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方旭  刘兰  杨晋红  王志荣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3):3205-3206
目的分析某综合医院医务人员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情况,探讨针对性防护措施,减少职业暴露的发生。方法对某综合医院2010年1月1日~2010年12月31日上报登记的66例职业暴露进行分析。结果共收到66例医务人员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报告。血源性职业暴露的人群集中于护士,占62.12%;工作年限低于5年者易发生职业暴露,占60.61%;锐器伤为导致暴露为主要形式,占到84.69%,致锐器伤操作环节多发生在输液、注射、采血后拔针时,占57.58%;所有职业暴露者均进行了紧急及相关干预处理,暂未发现因职业暴露而感染血源性传播疾病。结论增强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意识,规范操作规程,严格执行标准预防原则,采取有效预防措施,可预防或减少职业暴露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监测分析与防护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了解血源性职业暴露状况,建立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报告流程和监测管理系统,为制定职业暴露防护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监测了2005年11月-2008年11月,95名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对其职业、高危因素、致锐器伤操作环节、暴露后的风险评估以及预防用药等进行了分析.结果 血源性职业暴露护士发生率最高(75.79%),其次是医师(16.84%);职业暴露类型主要是锐器伤造成,锐器类型以输液器针头占首位;致锐器伤操作环节以输液结束拔针与回套或徒手拔针帽时发生率最高;经风险评估,3名HIV职业暴露者,给予预防用药,无1名因职业暴露而发生血源性病原体感染.结论 加强医务人员培训教育,规范操作流程,实施标准预防,建立监测系统、完善报告流程及暴露后正确有效处理和干预,是降低职业暴露风险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某院医务人员发生锐器伤的人群分布特征和风险环节,为制定有效防护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调查2014年1-12月该三级甲等医院医务人员上报医院感染管理科的职业暴露情况,分析发生锐器伤者的职业类别、暴露地点及环节、暴露源等情况。结果2014年1-12月共监测医务人员2 643名,发生锐器伤61名,其中护士43名(占70.49%),医生13名(占21.31%)。医务人员锐器伤职业暴露科室主要为骨科(9名,占14.75%),致伤锐器主要为输液针(33名,占54.10%),发生的主要操作环节为拔针(21名,占34.43%);暴露源主要为乙型肝炎病毒(HBV),共36例(占59.01%);34名(占55.74%)锐器伤职业暴露医务人员在操作中均未戴手套。锐器伤职业暴露后进行局部处理者54名(占88.52%),进行药物治疗(含预防用药)者仅18名(占29.51%);追踪随访43名(占70.49%),均未因暴露而发生感染。结论医院应建立完善的锐器伤职业暴露监控体系,加强对发生锐器伤高危人群的培训,强化标准预防,对风险环节进行监控和干预,有效减少医务人员锐器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防护措施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5,他引:2  
目的 探讨避免医源性锐器伤发生的有效措施,预防血源性职业暴露引发医务人员感染的危险.方法 采用回顾性问卷法,随机对23所医院医源性锐器伤发生、HIV/AIDS职业认知和标准预防依从性进行调查,并建立防护体系防止血源性职业暴露.结果 23所医院锐器伤的发生率为64.07%,平均每年受伤2.81次/人,折断安瓿与安装针头、输液注射与拔针、重套针帽与分离注射器针头是发生锐器伤的主要环节,医务人员不同学历和不同职称的HIV/AIDS职业认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士标准预防依从性得分低,通过建立血源性职业防护体系的方法,提高医务人员的防护意识,减少锐器伤的发生.结论 医源性锐器伤发生率高,职业暴露防护认知低,血源性职业防护体系的建立,有利于医务人员防护意识的提高,避免锐器伤引发血源性传播疾病.  相似文献   

