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急诊呼吸支持抢救流程指南--呼吸阶梯化管理   总被引:23,自引:3,他引:20  
目的探讨急诊呼吸支持患者的抢救流程指南.方法对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四急救部1992-2002年2 548例急诊抢救患者(其中创伤1 823例,非创伤725例)的呼吸通路阶梯管理进行统计分析及操作者登记调查.结果患者中男1 876例,女672例,男∶女为2.79∶1;年龄4~86岁,创伤患者平均年龄(32.3±19.8)岁,非创伤患者平均年龄(65.2±17.3)岁;创伤患者以20~29岁和30~39岁两个年龄段最突出(占创伤患者总数的60.2%),非创伤患者以50~59岁和60~69岁两个年龄段为主. 呼吸支持方式采用复苏体位816例次(占32.0%),开放气道、清除呕吐物314例次(占12.3%),鼻塞、鼻导管吸氧2 311例次(占90.7%),面罩给氧124例次(占4.9%),气管插管254例次(占10.0%),气管切开195例次(占7.7%),气管穿刺导入气管套管术58例次(占2.3%),环甲膜穿刺25例次(占1.0%).阶梯化管理即无创伤类和有创伤类二类、四阶梯、十方法.第一阶梯为徒手方法阶梯①复苏体位;②开放气道、保持呼吸道通畅;③胸背按压.第二阶梯为氧疗支持阶梯④鼻塞、鼻导管吸氧;⑤面罩类给氧;⑥气管插管/氧疗.第三阶梯对有创伤气道类采用⑦环甲膜/气管穿刺;⑧气管切开或气管穿刺导入气管套管术;第四阶梯为机械通气阶梯⑨简易呼吸器/简易呼吸机类;(10)常规呼吸机类.结论对急危重呼吸衰竭患者进行呼吸阶梯化管理,可以有效地提高危重病患者呼吸管理效果,是值得推荐的呼吸衰竭急诊抢救流程指南.  相似文献   

2.
选取我院2012年2月2013年1月收治的40例急危重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呼吸支持治疗,观察组采用呼吸规范性阶梯治疗。结果两组患者经治疗后,对照组患者呼吸稳定平均时间为54.84±2.65min,呼吸复苏成功率为60.92%;观察组患者呼吸稳定平均时间为71.25±3.79min,呼吸复苏成功率为88.24%。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具有显著差异性(P<0.05)。急危重症患者采用急诊呼吸阶梯性治疗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传统呼吸支持治疗的临床疗效[1],治愈率极高,能够有效缓解急危重症患者的病情,值得进行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9,(19):3418-3419
目的探讨急诊呼吸机阶段性治疗急危重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收治的急危重症患者89例进行研究,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44例行传统急诊呼吸机支持治疗,观察组45例行急诊呼吸机阶段性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呼吸复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呼吸稳定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心率、呼吸频率及血氧分压(PaO_2)等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诊呼吸机阶段性治疗在改善急危重症病情方面效果显著,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4.
按照住院时间顺序收取82例急危重症患者,均分为两组,甲组采用传统的传统呼吸机支持治疗,乙组采用急诊呼吸阶段性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患者的呼吸稳定时间以及呼吸复苏的稳定率。经治疗,两组的呼吸稳定时间以及呼吸复苏成功率对比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采用急诊呼吸阶段性治疗急危重症患者,可有效对患者实施及时抢救治疗,减少死亡率,提高患者生命质量,可在临床治疗中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心脏骤停心肺复苏的院前急救中气管插管与球囊辅助呼吸的应用效果。方法我院选择2012年6月~2013年6月进行院前救治的100例心脏骤停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的50例患者实施气管插管人工辅助通气,观察组的患者实施球囊人工通气;比较两组患者建立通气所需的时间、复苏5min后血氧饱和度以及复苏成功的例数。结果观察组患者建立通气的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复苏5min后血氧饱和度与对照组相比,未见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自主循环恢复率未见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心脏骤停患者实施院前心肺复苏的急救中,气管插管和球囊辅助呼吸的效果基本一致,球囊辅助呼吸所需的时间明显低于气管插管组。  相似文献   

6.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16):3074-3076
探讨适用性支持通气模式对COPD伴呼吸衰竭患者血气、呼吸功能的影响。将我院2014年10月~2016年4月收治的76例COPD合并呼吸衰竭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均38例。对照组采取SIMV联合PSV通气模式,观察组则给予ASV通气模式,比较两组患者血气指标、呼吸功能及并发症发生率。两组SpO_2、PaO_2、PaCO_2、P(A-a)O_2及PH指标水平进行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6%,低于对照组的18.4%,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呼吸流量、呼吸比及气道闭合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吸氧流量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相对于SIMV+PSV模式,对COPD患者采用ASV通气模式能够维持患者呼吸功能,有助于改善患者血气指标。  相似文献   

7.
