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研究结肠癌细胞及线粒体双级靶向脂质体(HA/TPP-TPGS LP/DOX)的最佳处方工艺。方法:用薄膜分散法结合微孔滤膜法制备;以细胞抑制率为指标,用MTT法筛选最佳聚脂比;以包封率为指标,用正交试验筛选最佳胆脂比、药脂比和超声时间;以粒径为指标,筛选最佳透聚比;以复溶后粒径和包封率为指标,筛选冻干保护剂的品种;用荧光显微镜和流式细胞术考察脂质体的靶向性;用透析法考察体外释药行为。结果:最佳处方是聚脂比1∶7、胆脂比1∶10、药脂比1∶15、超声时间15 min、透聚比2∶1,冻干保护剂为蔗糖。制备的脂质体呈类球形,粒径(142.20±0.54)nm,Zeta电位-(24.06±0.25)mV,包封率(98.20±0.18)%,稳定性高,有双级靶向性和体外药物缓释性。结论:本研究制备的脂质体有包封率高、粒径小、双级靶向性和缓释性等优点,为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脂质体及脂质体凝胶作为载体对尼美舒利(NIM)透皮吸收的影响.方法:采用薄膜-超声分散法制备NIM脂质体,并以泊洛沙姆-407为亲水性凝胶基质,制备NIM脂质体凝胶.对其形态、粒径、Zeta电位、包封率、体外释药等体外主要性质进行考察,并探究NIM脂质体凝胶的粘附性;以大鼠腹部皮肤为屏障,对其体外透皮吸收特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制备柠檬苦素固体脂质纳米粒(LM-SLN)及冻干粉,并考察其体外释药性能。方法:采用薄膜超声法制备LM-SLN,以载药量及包封率为指标,借助均匀设计联合Box-Behnken法优化处方;采用Nano ZSE+MPT2粒度检测仪观测形态与粒径;透析法研究冻干粉体外释药行为。结果:处方工艺为柠檬苦素-硬脂酸-卵磷脂-4.5%泊洛沙姆188(10∶30∶35∶10),超声功率300 W,超声时间4 min;以5%甘露醇为冻干保护剂,于-20 ℃预冻12 h,转至-40 ℃以下冷冻干燥22 h。LM-SLN冻干粉呈类球形,结构均匀,包封率为79.38%、载药量为10.88%,平均粒径(182.4±0.2)nm,多分散系数(PDI)为0.290±0.013,Zeta电位为(-14.5±0.1)mV;原药12 h累积释放率为89.31%,LM-SLN冻干粉48 h为85.21%,48 h后释放趋于平缓。结论:LM-SLN处方工艺简单且重复性好,体外释放结果表明,LM-SLN冻干粉具有一定缓释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制备塞来昔布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载药微球,优化其处方和制备工艺,考察其体外释药行为。方法:分别以油相中PLGA浓度、水相PVA浓度和油/水相体积比为考察因素,以包封率为考察指标,采用Box-Behnken效应面法优化塞来昔布微球的处方和工艺;透析袋法评估其体外释放能力。结果:塞来昔布PLGA微球的最佳处方工艺条件为:PLGA浓度75 g·L-1,水相PVA体积分数1.5%,油/水相体积比1∶30。所制备的微球形态圆整,大小均一,实测包封率为66.1%,与预测值67.3%相比,偏差为1.8%。最优处方体外14 d累积释药56%,体外释放曲线符合Higuchi方程。结论:Box-Behnken效应面法简便可行,可用于优化塞来昔布PLGA微球的制备,微球体外释放具有缓释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制酮洛芬(KPF)脂质体凝胶,并进行体外经皮渗透动力学研究。方法:通过均匀实验设计筛选KPF脂质体的最佳处方,采用薄膜分散法制备脂质体,再以泊洛沙姆-407为基质制成脂质体凝胶;以影响因素试验考察该制剂的稳定性,并用Franz扩散池研究KPF脂质体凝胶与KPF普通凝胶的经皮渗透规律。结果:KPF脂质体平均粒径为(886.2±12.08) nm,Zeta电位为(-15.05±2.36)mV,平均包封率为(76.13±1.27)%(n=3);KPF脂质体凝胶为类白色细腻粘稠胶体,对试验光照及温度条件稳定。体外透皮试验表明脂质体能促进药物的透皮吸收,脂质体凝胶在皮肤中的蓄积量为普通凝胶的2倍。