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洗必泰涂料对正畸儿童口腔中致龋菌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和探讨洗必泰涂料对正畸儿童牙面菌斑中细菌总数和变形链球菌数的影响,以及唾液pH值的 改变。方法 选择40例正畸儿童,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涂布40%洗必泰涂料,对照组不做处理。分别于戴用矫 治器前及戴入后1月采集上颌牙唇颊面菌斑,测定菌斑中细菌总数及变形链球菌数,同时测定唾液pH值。结果  对照组戴用后1月,细菌总数及变形链球菌数较戴用前明显增加(P<0.01),唾液pH值较戴用前降低(P<0.01)。 试验组与对照组戴用后1月相比,试验组细菌总数及变形链球菌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唾液pH值高于对 照组(P<0.01)。结论 戴用固定矫治器后,牙面菌斑内细菌总数及变形链球菌数较戴用前增加,唾液pH值较戴 用前降低,应用洗必泰涂料可明显抑制正畸儿童口腔内变形链球菌数,减少龋坏发生。  相似文献   

2.
口腔正畸矫正弓丝固定方法的研究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正畸矫正弓丝两种不同固定方法对托槽周围致龋菌的影响,并比较两种固定方法的临床工作效率。方法随机选择使用固定矫治器的44名患者,采用随机法在牙列一侧使用结扎丝固定弓丝,另一侧使用结扎圈固定弓丝,比较两者的椅旁操作时间。并对患者托槽周围的菌斑进行细菌厌氧培养,研究使用两种弓丝固定方法3个月后牙面变形链球菌附着情况的变化。结果用结扎丝的拆、扎上下半口弓丝的总时间平均为170.89 s,用结扎圈的拆、扎上下半口弓丝的总时间平均为121.46 s。经统计学分析,两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01)。固定矫治器粘结后托槽周围牙面菌斑变形链球菌数量和在总菌中的百分比有显著增高,但使用结扎丝固定弓丝与使用结扎圈固定弓丝的牙面菌斑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固定矫治器粘结后患者龋易感性增强。弓丝固定材料的选择并不会对相应牙面菌斑的致龋性产生直接的影响。用结扎圈进行弓丝结扎固定能够节省椅旁操作时间,提高工作效率。但结扎圈的使用不能完全替代结扎丝。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个体化口腔卫生强化教育与常规口腔卫生宣教对青少年固定矫治患者口腔卫生的影响。方法选择66例固定矫治的青少年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于戴用矫治器后即用菌斑显示液显示牙面菌斑并针对个体的口腔卫生情况进行多次强化教育,对照组则在戴用矫治器前进行常规口腔卫生宣教。试验组及对照组均在戴用矫治器后的第1、4、8wk时进行菌斑指数的检测。结果8wk试验组菌斑指数(1.04±0.34)显著低于对照组(1.51±0.46)(P〈0.01),试验组口腔卫生状况好于对照组。结论对固定矫治的患者进行个体化强化教育的方式进行口腔卫生指导,可有效地控制菌斑,利于良好的口腔卫生行为的建立和保持。  相似文献   

4.
选择我院口腔正畸门诊采用固定直丝弓矫治技术治疗患者26例,采用随机方法将所需观察的牙齿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在正畸托槽粘结后于试验组的上颌牙托槽周围牙面涂布氟化钠,对照组不涂。于戴矫治器后1、3、6、9个月时,记录每例患者矫治不同时段各牙面不同区域的釉质脱矿指数(EDI)。结果显示,对照组出现脱矿区域明显多于试验组(P<0.01),涂氟化钠1个月后试验组未见Ⅲ度脱矿釉质脱矿。涂氟化钠1、3、6、9个月后试验组EDI分别为0.20、0.24、0.21、0.16,对照组分别为0.37、0.44、0.44、0.34,试验组EDI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1)。  相似文献   

5.
洗必泰保护漆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黄海卿  石四箴 《上海医学》2005,28(5):435-437
双葡萄糖酸洗必泰是一种抗菌剂,它可抑制变形链球菌(MS)。洗必泰保护漆可在口腔内持续释放,并在MS定植位置达到一定浓度。不同的洗必泰保护漆在成分和浓度上均略有不同,但均可在一定时间内减少唾液和菌斑中的MS。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大黄消炎痛含漱液对固定矫治患者牙面菌斑的影响.方法选择需要戴固定矫治器的患者60例,分为2组,大黄消炎痛含漱组和安慰剂含漱组.对2组患者戴入矫治器前1周、戴入后2周、4周、8周分别测定前磨牙菌斑细菌的数量.结果戴用固定矫治器会引起牙面菌斑致病菌的数量显著增高,应用大黄消炎痛含漱液漱口能使致病菌显著下降.结论固定矫治患者用大黄消炎痛含漱液漱口可以有效降低致病菌的数量,从而可以减轻对牙体、牙周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金属网底托槽正畸矫正器治疗6个月内口腔菌群的变化。方法:对2013年1月~2014年1月期间在我院就诊需要安装正畸矫正器的患者36例,自愿参加本次实验的青少年24例,对两组实验者进行取样检测,比较口腔内乳酸杆菌和比较变形链球菌数量的变化,研究安装正畸矫治器是否对口腔菌群产生影响。结果:安装金属网底托槽正畸矫治器的患者口腔菌群明显增加,对照组和实验组的口腔指数在6个月分别为7和18,差异明显,P<0.05。结论:实验者在安装金属网底托槽正畸矫治器和未进行安装正畸矫正器口腔内乳酸杆菌及变形链球菌数量进行比较,在安装矫正器后口腔内的乳酸杆菌和变形链球菌在总菌群的数量明显增高,口腔内卫生状况有所下降,但是菌群的数量并不随着矫治时间的延长而发生持续增高的现象。  相似文献   