选取我院在2012年4月~2013年3月收治的88例急危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分析,并按照抛硬币的方法将其分为治疗组(44例)和对照组(44例),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两组患者呼吸稳定时间及呼吸复苏率,治疗组患者呼吸稳定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患者的,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两组患者呼吸复苏率,治疗组患者呼吸复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诊呼吸阶段性治疗方法在急危重症患者临床上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缩短稳定患者呼吸时间,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降阶梯思维方式在新生儿窒息护理抢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7年6月~12月收治的45例发生窒息的新生儿作为对照组,实施常规性急救处理;将2018年1月~6月收治的45例发生窒息的新生儿作为观察组,应用降阶梯思维方式。比较两组患儿抢救效果及家属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儿抢救复苏成功率、家属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1),且并发症发生率、护患纠纷率低于对照组(P0.05,P0.01);观察组预警时间、分诊评估时间、建立静脉通路时间、呼吸复苏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1)。结论:降阶梯思维方式能有效缩短窒息患儿预警时间及救治时间,为患儿呼吸复苏争取最佳的救治时机,提高患儿抢救成功率及家属满意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专职化分层护理干预在急诊科心血管危重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0例急诊心血管危重患者随机分为专职组与传统组各100例,传统组采用传统急诊护理流程,专职组采用专职化分层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的工作人员与急救设备、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抢救时间、心肺复苏时间、气管插管时间、预后良好率、重残率、病死率及患者满意率。结果:专职组抢救成功率明显高于传统组(P0.05),抢救时间、心肺复苏时间、气管插管时间明显低于传统组(P0.05),预后良好率显著高于传统组,其重残率和病死率显著低于传统组(P0.05);专职组患者满意率明显高于传统组(P0.05)。结论:专职化分层护理小组对急诊抢救室护理工作有一定促进作用,能有效提高急诊科护士核心能力,确保急救护理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喉罩在院前抢救呼吸骤停患者中的效果.方法 从急救的119例呼吸骤停患者中,选出使用喉罩的患者(观察组)39例,使用面罩的患者(对照组)41例.测定其呼吸力学和氧代谢参数,并比较2组血氧饱和度(SaO2)上升时间、插管所需时间、一次置入成功率、复苏成功率.结果 2组患者通气后呼吸力学指标呼吸频率(RR)、呼气量(VE)、吸气峰压(PIP)、平台压(Pplat)、平均气道压(Paw)、肺动态顺应性(Cst)的改善结果观察组比对照组好(P<0.05或P<0.01);2组患者通气后血气检查观察组pH的改善状况比对照组好(P<0.01),动脉血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02)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aO2上升时间、插管所需时间观察组比对照组少(P<0.05),一次置入成功率、复苏成功率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92.30%、89.74%比65.85%、63.41%,P<0.05).结论 喉罩通气效果优于面罩,是院前抢救呼吸骤停患者比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人工气道建立对呼吸心跳骤停病人复苏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提高急救质量和护士的急救技能及急救意识.方法 对各种原因引起的呼吸心跳骤停病人建立人工气道,比较护士组和麻醉医生组对病人行喉镜经口明视气管插管成功率、时间,观察复苏效果.结果 麻醉医生组在行气管插管技能上优于护士组,但在接到指令到达现场的时间太长,护士组在抢救时间上占优势.结论 急诊护士在气管插管的急救技能上急待培训提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ACLS)路径表在院内心肺复苏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5年10月—2018年9月在我院急诊抢救室内发生心搏呼吸骤停并运用ACLS路径表实施心肺复苏的病人103例为试验组,另回顾性选取2012年10月—2015年9月在我院急诊抢救室内发生心搏呼吸骤停未运用ACLS路径表实施心肺复苏的病人99例为对照组。统计两组病人开始实施CPR、心肺复苏(除颤)、静脉输液、气管插管时间、血氧饱和度、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收缩压以及复苏成功率,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试验组开始实施CPR、除颤、静脉输液以及气管插管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病人血氧饱和度、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病人复苏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运用高级生命支持路径表对心搏呼吸骤停病人进行CPR,医护有效结合,可以减少开始实施CPR、除颤、静脉输液以及气管插管时间,有效提高复苏成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诊护理流程优化对急危重症老年患者急救效果的临床价值。方法对接诊、分诊评估、救护小组的人员分工等护理流程进行优化管理,对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平均接诊时间、入抢救室护理干预时间(根据病情安置合适卧位、吸氧、心电监护、留置针建立静脉通道)、总急救时间、基本生命支持5min内完成率、抢救成功率进行比较。结果与对照组患者比较,观察组平均接诊时间、抢救室护理干预时间明显缩短;总急救时间也显著缩短;患者基本生命支持5min内完成率及抢救成功率显著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急救护理流程优化对急危重症老年患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AOPP并呼吸衰竭患者急诊抢救和后续脑复苏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7例AOPP并呼吸衰竭患者急诊抢救过程。结果:27例中6例经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和应用抗胆碱能药物呼吸衰竭症状改善,11例行无创呼吸机辅助呼吸,其中6例症状无改善改直视气管插管机械辅助呼吸 16例行直视气管插管患者中6例并发右下肺不张,2例放弃治疗,死亡1例,24例痊愈出院。结论:AOPP胆碱能危象与呼吸衰竭是同一个病理生理基础的两个不同阶段,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和早期足量给予抗胆碱能药物是抢救的基础,无创和有创呼吸支持是渡过危险期的重要手段,注重脑复苏的治疗是AOPP并呼吸衰竭治疗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5.