5.
99例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调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探讨防范对策。方法对阳江市人民医院2008年1月~2010年12月所发生的血源性职业暴露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64.60%的职业暴露发生在护士,20.20%发生在医生;发生原因的前三位是输液注射拨针、手术中损伤、处理医疗废物;72.7%职业损伤是由注射器针头所致。结论增强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范意识,采取积极防范措施,预防锐器损伤的发生。一旦发职业暴露应及时采取预防措施才能有效预防血源性疾病的传播。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状况,为制定科学有效的管理、预防控制和监测处理办法提供依据。方法对某医院2015年1月-2017年1月发生职业暴露的87名医务人员的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的科室:手术系列科室最多,占62.07%,职业暴露人员中护士发生率最高为67.82%,医师为32.18%;职业暴露源前三位分别为乙型肝炎、梅毒、不明暴露源,分别占33.33%、28.74%和21.84%;发生职业暴露的方式主要是锐器伤;损伤锐器类型中针刺伤为主;锐器伤操作环节以操作完成后处理锐器发生率最高为31.03%,其次是输液拔针和回套针帽,分别占25.29%和16.09%;经过规范的处理和预防用药,随访6月(HIV随访1年)无医务人员因职业暴露发生血源性病原体感染。结论加强防护知识的培训是减少职业暴露最根本的途径,规范操作是避免失误发生的基本要求,标准预防是防止职业暴露的最佳方法,必要的防护用品配备是减少职业暴露发生的物质保证,采用安全注射系统切断了职业暴露发生的必要环节,完善报告流程是职业暴露后及时处理的重要保证,保护暴露者隐私和必要的心理疏导是帮助暴露者减轻精神压力和提高处置依从性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53名血源性职业暴露与风险防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53名血源性职业暴露危险因素,提出防范措施,降低职业暴露风险。方法使用北京市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控制和改进中心的《医院感染监控管理系统》,对在职医务人员进行职业暴露的培训,使医务人员能及时填写质控中心统一使用的《针头刺伤与锐器损伤统一报告表》,通过监测系统监测医院2008年1月-2009年12月发生的53名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对其工龄、职业、暴露地点、部位、方式、损伤程度、暴露源、局部处理、预防用药及随访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血源性职业暴露主要是锐器伤造成,锐器类型以输液器针头占首位,致锐器伤操作环节以输液结束拔针与回套针帽时发生率最高;危险因素为针头处理不正确,标准预防措施落实不到位。结论加强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教育的培训及防范管理,改善医疗操作环境,规范操作流程,实施标准预防,最大限度地减少职业暴露风险,降低职业暴露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医务人员锐器伤职业暴露的真实情况与特点,为完善职业防护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医院内有机会接触锐器的所有医务人员采用浙江省医院感染管理质控中心统一设计的调查问卷,调查2011年5月1-31日锐器伤职业暴露发生情况.结果 调查的1257名医务人员共发生锐器伤128人,锐器伤发生率10.18%,发生182人次,人均0.14次;护士发生最高,有106人次,占58.24%,其次为医师54人次,占29.67%;锐器伤发生地点主要在普通病房和手术室;导致锐器伤的锐器以注射器针头最多见,其次为真空采血针;发生锐器伤危险因素在医疗废物处置中最多,其次为抽血和补液配制;发生锐器损伤后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有3例.结论 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应加强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相关知识培训,提高医务人员职业防护意识,针对高危人群、科室、环节等采取切实可行的预防措施,改进职业暴露报告监控系统,提高职业暴露后的上报率,降低职业暴露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分析医务人员锐器伤的发生情况,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某三甲医院临床及医技科室的全体医务人员过去1年锐器伤职业暴露情况进行横断面调查。结果 1 218名研究对象中过去1年曾发生锐器伤职业暴露的有853名(70.0%),以护士发生率最高(79.4%),工龄15年的医务人员发生率最低(56.1%),发生的主要时机与环节是掰安瓿、补液配置和注射、输液结束拔针时;玻璃器皿和注射器针头是导致锐器伤害的主要医疗器具;锐器伤发生后仅22.9%的人员进行报告。结论医务人员锐器伤发生率较高,应结合医院锐器伤的特点,采取相应防控措施,以降低锐器伤发生率,提高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83例医务人员锐器伤分析与防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张桂英  吴云雁 《现代医院》2009,9(1):148-149
目的掌握医务人员锐器伤的危险因素和预防处理效果。方法对83名医务人员锐器伤的职业、原因、损伤的器具、锐器污染情况及处理效果进行分析。结果83例医务人员中护士锐器伤发生率最高占72.3%;引起锐器伤最常见的原因由操作者刺伤自己占57.8%;引起锐器伤的锐器种类为,由输液头皮针引起的占39.8%,其次为注射器针头占21.7%;明确污染源占40.8%,其中HBV占31.3%。83例经追踪监测无1例发生职业感染。结论制订规范可行的职业暴露处理报告程序,反复的职业暴露培训,在洗手及配药处张贴职业暴露的处理流程和局部紧急处理方法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我院2006-2013年锐器伤情况,为持续改进锐器伤安全管理工作提出建议。方法对上报的《医疗锐器伤登记表》进行分析总结。结果2006-2013年共上报429例锐器伤,主要人群为护士(59.7%)和医生(33.3%);工龄主要为5年及以下者(72.5%);发生地点主要为病房(43.1%)和手术室(27.7%);致伤物主要为注射器针头(30.5%)、头皮针输液器针头(21.2%)和缝合针(18.2%);护士和医生的主要致伤环节分别为整理锐器和手术中缝合;血液传染病污染的锐器占40.1%;锐器伤随访率为93.8%,无血源性病原感染病例发生。结论建议加强医务安全教育,针对重点人群高危环节进行培训,完善锐器伤相关管理制度,加强高危人群管理。  相似文献   

