚硝胺(DEN)诱导大鼠肝癌过程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P53)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建立DEN诱导大鼠肝癌模型,分别于诱癌第12周末和第18周末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补肾方治疗前后大鼠肝细胞PCNA、P53蛋白.结果:P53阳性细胞可见于癌前肝细胞的增生结节中;补肾方在诱癌第12周末和第18周末均能明显抑制P53的阳性表达(P<0.05),显著降低PCNA-LI(P<0.01).结论:在二乙基亚硝胺(DEN)诱导的大鼠肝癌模型中P53基因突变可发生于肝癌癌前病变,参与肝癌的启动过程.补肾方可抑制大鼠诱癌过程中肝细胞的增殖活性和P53的突变,从而延缓肝癌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目的:考察佐米曲坦对大鼠肝细胞色素P450 CYP3A1/2的诱导是否由孕烷X受体(PXR)介导.方法:在构建的基于PXR的荧光素酶报告基因上,观察不同浓度佐米曲坦(10、50、100 μmol·L-1)对大鼠肝细胞色素P450 CYP3A1/2的诱导作用.以经典的诱导剂16α-氰基孕烯醇酮(PCN)作为阳性对照,空白溶剂(DMSO)作为阴性对照.结果:与阴性对照组相比,阳性对照组、佐米曲坦在100 μmol·L-1浓度时,对CYP3A1有明显的诱导作用,活性分别增加了1.93、1.96倍(P<0.05);阳性对照组、佐米曲坦10 μmol·L-1、50 μmol·L-1浓度组对CYP3A2也有明显的诱导作用,其活性分别增加了2.51、2.10、1.63倍(P<0.01、<0.05).结论:PXR通路是佐米曲坦诱导大鼠CYP3A1/2的一个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间断给药二乙基亚硝胺(Diethylmitrosamine,DEN)诱导SD大鼠肝癌模型,探讨与人类肝细胞癌相似的动物肝癌模型病理形态变化.方法:取体重为170~210g雄性SD大鼠63只,随机分为实验组(48只)和对照组(15只),实验组采用0.01%DEN溶液间断喂养SD大鼠诱发肝癌,对照组自由喂养,常规病理HE染色并动态观察肝癌发生的不同时相.结果:设立间断DEN给药诱导SD大鼠肝癌,病理证实大鼠肝癌为肝细胞癌.诱癌率88.9%(32/36),其末期成功率高,在整个诱癌过程中经历了肝细胞损伤再生→增生-硬化→癌变3个阶段.结论:该造模方法容易、诱癌成功率高、大鼠存活率高.同时,该肝癌模型可以作为研究人类肝癌发生、发展变化病理形态的一种理想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生长抑素八肽 (奥曲肽 )对 2 -乙酰氨基芴 (2 - FAA )诱发的实验性肝癌的抑癌作用及其机理。方法 :选择健康雄性 SD大鼠 ,以 2 - FAA喂饲制备大鼠肝癌模型。治疗组给予奥曲肽 (5 0 μg· kg- 1 )皮下注射 ,每日1次 ,给药时间分别为 4周及 8周 ,同时设生理盐水对照组。治疗 4周末及 8周末处死大鼠 ,获取肝脏组织和血清 ;称肝湿重 ;记录肝表面肿瘤结节分布情况 ;肝肿瘤组织 HE染色后在光镜下观察肝脏组织形态学变化 ;并测定血清 γ-谷氨酰转肽酶 (GGT)、甘氨酰脯氨酸二肽氨基肽酶 (GPDA)、α- L -岩藻糖苷酶 (AFU )水平。结果 :奥曲肽治疗组肝肿瘤结节数明显少于生理盐水对照组 ,给药 4周及 8周末两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 (P<0 .0 1)。奥曲肽治疗组肝癌组织中发现较多凋亡细胞。治疗 4周末奥曲肽治疗组的 GGT活性低于生理盐水对照组 (P<0 .0 5 ) ;治疗 8周末 ,奥曲肽治疗组血清 GGT及 GPDA活性均低于生理盐水对照组 (P<0 .0 5 ) ;血清 AFU活性在治疗 4周及 8周末 ,两组差异均无显著性 (P>0 .0 5 )。结论 :奥曲肽对大鼠肝细胞肝癌的生长具有明显抑制作用 ,其作用机理可能与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与诱导肝癌细胞凋亡有关。奥曲肽可降低血清 GGT及 GPDA水平  相似文献   

8.
