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15~59岁肢体残疾人群致残原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15~59岁肢体残疾人群的致残原因现状及近20年来该人群主要致残原因的变化.方法 对1987年和2006年两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 中15~59岁肢体残疾人群致残原因的调查数据进行流行病学特征分析和比较.结果 2006年我国15~59岁肢体残疾人群的主要致残原因类别为疾病因素、伤害因素、先天性疾病及发育障碍和其他因素,致残率分别为0.720%、0.595%、0.224%和0.186%.其他外伤所致肢体残疾的致残率最高,为0.296%.与1987年调查结果 相比,疾病因素、伤害因素、先天性疾病及发育障碍的致残率均显著上升.2006年我国15~59岁肢体残疾人群的前五位致残原因分别是:其他外伤、脊髓灰质炎、骨关节病、脑血管疾病以及工伤;1987年前五位致残原因分别是:其他外伤、小儿麻痹、其他原因、不明原因和血管性疾病.结论 疾病因素和伤害因素是我国15~59岁肢体残疾人群的主要致残原因类别,其他外伤因素致残率最高;骨关节病和脑血管疾病逐渐成为我国15~59岁肢体残疾人群的主要致残原因.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黑龙江省0~6岁儿童残疾水平及影响因素,为预防儿童残疾发生、提高残疾儿童生存状态制定相关规划提供依据.方法采取分层、多阶段、整群、概率比例抽样方法,对抽取的样本单位进行入户调查结果 0~6岁残疾儿童总残疾现患率为8.75‰:残疾程度以一、四级为主;农村与城市地区的残疾现患率分别为9.65‰、6.73‰;男童现患率为11.86‰,女童现患率为5.58‰:致残原因以产前因素(50.00%)和原因不明(27.42%)为主;残疾儿童的年龄、性别、母亲是否识字、父母是否有工作是残疾儿童发生的高危因素.结论黑龙江省0~6岁儿童总残疾现患率下降明显,产前因素和原因不明是导致残疾发生的主要原因,需进一步加强孕产期保健及对残疾儿童致病原因的探索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中国智力残疾儿童的流行情况、残疾程度及致残原因。【方法】用分层、多阶段、整群、概率比例的抽样方法对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0~17岁616 940名儿童进行了流行病学、残疾程度及致残原因方面的抽样调查。【结果】智残儿童现残率为0.9%,占全部残疾儿童的56.7%。0~5岁组智残率明显高于6~11岁组和12~17岁组,男童各年龄段智残率均高于女童,农村儿童智残率在各年龄段均高于城市。智残儿童中,重度残疾(一、二、三级)约占了一半(49.4%);随年龄增长,重度智残所占比例逐渐增加。智残儿童前五大致残原因为脑疾病、遗传、产伤和新生儿窒息、惊厥性疾病、早产低体重和过期产。【结论】智残儿童的相关问题应引起政府和全社会更多关注,工作重点应放到农村。  相似文献   

4.
常州市0~6岁儿童残疾发生情况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 2 1世纪初本地区 0~ 6岁儿童中残疾现状 ,为防治儿童残疾和残疾儿童康复服务。方法 :用整群抽样法进行入户调查 ,分析 0~ 6岁儿童的残疾现患率、残疾程度、残疾谱和致残原因。结果 :调查本地区 0~6岁儿童的残疾现患率为 8 6‰ ,智力残疾约占 1/2 ,以下依次为肢体残疾和精神残疾 ;轻度残疾约占 5 0 0 % ,中、重度残疾约各占 2 5 0 % ;残疾原因中 ,出生缺陷、孕期及围产期高危因素和原因不明致残者约各占 1/3。结论 :根据致残原因分别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5.
