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异丙酚复合氯胺酮静脉麻醉在小儿外科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异丙酚复合氯氨酮静脉麻醉在小儿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 5 0例ASA患儿随机分为两组 :异丙酚氯胺酮组 (PK组 )手术前 5min静脉注射异丙酚 2mg/kg后以异丙酚 3mg/kg·h-1、氯胺酮 2mg/kg·h-1静注维持 ;氯胺酮组 (K组 )手术前 5min静脉注射氯胺酮 2mg/kg后以氯胺酮 2mg/kg·h-1静注维持。结果 两组手术及麻醉时间差异无显著性 ,但苏醒时间PK组较K组明显缩短。静脉麻醉后 ,K组MAP、HR升高显著 (P <0 .0 1或 0 .0 5 ) ;而PK组MAP、HR无明显改变 ,RR却明显下降 (P <0 .0 5 ) ,但 5、10min时恢复至麻醉前水平。结论 与氯氨酮麻醉相比 ,异丙酚复合氯氨酮静脉麻醉循环稳定 ,清醒快 ,精神症状副作用少。  相似文献   

2.
鲁刚  赵光岩  杨希革  赵恒兰  麻海春 《吉林医学》2007,28(13):1477-1478
目的:观察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全凭静脉麻醉用于乳腺腺瘤或单纯乳腺切除手术患者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ASAI~Ⅱ级择期单侧乳腺区段切除术患者30例,随机分为瑞芬太尼组(R组)和氯胺酮组(K组),常规监测MAP、SpO2、HR、ECG,咪唑安定0.1mg/kg静脉滴注、缓慢静脉注射丙泊酚2mg/kg。R组静脉滴注瑞芬太尼1μg/kg,继而输注瑞芬太尼0.2μg/kg.min;K组静脉滴注氯胺酮1mg/kg,继而输注氯胺酮100μg/kg.min,术中酌情追加异丙酚,术毕停止泵注瑞芬太尼或氯胺酮。监测入室后(T0)、麻醉后(T1)、切皮后(T2)、切皮后5min(T3)及术毕(T4)的MAP、HR、SpO2,记录患者意识恢复时间、术毕停药后患者呼之睁眼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患者术中及苏醒期并发症例数。结果:T1时点R组患者HR及MAP显著降低于T0时点(P<0.05),且较K组低(P<0.05);R组患者睁眼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均明显短于K组(P<0.05),苏醒期躁动也少于K组(P<0.05),但R组呼吸抑制的发生明显多于K组(P<0.05)。结论: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全凭静脉麻醉可安全用于乳腺腺瘤或单纯乳腺切除手术患者,并可明显缩短术后恢复时间。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异丙酚复合氯胺酮用于小儿眼科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ASA Ⅰ级小儿眼科手术40例,随机分为异丙酚组(A组,n=20)和安定组(B组,n=20).A组肌注氯胺酮4 mg/kg负荷量,加异丙酚、氯胺酮复合液4ml/(kg@h)连续输注,B组肌注氯胺酮4 mg/kg负荷量,加静注安定0.2 mg/kg,以0.1%氯胺酮4 mg/(kg@h)连续输注.分别观察两组MBP、HR、SpO2变化、术毕清醒时间、氯胺酮使用总量及不良反应.结果:A组心血管反应轻微,术毕清醒时间短,不良反应少,与B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A组氯胺酮使用总量比B组少(P<0.05).结论:异丙酚复合氯胺酮用于小儿眼科麻醉效果确切,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4.
卢增停  廖历兴 《河北医学》2005,11(3):219-222
目的:通过比较单纯异丙酚、异丙酚复合芬太尼、曲马多或氯胺酮四种麻醉方法,探究人工流产手术合理的异丙酚麻醉配方。方法:200例ASAⅠ~Ⅱ级、自愿终止妊娠的早孕妇女随机分为四组:P组,单纯异丙酚麻醉组;F组、T组、K组在异丙酚诱导前分别静注芬太尼 0.75μg/kg、曲马多1mg/kg、氯胺酮0.2mg/kg。术中连续监测 MAP、HR和 SpO2。记录各组病人异丙酚的首剂量和总剂量、苏醒时间、离院时间及术中术毕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与术前比较,P组、F组 MAP、HR、SpO2 均下降(P<0.05、P<0.01);T组、K组 SpO2 无下降(P>0.05);F组、T组和 K组异丙酚首剂量、总剂量、意识消失时间明显低于 P组(P<0.01);F组离院时间长于其余三组(P<0.05)。各组满意率100%。结论:异丙酚复合芬太尼、曲马多或氯胺酮应用于人工流产手术均可获满意的麻醉效果,其中小剂量氯胺酮或曲马多复合异丙酚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5.
