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1 毫秒
1.
乙型肝炎病毒慢性感染的临床免疫学检测和研究的重要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免疫系统在HBV慢性感染的病程和转归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体内免疫功能异常,主要表现为抗HBV的特异性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树突状细胞(DC)、CD4辅助性T细胞(Th)、CD4细胞毒性T细胞(CTL)功能损伤,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数量增加以及PD-L1/PD-1抑制途径异常活跃等方面。同时,临床免疫学检测和研究对于CHB病程各阶段的免疫状态的判断,指导抗病毒治疗和评价疗效以及建立新的免疫治疗策略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虫草多糖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来源的树突细胞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能否通过免疫途径清除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恶性克隆,已引起许多学者重视。树突细胞(DC)作为体内功能最强的抗原呈递细胞(APC),在体内外均能够刺激辅助性T细胞及细胞毒性T细胞显著增殖,在白血病的免疫治疗中发挥关键作用,我们已经在前期的研究中成功地诱导了CML来源的DC,但是其功能较弱,限制了其应用。我们将虫草多糖与DC结合起来,试图从DC的角度阐明虫草抗白血病的机制,探讨白血病治疗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3.
树突状细胞(DC)在肿病免疫中的作用,越来越引起重视,尤其是骨髓来源的DC,在肿瘤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人们对携带肿瘤抗原的DC更加注意,认为将会成为一种新型的肿瘤疫苗。研究DC与肿瘤免疫,主要通过①DC表面MHC分子与肿瘤抗原肽的结合,②DC细胞中导入肿瘤相关抗原基因,③DC细胞与肿瘤细胞的融合。通过上述DC体外与肿瘤抗原的结合,再回输体内,动物实验证实可治疗已建立的肿瘤模型,并可激活肿瘤病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的特异性杀伤瘤细胞能力。  相似文献   

4.
佟立新  刘树贤  段卫  刘静  解从君  李保欣 《临床荟萃》2007,22(11):795-796,F0003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后,慢性化的形成与宿主的免疫应答缺陷,尤其是细胞免疫功能低下,不能产生有效的细胞毒性T细胞(CTL)反应,导致了HBV的持续感染。树突细胞(DC)是功能最强的抗原提呈细胞和免疫反应的启动者,诸多研究表明,采用特异性自体DC疫苗回输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可以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本研究在寻找体外培养扩增DC最佳条件的同时,对宿主自身的影响因素作了观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DC与CIK共培养对肝癌细胞杀伤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研究的目的是观察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与同源树突状细胞(DC)共培养后DC-CIK细胞的增殖活性、表型的变化,及其对肝癌细胞细胞毒作用的影响.采集健康供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MNC),置于37℃,5%CO2培养箱培养2小时,收集非贴壁细胞用于诱导培养CIK细胞,贴壁细胞诱导分化出成熟DC,将成熟DC和CIK细胞按1:5的比例混合培养3天,用MTT法检测DC-CIK共培养细胞杀伤SMMC-7721肝癌细胞株的活性.结果显示:DC与CIK细胞共培养后,DC-CIK细胞群的增殖活性和杀伤活性较单纯的CIK细胞更高.结论:DC与CIK共培养细胞是一种增殖活性和细胞毒活性均高于CIK细胞的免疫活性细胞.  相似文献   

6.
张艳林  薛刚 《华西医学》2007,22(1):18-19
目的:探讨肿瘤细胞裂解物致敏的树突状细胞(DC)作为佐剂对肝癌HepG2细胞系的杀伤作用。方法:反复冻融法裂解培养的肝癌HepG2细胞提取细胞抗原,然后致敏Dc,观察后者对自身T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以及T细胞对HepG2细胞的杀伤作用。结果:肝癌HepG2细胞裂解物致敏的DC能显著促进T细胞的增殖。后者对细胞有明显的杀伤效应。结论:肿瘤细胞裂解物提取方法简单,其作为细胞抗原致敏DC制备的肿瘤疫苗能保证抗肿瘤免疫反应的全面性和有效性,并降低可能出现的肿瘤免疫耐受,将有很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是体内功能最强的专职抗原递呈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APC),在抗肿瘤免疫应答中起关键作用。近年研究表明,肿瘤可使DC功能失常、凋亡及免疫反应中的信号转导分子缺失,目前以DC为基础的抗消化系统肿瘤免疫治疗作为传统治疗的重要辅助手段发展迅速。本文就DC的生物学特性,与消化系统肿瘤的关系以及在抗肿瘤免疫治疗中的进展作一简要综述,为临床进一步研究提供佐证。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探讨负载骨髓瘤U266细胞裂解物的树突状细胞(DC)瘤苗活化的T细胞对U266细胞的体外杀伤作用。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然后分别用含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重组人白细胞介素-4(IL-4)的AIM-V无血清培养液和含胎牛血清的RPMI1640培养液体外诱导培养DC,用MTT法检测负载U266细胞全抗原的DC活化的T细胞对U266细胞的杀伤作用。结果表明:健康人外周血来源的单个核细胞用无血清培养液和含血清培养液诱导培养均可得到足够数量的DC,这两种培养液培养的DC在表型上无明显差异。分别用负载U266细胞全抗原的DC+IL-2、成熟DC+IL-2和单独应用IL-2刺激后的T细胞与U266细胞共培养,其对U266细胞的杀伤作用逐渐减弱,负载U266细胞全抗原的DC+IL-2刺激后的T细胞较成熟DC+IL-2刺激后的T细胞对U266细胞的杀伤作用明显,且T细胞对U266细胞的杀伤率随效靶比的增加而升高。结论:用GM-CSF、IL-4诱导培养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可以得到不成熟的DC,体外负载U266细胞全抗原的DC可以刺激自体T细胞增殖并能杀伤U266细胞。  相似文献   