8.
可摘局部义齿卡环对基牙牙面致龋菌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卡环戴入前后基牙牙面微生态平衡的变化 ,并探讨不同卡环引起上述变化的差异。方法 检测备牙前、戴牙一个月及三个月时铸造卡环和锻丝卡环所在基牙牙面的可培养菌总量以及变形链球菌、粘性放线菌和乳杆菌组成比的变化。结果 与备牙前相比 ,戴牙一个月及三个月时 ,两种卡环所对应的基牙牙面的检出菌总量以及变形链球菌和粘性放线菌的组成比均明显增高 ,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 .0 5 ) ,且锻丝卡环所对应的牙面比铸造卡环所对应的牙面的变形链球菌组成比增高更明显 (P<0 .0 5 )。结论 卡环的戴入在牙面形成新的滞留区 ,促进细菌沉积及致龋菌繁殖。与铸造卡环相比 ,锻丝卡环引起的上述变化更显著  相似文献   

9.
不同龋敏感人群牙菌斑中变形链球菌群的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不同龋敏感人群牙菌斑中变形链球菌群的检出情况.方法:以60例20~40岁的成人为研究对象,其中高龋患者[龋、失及补牙数(DMFT)≥6]及无龋者(DMFT=0)各30例.用无菌牙签刮取受试者牙面菌斑,经轻唾-杆菌肽琼脂培养基选择培养,进行革兰染色及细菌生化反应鉴定.结果:高龋组变形链球菌群阳性检出率(93.3%,28/30)高于无龋组(50.0%,15/30)(x2=13.871,P<0.001).结论:变形链球菌群细菌尤其是变形链球菌与龋病的发生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10.
对78例重度牙周炎患者作自身配对设计分别行非手术性牙面刮治加2%洗必泰袋内冲洗与常规手术治疗。采用临床指数评定及袋内细菌涂片的方法观察疗效。分别于术前,术后1、3、5周检查,结果表明,严格的牙面刮治加2%洗必泰冲洗比常规手术治疗具有更理想的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西帕依固龈液预防固定正畸患者早期牙龈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固定正畸患者40例,随机分成试验组(使用西帕依固龈液和常规口腔卫生保健措施)和对照组(常规口腔卫生保健措施),每组20例,正畸治疗开始后试验组使用西帕依固龈液含漱。观察患者正畸治疗前和治疗后1、2、3个月牙龈炎的发生情况,分别测定各指数牙的牙龈指数(GI)、菌斑指数(PLI)以及龈沟出血指数(SBI),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固定正畸治疗前,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牙龈状况良好,牙周各临床指标值GI、PLI、SBI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固定正畸治疗1个月及2个月后复查,试验组和对照组牙周各临床指标值均较治疗前上升,但对照组上升更明显,与试验组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治疗2个月后试验组SBI值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固定正畸治疗3个月后复查,试验组和对照组牙周各临床指标值继续上升,两组相比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西帕依固龈液能有效减少固定正畸患者早期牙龈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建立定量检测致龋菌的快速、敏感、特异的方法。分析牙菌斑中主要致龋菌数量与乳牙龋失补牙面(dmfs)指数的关系。方法牙菌斑组织取自45例学龄前儿童,其中无龋(dmfs=0)、中龋(dmfs=4~6)和高龋(dmfs>8)组各15例。应用SYBR Green I模式的实时PCR技术,对各组儿童牙菌斑中4种主要致龋菌(变异链球菌、远缘链球菌、黏性放线菌和内氏放线菌)进行定量检测,并计算各致龋菌所占总菌的比例。对各组所获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高龋组中4种致龋菌所占总菌的比例均高于无龋组(P<0.01),其中变异链球菌和远缘链球菌的数量之和所占总菌的比例与dmfs指数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结论实时PCR技术可作为一种细菌定量检测方法,应用于致龋菌的定量分析和龋齿活跃性的评估。  相似文献   