朱艳志  张敏  马海霞  黄林生 《重庆医学》2013,42(12):1382-1384
目的探讨在SD大鼠肝细胞癌中Shh和Gli1蛋白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取体质量为170~200g雄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20只)和对照组(10只),实验组采用0.01%二乙基亚硝胺(DEN)自由喂养16周,对照组常规标准喂养,诱导大鼠肝细胞癌成功后,应用免疫组化检测肝癌组织和正常肝组织中Shh和Gli1表达情况。结果免疫组化检测实验组肝癌组织中Shh和Gli1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7.5%(14/16)和75.0%(12/16),对照组肝组织中检测Shh和Gli1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0.0%(3/10)和20.0%(2/10);两种蛋白质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与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人工诱导的SD大鼠肝癌模型中,Hedgehog信号通路处于激活状态。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奶母果对肾阳虚大鼠影响。方法:50只SD大鼠采用氢化可的松肌注制备肾阳虚大鼠模型后随机分为5组:模型对照组,阳性对照组(淫羊藿0.9 g/kg),奶母果低、中、高剂量组(1.8、3.7、7.4 g/kg),另取10只健康大鼠作为空白对照组。观察肾阳虚大鼠行为、体重和激素水平改变。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奶母果中、高剂量和阳性对照组大鼠的肾阳虚体征明显改善,体重下降趋势得到纠正,且显著延长大鼠负重游泳时间,显著降低血清雌激素(E2)水平和升高血清睾酮(T)水平(P均<0.05)。结论:奶母果可改善肾阳虚大鼠模型症状,该作用可能与其调节激素水平和机体代谢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雌马酚在二甲基苯蒽[7, 12-dimethyl-benz(a)anthracene,DMBA]诱导的去势大鼠乳腺肿瘤发生中的抗氧化作用。方法:将48只雌性SD大鼠行双侧卵巢切除术,随后按体重水平随机将其分为空白对照组、阳性对照组、雌激素对照组和雌马酚高、中、低剂量组。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大鼠经口给予5 mg DMBA,每周对其触诊,了解乳腺肿瘤发生情况并记录体重和摄食量。24周后处死大鼠,观察并计算各组大鼠乳腺肿瘤发病率,检测大鼠血浆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活力和丙二醛(malondialdehyde, MDA)、8-羟基脱氧鸟苷(8-hydroxy-2-deoxyguanosine,8- OHdG)含量,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肝脏组织中NF-E2相关因子(nuclear factor E2 related factor 2, Nrf2)的表达。结果:不同剂量的雌马酚能显著降低去势大鼠的体重和摄食量、乳腺肿瘤发病率及MDA含量,并能增强大鼠肝脏Nrf2蛋白的表达,而对大鼠血浆SOD活力、8-OHdG含量则无显著影响(P>0.05)。结论:不同剂量的雌马酚能够显著降低去势大鼠的乳腺肿瘤发生率,该作用可能与减少摄食量、降低体重、减少机体内MDA的含量、诱导Nrf2蛋白的表达有关;雌马酚对去势大鼠抗氧化作用可能受构型、作用时间等因素影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动态表达及干预对肝细胞癌变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Yao DF  Qiu LW  Wu W  Yao NH  Li SS  Bian YZ 《中华医学杂志》2010,90(42):3014-3018
目的 动态观察癌变过程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改变及表达干预对肝细胞癌(HCC)发生的影响.方法 将SD鼠数字随机分为诱癌组、诱癌干预组和对照组,前两组以含2-乙酰氨基芴(0.05%)的颗粒饲料喂饲诱发肝癌,诱癌干预组同时以沙利度胺(100 mg/kg体重)灌胃.分期、分批处死实验鼠与对照鼠,以病理学、免疫组化、Western印迹及ELISA分析VEGF表达及相互关系.结果 诱癌后肝细胞出现颗粒样变性、不典型增生及HCC的变化;阳性VEGF呈棕黄色颗粒,存在胞质,偶见于胞核;VEGF表达率和VEGF/β-肌动蛋白比率分别为:对照组25%和0.16±0.02、肝细胞变性组88.9%和0.29±0.04、癌前病变组100%和0.52±0.03及癌变组100%和0.84±0.02;VEGF表达随组织学改变呈梯度增加,癌变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和肝细胞变性组(P<0.05);肝组织与血VEGF动态改变呈显著正相关(r=0.785,t=8.00,P=0.000);干预组VEGF表达及肝癌发生率均显著低于诱癌组.结论 VEGF异常与肝癌发生发展有关,抑制肝VEGF表达、可推迟肝细胞癌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罗敏  周媛  宫卫东  周思朗  张婧  张积仁 《医学争鸣》2007,28(12):1069-1070
目的:应用SRB法探讨不同药物对骨髓间充质于细胞(MSCs)、肝癌细胞(HC)和HepG2细胞的药敏差异.方法:雌性清洁级SD大鼠20只,应用二乙基亚硝胺饲喂法建立大鼠原发性肝癌模型,选取诱癌成功大鼠8只分别原代培养HC与MSCs,同时培养HepG2细胞系细胞,SRB法进行药物敏感实验,观察药物敏感性的差异.结果:对阿霉素、顺铂、洛拉曲克的敏感度从高到低依次为HepG2细胞,HC,MSCs.而丝裂霉素药敏显示,3种细胞药物敏感度从高到低依次为HepG2,MSCs,HC.结论:HC药敏实验与HepG2细胞和MSCs存在一定异同.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肝癌特异性GPDA的来源及其发生本质。方法:化学致癌剂-2-FAA诱发SD大鼠肝癌,聚丙烯酰胺凝胶阶段梯度电泳分离GPDA同工酶Ⅱ区带(后文中简称GPDAⅡ),动态观察鼠肝癌癌变过程中血清、肝组织GPDAⅡ的变化。结果:癌前病变鼠肝组织及血清中GPDAⅡ的阳性率分别为69.2%和23.1%,癌变时肝组织及血清中GPDAⅡ的阳性率分别升至100%和61.5%,对照组和细胞变性组肝组织和血清中GPDAⅡ全部阴性。结论:癌前病变时肝细胞开始合成GPDAⅡ,随着癌变发展,GPDAⅡ的合成、释放均增加、血中阳性率上升。  相似文献   

14.