异丙酚复合氯胺酮静脉麻醉应用于小儿扁桃体切除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异丙酚复合氯胺酮静脉麻醉用于小儿扁桃体切除术的效果,并与氯胺酮与羟丁酸钠复合进行对比。方法:择期手术患者48例,随机分为实验组(n=24),对照组(n=24)。异丙酚诱导剂量为2mg/kg,维持4mg·kg~(-1)·h~(-1),氯胺酮诱导剂量2mg/kg,连续监测MAP,HR及sPO_2,记录起效时间和清醒时间。结果:实验组起效时间和清醒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两组均有sPO_2下降,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小儿扁桃体切除术中应用异丙酚复合氯胺酮静脉麻醉是较好的麻醉选择。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氯胺酮+利多卡因复合异丙酚泵注麻醉对小儿循环、呼吸功能的影响以及术后苏醒情况.方法选择60例1~7岁的患儿,随机分为3组Ⅰ组(n=20)单纯氯胺酮;Ⅱ组(n=20)氯胺酮+咪唑安定;Ⅲ组(n=20)氯胺酮+利多卡因+异丙酚.麻醉方法,入室前肌注氯胺酮5 mg/kg.麻醉维持Ⅰ组0.01%氯胺酮静滴,速度4~6 mg*kg-1*h-1;Ⅱ组咪唑安定(咪达唑仑)0.01 mg/kg静脉注射,0.01%氯胺酮静滴,速度4 mg*kg-1*h-1;Ⅲ组氯利合剂(氯胺酮100 mg+利多卡因100 mg)0.1 ml/kg静脉注射,每间隔15 min追加半量,同时微泵静注异丙酚4 mg*kg-1*h-1.观察术中MAP、HR、RR、SpO2的变化以及复苏期的清醒时间.结果Ⅲ组患儿复苏期清醒时间明显快于Ⅰ、Ⅱ两组患儿(P<0.01).结论氯利合剂复合异丙酚泵注全麻清醒时间快于单纯氯胺酮全麻和氯胺酮复合咪唑安定全麻.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氯胺酮复合丙泊酚静脉麻醉在单纯乳腺手术中应用效果。方法择期乳腺纤维腺瘤或者单纯乳腺切除手术患者40例,根据麻醉用药不同随机分为Ⅰ组和Ⅱ组,每组20例。静脉麻醉诱导:Ⅰ组为丙泊酚2.0mg/kg,氯胺酮0.8mg/kg;Ⅱ组为氯胺酮1.5mg/kg,咪唑安定0.1mg/kg。麻醉维持:Ⅰ组输注丙泊酚100μg/(kg.min),氯胺酮22.2μg/(kg.min);Ⅱ组输注氯胺酮55.5μg/(kg.min)。手术结束前5~10min停止用药。记录麻醉前5min、给药后5min、切皮、分离肿瘤、手术结束时血流动力学的变化,记录丙泊酚及氯胺酮总量、术毕清醒时间及术后不良反应。结果Ⅱ组给药后5min、切皮、分离肿瘤时MAP、HR较麻醉前明显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Ⅰ组氨胺酮用量比Ⅱ组明显减少(P<0.01),苏醒时间明显短于Ⅱ组(P<0.01),术后谵妄、恶梦、躁动等总发生率也明显少于Ⅱ组(P<0.01)。结论微泵输注氯胺酮复合丙泊酚静脉麻醉,具有血流动力学稳定,减少氯胺酮用量,无明显术后不良反应等优点,用于单纯乳腺切除手术是一种较好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8.
熊其强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2,18(11):1649-1651
目的:研究氯胺酮与异丙酚静脉麻醉用于异位妊娠腹腔镜治疗的安全性。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2年1月间入院治疗的84例异位妊娠患者,针对不同麻醉方法分为两组。A组在气腹前3min静脉注射异丙酚1mg/kg、氯胺酮0.5mg/kg作麻醉诱导,用微量泵静脉输入异丙酚-氯胺酮混合液,以异丙酚0.5mg/(kg·h)、氯胺酮1mg/(kg·h)维持麻醉。B组在气腹前3min静脉注射异丙酚1.5mg/kg作麻醉诱导,用微量泵静脉输人异丙酚8~10mg/(kg·h)维持麻醉[2,3]。结果:A组的药物用量优于B组(P<0.05),两组在麻醉平面固定后5min、气腹后10min、气腹后30min、放气后10min等时段BP、HR、SpO2、PETCO2的变化均在正常范围内,且两组PETCO2与气腹前相比均升高(P均<0.05)。结论:氯胺酮与异丙酚静脉麻醉用于异位妊娠腹腔镜治疗的安全性均较好。  相似文献   

9.