12.
To examine work-related blood and body fluid exposure (BBFE) among health-care workers (HCWs), to explore potential risk factors and to provide policy suggestions, a 6-year retrospective study of all reported BBFE among HCWs (1998-2003) was conducted in a 430-bed teaching hospital in Australia. Results showed that BBFE reporting was consistent throughout the study period, with medical staff experiencing the highest rate of sharps injury (10.4%). Hollow-bore needles were implicated in 51.7% of all percutaneous injuries. Most incidents occurred during sharps use (40.4%) or after use but before disposal (27.1%). Nursing staff experienced 68.5% of reported mucocutaneous exposure. Many such exposures occurred in the absence of any protective attire (61.1%). This study indicated that emphasis on work practice, attire, disposal systems and education strategies, as well as the use of safety sharps should be employed to reduce work-related injuries among HCWs in Australia.  相似文献   

13.
医护人员锐器伤的调查分析与防护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医务人员锐器伤发生的危险因素,以制定正确有效的防护措施.方法 采用前瞻性调查的方法对76名锐器伤的医务人员职业分布、工龄以及追踪观察锐器伤后处理结果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76名医护人员发生锐器伤中,临床护士15人占19.74%,实习护士23人占30.26%,护工7人占9.21%,技师3人占3.95%,临床医师11人占14.47%,实习医师17人占22.37%;按工龄分段,工龄<5年的38人占50.00%,工龄6~15年的25人占32.89%,工龄>16年的13人占17.11%;通过追踪观察发生锐器伤后1~6月,2人<6个月未到复查时间,其余74人已结束追踪观察,无血源性传播疾病发生.结论 锐器伤主要发生在护士、工作时间短、工作经验少的工作人员,加强职业培训教育,提高医务人员安全防范意识和规范操作技能,将有助于减少医务人员的锐器伤.  相似文献   

14.
临床护士锐器伤调查与预防   总被引:46,自引:11,他引:35  
目的探讨护士预防锐器伤的对策。方法对某所综合性医院193名护士在2004年1月~2005年6月发生的锐器伤进行问卷调查。结果46.1%护士发生锐器伤,人均1.6次;发生锐器伤的锐器主要是注射器针头(36.7%),其次是玻璃(32.4%);护士主要在掰安瓿(29.5%)、使用后处理锐器(22.3%)、安装调整针头(15.8%)、医护配合传递锐器(10.1%)等环节容易发生锐器伤;有79.1%护士发生锐器伤时未戴手套。结论护士面临锐器伤职业危险,各方应当采取对策,预防和控制锐器伤。  相似文献   

15.
广东省39所医院医务人员锐器伤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了解广东省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发生情况,为制定预防措施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对广东省39所医院医务人员2011年6月锐器伤的发生情况进行横断面调查。结果发放调查表32 617份,回收32 297份,回收率为99.02%;实际有效问卷32 007份,有效率为99.10%。发生锐器伤1 460例,1 909例次,锐器伤发生率为4.56%,例次率为5.96%,平均月发生密度为0.06次/(人月)。发生污染锐器伤1 495例次,污染锐器伤例次发生率为4.67%(1 495/32 007);污染锐器伤占锐器伤总例次的78.31%(1 495/1 909),其中61.67%(922/1 495)能追踪到暴露源,38.33%(573/1 495)不能确定其是否具有传染性。血源性污染器械中,81.71%(67/82)为乙型肝炎暴露源,14.63%(12/82)为梅毒暴露源,3.66%(3/82)为丙型肝炎暴露源,无艾滋病暴露源。锐器伤发生的地点主要为普通病房(47.72%)与手术室(20.27%);频率最高的操作是加药(15.92%),其次为医疗废物处置(12.78%)和拔除动(静)脉针(12.21%);主要医疗器具为一次性注射器 (35.99%)、头皮钢针 (19.43%)和手术缝针(13.41%)。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相关知识培训率为93.25%。结论锐器伤是导致血源性传播疾病感染的主要职业因素, 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职业病防治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规范医务人员的血源性职业暴露预防与控制行为,降低血源性职业暴露伤害风险。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医院医护人员针刺及其他锐器损伤情况,为进一步开展干预研究提供线索,并为干预措施效果评价提供基线数据.方法 采用白填式调查问卷对某大型综合医院1201名临床一线医护人员在2009年1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期间所发生的针刺及其他锐器损伤状况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 医护人员在过去1年中发生针刺及其他锐器损伤共4302人次,针刺及其他锐器损伤年人均发生次数为3.58人次,损伤发生率为78.85%.发生针刺及其他锐器损伤的高风险人群为妇产科、外科、重症监护室和急诊科医护人员,其接触发生率和年人均发生次数分别为94.67%和4.51人次、93.09%和4.46人次、85.44%和3.08人次、76.62%和4.55人次,引起医护人员针刺及其他锐器损伤的主要医疗操作是掰安瓿、输液结束拔针、整理用毕的锐器和手术中(缝合或切开),其接触发生率分别为46.96% 、30.97% 、25.73%和14.49%.医护人员针刺及其他锐器损伤主要是由安瓿瓶、头皮针、皮下注射针、缝合针和手术刀片引起,其损伤发生率分别为47.04%、37.22%、31.31% 、17.65%和7.08%.结论 医护人员仍然面临较大的针刺及其他锐器损伤风险,不同工种、不同科室医护人员在不同医疗操作及医疗操作的不同阶段、使用不同医疗锐器、使用锐器的用途不同发生职业接触的风险不同,应积极采取有针对性的综合性预防控制措施,全面贯彻落实GBZ/T 213-2008《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防护导则》.  相似文献   

