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目的:观察宁夏大蓟提取物的不同极性部位对5种革兰阴性菌体外抑菌活性作用。方法:大蓟水提取物、大蓟正丁醇提取物、大蓟乙酸乙酯提取物用试管二倍稀释法联合琼脂平板法,进行体外抑菌试验研究。结果:大蓟水提取物、大蓟乙酸乙酯提取物对5种革兰阴性菌最小抑菌浓度(MIC)均为﹥1.00 mg.mL-1;大蓟正丁醇提取物对5种革兰阴性菌有抑菌作用,对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杆菌MIC均为1.0mg.mL-1;对伤寒沙门菌、变形杆菌、福氏痢疾杆菌MIC均为0.5mg.mL-1。结论:大蓟正丁醇提取物对5种革兰阴性菌有抑菌作用,大蓟水提取物、大蓟乙酸乙酯提取物无抑菌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马甲子叶不同提取部位的抑菌作用,并筛选其有效部位。方法:系统溶剂法将马甲子叶提取为石油醚、三氯甲烷、乙酸乙酯、正丁醇和水5个部位后,用纸片法考察不同溶剂部位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大肠埃希菌、沙门氏菌的体外抑菌活性,采用琼脂平板涂布法测定有明显抑菌作用的有效部位的最小抑菌浓度(MIC)。结果:石油醚、三氯甲烷和水部位无抑菌效果。乙酸乙酯、正丁醇部位对受试病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菌效果,其中正丁醇部位抑菌活性达显著性差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大肠埃希菌、沙门氏菌的MIC值分别为0.714,0.714,0.357,0.357 g·L-1。乙酸乙酯部位对4种细菌均具有明显抑制效果。综合抑菌效果比较:正丁醇部位乙酸乙酯部位水部位。结论:正丁醇、乙酸乙酯部位是马甲子叶的有效抑菌部位,是寻找新抑菌活性成分的基础,为后期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白及对“超级细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抑菌作用及活性部位.方法:规范提取白及乙酸乙酯部位、正丁醇部位、萃取后水部位、醇提后水煎液部位等4个部位,采用琼脂平板二倍稀释法测定以上4个部位对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及MRSA共6株病原菌的MIC;用白及乙酸乙酯部位以两种给药方式对小鼠进行预防给药,测定白及对MRSA感染SPF小鼠的保护力.结果:乙酸乙酯部位和正丁醇部位对受试病原菌均具明显抑菌活性,4个部位中尤以乙酸乙醇部位的抑菌活性最强,其MIC为0.065 ~0.26 g·L-1;且白及乙酸乙酯部位对MRSA感染小鼠有很强的保护作用,其中尤以ip0.5 g·kg-1的保护达到100%.结论:白及对MSSA和MRSA有明显的抑菌作用,乙酸乙酯部位是其主要的活性部位.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构树叶提取物的抑菌活性。方法: 采用有机溶剂萃取、硅胶柱层析等方法从构树叶提取活性成分,观察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多杀性巴氏埃希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和鸭疫里默氏杆菌等病原菌的抑制作用、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结果: 水、70%乙醇和50%丙酮提取物对鸭疫里默氏杆菌外的病原菌均有较好的抑菌活性,水提取物对其他几种菌的MIC分别为6.75,25,6.75,12.5 g·L-1,有机溶剂分步萃取构树叶水提取物,抑菌成分主要存在于乙酸乙酯和正丁醇萃取物中;用硅胶柱层析从乙酸乙酯和正丁醇萃取物中均分离到3个具有抑菌活性的组分。