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7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1篇
儿科学   2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19篇
临床医学   20篇
内科学   24篇
皮肤病学   26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13篇
综合类   81篇
预防医学   35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27篇
中国医学   27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4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观察完成治疗后的麻风患者临床与组织病理变化,评估治愈标准,提高皮肤科医生长期随访意识。方法 收集在麻风防治专业机构接受联合化疗(MDT)方案规则服药结束至本科复查的麻风患者临床资料,对其组织蜡块切片后做HE染色和抗酸染色,观察病理特点;根据收集的临床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收集到19例治疗后具有完整资料的麻风患者,11例(57.89%)达到临床治愈标准,临床上均无活动性麻风皮损,部分留有色沉、色减或鱼鳞病样改变。11例治愈者中,5例(45.45%)组织病理呈非特异性炎症改变,6例(54.55%)呈麻风消退后期改变,肉芽肿较小,泡沫细胞处于退行期;2例(18.18%)组织抗酸染色见碎裂状、颗粒状麻风杆菌。8例患者(42.11%,8/19)未达临床治愈标准,皮损部分未消退,以色减斑、色沉斑、暗红斑为主,4例(50.00%,4/8)存在Ⅱ型麻风反应,伴红斑、结节、脓疱;病理上均有肉芽肿形成,但肉芽肿较小,肉芽肿中的泡沫细胞处于退行期;组织抗酸染色见完整麻风杆菌,均为多菌型。结论 麻风患者通过MDT治疗方案服药结束后,仍需复查组织病理及抗酸染色评估是否达到治愈。部分多菌型麻风患者...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经验,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方法对我科2012年至2013年87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进行紧急合理的临床处置及护理,强化人性化生活护理和心理护理,防止并发症的发生。结果 5例患者入院当日或第2日死亡,其余患者心功能得到明显改善,患者及家属满意度提高。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起病急,病情重,发展快,护理人员必须以精湛的护理技术争分夺秒地抢救患者,降低病死率,同时重点做好饮食、睡眠、大小便、心理护理等方面指导,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注射用炎琥宁(脱水穿心莲内酯双琥珀酸半酯钠钾盐)的稳定性,分析其降解产物的化学组成,以在体实验考察极端条件获得降解物的毒性作用,为临床应用出现的不良反应分析提供借鉴。方法建立HPLC分析条件,分析炎琥宁分别在酸、碱条件下、常规生理盐水、葡萄注射液配制条件下的化学稳定性和成分变化情况,以LC-TOF-MS/MS法分析产物化学组成;采用HE染色法观察炎琥宁酸处理产物对实验动物对血管刺激性,对心、肝、肾等脏器的损伤程度,检测血清中的尿素氮(BUN)、肌酐(CRE)、谷丙转氨酶(GPT)、和谷草转氨酶(GOT)的含量来评价转化炎琥宁对实验动物的肝、肾损伤程度。结果炎琥宁/生理盐水注射液在日间24hr内稳定性良好;在pH 5-8的溶液环境下相对稳定,在pH5和pH8的条件下降解程度加大。毒性实验结果表明,与正常小鼠相比,炎琥宁酸处理产物组血清中的BUN显著降低(P0.01),CRE、GOT、和GPT显著升高(P0.01),而常规注射用炎琥宁组血清中的CRE也显著升高(P0.01)。常规炎琥宁组对肾脏均有不同程度的损伤,对血管刺激所导致的损伤能够随着时间恢复正常。结论本结果为临床应用注射用炎琥宁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大庆地区的变应性疾病患者常见过敏原的分布特征。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736例过敏性疾病患者进行体外特异性过敏原检测,并分析阳性病例检出率以及特异性过敏原分类。结果:1736例过敏性疾病患者中,共检出特异性过敏原者289例,阳性检出率达39.27%。2在99例荨麻疹以及66例过敏性鼻炎中,排名前三的过敏原均依次为屋尘及尘螨、豚草及蒿草、海鲜;在53例皮炎中,依次为屋尘及尘螨、海鲜、蛋奶;在47例湿疹中,依次为屋尘及尘螨、海鲜、豚草及蒿草;在24例过敏性紫癜中,依次为海鲜、蛋奶、屋尘及尘螨。3在过敏性鼻炎中,吸入性过敏原阳性率达95.5%,而在过敏性紫癜中,食物性过敏原阳性率达95.8%。结论:大庆地区常见的过敏原主要为屋尘及尘螨、豚草及蒿草、海鲜、蛋奶,该结果可为大庆地区过敏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C)手术治疗的指征、时机、方式及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接受手术治疗的UC患者的住院病历资料,记录患者的临床表现、诊疗过程、手术方式及转归,并对患者术后情况进行随访。结果 71.9%(23/32)手术病例为重型UC;初发型占21.9%(7/32),慢性复发型78.1%(25/32);广泛结肠病变占93.8%(30/32),其中全结肠受累占81.3%(26/32)。手术原因:药物治疗不能达到或维持缓解26例(81.3%);UC相关结直肠癌(UC-CRC)/上皮内瘤变(IEN)5例(15.6%);并发肠穿孔1例(3.1%)。手术方式:全结直肠切除、回肠储袋肛管吻合术(IPAA)19例(59.4%),回肠永久造瘘术或长期保留造瘘口7例(21.9%),全结肠或次全结肠切除、肠吻合术6例(18.8%)。术后并发症发生率69.6%(16/23),分别为肠梗阻9例、吻合口狭窄2例、盆腔感染2例、直肠阴道瘘1例、切口疝1例、储袋炎2例、残余直肠UC复发2例。25例(78.1%)患者接受随访2个月~22年,21例UC治愈,2例因残余直肠UC复发继续药物治疗,2例因UC-CRC广泛转移死亡。结论手术是药物难治性及出现并发症UC的治疗选择,多数患者手术效果满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手术时机、术式及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及随访有待进一步规范。  相似文献   
6.