急诊垂危病人的气管插管时机与呼吸管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垂危病人在心跳骤停前多有垂危呼吸的表现,主要有潮式呼吸,间歇呼吸及临终呼吸,为研究垂危病人及心肺复苏病人气管插管的时机及呼吸管理方法,本文对24例出现垂危呼吸的病人即行气管插管,辅以心肺复苏的抢救措施,并对同期38例心跳呼吸停止后插管的病人对照分析,将有关影响抢救成功的因素进行统计学处理。认为垂危呼吸出现时即插管病人,其抢救成功率明显提高。垂危呼吸病人的呼吸管理也较之心跳骤停后的管理有效。因此,急诊垂危病人一旦出现垂危呼吸征象,即应当作心肺复苏开始的指征。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分析体位交换及危重症专职管理对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机械通气呼吸动力学、血气分析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28例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4例。试验组采用体位交换及危重症专职管理护理方法进行护理,对照组采用常规仰卧位机械通气护理方法进行护理。分析两组患儿护理前后的血气分析指标和呼吸动力学指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呼吸支持时间、住院时间、家长对护理总满意度评分。结果护理前两组患儿的氧分压、酸碱度、二氧化碳分压等血气分析指标和气道阻力、胸肺顺应性等呼吸动力学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试验组患儿的气道阻力、胸肺顺应性等呼吸动力学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儿的氧分压、酸碱度等水平高于对照组,试验组患儿的二氧化碳分压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儿的败血症、腹胀、颅内出血以及肺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儿的呼吸支持时间、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儿家长的护理态度、护理管理、健康教育等护理总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位交换及危重症专职管理可积极改善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机械通气的呼吸动力学、血气分析指标,有效提高患儿家长总满意度,缩短患儿的呼吸支持时间和住院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分析蓝仕威克HLR R-301心肺复苏机对心跳骤停患者进行心肺复苏时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0年4月~2012年2月抢救的心跳呼吸骤停患者11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53例和对照组61例,观察组患者使用蓝仕威克心肺复苏机行胸外按压,对照组患者采用徒手胸外按压,两组患者均同时行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电除颤及药物治疗。结果:观察组复苏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肺复苏机能明显提高复苏成功率,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临床应用效果好于徒手心肺复苏,在急救中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急诊有创呼吸支持方法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观察在急诊抢救危重患者的呼吸阶梯化管理中应用有创呼吸支持方法的效果.方法 总结1994年至2004年中对实施有创呼吸通路方法的292例急诊抢救患者相关临床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比较环甲膜穿刺术、气管切开术、气管穿刺导入气管套管术、气管穿刺旋切术四种有创呼吸支持方法.结果 采用气管切开术203例(69.5%)、气管穿刺导入气管套管术58例(19.8%)、环甲膜穿刺术25例(8.6%)、气管穿刺旋切术6例(2.1%);使用呼吸机占95例(32.5%).常规气管切开术常需两个人以上操作,15~30 min完成;气管穿刺导入气管套管术只需单人操作,最快可在90 s以内完成,一般在3~5 min内完成,出血少,损伤小,对生命体征影响小,术中术后并发症少,伤口愈合快.结论 急诊快速建立有创呼吸通路应该视病情紧急程度按时间标准决定选择不同的方法.从速度由快到慢顺序是:环甲膜穿刺术、气管穿刺导入气管套管术、气管穿刺旋切术、气管切开术;从安全可靠性推荐:气管穿刺导入气管套管术、气管穿刺旋切术、气管切开术、环甲膜穿刺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仰、俯卧位护理对需吸氧重症呼吸疾病新生儿氧合的影响,寻求新生儿重症呼吸道呼吸道疾病的合适护理体位。方法选择2004年6月-2006年6月收治的50例重症呼吸疾病需氧疗的新生儿,随机化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5例,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外采用仰、俯卧位交替的护理体位,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外均采用仰卧位,分别观察吸氧浓度、呼吸频率、经皮测氧饱和度、动脉血气的变化和吸氧时间、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在俯卧位时供氧流量减少,氧饱和度增加、氧分压改善明显,观察组较对照组吸氧时间及住院周期缩短,两组呼吸频率及二氧化碳分压无改变。结论俯卧位护理是需吸氧重症呼吸病新生儿的合适护理体位。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急诊心肺复苏患者采取优化急救护理流程的抢救效果及预后。方法将本院接诊的90例心脏复苏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给予对照组采取常规的护理、优化急救护理。观察2组患者治疗后心脏复苏效果、心率、动脉压、心理状况、不良反应情况、治疗疗效情况。结果观察组自主循环恢复、自主呼吸恢复、心脏复苏成功、存活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心率、动脉压均优于对照组(P0.05);心理状况评分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显著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急诊心肺复苏患者采取优化急救护理流程能够有效的提高抢救效果,减少并发症,有利于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