结论: 构树叶中含有多种抑菌成分,其理化性质、抑菌活性和抑菌机制各不相同;进一步分离、鉴定上述抑菌成分并测定其化学结构可望为开发新型抗菌药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五倍子有效部位抗病原微生物活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五倍子抗细菌和抗白假丝酵母真菌的有效活性部位。方法:采用琼脂平板二倍稀释法测定了五倍子醇提物的石油醚、三氯甲烷、乙酸乙酯、正丁醇、乙醇和水6个有效部位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埃希菌等5个种属细菌和白假丝酵母真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分析不同活性部位对受试菌株抑菌活性的强弱。结果:五倍子石油醚、三氯甲烷和乙醇有效部位均无抗细菌和真菌活性,水部位仅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一定抗菌活性,MIC为733.69 g·L-1,正丁醇部位仅对5种细菌有较强的抗菌活性,MIC为2.06~32.96 g·L-1,而乙酸乙酯部位对受试细菌和白假丝酵母真菌均有强的抗菌活性,MIC分别为2.88~23.07 g·L-1和0.36~27.28 g·L-1。统计分析表明,乙酸乙酯和正丁醇部位对革兰阳性菌的抑菌活性强于对革兰阴性菌的抑菌活性(P<0.01,P<0.05),两者对同种属细菌的抑菌活性强弱相当,对耐药株和敏感株具有相似的抗菌活性。虽五倍子乙酸乙酯部位对白假丝酵母真菌临床分离株的MIC(95.15±96.34)mg·L-1明显高于克霉唑(8.00±8.92)mg·L-1(P<0.01),但克霉唑对临床分离株的耐药率为14.29%(2/14),而乙酸乙酯部位对所有临床分离株均有相似的抗菌活性(MIC为0.36~0.72 g·L-1)。结论:五倍子抗细菌和真菌的活性部位为乙酸乙酯部位。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禹州漏芦不同提取部位对小鼠耳肿胀的抗炎及其抑菌作用,进而对有效部位进行筛选。方法:对禹州漏芦进行乙醇回流提取,所得浸膏依次用石油醚,三氯甲烷,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得各部位浸膏,将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阿司匹林组(0.11 g·kg-1)和不同溶剂萃取部位高、低剂量组,采用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模型,考察禹州漏芦不同溶剂萃取部位的抗炎作用;采用试管二倍稀释法,用划线法确定最低抑菌浓度(MIC),考察不同部位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氏菌,枯草芽孢杆菌,伤寒沙门氏菌,铜绿假单胞菌的抑菌作用。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禹州漏芦三氯甲烷萃取部位的高、低剂量组对小鼠耳廓肿胀的抑制率均高于60%(P0.01),其他部位的抑制率较低;乙酸乙酯萃取部位和正丁醇萃取部位对5种菌种均有抑制作用,乙酸乙酯萃取部位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枯草芽孢杆菌的MIC最低,正丁醇萃取部位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的MIC最低,均为312.5 g·L-1。结论:禹州漏芦抗炎的有效部位是三氯甲烷萃取部位,抑菌的有效部位是乙酸乙酯萃取部位和正丁醇萃取部位,为禹州漏芦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海金沙不同溶剂提取物的抑菌活性。方法:乙醇加热回流得到粗提物,并用不同极性溶剂萃取,分别用纸片法测试抑菌活性;对粗提物分别给予强酸、强碱、高温、紫外线处理,考察其稳定性。结果:海金沙的粗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痢疾杆菌、大肠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0.80、.8、1.0 g/mL;乙醚和乙酸乙酯的萃取物具有最强的抑菌效果;强酸、高温、紫外线对其抑菌活性无影响;提取物对食物防腐具有一定作用。