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探讨颅内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cerebral venous thrombosis,DCVT)的临床诊断与治疗策略。 方法 回顾性分析10年来影像学诊断为DCVT的5例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治疗及预后情况。 结果 DCVT最常累及Rosenthal基底静脉、大脑内静脉、Galen静脉和直窦,其临床表现不典型,常见有头痛、意识障碍、复视、偏瘫等,常见诱发因素有口服避孕药、产褥期、妊娠期等。丘脑水肿为DCVT患者最常见的影像学征象。肝素抗凝治疗简单有效,大脑深静脉可恢复再通,临床症状缓解。 结论 DCVT患者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早期诊断困难,特殊成像技术和特定影像学特征有助于其明确诊断,及时正确的抗凝治疗可获得良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颈动脉夹层(CAD)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2010年4月~2012年10月我科收治CAD患者6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6例,颈动脉夹层患者临床表现多样,颈部疼痛是其常见首发症状。本组患者通过多模式影像学检查而确诊,临床采用内科抗凝治疗1例、支架血管成形术+抗凝治疗4例、溶栓+支架血管成形术+抗凝治疗1例,均痊愈出院。结论:颈动脉夹层是青年脑梗死的常见病因,对出现颈部疼痛的患者要警惕颈动脉夹层。脑血管造影是诊断颈动脉夹层的金标准。对CAD的治疗应个体化,选择内科抗凝以及颈内动脉支架血管成形术,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利用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 weighted imaging, SWI)技术分析脑梗死患者大脑皮、髓质静脉的不对称征与脑梗死严重度和梗死灶解剖学特征的相关性,为临床急性脑梗死诊断、治疗提供影像参考。 方法 选取38例超急性期、62例急性期脑梗死患者,采用磁共振扫描,比较静脉不对称组与对称组的脑梗死严重度差异以及梗死灶解剖学特征差异。 结果 对于超急性期,静脉不对称组与对称组NIHSS评分分别为8(4~8.8)、5.5(3~8),两组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8)。对于急性期,静脉不对称组与对称组NIHSS评分分别为5(2~7)、1.5(1~2),两组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43)。大脑前循环和后循环动脉梗塞静脉不对称出现率分别为48(82.8%)、 12(28.6%),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01)。 结论 急性期脑梗死的静脉不对称征可反映卒中更高的严重度,而超急性期则不然。大脑前循环梗塞更趋向于形成静脉不对称征。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脑静脉及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累及的结构及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52例经临床及影像检查确诊为CVST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CVST累及的结构,分析其影像学特征。结果152例CVST中,最常受累的静脉结构为横窦(57.2%),其次为上矢状窦(51.9%)、乙状窦(48%)、颈内静脉(12.5%),超过50%的CVST累及多个静脉窦,皮质静脉及深静脉血栓少见;上矢状窦血栓以中段血栓最为常见。39.5%的患者存在脑实质损害,最为常见的是脑水肿或脑肿胀,其次是静脉性脑梗死、颅内出血等;CVST最为常见的CT影像学特征依次是高密度三角征、条带征,而高密度点征、火焰征少见;MRI的特征性表现为静脉血管腔血液流空效应消失;DSA表现为静脉窦腔狭窄、显影变淡或完全不显影,侧支静脉异常扩张。结论CVST主要累及横窦及上矢状窦中段,常同时阻塞多个静脉窦;常见的直接影像学特征有条带征、三角征及血管充盈缺损;间接影像征象有脑水肿、脑出血、静脉性脑梗死等。了解脑静脉及静脉窦的结构及CVST影像学特征对CVST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颈动脉夹层(CAD)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2010年4月~2012年10月我科收治CAD患者6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6例,颈动脉夹层患者临床表现多样,颈部疼痛是其常见首发症状。本组患者通过多模式影像学检查而确诊,临床采用内科抗凝治疗1例、支架血管成形术+抗凝治疗4例、溶栓+支架血管成形术+抗凝治疗1例,均痊愈出院。结论:颈动脉夹层是青年脑梗死的常见病因,对出现颈部疼痛的患者要警惕颈动脉夹层。脑血管造影是诊断颈动脉夹层的金标准。对CAD的治疗应个体化,选择内科抗凝以及颈内动脉支架血管成形术,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大脑内静脉及其属支的分布、引流及吻合规律,探讨超高场强磁敏感加权成像(SWI)技术的临床应用及优点。方法查阅近几年来国内外关于大脑内静脉、大脑深静脉以及超高场强SWI的文献,进行归纳总结。结果超高场强SWI的主要特点是高信噪比、短时间成像和高分辨率,可对直径50μm以上的微小静脉显影。结论超高场强SWI在脑肿瘤及其他脑部疾病的诊治方面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将为脑部疾病的早发现、早治疗提供更准确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儿童基底节生殖细胞瘤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方法 2006年11月至2017年1月本院收治的21例基底节生殖细胞瘤患儿,分析其临床特点、影像学和肿瘤标志物特征。 