13.
目的应用PCR-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技术,分析不同龋敏感儿童牙菌斑内口腔链球菌菌群及其菌种组成的多样性。方法牙菌斑组织取自45例学龄前儿童,根据乳牙龋失补牙面(dmfs)指数分为无龋(dmfs=0)、中龋(dmfs=4~6)和高龋(dmfs>8)(n=15)。分别提取细菌总DNA,进行链球菌属rnp B特征序列的PCR扩增及DGGE分析,克隆、测序并与核酸序列数据库的序列进行比对。结果无龋儿童菌斑中口腔链球菌菌群的基因型分布均显著高于中龋和高龋儿童(P<0.05);变异链球菌群是高龋组中的优势菌群。结论PCR-DGGE技术结合rnp B基因克隆文库分析可较灵敏、直观地反映牙菌斑中链球菌属各菌群及其菌种的组成情况。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无托槽隐形矫治和传统托槽固定矫治患者菌斑的菌群结构及其差异.方法 招募使用固定矫治器和隐形矫治器的正畸患者各10名,分别采集颊舌侧菌斑,利用Illumina测序平台,基于16S rDNA序列,对40个菌斑样本进行微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分析.结果 固定矫治颊侧菌斑(FB组)的物种多样性、丰富度及均匀度均高于隐形...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应用窝沟封闭剂预防正畸托槽周围釉质脱矿的可行性,为临床预防正畸治疗脱矿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正畸治疗患者30名共332颗前牙,采用自身对照法。对照组168颗牙常规用京津釉质粘结剂粘结,实验组164颗牙用京津釉质粘结剂粘结后于托槽周围涂布一层窝沟封闭剂。分别于8个月,12个月测量两组患者托槽周围的釉质脱矿情况,将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8个月、12个月牙釉质脱矿的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均为P<0.05);实验组下前牙釉质脱矿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上前牙(P<0.01)。结论:应用窝沟封闭剂可以有效地预防正畸治疗中牙釉质脱矿的发生;下颌前牙釉质脱矿的发生率低于上颌前牙。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绿原酸对龋病发生发展的抑制效果。方法 制备不同浓度绿原酸,采用液体稀释法检测其体外抑制变形链球菌和远缘链球菌的效果;建立SD大鼠人工龋模型,分别用绿原酸溶液、甲硝唑洗必泰溶液和蒸馏水给大鼠施药,采用Keyes记分法观察绿原酸对大鼠口腔内龋齿发生发展的抑制效果。结果 绿原酸溶液对变形链球菌ATCC10449株和远缘链球菌OMZ65株的最小抑菌浓度均为2.5 mg/mL,最小杀菌浓度分别为7.5 mg/mL和5 mg/mL。在人工龋大鼠模型中,与蒸馏水相比,绿原酸组龋齿计分明显降低,而与甲硝唑洗必泰组相近。结论 绿原酸对变形链球菌和远缘链球菌生长有明显抑制作用,并可有效抑制大鼠龋齿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建立动物模型,探讨放射性治疗对SD大鼠唾液中变形链球菌数量的影响。方法:选自20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只。经接种变形链球茵后,试验组予以15Cy/d放射剂量对双侧腮腺进行照射,连续照射30d。于放射始、30、60d以及90d时,观察大鼠唾液中变形链球茵的数量,并于放射90d时,统计患龋率及根据Keyes评分法评定大鼠患龋状况。结果:随着观察时间的延长,两组大鼠唾液中变形链球菌的数量均不断增加,但实验组各时间点变形链球菌增加数量明显高于对照;放射90d时,大鼠唾液变形链球菌的数量可达l(8.60±O.21)*107]mL,而对照组仅为[(1.914-0.12)×107^]mL,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患龋率及Keyes评分法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放疗可促进SD大鼠唾液中变形链球菌的繁殖而增加其患龋的风险。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对正畸患者对比实施不同的健康教育方法,正畸患者出现牙龈炎的情况,评价口腔健康教育的效果。方法:将40例正畸治疗初戴固定矫治器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20例。第1组对刚正畸的患者进行口腔简单健康教育,嘱咐其保持口腔卫生。第2组矫正器初戴后,进行正规全面的口腔健康教育。用菌斑指数(PLI)和牙龈炎指数(GI)发生率评价口腔健康教育的效果。结果:戴固定矫治器12个月,组间的牙龈炎发生率和牙菌斑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固定矫正器矫治过程中出现的牙龈炎和牙菌斑,口腔医师应该担负宣教的责任,对于以后口腔保健起重要引导作用,指导其进行健康的口腔保健。  相似文献   

19.
中药含漱液对固定矫治患者牙周组织健康影响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一种适合临床应用的简便有效易于矫正患者接受的口腔卫生维护方法。方法从正畸门诊患者中随机选择需做正畸治疗患者,将患者分为中药含漱液组和蒸馏水对照组,每组30例。利用菌斑指数(PLI)、出血指数(BI)评价中药含漱液对口腔卫生健康维护的作用。结果固定矫治器放置后第4周、8周中药组较对照组PLI、BI、牙周探诊深度(PD)均有明显改善,各项临床指标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固定矫治患者应用中药含漱液局部漱口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牙周组织状况,达到很好控制菌斑及牙龈炎症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