结论:KPF脂质体凝胶制备工艺可行,质量稳定,检测方法可靠,能促进药物透皮渗透,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制备高乌甲素脂质体(LA-LIP)经皮给药制剂,对其质量及透皮吸收性质进行考察。方法:采用薄膜分散法制备LA-LIP,以包封率与载药量为指标,运用正交试验法确定LA-LIP的优选处方;以卡波姆-940为基质制备LA-LIP凝胶,采用体外释放试验评估释放能力。结果:正交试验法确定LA-LIP最佳处方工艺组合为卵磷脂与胆固醇质量比为8:1、药脂比为1:8、水化温度为55℃。体外透析袋实验显示,LA-LIP凝胶慢释过程符合Higuchi方程,LA凝胶释放过程符合零级动力学方程;体外透皮结果显示,LA凝胶24 h内皮肤滞留量为8.39 μg·cm-2,LA-LIP凝胶皮肤滞留量为15.17 μg·cm-2。结论:本研究发现运用薄膜分散法制备LA-LIP工艺简单可靠,制备成脂质体凝胶剂时,具有缓释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制备一种用于透皮给药的负载多西紫杉醇(DTX)的溶解微针,并进行体外评价。方法:考察不同材料及配方制备DTX溶解微针(DTX-MN),通过外观和力学性能指标对微针进行表征,测定微针针头载药量。使用猪皮肤考察微针溶解性能。剥离小鼠腹部皮肤,进行体外透皮吸收研究,初步考察DTX-MN给药后的皮肤药代动力学。结果:成功制备了针头完整、力学性能良好的DTX-MN,最佳工艺得到的微针针头载药量为(14.81±4.20)μg (n=5),微针能完整插入皮肤穿透角质层屏障,且在10 min内完全溶解。体外透皮实验显示,DTX-MN的初始透皮速率和累积透皮通量都高于药物溶液组,相比溶液组,DTX-MN在24 h后累积渗透量提高了3.27倍,其释放机制符合Fickian扩散。结论:制备的DTX-MN有良好的穿刺皮肤的性能,能够显著促进DTX的透皮递送,该类微针有望促进DTX的浅表皮肤递送,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制备复方克林霉素脂质体凝胶并考察其粒径分布、包封率及体外透皮特性。方法采用薄膜分散法制备复方克林霉素脂质体,利用透射电镜观察其形态,用激光纳米粒度仪测定其粒径大小及分布,用HPLC法测定其包封率。将脂质体进一步制成凝胶剂后,考察其体外透皮情况。结果复方克林霉素脂质体的粒径在240nm左右,分布均匀,平均包封率为51.24%;脂质体中的克林霉素能缓慢透过大鼠皮肤,缓释效果明显。结论该制剂制备工艺简单,性质稳定,药物包封率较高,定量测定方法简便、准确;药物透皮速率缓慢,释药稳定。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制5-氟尿嘧啶(5-Fu)脂质体凝胶剂,并进行质量评价.方法 采用逆相蒸发-冻融法制备5-Fu脂质体,再用卡波普为基质制成凝胶剂;以离心法测定脂质体的包封率;以体外经皮渗透释药法,比较5-Fu脂质体凝胶剂及5-Fu普通凝胶剂中的经皮渗透作用.结果 5-Fu脂质体平均粒径为2.16±0.30μm,平均包封率为(56.17±2.52)%;体外透皮实验中,脂质体凝胶剂24h的药物浓度为158.6 mg·mL-1,明显高于普通凝胶剂91.2mg·mL-1.结论 载药脂质体凝胶剂可显著减少药物经皮吸收,可维持较长释药时间.  相似文献   

10.
郭咸希 《中国药师》2010,13(11):1563-1566
目的:研制吡喹酮(PQ)的脂质体凝胶(PQ—LG),并对其体外释药特性进行考察。方法:薄膜分散法制备PQ脂质体,以泊洛沙姆-407为凝胶基质,研制PQ—LG。采用均匀设计对PQ—LG的处方及制备工艺进行优化,对其体外主要性质进行考察,并采用鼠皮为吸收屏障,对其体外透皮透皮速度及程度进行评价。结果:PQ—LG的最佳处方及工艺条件为:类脂/药物为20:1,pH为6.5,蒸发温度为45℃,水化时间为30min。体外性质表明PQ—LG外形圆整,平均粒径为(866.6±18.8)nm,平均包封率(ER)为74.33±1.95%(n=3);体外透皮实验表明PQ.LG的透皮累积透过量Q符合Higuehi方程:Q=34.15t1/2 2.76(r=0.9948),与PQ凝胶相比,Q及稳态透皮速率J均有明显提高(P〈0.05)。结论:PQ—LG具有制备简单,质量理想,透皮吸收好等特点,值得进一步进行体内研究。  相似文献   

11.
