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8篇
综合类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解剖学图谱作为重要的辅助教学及医学学习工具,通过一幅幅图文并茂的图片向读者展示人体复杂的解剖学结构和形态学特点。纵观国内出版的各类解剖学图谱,大多以图片为主,基本甚少附文字注解,而国外的经典解剖图谱,尤其是目前全球公认的权威图谱Gray's解剖学图谱~([1])、Grant's解剖学图谱~([2])和Thieme解剖图谱系列~([3])都是图片与文字注解相结合,并越来越  相似文献   
2.
磁敏感加权成像(SWI)是利用不同组织间磁化率的差异产生图像对比。顺磁性的脱氧血红蛋白是静脉显影的内源性对比剂,故对于静脉血管有特殊敏感性,甚至可以检测到小于1个体素(200~300μm)的细微静脉结构。这一新技术的应用,将大大提高隐匿性大脑疾病的检出率。然而,疾病的诊断始终是建立在对正常解剖结构的认识之上的,我们通过  相似文献   
3.
目的运用磁敏感加权成像(SWI)技术对健康人群深髓静脉进行显影,从而获取深髓静脉的管径、长度、分布及回流途径的数据。方法对60名健康志愿者进行3.0T的磁共振检查。所得原始图像经Extended MR workspace 2.6.3.4图像工作站后处理后,获取相关数据。通过Photoshop CC 2015将T1WI与SWI重建图进行融合,分析静脉走形与周围脑组织的关系。结果深髓静脉在SWI重建图像上能清晰显影,其直径较为统一,范围在0.2~0.3mm。根据深髓静脉的分布,可以将深髓静脉划分为3个区:前区位于额叶深部白质;中区位于中央前后回、缘上回、角回深部白质;后区位于枕叶深部白质。深髓静脉在前区的数量为4~10支;在中区为8~19支;在后区为3~7支。深髓静脉在中区的长度最长。前区、中区和后区的深髓静脉分别回流到透明隔前静脉和尾状核前静脉、尾状核横静脉、侧脑室内侧静脉。结论 SWI技术可以清晰显示深髓静脉,这为构建脑髓质静脉网络提供了可能,同时也为异常的深髓静脉的划定标准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利用磁敏感加权成像(SWI)技术显影齿状核及其静脉,探讨齿状核门位置与静脉变异的关系。方法 筛选18~30周岁的健康青壮年51例(男24例,女27例)行3.0T SWI序列头部扫描,利用最小密度投影(mIP)技术对原始图像进行后处理,通过SWI序列的原始图像以及重建后图像,对齿状核门及周围静脉的解剖形态进行观察分析。结果 齿状核长(16.64±0.20)mm,宽(8.36±0.14)mm,两侧长宽均无差异;齿状核长轴夹角中位数为26.80°(四分位间距为34.58°)。齿状核静脉可分为外侧、内侧两组,由水平裂大静脉、核静脉、齿状核中央静脉及蚓静脉引流。齿状核外前部经核静脉引流至岩上窦;外中部由多条小静脉向外侧汇入水平裂大静脉;外后部由很多支极细小静脉引流,汇入蚓静脉或髓质静脉;内前部由蚓旁静脉、齿状核中央静脉共同引流,蚓旁静脉常于齿状核门周围汇入齿状核中央静脉,最终经蚓前静脉至直窦;内后部常汇入蚓静脉属支,蚓旁静脉可与之共同汇入蚓静脉。齿状核门75.49%位于内上象限,24.51%位于内下象限。结论 齿状核及其静脉在SWI图像中清晰可见,齿状核门的位置可能与蚓旁静脉汇入点相关。  相似文献   
5.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学习逐渐成为医学教育发展的新趋势。依托温州医科大学形态实验教学中心在数字化实验教学平台建设方面的成果,我们进行虚实结合的病理学多元化实验教学模式探索。将基于虚拟仿真软件、数字资源库等的线上自主学习与验证性实验、开放性实验等线下学习深度融合,开展病理学实验教学,有效解决传统实验教学存在的各种问题,探索一条新的实验教学改革之路。  相似文献   
6.