结果 基底节生殖细胞瘤常以男性为主,少年多发,以一侧肌力下降为主要临床症状,伴智力下降;CT显示基底节区占位并压迫脑室和同侧颞叶萎缩;MRI显示T1相呈点、片状等信号或囊变样不均匀混杂增强信号,T2相可见明确的占位征象及同侧颞叶萎缩,脑沟、池增宽;生化检查HCG升高;诊断性放疗可以明显缩小瘤体,结合放化疗可以达到完全治愈的目的。 结论 影像学显示无明显边界的基底节区占位并同侧颞叶萎缩,11岁左右的男性,一侧肌力下降伴智力下降,且HCG异常升高,可初步诊断为基底节生殖细胞瘤,予行诊断性放疗明确诊断,完成化疗和放疗,减少手术风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和分析抗凝治疗在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至今我院收治的120例下肢DVT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通过下肢静脉彩超检查确诊。对6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抗凝治疗为抗凝组与6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溶栓加抗凝治疗为溶栓组,进行对比性回顾分析。结果抗凝治疗有效率为90.0%(54/60),溶栓加抗凝治疗有效率为91.7%(55/60)。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跃0.05)。结论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采用抗凝治疗亦是有安全的、有效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主动脉夹层﹙aoriyic dissetionAD﹚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预后.方法 对52例AD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其临床特点、、辅助检查、影像学诊断、治疗方法及效果.结果 52例AD患者临床表现多样,胸背部疼痛或腹痛为首发症状.高血压是AD患者AD的主要原因.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符合率达100%.AD的治疗包括积极控制血压、外科手术、支架植入术.结论 对疑诊AD患者应尽快确诊并合理选泽治疗方法,是提高AD生存率和改善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MVT)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总结11例MVT的诊治经验,从病因、诊断和治疗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 11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初诊表现为急腹症,症状和体征不相符,9例误诊,2例术前确诊,全部行手术治疗,7例治愈,4例死亡。结论 本病临床少见,易误诊。B超检查对诊断有帮助,CT是较敏感的检查,对诊断有积极作用。应早期手术治疗,术中和术后抗凝治疗、防止复发,可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肝内门静脉-体静脉分流(intrahepatic portosystemic venous shunt,IPSVS)的MRI表现。 方法 回顾36例采用1.5T或3.0T MRI行上腹部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的IPSVS患者(PHVS 29例,PIVCS 7例)影像资料,分析其影像解剖学特点。 结果 IPSVS以Tanoue第1种类型的第1亚型(72.2%)和ParkⅡ型(58.3%)最常见。PHVS所在部位除肝Ⅰ段外其它段均存在,以Ⅲ、Ⅵ、Ⅷ段多见,分布在肝内、肝周及包膜下几率相仿,以1个病灶为主,2个及以上病灶少见,形态以结节状为主、动脉瘤状次之,迂曲状及混合形态少见,病灶长径多大于1.0 cm;PIVCS位于肝Ⅰ、Ⅵ、Ⅶ段,分布在肝内-肝周-肝外多见,肝内-肝周及包膜下次之,肝内少见,形态以混合形态的迂曲、结节状为主,病灶长径均大于1.0 cm。IPSVS于MRI平扫T1WI显示上下连续层面肝内的低信号与肝内血管相连,T2WI呈大部分流空的低信号和少许稍高信号,增强显示与病灶相交通的供血门静脉和引流的肝静脉、下腔静脉是其特征性的表现。 结论 MRI能较好地显示IPSVS的血管异常。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应用多层螺旋CT描述肺静脉的解剖变异并分型,为房颤射频消融术和心胸外科手术提供解剖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50例应用MSCT行冠状动脉CTA检查的患者,通过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成像(MIP)和容积重建(VR)观察肺静脉解剖结构,对其分型并统计出现频率。结果共同静脉出现率38.8%,副肺静脉出现率14.8%,均无性别差异。左心房-肺静脉连接方式可分4型:标准型最常见,有130例(52%);共干型83例(33.2%),是最常见的变异类型;副静脉型23例(9.2%);混合型14例(5.6%),最少见。两侧肺静脉引流模式的变异率为54%,右侧26.8%,左侧42%,均无性别差异。结论肺静脉具有较大变异性,MSCT可详细显示肺静脉,是研究其解剖结构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上矢状窦旁脑膜瘤(parasagittal meningioma,PSM)患者中镰状窦的发生率及其磁共振静脉成像(MR venography,MRV)影像学特点,为术中静脉保护提供依据。 