目的:将利福布汀(rifabutin,RFB)制成利福布汀纳米结构脂质载体(RFB-NLC),提高其水溶性、缓释性.方法:首先进行RFB含量测定方法学考察,以乳化剂用量、药物与脂质用量比、固液脂质用量比为处方因素,以包封率和载药量为指标,单因素考察基础上,以Box-Behnken效应面法进行处方优化,采用差式扫描量热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以富勒烯丙二酸衍生物(DMA-C60)-多西他赛为模型药物,构建光敏性脂质体,增强抗肿瘤效果。系统研究脂质体(LP)的制备工艺、理化性质、处方优化和体外释放特性。方法:采用Bingle环加成反应和酯水解反应合成了DMA-C60,采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对产物表征定性;采用薄膜法制备DMA-C60-DTX脂质体;超滤离心法测量DTX包封率和载药量;采用激光纳米粒度测定仪测定粒径、粒径分布和Zeta电位;透射电镜测定脂质体外观形态;利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考察LP中原料药DTX及脂质材料的晶形存在状态;采用透析袋法测量体外释放度并拟合释放模型。结果:采用FT-IR表征定性DMA-C60合成成功。最优处方得到的DMA-C60-DTX-LP,平均粒径约为170 nm,Zeta电位约为-30 mV,DTX包封率(85.76±2.60)%,DMA-C60包封率约为89%;透射电镜观察DMA-C60-DTX-LP呈类球形,粒径大小约为170 nm,分布均匀且与所测粒径大小相符;DSC显示DTX原料药几乎以无定型的状态存在于脂质内核中;DMA-C60的加入并不影响DTX的释放,60 h内累计释放百分数为80%,DTX在LP中体外释放行为可用Ritger-Peppas释放动力学方程进行描述。结论:光敏性多西他赛脂质体载药量和包封率较高、脂质体外观呈类球形,粒径较小且分布均匀,体外释放具有一定的缓释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制备苍艾油传递体凝胶,并对其进行质量评价及体外释放度考察。方法:以黏附性及稳定性为主要的评价指标,通过L9(34)正交试验设计优选苍艾油传递体凝胶的制备处方;在此基础上以丁香酚为指标成分,通过HPLC法对苍艾油传递体凝胶的体外释放规律进行探索。结果:苍艾油传递体凝胶制备的较优处方为卡波姆0.2 g、丙三醇0.9 g、pH 6.5、苍艾油传递体3.75 g、生理盐水1.5 g;影响因素考察结果显示对凝胶中丁香酚含量的影响温度>湿度>光照;家兔皮肤刺激性试验结果显示苍艾油传递体凝胶单次给药24 h后无皮肤刺激性;体外释放度考察结果显示苍艾油传递体凝胶组在72 h时药物的累积释放率达80.73%,显著高于苍艾油普通凝胶组,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通过研磨法制备苍艾油传递体凝胶制备工艺简单,制得的苍艾油传递体凝胶具有良好的皮肤相容性,在一定程度上能增加苍艾油中成分的累积释放量,是一种具有潜力的苍艾油脂质载体经皮给药制剂。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制备并优化5-氨基水杨酸固体脂质纳米粒(5-ASA-SLN)的处方组成及工艺参数,以提高5-氨基水杨酸(5-ASA)溶解度,并对其进行表征。方法:采用微乳法制备5-ASA-SLN,以包封率为考察指标,通过Plackett-Burman设计结合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其最佳处方组成和制备工艺参数;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meter,FTIR spectrometer)、差示量热扫描法(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DSC)、透射电镜、激光粒度分布仪对5-ASA-SLN进行表征并验证其形成。测定5-ASA及5-ASA-SLN的饱和溶解度,并探讨其体外释药机制。结果:确定5-ASA-SLN最佳处方为:乳化剂与助乳化剂比为5.32∶1、混合乳化剂与脂质比为7.38∶1、药脂比为1∶20;优化后最佳处方的5-ASA-SLN平均包封率为90.15%,与预测值偏差为2.15%,平均粒径为(124.7±2.62)nm,分散系数为0.32±0.02,Zeta电位为(-15.0±0.8) mV,呈类球形,外观圆整。将5-ASA制备成5-ASA-SLN后其在纯化水和pH 7.8~8.0含胰酶的磷酸盐缓冲液中的溶解度分别提高了33.12倍和16.6倍,体外释药模型拟合符合Higuchi方程。