陕西省0~6岁儿童五类残疾现况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陕西省0~6岁儿童五类残疾(视力、听力、智力、肢体、言语)的流行现状,为预防儿童残疾和制定相关规划提供依据。【方法】按照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方法,采取分层、多阶段、整群概率比例抽样方法对陕西省内22县176个调查小区共5 030名0~6岁儿童进行听力、视力、肢体、智力及言语等方面的调查,评定标准按照《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残疾标准》执行。【结果】五类残疾儿童共90人,总残疾现患率为17.89‰,其中各类残疾现患率由高到低顺序依次为:智力8.95‰、言语4.77‰、肢体2.19‰、听力1.79‰、视力0.20‰。致残原因产前因素44.44%、产时因素8.89%、产后因素26.67%、原因不明20.00%。【结论】与1987年全国抽样调查比较,陕西省残疾儿童的患病率较前升高,加强健康教育,开展残疾儿童康复服务是预防和减少残疾儿童的发生率、提高人口素质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上海市7岁以下残疾儿童的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掌握残疾儿童现状为制定优生规划提供依据。方法采用1996年《中国残疾人实用评定标准》进行诊断。结果视力、听力、智力、肢体、综合残疾124人,现残率9.68‰,现残率以智力残疾为首,其次分别为综合残疾、听力残疾、肢体残疾、视力残疾,智力残疾男童明显多于女童,3岁以上儿童残疾明显高于3岁以下儿童,致残的主要危险因素除听力与曾用过耳毒药物有关外,其余残疾类别均有明显的遗传倾向。结论加强健康教育,开展遗传咨询、产前诊断,是预防残疾儿童发生,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比1987、2006年中国残疾人抽样调查在残疾分类、分级标准上的差别,分析对比19年间出生缺陷致残人口结构变化.方法 利用两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及人口分析技术调整因残疾标准差别对出生缺陷致残人口变化产生的影响,研究出生缺陷致残人口结构变化.结果 (1)2006年0~14岁组出生缺陷致残率高于1987年的0.1%,15~64岁组高于1987年的0.28%,65岁以上组高于1987年的1.15%,两个调查时点在65岁以上年龄组差异非常明显.(2)2006年(标化后)出生缺陷致残率的性别差异比1987年高0.03%;2006年出生缺陷致残人口占残疾总人口比例的性别差异比1987年低0.08%(2006年:x2=66.254,P<0.001;1987年:x2=22.895,P<0.001).(3)1987年农村地区出生缺陷致残率为0.49%,2006年(标化后)出生缺陷致残率达到0.74%,上升超过50%;其中城市地区由1987年的0.35%上升到2006年的0.50%,上升了43%.(4)2006年听力语言一级极重度出生缺陷致残所占比例比1987年下降17.35%,智力残疾比例上升了18.21%.(5)与1987年相比,2006年出生缺陷致残人口与残疾人口及总人口初、中等受教育水平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结论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对于出生缺陷致残人口影响的变化较为显著,农村为出生缺陷致残的高发地区,重点人群为女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河南省0~6岁儿童残疾现况。方法:根据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方案进行实施,应用SAS9.1.3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结果:0~6岁儿童残疾现患率为1.79%,其中57.34%为男性残疾儿童,37.44%儿童患多重残疾,14.79%接受了教育,智力残疾占44.72%,言语残疾占23.91%,肢体残疾占13.35%;致残原因主要有原因不明、发育异常、新生儿窒息、早产、产伤、遗传、药物等因素;83.85%未接受任何服务或扶助,81.68%的需要医疗救助。结论:河南省0~6岁儿童残疾状况不容乐观,应针对致残原因采取相应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开展白银市0~14岁残疾儿童现况调查与研究,掌握其发生率、发生原因、流行特点、发生规律、分类状况及其康复治疗现状等,并为相关部门制定相应的政策与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逐级发放,对白银市0~14岁残疾儿童进行调查,并对调查数据统计分析。结果:共调查出0~14岁残疾儿童1936例,占儿童总数的0.58%;残疾发生原因中,先天原因1136例,占58.68%,后天致残原因418例,占21.59%,不明原因382例,占19.73%;在残疾构成方面,占前3位依次为智力残疾、肢体残疾、听力语言残疾;在性别构成方面,男性显著高于女性;在年龄构成方面,0~6岁残疾儿童为596例,占30.79%,7~14岁残疾儿童为1340例,占69.21%;农村残疾儿童总数多于城镇残疾儿童;接受各类教育的残疾儿童为690例,占学龄期残疾儿童总数的51.49%。另外,白银市残疾儿童绝大多数具有最基本的医疗保障;残疾儿童中,享受特殊救助的比例为19.06%;在服务需求方面占前4位的依次为救助需求、医疗需求、康复训练需求和辅助器具需求。结论:大力发展地区经济和基层医疗卫生及妇幼保健事业,努力提倡科学婚育观念,积极加强儿童安全意识教育等措施,可有效降低残疾儿童发生率。白银市经过近几年的努力,残疾儿童的基本医疗具有相对保障,但受教育状况、社会救助状况等方面尚不容乐观,尚需有关部门继续努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河南省育龄期残疾妇女的致残原因。方法:本次调查采取分层、多阶段、整群抽样方法,利用SAS91.3统计学软件对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河南省数据库资料进行分析。结果:①育龄期残疾妇女残疾现患率为3.44%,且以农村妇女为主。②肢体残疾、精神残疾和智力残疾为6类残疾的主要残疾,分别占28.41%、23.11%、19.18%。③6类残疾的致残原因各有不同,可分为先天性因素和后天性因素。结论:一些致残因素可通过预防措施避免。  相似文献   

11.