结论:海金沙具有良好的抑菌作用;抑菌活性物质主要分布于具有一定极性的乙醚和乙酸乙酯中,正丁醇:石油醚萃取对抑菌活性的贡献不大,但可作为纯化抑菌活性成分的方法;提取物对酸、高温、紫外线均有较好的稳定性,但在强碱条件下失去抑菌活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寻找新的抑菌类化合物及开展昆虫天然产物化学的研究,通过药理实验找出昆虫的有效抑菌活性部位。方法:采用溶剂两段提取法提取昆虫虫体,用二氯甲烷溶剂浸渍2次,再用70%甲醇浸渍2次获得昆虫提取物。并采用了药敏试验法给药物定性和浓度梯度稀释法测出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值。结果:在11种昆虫中,只有蝉蜕和蝼蛄2种昆虫的昆虫提取物(分别为蝉蜕正丁醇部、蝼蛄乙酸乙酯、蝉蜕乙酸乙酯和蝉蜕水部位),对金黄色葡菌球菌和结核杆菌有较明显的抑菌活性,其中蝉蜕乙酸乙酯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作用极强。结论:该研究将为抗生素新药先导化合物的发现和拓展昆虫化学研究方向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白及块茎和须根的抑菌作用,并从中筛选出抑菌的有效部位.方法:采用滤纸片法和光电比浊法比较白及块茎和须根水提物及醇提物的抗菌活性,并进一步采用系统溶剂萃取法对其活性部位进行定位;最后,通过HPLC比较白及块茎和须根提取物的化学成分的差异.结果:白及块茎和须根的水提物基本无抑菌效果,而醇提物对多种细菌具有抑制活性,其中须根优于块茎;氯仿层、乙酸乙酯层和正丁醇层为其抑菌活性部位,其中须根乙酸乙酯层对枯草的抑制效果最好,在1 g·L-1的浓度下抑制率可达50.39% ±3.53%.HPLC结果表明,须根和块茎化学成分基本一致,但单位含量前者显著高于后者.结论:白及须根和块茎抑菌活性成分主要位于脂溶性的醇提物中,两者化学成分相似,但须根中物质含量及抑菌效果相比较均优于块茎,具有一定开发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彭芙  万峰  熊亮  彭成  陈放 《时珍国医国药》2013,24(5):1061-1063
目的 探讨白及的抑菌作用及其活性部位.方法 规范提取白及乙酸乙酯部位、正丁醇部位、萃取后水部位、醇提后水煎液部位4个部位,采用琼脂平板二倍稀释法测定以上4个部位对10个不同种属24株病原菌的MIC.结果 乙酸乙酯部位和正丁醇部位对受试病原菌均具有广谱抑菌活性,4个部位中尤以乙酸乙酯部位的抑菌活性最强;乙酸乙酯部位对革兰阳性菌明显较对革兰阴性菌的抑菌活性强,对革兰阳性菌的MIC为0.065 ~1.042 mg/ml,对革兰阴性菌的MIC为2.083 ~8.333mg/ml.结论 白及具有确切的体外广谱抑菌活性,乙酸乙酯部位是其主要的活性部位.  相似文献   

11.
分别用石油醚、氯仿和乙酸乙酯萃取经甲醇浸泡后得到的柑橘皮粗提物,然后用打孔法和最低抑菌浓度法(MIC),判断3种提取物对人类常见的3种致病菌的抑菌性。结果表明:石油醚层提取物没有明显的抑菌效果,氯仿层和乙酸乙酯出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绿脓杆菌的抑菌作用很强,其抑菌圈直径均大于15mm,属于高敏感,其MIC分别都为3.13mg/ml和6.25mg/ml;只有乙酸乙酯层提取物对大肠杆菌有抑制作用,其抑菌圈为16mm,MIC为25mg/ml。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鬼灯檠的体外抑菌作用和急性毒性.方法:用杯碟法研究鬼灯檠不同溶剂提取物的体外抑菌作用;采用常规的急性毒性实验方法,对鬼灯檠的丙酮提取物和乙酸乙酯提取物的急性毒性进行评价.结果:鬼灯檠对实验所用的细胞均有作用,其中丙酮提取物和乙酸乙酯提取物的抑菌效果最显著,其LD50分别为:(7.200±1.841)g·kg-1;(9.215±2.574)g·kg-1.结论:鬼灯檠有明显的体外抑菌作用,且毒性小.  相似文献   

13.