复肝注射液对H22肝癌模型小鼠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复肝注射液对H22肝癌模型小鼠的疗效,并探讨相关作用机制。方法:制备H22肝癌模型,分成对照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迈青组五组,观察对模型小鼠抑瘤率、生存时间、体重的影响及对低剂量环磷酰胺的增效作用。结果:复肝注射液对小鼠肝癌具有明显抑制作用,能延长小鼠的生存时间,并表现出对化疗药物的协同增效作用。结论:复肝注射液治疗肝癌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15.
三种功效的中药方剂阻断大鼠肝癌前病变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目的:研究功效不同的3种方药对二乙基亚胺胺(DEN)致大鼠肝癌前病变艇。方法:建立Solt-Farber二步有短期动物模型,用981208冲剂、三石猫胶囊和复方丹参注射液3种中药进行干预,光镜及电镜下观察肝组织、细胞形态学变化;组织 色比较r-谷氨酰转肽酶(GGT)变灶的个数及面积,结果:3种 均可减轻DEN致大鼠肝脏细胞毒性损害,抑制癌前变异细胞的增生;对肝癌前GGT阳性灶的个数/cm^2和面积  相似文献   

16.
[目的]体内、体外实验观察人纤维蛋白溶酶原kringle5(K5)对肝癌血管生成和肿瘤生长的影响.[方法]大肠杆菌中表达,组氨酸结合柱亲和层析、纯化获得K5蛋白,SDS-PAGE和Western blot方法鉴定K5蛋白的表达;MTT法分析K5对牛视网膜毛细血管内皮细胞(BRCEC)和肝癌细胞株Bel-7402、HepG2增殖的影响;建立皮下种植肝癌鼠模型,瘤内注射K5,检测抑瘤率及肝癌组织微血管密度(MVD).[结果]SDS-PAGE及Western blot鉴定获得K5纯化蛋白;K5特异性地抑制BRCEC的增殖,IC50=160 nmol/L,而对肝癌细胞株Bel-7402、HepG2的增殖无抑制作用;K5显著抑制小鼠肝癌生长,治疗组肝癌组织MVD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K5抑制移植性小鼠肝癌血管生成和肿瘤生长,特异性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可能是K5抑制肝癌血管生成的主要机制.K5具有治疗肝癌的潜在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采用二乙基亚硝胺(DEN)在F344大鼠、Kyoto Apc Delta(KAD)大鼠体内诱发制备肝癌模型,并比较其优劣.方法 KAD大鼠25只,随机法分组,阴性对照组(5只)给予正常饮水;DEN造模组(20只)前5周饮水中添加40 μg/mL DEN,6~20周给予正常饮水;定期解剖大鼠,肉眼观察肝脏病变并取病变组织及癌旁组织制作病理切片.25只F344大鼠采用相同方法进行实验.结果 F344大鼠和KAD大鼠均可成功诱发肝癌,且肝癌发生病理过程与人类相似.造模16周时KAD大鼠就可见灰白色病灶点,3/4大鼠成瘤,平均病灶数为1.00士0.82个;造模20周时,KAD大鼠全部(4/4)成瘤,病灶数为3.50±1.29个;而F344大鼠迟至20周时才可观察到类似病灶,3/4大鼠成瘤,病灶数为1.25±0.96个.KAD大鼠的诱导成瘤性显著高于亲代F344大鼠(P<0.05).结论 与亲代F344大鼠相比,抑癌基因Apc突变的KAD大鼠经DEN诱导更易发生肝癌,且该模型具有肝癌诱发时间短、相同诱导时间肝癌发生率高、诱发病灶数多等优点,是化学诱发制备肝癌动物模型的良好模式动物.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 p5 3基因在肝癌发生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纯系 F344大鼠经 0 .0 6% 3′-甲基 -4-二甲胺基偶氮苯饲喂 6、1 2和 2 4周致癌。激光显微切取肝脏癌前病变和癌灶 ( LCM样品 ) ,进行p5 3基因的 PCR- SSCP分析和直接测序。结果 :2 5 %癌前病变 LCM样品及 45 .8%癌 LCM样品分别在外显子 6/7或 (和 ) 8呈现 PCR- SSCP电泳带移动率改变 ( P>0 .0 5 )。 2 0 .5 %癌前病变 LCM样品在外显子 6/7或 (和 ) 8发生了错义突变 ,显著低于癌灶样品 ( 62 .5 % ,P<0 .0 1 )。在较晚的癌前病变和癌灶细胞核中发现变异的 p5 3蛋白。结论 :p5 3基因突变始发于肝脏化学性癌发生早期的癌前病变 ,提示突变导致 p5 3基因的失活是肝癌发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