9.
树突状细胞治疗恶性肿瘤临床试验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种全新的生物治疗手段,树突状细胞(DC)已广泛应用于多种疫苗治疗的临床实践之中。到目前为止,美国、日本及欧洲各国都已开展了DC治疗的临床试验。与之相反,我国在DC的临床应用方面存在很大的差距。本文对近来国际上DC疫苗临床试验的总体情况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和分析,以期为我国DC疫苗临床试验的开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0.
白血病来源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与正常的树突状细胞相比,其表面分子表达相似,但是抗原呈递功能相对较弱。接种于人体后尚不能产生足够的免疫反应,因此如何让DC具有其应有的成熟功能而让其更好的在临床治疗中发挥作用,是临床治疗前首要解决的问题。这也是目前免疫治疗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就白血病树突状细胞新近研究的体外培养方法,影响因素以及存在的问题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自然杀伤(NK)细胞在控制病毒感染中起着重要作用,随着其表面受体的研究所取得的重大进展,NK细胞已成为病毒感染免疫研究的热点。NK细胞在肝脏内含量丰富,不仅本身可以抑制HBV复制,还可以激活肝内其它免疫细胞发挥抗病毒作用。肝内NK细胞获取困难,而通过对HBV感染的动物模型,以及其它病毒与NK细胞相互作用的研究,为研究HBV感染免疫机制提供了很多新思路。对NK细胞在HBV感染中作用机制的研究可能会为慢性乙肝的治疗带来新的希望。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探讨转染survivin(SVV)基因的树突状细胞(DC)体外诱导特异性抗淋巴瘤的免疫效应。对人外周血DC进行诱导培养,以Ad-SVV转染DC,用Westernblot鉴定Survivin的表达,用乳酸脱氢酶(LDH)释放法检测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反应,用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测定DC刺激同种异体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以ELISA法检测上清中的细胞因子IL-12含量。结果表明:在MLR中,刺激应答比(S/R)为1∶5、1∶10、1∶50和1∶100时,转染Ad-SVV的DC有较强刺激同种异体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转染Ad-SVV的DC组所诱发的CTL活性明显高于对照DC组;转染病毒后第2天,转染Ad-SVV的DC组的IL-12分泌水平高于对照DC组。结论:含存活蛋白基因的DC能够在体外诱导特异性CTL效应,对CA46细胞有明显的杀伤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乙型肝炎病毒(HBV)转基因小鼠(Tg鼠)树突状细胞(DC)抗原提呈功能,T淋巴细胞(TC)免疫活化状态和肝细胞(HC)的应答能力,探讨慢性HBV感染免疫耐受形成的机理。方法:用流式细胞术,氚-胸腺嘧啶苷核(^H-TdR)掺入法,ELISA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别测Tg鼠脾DC,TC和HC表面分子,HBsAg刺激淋巴细胞增殖反应以及TC产生的细胞因子含量。结果:Tg鼠DC表面HBC-Ⅱ类分子和CD80表达低下,DC诱导脾淋巴细胞对HBsAg刺激的增殖反应减弱,TC分泌的mIFN-γ,mIL-2,mIL-6,mIL-10均显减小,HC膜HBC-1类分子表达量也降低。结论:Tg鼠DC的HBV抗原提呈功能低下,TC免疫活化受到抑制,HC的应答能力减弱,其中DC功能低下起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构建人糖皮质激素诱导的肿瘤坏死因子受体配体(GITRL)联合白介素-21(IL-21)基因真核表达载体,为探讨目的基因对慢性髓系白血病(CML)来源树突状细胞(DC)的影响.应用脂质体介导法将重组真核表达载体转染至纯化的DC,而此纯化的DC来源于经伊马替尼治疗有效或无效的慢性期CML患者或健康志愿者.应用ELISA法检测转染后DC细胞因子的浓度变化.将转染后的DC与纯化的自体NK混合培养使之成为DC-CIK.以DC-CIK细胞为效应细胞,应用乳酸脱氢酶释放法观察其对靶细胞的杀伤率.结果表明:所获目的基因经测序 与GenBank比对序列一致,PCR及限制性核酸内切酶检测显示,真核表达载体质粒经限制性酶切鉴定片段大小正确,并均可转染至伊马替尼治疗有效、无效的慢性期CML患者及健康志愿者来源的DC细胞.成功转染相应载体后的DC分别表现出IL-2和IFN-γ分泌量增加;细胞毒活性试验表明,转染后的DC可增加自体NK细胞对K562细胞的杀伤活性.结论:DC能够通过转染IL-21和GITRL基因的方式获得自我活化、上调自身细胞因子分泌的能力,为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无效的CML患者的免疫治疗奠定了理论依据和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观察短波辐射对HBV转基因小鼠树突状细胞(DC)分泌白介素-12(IL-12)及T淋巴细胞分泌IL-10、IFN-1的影响,从而探讨短波辐射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可能相关机制。方法 选取HBV转基因小鼠20只,将其随机分为短波组和空白对照组,另取10只健康小鼠作为正常对照组,其中短波组小鼠给予短波辐射。各组小鼠分别于实验进行10d后取其脾脏分离树突状细胞,经流式细胞仪检测DC表型,采用ELISA方法检测DC分泌IL-12以及在刺激混合淋巴细胞反应中T淋巴细胞分泌IL-10、IFN-1的含量变化情况。结果 短波组DC分泌IL-12水平较空白对照组显著增高(P〈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混合淋巴细胞反应中,短波辐射能显著抑制T淋巴细胞分泌IL-10(P〈0.01),并同时提高IFN-1水平(P〈0.01)。结论 短波辐射能显著上调HBV转基因小鼠DC功能,对HBV所致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治疗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树突细胞(DC)是目前认为最有效的抗原提呈细胞,它是最早县直接调节免疫反应的细胞。多发性骨髓瘤(MM)分泌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M-蛋白)具有独特型抗原决定簇,可作为肿瘤相关抗原(TAA),在DC的介导下,可激活体内独特型特异的MHC-Ⅰ类限制性Ⅰ型T细胞反应。以DC为基础的免疫治疗策略应用与MM,特别是干细胞移植后微小残瘤病变(MRD)的治疗,取得了较好结果。  相似文献   