了解遵义市2011-2015年0~14岁儿童死亡率和主要死因,为制定疾病预防控制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11-2015年遵义市死因监测点0~14岁儿童的死亡信息,分析死亡率、死因顺位等指标.结果 遵义市0~14岁儿童共死亡823例,死亡率为94.33/10万,男童死亡率(110.35/10万)高于女童(76.37/10万);5岁以下儿童死亡620例,占死亡总例数的75.33%,死亡率为241.08/10万;各年龄组中婴儿死亡率最高,为859.60/10万.5年间死亡率总体呈下降趋势.前5位死因依次为损伤与中毒、围生期疾病、先天异常、呼吸系统疾病和神经系统疾病,占死亡总人数的84.81%.结论 损伤与中毒、围生期疾病、先天异常、呼吸系统疾病和神经系统疾病是遵义市0~14岁儿童的主要死因,做好5岁以下儿童特别是婴儿的预防保健工作是降低0~14岁儿童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我国视力残疾致残因素分析及预防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1987年全国视力残疾人抽样调查资料,结果显示:我国视力残疾现残率为10.08‰;0~14岁儿童组人群的主要致残因素是先天遗传、屈光不正/弱视、角膜病;60及60岁以上老年人群为老年性白内障、沙眼和角膜病;其他人群依次为屈光不正/弱视、白内障和角膜病;青光眼和外伤是导致严重视力残疾的主要原因。作者建议对视力残疾实行三级预防措施,其中关键是一级预防。其重点是开展遗传咨询和孕期保健工作,预防眼部感染和外伤,并积极治疗原发病(如糖尿病)。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先天性残疾发生的主要环境危险因素。方法:以2008~2009年广州市410例申请再生育家庭的先天性残疾患儿的母亲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回顾性问卷调查,采用病例对照方法研究先天性残疾发生的环境危险因素。结果:410例患儿中孤独症、精神发育迟滞、脑性瘫痪、先天性心脏病、耳聋及21-三体综合征等占患儿总数的62.68%,环境因素暴露是先天性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主要有孕期患有疾病、孕早期服药和工作生活环境接触有毒物质。结论:孕期环境因素暴露是先天性残疾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因此在产前保健中加强健康教育,增强孕妇自我保健意识降低先天残疾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福建省0~14岁儿童的死亡原因和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儿童疾病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使用福建省2004-2009年死因监测资料,对0~14岁儿童总死亡率、年龄别死亡率、死因别死亡率和死亡率的时间趋势等进行分析。结果 2004-2009年福建省0~14岁儿童年均死亡率为57.21/10万,呈下降趋势,年平均下降速度为6.8%。男童死亡率高于女童,农村的新生儿和婴儿死亡率高于城市。婴儿死亡占0~14岁儿童死亡的60.4%,新生儿死亡占婴儿死亡的65.5%。围生期疾病、先天异常和损伤中毒为0~14岁儿童的前3位死因。婴儿的粗死亡率为770.77/10万,主要死因为围生期疾病和先天异常,1~14岁儿童的主要死因为损伤和中毒,其中淹死是首位原因。结论福建省0~14岁儿童死亡率明显下降,现阶段仍应积极做好围生期疾病、先天异常和损伤中毒的干预工作。  相似文献   

15.