钟俊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3,(15):2041-2042
目的:比较低剂量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与氯胺酮复合丙泊酚用于小儿短小手术全凭静脉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60例ASAⅠ~Ⅱ级择期手术患儿,随机分为氯胺酮复合丙泊酚组(K组,n=30)和低剂量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组(R组,n=30)。两组患儿入手术室后均先静脉注射丙泊酚2mg/kg负荷量,K组术中用氯胺酮100mg+丙泊酚200mg混合液1ml/(kg·h)持续输注,R组术中用瑞芬太尼0.05μg/(kg·min)和丙泊酚200μg/(kg·min)持续输注。术中根据手术刺激大小及患儿反应调整给药速度。记录围麻醉期心率和呼吸变化、停药后苏醒时间及术中、术后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与K组相比,R组术中心率、呼吸较平稳,苏醒时间短,术中、术后不良反应少。结论:低剂量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术中麻醉平稳、苏醒快、不良反应少,是小儿短小手术较好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0.
邵玉玲  丁宝纯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33):4589-4590
目的:观察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ASAⅠ级~Ⅱ级择期行腹部手术患者80例,随机分成静吸复合组(C组)和异丙酚-瑞芬太尼组(R组)。每组40例,两组均以力月西0.07 mg/kg、芬太尼2μg/kg~4μg/kg、异丙酚1 mg/kg~1.5 mg/kg、维库溴胺0.1 mg/kg静脉诱导行气管插管,术中C组以异氟醚、氧化亚氮维持麻醉,间断追加芬太尼、维库溴胺。R组以异丙酚4 mg/(kg·h)~12 mg/(kg·h)和瑞芬太尼0.2μg/ (kg·h)~2μg/(kg·min),用微量泵持续静脉输注,间断追加维库溴胺。术毕自主呼吸恢复,清醒后拔管。分别记录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变化及停药后患者清醒时间、拔管时间和定向力恢复时间。结果:两组患者术中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与术前比较没有明显变化。C组术后清醒时间、拔管时间均晚于R组。结论: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全凭静脉组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术后恢复快,苏醒质量好,同时可以减少手术室污染,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1.
氯胺酮和异丙酚对小儿眼内压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观察静脉麻醉药氯胺酮和异丙酚对小儿眼内压的影响。方法 选择ASAⅠ~Ⅱ级患儿 2 7例 ,分为氯胺酮组和异丙酚组。肌注氯胺酮 4~ 6mg·kg-1和氟哌利多0 0 4~ 0 1mg·kg-1基础麻醉后 ,氯胺酮组单次静注氯胺酮1mg·kg-1,继之静滴 0 .0 4%氯胺酮 ,必要时间断追加氯胺酮 ;异丙酚组单次静注异丙酚 1mg·kg-1,继之静滴 0 0 4%异丙酚 ,必要时间断追加异丙酚和氯胺酮。分别于基础麻醉后 10min、单次静注氯胺酮和异丙酚 3min及手术结束后测眼内压 ,并监测收缩压 (SBP)、舒张压 (DBP)、心率 (HR)和脉搏血氧饱和度 (SpO2 )。结果 两组患儿基础麻醉后眼内压无差异 ,单次静注氯胺酮眼内压升高 ,单次静注异丙酚则眼内压下降 (P <0 0 5 ) ;手术结束后 ,氯胺酮组眼内压下降 ,与异丙酚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基础麻醉后至手术结束 ,SBP、DBP、HR变化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静注氯胺酮后 5min内 ,SpO2 其中 1例 <95 % ,余无下降 ,静注异丙酚后5min内 ,SpO2 下降与基础麻醉后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其中 3例 <95 %。结论 单纯静注氯胺酮可升高眼内压 ,静注异丙酚降低眼内压 ,两者复合应用可避免眼内压升高 ,但呼吸抑制作用增强。  相似文献   

12.