选取我院2007年4月至2009年6月住院血管性痴呆患者40例,应用金纳多联合高压氧治疗,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符合诊断标准的血管性痴呆患者40例,头颅CT或MRI提示有多发性改变,无高压氧治疗禁忌证。男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比不同清洗方法清洗胃镜的效果,探讨实用可靠的胃镜清洁度的评价方法。方法选择3种不同方法清洗胃镜。使用Endocheck管腔洁净测试组检测清洗后胃镜的清洁度,对比不同清洗方法清洗胃镜的效果。结果常规方法清洗胃镜后管腔残留物经测试合格率为50.0%,经提高清洗用多酶浓度与加床旁预洗处理,合格率分别升至60.0%和73.3%,其中加床旁预洗处理后的合格率与常规方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床旁预洗处理可以提高胃镜管腔的清洁度,Endoeheek类产品可以作为胃镜管腔清洁度的一种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 了解某综合性医院医院感染现患情况,为提高医院感染管理水平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分析不同性别、年龄、科室的医院感染现患率,感染部位分布及病原菌耐药情况。结果 2016-2018年医院感染现患率分别为3.37%、2.17%和2.62%,3年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男性医院感染现患率高于女性,不同年龄组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现患率大致呈“U”型分布,但不同性别和年龄组医院感染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医院感染率较高的科室为重症医学科(ICU)和儿科;感染部位前3位的依次为下呼吸道、手术部位(器官/腔隙)和泌尿道,分别占28.33%、25.00%和15.00%。检出病原菌前5位的依次为鲍曼不动杆菌、大肠埃希菌、屎肠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肺炎克雷伯菌。2016-2018年耐药菌所占比例逐渐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该院医院感染管理的重点人群为儿童和老年患者,重点科室为ICU和儿科,需重点关注下呼吸道感染和手术部位(器官/腔隙)感染,加强多重耐药菌防控管理措施落实。  相似文献   
9.
将交配成功的31只孕鼠根据妊娠日期分层后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壬基酚(NP)低、中、高剂量(25、50、100 mg/kg)染毒组;NP暴露时间为受孕第6天到出生后21 d哺乳期结束。Real Time 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mRNA和蛋白的表达,并分析上述变化与NP暴露之间的关系。高剂量组21 d、60 d海马GFAP mRNA表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1d、60 d仔鼠皮质部位GFAP mRNA表达与NP暴露剂量呈正相关(r=0.670、0.588,P0.05),免疫组化切片可见仔鼠皮质部位星形胶质细胞体肥大,细胞分支增多,染色较深,高剂量组GFAP阳性细胞数与NP暴露剂量呈正相关(r=0.624、0.713,P0.05);GFAP光密度与NP暴露剂量呈正相关(r=0.733、0.679,P0.05)。各暴露组21 d仔鼠海马GFAP阳性细胞数低于60 d(t=-5.525,P0.05)。提示NP孕期暴露影响子代大鼠脑组织GFAP的表达,且剂量越高,GFAP表达越低。  相似文献   
10.
胃底腺型胃癌是一种泌酸腺分化而来的胃肿瘤,目前国内相关病例十分少见。本文报道了北京大学国际医院收治的1例胃底腺型胃癌病例,并对其内镜、病理和治疗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