17.
人脐血清代替胎牛血清培养树突状细胞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探讨血清(umbilica cord serum,UCS)取代胎牛血清(fetal calf serum,FCS)对体体培养体系中树突状细胞分化和功能的影响,用脐血清代替FCS培养树突状细胞。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型和MTT法检测混合淋巴细胞反应的能力。结果表明,脐血清培养的DC(UCS-DC)表面CD83,CD86和HLA-DR的表达率明显高于FCS组DC;而CD1a表达率低于FCS-DC;对混合淋巴细胞反应的刺激能力UCS-DC与FCS-DC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强,但UCS-DC与FCS-DC间无明显差别,结论:脐血清代替FCS可以产生完全不含异种蛋白,表型比含FCS体系培养的DC更成熟,具有较强的刺激同种异体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的DC。  相似文献   

18.
树突状细胞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作为体内功能最强的抗原呈递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s,APC),其强大的抗肿瘤效应以及由DC疫苗引领的肿瘤免疫治疗已经得到广泛认可。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DC是一个异质性极大的细胞群体,不同DC亚群的生物学特点存在较大差异。另外,DC疫苗的临床应用也证实除了按照人们的意愿发挥保护性免疫功能外,DC疫苗还可引发自身免疫耐受以及超敏反应等副作用。因此,我们有必要对DC亚群的生物学特点进行深入研究,这对DC疫苗的优化以及合理临床应用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综述了DC亚群的起源、分化及其免疫功能和临床应用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随着对树突细胞(DC)在肿瘤抗原呈递和肿瘤免疫中重要作用的揭示,开拓了肿瘤免疫治疗的又一新领域,特别是最近DC瘤苗在多种抗肿瘤的试验中取得较好的效果,显示了DC瘤苗在肿瘤防治的应用前景。我们通过携带survivin(SVV)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载体感染DC,探讨腺病毒介导的SVV抗原基因修饰的DC诱导产生的特异性抗白血病免疫效应,为以DC为基础肿瘤免疫治疗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以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作为载体,将由脑胶质瘤细胞提取的热休克蛋白.肿瘤肽复合物(heat shock protein-tumor peptidecomplex,HSP-PC)负载到DC上所制备的肿瘤疫苗对脑胶质瘤细胞U251的杀伤作用。方法用脐带血在体外培养诱导DC,用脑胶质瘤患者术后标本提取肿瘤混合抗原并与DC共同培养,检测其对U251细胞的杀伤活性。结果经抗原负载后的DC对U251细胞的杀伤能力明显高于单纯DC对肿瘤细胞的杀伤能力。结论用肿瘤抗原负载的DC经体外实验证实具有明显的抗肿瘤效应,为临床肿瘤免疫治疗的开展提供了有效的数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