衡孝伶  丁力  李飞 《吉林医学》2012,33(33):7178-7179
目的:探讨单次丙泊酚静脉全身麻醉加利多卡因局部麻醉在小儿包皮环切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将60例小儿包皮环切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每组各20例。Ⅰ组为氯胺酮、咪达唑仑联合静脉麻醉;Ⅱ组行1%利多卡因局部麻醉;Ⅲ组行咪达唑仑、丙泊酚、芬太尼单次静脉全身麻醉加1%利多卡因局部麻醉。分别对前期手术麻醉优良率、总有效率、局部麻醉药用量及后期手术全身麻醉药(丙泊酚、芬太尼、氯胺酮)用量进行比较。结果:Ⅲ组镇静、镇痛效果确切、安全、苏醒迅速、简便易行,麻醉效果优良率明显高于Ⅰ组、Ⅱ组(P<0.05);而麻醉无效率、局部麻醉药用量、后期手术全身麻醉药(丙泊酚、氯胺酮)用量皆明显低于Ⅰ组、Ⅱ组(P<0.05)。结论:单次静脉全身麻醉加利多卡因局部麻醉为小儿包皮环切手术提供了一种更加确切有效、安全平稳、苏醒迅速、简便易行的麻醉方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腰-硬联合麻醉前输液对麻醉后血压的影响。方法:选择80例腰-硬联合麻醉下行择期妇科手术的患者,随机等数分成两组:A组(实验组)于麻醉前30min内静脉输入乳酸林格氏液500mL,麻醉后以3~4mL/kg-1.h-1继续输入乳酸林格氏液,B组(对照组)麻醉后于静脉以3~4mL/kg-1.h-1输入乳酸林格氏液,观察两组病人麻醉后血压下降情况。结果:A组病人麻醉后血压下降的发生率为12.5%,B组病人麻醉后血压下降的发生率为45%。A组血压下降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P<0.005)。结论:腰-硬联合麻醉前输入一定量的液体可有效的预防麻醉后血压下降。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复合氯胺酮-丙泊酚静脉麻醉在小儿上肢手术中应用,对呼吸循环功能以及术后恢复情况的影响。方法:50例行上肢手术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氯胺酮基础麻醉后,臂丛神经阻滞复合氯胺酮-丙泊酚静脉麻醉组(A组,n=25),臂丛阻滞成功后注入0.25%罗哌卡因0.5ml/kg,术中以氯胺酮-丙泊酚持续静注;单纯氯胺酮-丙泊酚静脉麻醉组(B组,n=25),术中氯胺酮-丙泊酚持续静注。结果:术中A组循环、呼吸功能较B组稳定(P〈0.05);肢体不良自主运动,喉痉挛等不良反应较B组少(P〈0.05);A组氯胺酮用量明显少于B组(P〈0.01);术后A组苏醒较快且平稳。恢复期精神症状少,与B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臂丛神经阻滞复合氯胺酮-丙泊酚静脉麻醉应用于小儿上肢手术,可减少氯胺酮用量从而减少其不良反应,使患儿在麻醉手术期间呼吸循环更平稳,家长及医护人员满意度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异丙酚静脉平衡麻醉复合硬膜外神经阻滞在上腹部手术的临床效果,选择最佳的静脉配伍用药方案。方法:随机选择上腹部择期手术患者6 0例,随机分为3组:各组患者硬膜外麻醉平面确定后,给予异丙酚负荷剂量2 mg/ kg~3mg/ kg,待病人入睡后:D组单纯使用异丙酚,DF组使用异丙酚复合芬太尼,DFK组使用异丙酚复合芬太尼与氯胺酮持续泵入维持静脉麻醉。观察并记录患者术中基本生命体征、体动次数、单位时间用药量、术毕苏醒时间以及术后有无恶心呕吐、谵妄等不良反应及术后感受疼痛时间。结果:DFK组患者术中生命体征波动、患者体动次数、单位时间用药量明显小于D组(P<0 .0 5 ) ;各组患者苏醒时间、恶心呕吐、谵妄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术后感知疼痛时间方面,D组明显早于DF组和DFK组。结论:异丙酚复合芬太尼、氯胺酮较单纯异丙酚或异丙酚复合芬太尼更适合于上腹部手术的静脉平衡麻醉,具有术中生命体征平稳、用药少、消费低等优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丙泊酚、氨胺酮、利多卡因(PKL)合剂用于肠镜检查的临床效果。方法70例需行肠镜检查的患者分为两组,P组丙泊酚用量为3 mg/kg;PKL组以丙泊酚用量计算,为0.6 mg/kg。比较两组的镇痛效果、丙泊酚的用量、对呼吸及循环的影响和苏醒时间的差异。结果PKL组镇痛效果强于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KL组的丙泊酚用量明显少于P组(P<0.05),且苏醒时间明显短于P组(P<0.05);PKL组的BP、HR与P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诱导5 min内SpO2降低较P组明显(P<0.05)。