目的:以新鲜蘘荷Zingiber mioga花蕾为原料,探讨蘘荷花蕾不同提取部位的抗氧化作用,并筛选其有效抑菌部位。方法:蘘荷花蕾用甲醇提取浓缩,依次萃取得到石油醚、二氯甲烷、乙酸乙酯、正丁醇和水等5个萃取部位后,采用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自由基清除模型评价不同萃取部位抗氧化能力,用打孔扩散法考察萃取部位对大肠埃希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的体外抑菌活性。结果:加热回流法提取蘘荷花蕾,提取率为3.1%,其中乙酸乙酯部位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最高,半数抑制率(IC50)达到(26.22±1.12)mg·L-1,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抑菌圈达到(10±1)mm,石油醚部位抑菌活性最高,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最低,达到25.0 mg·L-1。结论:蘘荷花蕾各部位均有一定的抗氧化能力,综合抑菌效果比较石油醚部位二氯甲烷部位乙酸乙酯部位甲醇提取物,为蘘荷花蕾抗氧化产品、抑菌剂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9种蓼科植物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采用纸片扩散法和多孔板法研究9种蓼科植物的不同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A)、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β-内酰胺酶阳性的金黄色葡萄球菌(ESBLs-SA)的抑制活性.结果:四季红甲醇提取物和四季红乙酸乙酯提取物质量浓度在50 g·L-1对SA,MRSA和ESBLs-SA的抑菌圈直径较大,其中四季红乙酸乙酯提取物对3种菌均有抑制作用,MIC全部为0.062 5 g·L-1;多孔板法中,辣蓼乙酸乙酯提取物(IC50 0.45 g·L-1)活性最好.结论:实验证明蓼科植物提取物对SA,MRSA,ESBLs-SA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尤其是四季红和辣蓼的抗菌活性较显著.  相似文献   

15.
飞龙掌血乙醇提取物对白色念珠菌抑菌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飞龙掌血乙醇提取物体外抑制白色念珠菌生长作用,为进一步开发根管消毒新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微量肉汤稀释法确定飞龙掌血乙醇提取物体外抑制白色念珠菌生长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及最小杀菌浓度(MBC);常规扫描电镜制样,观察细菌细胞形态的变化;采用RT-PCR技术获得互补DNA,PCR技术扩增白色念珠菌毒力因子SNF2和PDE2基因片段,产物进行电泳分析.结果:飞龙掌血乙醇提取物对白色念珠菌的最小抑菌浓度为7.5 g·L-1,最小杀菌浓度为15.0 g·L-1;扫描电镜观察药物作用后菌体呈现不规则形态,表面有明显的凹陷、裂痕;随着药物浓度增加,毒力因子SNF2和PDE2的表达量呈明显下降趋势.结论:飞龙掌血乙醇提取物对白色念珠菌有较好的抑菌活性;推断该药物是通过抑制或干扰毒力因子SNF2和PDE2转录过程的表达,从而抑制致病性菌丝形态的形成及破坏细菌细胞壁的完整性,达到抑菌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筛选黑面神枝叶水提物的抑菌有效部位。方法:运用系统溶剂萃取法将黑面神枝叶水提物分为氯仿、乙酸乙酯、水饱和的正丁醇及剩余水层部位,采用试管二倍稀释法分别进行4个不同极性部位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及铜绿假单胞菌的体外抑菌实验研究,用以筛选抑菌作用的有效部位,并测定对敏感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结果:乙酸乙酯部位对3种菌种的抑菌作用最强,其MIC均为62.5 mg/m L,MBC均为250 mg/m L;其次为水饱和的正丁醇部位和剩余水层部位,其对试验菌种的MIC分别为125 mg/m L和62.5 mg/m L,正丁醇部位的MBC分别为500 mg/m L、500 mg/m L、250 mg/m L;氯仿部位对试验菌种均无抑菌作用。结论:黑面神枝叶水提物抑菌有效成分主要集中于乙酸乙酯部位和正丁醇部位。  相似文献   

17.