17.
235名医护技人员锐器伤原因调查分析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为了提高医务人员对职业暴露危害的重视,减少医疗活动中职业锐器损伤的发生,保障医务人员的健康和安全,我院在加强对医务人员培训的同时,对235名医、护、技人员进行了问卷调查.针对调查结果中医务人员自我防护意识薄弱,对诊疗技术操作中存在的职业暴露问题及针刺伤的重大危害,实施必要的防护措施.  相似文献   

18.
医院职业性锐器伤害监测和处理   总被引:78,自引:1,他引:77  
目的 探讨医院职业性锐器伤害的管理方法及其防治措施。方法 收集 2 0 0 1年 6月 1日至 2 0 0 2年 5月 31日我院锐器伤害员工资料 2 4例 ,对受伤者的职业分布、锐器种类、锐器污染情况、伤后的处理措施、锐器伤害后追踪观察结果等进行分析。结果 受伤人员中受伤率最高者为护士 ,占 5 4 .2 % ;锐器的器具伤害率最高为注射器针头 ,占 6 6 .6 %。锐器明确污染的占 4 1.7% ,锐器伤害后初步和进一步处理达 10 0 % ,锐器伤害后追踪达 10 0 %。追踪结果 :我院锐器伤害的职工经处理后未发现感染的病例。结论 锐器伤害应以预防为主 ,加强管理 ,降低锐器伤害后的感染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手术室锐器意外伤的发生状况及上报处理情况并进行原因分析,为提出应对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2012年4月采用自编问卷调查泰安市5家医院手术室176名护士的锐器意外伤的情况及锐器伤后的上报制度执行及处理情况和原因。结果锐器意外伤发生率100%,针刺伤占66.48%,主要是手术缝针和注射器针头刺伤;接触血液、体液污染的占76.14%,被污染后采取正确处理方式的仅有46人(34.33%);不同工作年限、职称、学历的护理人员遭受锐器意外伤的人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锐器伤后上报医院的例数仅占38.64%,不愿上报的主要原因是报告程序繁琐,其次是太忙没有时间报告;85.23%的护士认为获得防护知识的途径主要是临床工作实践。结论手术室护士发生锐器意外伤害率高,发生伤害后上报情况及采取的防护措施情况不容乐观,防护知识的获得途径主要是临床实践。提示医院应建立完善有效的锐器伤报告反馈系统,加强手术室护士职业防护培训,保障职业安全。  相似文献   

20.
A review of sharps injuries and preventative strategies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Exposure to bloodborne pathogens from sharps injuries continues to pose a significant risk to healthcare workers (HCW). The number of sharps injuries sustained by HCW is still unclear, primarily due to under-reporting. In this review a mean rate of 4.0% (range 1.0-6.2%) sharps injuries per 10000 HCW was calculated from eight studies involving more than 7000 HCW. Nurses and doctors were most at risk of sharps injuries, frequently from hollow-bore needles. Approaches to reduce this risk have included education and training on the safe handling and disposal of sharp devices, awareness campaigns and legislative action. More recently, preventative strategies have focused on needle protective devices, which may reduce the rate of sharps injuries. Introducing needle protective devices should be considered particularly in high-risk areas, after training, education, evaluation and cost-benefit analysi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