中国2006年和1987年人群肢体残疾患病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中国肢体残疾人群现状及近20年来该人群流行病学特征的改变.方法 对1987年和2006年两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中肢体残疾调查数据进行现状描述及流行病学特征分析和比较.结果 2006年中国肢体残疾人比1987年增加约1657万人,肢体残疾现患率上升了1.42%.两次抽样调查结果均以轻度肢体残疾人所占比例最大.1987年西藏自治区肢体残疾现患率最高(3.76%),广东省最低(0.64%);2006年北京市肢体残疾现患率最高(3.20%),浙江省最低(1.74%).除西藏自治区肢体残疾现患率下降外,全国肢体残疾现患率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以内蒙古自治区增幅最大.农村人群肢体残疾现患率显著上升,已超过城市.男性肢体残疾现患率仍然高于女性.肢体残疾的年龄别现患率随着年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没有改变,但不同年龄人群肢体残疾现患率变化差异很大,0~14岁人群肢体残疾现患率仅增加了0.10%,而65岁及以上老年肢体残疾人的现患率却比1987年增加5.35%.结论 20年来中国肢体残疾人口总量增加,现患率上升;华北、东北地区是肢体残疾预防的重点地区;农村人口、男性以及老年人群是肢体残疾预防的重点.  相似文献   

16.
Background The aim of the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frequency and predictors of sleep problems and the need for parental night‐time attention in children with physical disabilities. Methods A questionnaire on sleep problems and need for parental night‐time attention was completed by 505 parents of children with physical disabilities aged 1–16 years (mean 9 years 3 months) with moderate to severe motor disabilities. Gene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hildren were analysed by frequencies and cross‐tabulations.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was used to identify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sleep problems and the need for parental night‐time attention. Results The results showed a high prevalence of sleep problems, which in general were chronic. Currently 48% of the children had sleep problems, of which 23% estimated the problems to be serious. About one‐third (37%) needed parental night‐time attention every night, and 10% needed help five times or mo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found between younger children and school‐aged children regarding sleep problems and the need for parental night‐time attention. Having pain [odds ratio (OR) = 3.4] was associated with sleep problems, as was having problems eating and drinking (OR = 3) and the diagnosis of cerebral palsy (OR = 2.5) (P < 0.05). Children with muscular dystrophy (OR = 68.5), cerebral palsy (OR = 26.7) and ‘other diagnosis’ (OR = 18.5) were more likely to need support at night than were children with spina bifida, P < 0.001. Pain (OR = 7.6) was also associated with need for support at night, P < 0.001. Conclusions The prevalence of sleep problems and need for parental night‐time attention is high among children with physical disabilities. This in turn affects the whole family, and paediatric caregivers must keep this in mind. Besides certain diagnoses,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children who have pain should be prioritized.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金华市近5年O~14岁儿童主要死亡原因,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金华市2006—2010年O~14岁儿童死亡监测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0~14岁儿童年平均死亡率0.51‰,0岁组死亡率最高(5.94%。),10~14岁组最低(O.15‰),随着年龄的增长,死亡率下降。意外伤害、围生因素、先天畸形染色体异常是导致O~14岁儿童死亡的前3位原因,而意外伤害中引起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是溺亡和机动车交通事故。结论:针对0~14岁的主要死亡原因,在加强孕期检查和围生期保健工作的同时,应加强预防意外伤害健康教育,提高家长和儿童的伤害防范意识,有效降低儿童死亡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现时期病残儿医学鉴定亟待解决的新问题,为改进鉴定工作及预防病残儿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湖北省随州市2002年~2011年2798例报请病残儿鉴定的医学资料,采用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0年间申请鉴定的学龄儿童、高龄母亲、留守儿童、资料不全、定残、非遗传病致残数逐年增多。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和运动系统位于非遗传病前3位,多基因遗传病位于遗传病致残首位。致残病因病种逐年增多,智力低下、脑性瘫痪、先天性心脏病、癫痫、大脑发育不全位于前5位。结论:适应病残儿变化的新形势,修订鉴定办法,完善诊断标准,加强部门合作,干预出生缺陷,建立基因诊断体系,对改进鉴定工作和预防病残儿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南通市儿童青少年死亡情况,为制定防治对策和有效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南通市2007—2010年5~19岁儿童青少年死亡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7—2010年南通市5~19岁儿童青少年年均死亡率19.50/10万,标化死亡率19.95/10万,死因构成和潜在减寿年数(PYLL)、前五位死因顺位皆为损伤中毒、肿瘤、神经系统疾病、先天性疾病、循环系统疾病。结论损伤中毒和肿瘤是南通市5~19岁儿童青少年健康的主要危险因素,应加强预防,促进儿童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