阳荷提取物体外抗菌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研究姜科姜属植物阳荷根茎乙醇提取物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运用乙醇渗漉法提取得到阳荷总提取物,依次用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得到不同极性部位;用滤纸片法对乙醇提取物及各萃取物进行体外抗菌活性测定,有抑菌作用的萃取物进一步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其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结果:阳荷根茎乙醇提取物、石油醚和氯仿萃取物具有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等3种革兰阳性菌和大肠埃希菌等3种革兰阴性菌生长繁殖的活性,MIC值在312.5 ~1250 mg·L-1.总提取物对地衣芽孢杆菌、无乳链球菌和大肠埃希菌的MBC均为1250 mg· L-;石油醚和氯仿萃取物对6种测试菌株均有杀灭作用,MBC值在625~1250 mg·L-1.结论:阳荷根茎乙醇提取物及石油醚和氯仿萃取物能显著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地衣芽孢杆菌、无乳链球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的生长繁殖,具有明显的灭活作用.  相似文献   

18.
大黄等5味中药及单体成分对临床多重耐药菌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研究大黄、丁香、蒲公英、姜黄、金银花5味中药及大黄素、芦荟大黄素、丁香酚、咖啡酸、绿原酸和姜黄素对临床多重耐药菌的抑制作用。方法:用微量稀释法测定各药物的最小抑菌浓度(MIC)。记录细菌连续24 h的吸光度A595,绘制生长曲线,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分析细菌可溶性蛋白质。结果:大黄的抑菌效果显著,MIC在6.25~12.50g·L-1;丁香的抑菌谱最广,对所有实验菌株均有抑菌作用,MIC在3.13~25.00 g·L-1,蒲公英、金银花和姜黄在本实验中未见抑菌活性;6种单体药物在实验中对铜绿假单胞菌均没有抑菌效果;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和丁香酚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效果优于其他临床耐药菌株;大黄素的抑菌效果显著,MIC在1.95~15.63 mg·L-1;芦荟大黄素的抑菌效果稍弱,MIC在2.34~75.00 mg·L-1;丁香酚是唯一对鲍曼不动杆菌有抑菌活性的单体化合物,MIC在5.32~10.64 mg·L-1;姜黄素、咖啡酸、绿原酸在实验中未显示抑菌活性。大黄素作用下,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及可溶性蛋白表达发生明显改变。结论:大黄和丁香以及大黄素和芦荟大黄素、丁香酚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多种临床多重耐药菌具有显著的抑制效果。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和丁香酚分别是大黄和丁香发挥抑菌作用的主要成分,其具体作用机制有待于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9.
应用纸片法对延胡索提取物的抑菌作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乙醇提取抑菌效果优于水提取,以正丁醇作萃取液抑菌效果最明显;薄层层析结果表明有抑菌活性的物质Rf值为0.80。所得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抑制效果最好,最低抑菌浓度为2mg/mL,大肠杆菌次之,绿脓杆菌最弱。  相似文献   

20.
番石榴叶总黄酮提取工艺及其抑菌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优化番石榴叶总黄酮提取工艺,并筛选抑菌活性部位。方法:乙醇回流提取番石榴叶黄酮,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黄酮含量,正交试验优化提取工艺;采用纸片扩散法对番石榴叶醇提物分别经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的部位进行抑菌实验。结果:最佳工艺:80%乙醇,料液比=1∶25(g∶m L),提取3次,每次1 h,总黄酮提取率为46.71 mg·g-1。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抑菌活性大小为:乙酸乙酯萃取部位正丁醇萃取部位萃余相60%乙醇总提物;对枯草芽孢杆菌抑菌活性大小为:正丁醇萃取部位乙酸乙酯萃取部位萃余相60%乙醇总提物。结论:番石榴叶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均可产生抑菌效果。乙酸乙酯和正丁醇萃取部位抑菌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