结论PKL用于肠镜检查,镇静镇痛效果好,丙泊酚的用量明显减少,苏醒时间缩短,对循环有支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氯胺酮复合不同的镇静麻醉药全凭静脉麻醉用于小儿手术对血流动力学、血糖及皮质醇的影响,为氯胺酮在小儿麻醉中合理联合用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60例体表手术患儿,ASAⅠ~Ⅱ级,年龄2~8岁,随机分为氯胺酮加咪唑安定组(KM组)和氯胺酮加丙泊酚组(KP组),每组各30例。术中观察两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sPO2、血清皮质醇、血糖的变化,并记录苏醒时间、苏醒期状况及术后行为改变。结果:两种方法均能满足手术要求,麻醉期间KP组血流动力学明显较KM组稳定(P<0.01);两组在诱导后血糖均升高,但各时点KM组均高于KP组(P<0.05);与术前相比,KM组在诱导后和手术开始30min皮质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KP组各时点皮质醇无明显变化(P>0.05),但两组间比较各时点KM组皮质醇均高于KP组(P<0.05);苏醒时间以KP组快,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氯胺酮与丙泊酚联合使用,血流动力学稳定,可有效降低应激引起的内分泌和代谢反应。术后苏醒快,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用于小儿手术麻醉中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将异丙酚复合氯胺酮全凭静脉麻醉用于婴幼儿手术 ,通过观察患儿呼吸和循环的变化以及术中术后并发症情况 ,以评价其用于婴幼儿手术麻醉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ASAⅠ~Ⅱ级拟行浅表手术的婴幼儿3 0例 ,术前 3 0min肌注东茛菪碱 0 .0 0 6mg/kg ,苯巴比妥钠 2mg/kg ,入室前肌注氯胺酮 5mg/kg基础麻醉 ,麻醉首次负荷量异丙酚 2 .5mg/kg ,氯胺酮 1.2 5mg/kg ,麻醉维持用异丙酚 6mg·kg- 1·h- 1,氯胺酮 3mg·kg- 1·h- 1,术中刺激患儿有疼痛反应 ,则追加异丙酚 2 .5mg/kg ,氯胺酮 1.2 5mg/kg。监测静脉应用异丙酚和氯胺酮前后以及术毕停药后心率 (HR)、血压 (BP)、脉搏血氧饱和度 (SpO2 )和呼吸频率 (RR)的变化 ,并记录术中及术后发生的并发症。结果 :静脉应用异丙酚和氯胺酮后 1、3、5min平均动脉压 (MAP)明显低于用药前 ,用药后心率减慢 ,除手术开始时切皮刺激心率增快 ,与用药前比较无显著意义外 ,其他时间均明显低于用药前 ,但整个麻醉期间血压和心率仍维持在正常范围 ,无需处理。在持续吸氧条件下 ,围麻醉期SpO2 和RR维持平稳 ,患儿保持自主呼吸 ,不需气管内插管。除 2例术前存在上呼吸道感染未完全控制致术中出现刺激性咳嗽和部分呼吸道梗阻外 ,术中和术后未观察到由麻醉药引起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喉罩应用于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静脉麻醉下行颅骨修补术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ASAⅠ~Ⅱ级,行择期颅骨修补术患者20例。麻醉诱导为缓慢静注丙泊酚2 mg/kg,瑞芬太尼1μg/kg。诱导后3~5 min后待患者意识消失、无明显对抗时置入喉罩,保留自主呼吸。麻醉维持为丙泊酚5 mg/(kg.h),瑞芬太尼0.1μg/(kg.h)。手术开始时,由手术者采用0.5%利多卡因在手术区域行局部浸润麻醉。严密观察并记录患者心率(HR)、血压(BP)、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呼吸频率(RR)的变化及术毕患者苏醒时间。结果:20例患者麻醉效果均满意。麻醉期间各时间点HR、BP、SpO2及RR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毕至患者OAA/S评分≥4分的时间为(7.53±2.56)min。麻醉期间4例患者出现一过性呼吸抑制(SpO2<93%),无低血压,无恶心、呕吐,无心动过缓。1例女性患者术毕苏醒后烦躁。结论: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加局麻配合使用喉罩应用于颅骨修补术,是一种安全、可靠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