方法 回顾性分析42例PSM患者的MRV特点,统计永存镰状窦和再通镰状窦的发生率及其分别与上矢状窦(superior sagittal sinus,SSS)狭窄程度之间的关系。 结果 42例患者中,永存镰状窦和再通镰状窦各有3例。再通镰状窦MRV表现为大小不一、片状、边界模糊的不均匀高信号带,范围大于永存镰状窦,但其信号强度较低。再通镰状窦的发生与SSS闭塞程度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其在SSS后1/3段重度闭塞脑膜瘤中的发生率为37.5%。 结论 镰状窦在PSM中并不少见,其MRV表现具有特征性。对于SSS后1/3段重度闭塞的脑膜瘤,术前应行MRV评估镰状窦,以减少静脉循环损伤。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上矢状窦旁脑膜瘤(parasagittal meningioma,PSM)患者中镰状窦的发生率及其磁共振静脉成像(MR venography,MRV)影像学特点,为术中静脉保护提供依据。 方法 回顾性分析42例PSM患者的MRV特点,统计永存镰状窦和再通镰状窦的发生率及其分别与上矢状窦(superior sagittal sinus,SSS)狭窄程度之间的关系。 结果 42例患者中,永存镰状窦和再通镰状窦各有3例。再通镰状窦MRV表现为大小不一、片状、边界模糊的不均匀高信号带,范围大于永存镰状窦,但其信号强度较低。再通镰状窦的发生与SSS闭塞程度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其在SSS后1/3段重度闭塞脑膜瘤中的发生率为37.5%。 结论 镰状窦在PSM中并不少见,其MRV表现具有特征性。对于SSS后1/3段重度闭塞的脑膜瘤,术前应行MRV评估镰状窦,以减少静脉循环损伤。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解剖定位颈内静脉和锁骨下静脉两种路径行中心静脉穿刺置管的成功率和并发症,为临床选择安全有效的穿刺路径提供参考。方法限期肝移植手术患者随机交叉研究,随机确定颈内静脉和锁骨下静脉穿刺的先后顺序。全身麻醉诱导后,由同一组麻醉医师依据解剖定位标志按确定的穿刺顺序完成颈内静脉穿刺置管、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记录成功置管前静脉穿刺次数、引导钢丝置入次数,置管时间;同时记录误入动脉、血肿形成、气胸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42例限期肝移植手术患者入选该研究。颈内静脉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的次数分别为(2.3±0.7)次,(2.9±1.4)次(n=42,P0.05),置管时间分别是(1.58±0.49)min,(2.24±1.01)min(n=42,P0.05)。1例患者行颈内静脉穿刺时误入颈动脉,并发血肿;1例患者行锁骨下静脉穿刺后出现血肿。结论解剖定位穿刺颈内静脉比锁骨下静脉更容易更快捷。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借助可视化3D影像认识肝脐裂静脉(Umbilical fissure vein,UFV)的解剖。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2018年12月期间60例有肝胆相关疾病患者的影像资料,在可视化3D影像下分析肝脐裂静脉的发生率、脐裂静脉的走形及汇入方式、脐裂静脉与Ⅳb段肝静脉的关系。 结果 55例病人发现了UFV静脉,发生率91.6%。UFV发自肝左静脉的有49例,发生率89.1%(49/55);发自肝中静脉的4例,发生率7.3%(4/55);发自肝中肝左共干的2例,发生率3.6%(3/55),17例发现肝Ⅳb段汇入UFV,发生率为30.9%(17/55)。 结论 可视化3D影像对于术前辨明UFV及其走行有很大的帮助,有助于避免手术中的副损伤。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借助可视化3D影像认识肝脐裂静脉(Umbilical fissure vein,UFV)的解剖。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2018年12月期间60例有肝胆相关疾病患者的影像资料,在可视化3D影像下分析肝脐裂静脉的发生率、脐裂静脉的走形及汇入方式、脐裂静脉与Ⅳb段肝静脉的关系。 结果 55例病人发现了UFV静脉,发生率91.6%。UFV发自肝左静脉的有49例,发生率89.1%(49/55);发自肝中静脉的4例,发生率7.3%(4/55);发自肝中肝左共干的2例,发生率3.6%(3/55),17例发现肝Ⅳb段汇入UFV,发生率为30.9%(17/55)。 结论 可视化3D影像对于术前辨明UFV及其走行有很大的帮助,有助于避免手术中的副损伤。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双下腔静脉(inferior vena cava,IVC)的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T,MSCT)表现及临床意义。 方法 收集经腹部MSCT多期增强扫描发现的18例双IVC患者,采用MPR、MIP和VR等血管成像技术显示IVC解剖,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合文献讨论双IVC影像学特征、胚胎学机制及临床意义。 结果 18例双IVC的MSCT表现为3种类型。Ⅰ型83.33%(15例)表现为左侧IVC上行至左肾静脉汇入,再以左肾静脉正常方式经主动脉前方右行,汇入正常的右侧IVC。Ⅱ型11.11%(2例)表现为右侧IVC上行达腰2椎体平面,经腹主动脉后方左行汇入左侧IVC,后者再上行延续为半奇静脉,然后经奇静脉和上腔静脉汇入右心房;右肾静脉主要汇入右侧肾上段IVC,但存在侧支与右侧肾下段IVC相连。Ⅲ型5.56%(1例)表现为右侧IVC全程行径正常,左侧IVC垂直上行接收左肾静脉汇入后,于主动脉后方向右上走行与奇静脉连接。 结论 双IVC有多种复杂的变异类型,对于腹膜后手术及下半身静脉血栓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