正1849年Pestalozzi在描述脑血管出血时第一次提到血管周围间隙;1851年德国病理学家Rudolf Virchow(1821~1902年)及1859年法国解剖学家Charles Philippe Robin(1821~1885年)等进一步证实血管周围间隙是正常解剖结构~([1])。因此,血管周围间隙又称V-R(Virchow-Robin)间隙。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高速发展,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被认为是影像学观察区域的新内容~([2-5]),足以凸显其在疾病诊断方面的重要地位。笔者在回顾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现对脑血管周围间隙的解剖、MRI表现、发生机制、危险因素及与其相关的疾病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丘纹静脉及其属支的可视化磁敏感加权成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利用3.0T磁共振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序列探索丘纹静脉及其属支的解剖形态,为丘纹静脉性脑血管疾病的诊治和神经外科微创手术提供依据。方法选取40名健康志愿者行3.0T磁共振系常规序列以及磁敏感加权成像序列头部扫描,利用最小密度投影(m Ips)技术对原始图像进行后处理,得到横断面、矢状面及冠状面3个断层的图像。将丘纹静脉分为Ⅰ型(静脉角)和Ⅱ型(假静脉角),同时将尾状核前静脉分为1型(支数为1)、2型(支数为2)以及A型(注入丘纹静脉)、B型(注入透明隔前静脉)、C型(注入两者夹角)。通过SWI序列的原始图像以及重建后图像,对丘纹静脉及其属支的解剖形态进行观察分析。结果丘纹静脉的引流区域包括尾状核、内囊、豆状核、外囊、屏状核、最外囊以及额顶叶脑髓质深部,但丘脑除外。丘纹静脉、尾状核前静脉、尾状核横静脉的显示率依次为92.5%、82.5%、58.75%。丘纹静脉Ⅰ型和Ⅱ型的显示率分别为79.7%、20.3%;并且右侧大脑Ⅰ型更多见(P0.05)。尾状核前静脉分型中以1支型(89.4%)和A型(69.7%)最常见。结论 SWI能清晰显示活体脑深部丘纹静脉及其细小属支的解剖形态。  相似文献   
8.
视交叉三维断层影像解剖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连续横、矢、冠状断层,探讨成人视交叉的位置、形态、毗邻结构及其变化规律,获取视交叉的三维径线和角度数据。方法 20例成人尸体头颅制成头部连续横、矢、冠状断层标本与40例活体成人头部磁共振横、矢、冠状断层扫描图像,探讨视交叉的位置、形态及其毗邻结构;测量视交叉的横径、前后径和上下径,视交叉前角、侧角和后角。 结果 视交叉横断层能同时显示视神经颅内段、视交叉和视束起始段;冠状断层视交叉呈“一”字型横位分隔第三脑室底的视隐窝和漏斗隐窝,其上方是大脑前动脉A1段,下方正中邻垂体柄和灰结节,两侧是颈内动脉C1或C2段;视交叉的横径 (TDT)为(13.54±3.12)mm,前后径 (APDT)为(7.91±1.29)mm,上下径 (SIDC)为(3.51±0.49)mm,视交叉前角(AA)为(69.7±9.1)°,左侧角(LLA)为(121.1±16.9)°,右侧角(RLA)为(122.3±15.2)°,后角(PA)为(73.3±10.2)°。断层数据和MRI数据经统计学分析,两者差异无显著性。 结论 连续横、矢、冠状断层和MRI是研究和辨认视交叉、毗邻结构的位置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文章以“5+3”一体化临床医学生作为病理形态学创新性实验教学改革对象,采用以学生为主和线上与线下混合式的教学方法,以疾病为导向,融入课程思政内容,结合医学形态学数字化教学平台、二维码技术和虚拟仿真实验技术,让学生自主设计并完成综合性实验和开放性实验,欲培养一批具有临床病理知识、实践动手能力、科研创新思维、人文医学素养的医学生,以期探索具有地方医科院校特色的“5+3”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