结论:经优化后的5-ASA-SLN制备工艺稳定可行,显著提高了5-ASA的溶解度,且具有缓释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制备余甘子软膏并考察冰片对余甘子软膏经皮渗透的影响。方法:采用L9(34)正交试验,以耐寒试验、耐热试验、离心试验及感官评价为指标优选余甘子软膏的制备工艺,并进行皮肤刺激性考察;采用Franz扩散池法,以没食子酸、柯里拉京的体外透皮为指标,通过HPLC考察不同含量冰片对余甘子软膏的促渗作用;并对余甘子软膏经皮渗透及体外释放规律进行探究。结果:余甘子软膏的最佳处方为石蜡油0.5 g,凡士林1 g,羊毛脂5 g,硬脂酸3 g,纯净水1 g,丙三醇1 g,余甘子浸膏4 g;5%的冰片对余甘子软膏中没食子酸和柯里拉京的促渗效果最佳,24 h时的经皮累计渗透量分别为1.163 6,0.073 8 mg·cm-2,经皮吸收速率为0.046 3,0.003 1 mg·cm-2·h-1,增渗倍数为1.738 0,1.822 5;24 h时余甘子软膏中没食子酸和柯里拉京的累计释放率分别为58.91%,45.47%;含5%冰片的余甘子软膏中没食子酸和柯里拉京的经皮渗透均符合一级方程,体外释放分别符合Higuchi方程、Hixson-Crowell方程;单次给药1,24 h后均无明显皮肤刺激性。结论:制得的余甘子软膏具有良好的性状及体外经皮渗透、体外释放性能,无明显皮肤刺激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金花止咳巴布剂的离体小鼠的透皮性能及其体外经皮渗透动力学行为。方法:采用改良的Franz扩散池,以离体小鼠皮肤为屏障,采用HPLC法分别测定金花止咳巴布剂处方君药金银花中有效成分绿原酸、异绿原酸A、异绿原酸C透过离体皮肤的含量,计算体外经皮渗透动力学拟合方程。结果:金花止咳巴布剂中绿原酸、异绿原酸A、异绿原酸C在24 h后的体外经皮渗透速率分别为33.44%,31.32%,27.33%,体外经皮渗透动力学拟合度最高的方程分别为:(1)绿原酸:Higuchi方程,Q=2.546 6t1/2+3.625 1,拟合度=0.971;(2)异绿原酸A:Higuchi方程,Q=1.455 5t1/2+1.787 2,拟合度=0.973;(3)异绿原酸C:Higuchi方程,Q=0.307 4t1/2+0.363 1,拟合度=0.948。结论:金花止咳巴布剂的离体小鼠体外经皮渗透行为以符合Higuchi方程拟合为优,拟合度最高,表明金花止咳巴布剂中有效成分逐步释放,释放速度平缓,释放曲线不会发生时滞现象,具有骨架型缓释制剂的特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制备木犀草素纳米结构脂质载体及其冻干粉,考察体外释放情况,并对其释药模型进行拟合。方法:热熔乳化超声法制备木犀草素纳米结构脂质载体,逐步考察药脂比、固液脂质比例、大豆磷脂和泊洛沙姆188比和表面活性剂总浓度等对包封率、载药量、粒径及Zeta电位的影响,采用正交试验得出木犀草素纳米结构脂质载体最佳处方,进一步制备成冻干粉并对体外释药模型进行拟合。扫描电镜观察纳米粒子形态,X射线粉末衍射法(XRPD)分析存在状态。结果:正交优化木犀草素纳米结构脂质载体的最佳处方的包封率为(77.62±1.51)%,载药量为(3.41±0.11)%,平均粒径为(167.91±6.44)nm,Zeta电位为(-27.7±2.6)mV,外观呈球形或椭圆形。木犀草素相纳米结构脂质载体冻干粉体外释药模型符合Weibull模型:lnln (1/1-Mt/M)=1.025 1lnt-4.600 4(r=0.987 5)。木犀草素以无定型状态包封于纳米结构脂质载体中。结论:木犀草素纳米结构脂质载体工艺重复性良好,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制备盐酸多柔比星脂质体并进行体外质量评价,以期实现自制脂质体质量与市售盐酸多柔比星脂质体注射液Doxil一致,并为其生物体内等效及产业化提供研究基础。方法:采用乙醇注入法结合硫酸铵梯度法制备盐酸多柔比星脂质体,以包封率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筛选和正交试验优化制备工艺,以市售Doxil为参比制剂,对比最优工艺制得的脂质体与市售Doxil的微观结构、粒径大小及分布、Zeta电位、相变温度、包封率等理化指标,考察最优工艺制得的脂质体与市售Doxil在加速条件的体外释放及储存条件下稳定性情况。结果:自制盐酸多柔比星脂质体最优制备工艺为高速剪切速率13 000 r·min-1,挤出3次,载药孵育温度65℃,载药孵育时间60 min,最优工艺制得的脂质体与市售Doxil外观均为椭圆形,平均粒径分别为(90.81±0.58) nm (n=3)和(89.05±0.66) nm (n=3),分布较为均匀,Zeta电位分别为(-41.9±1.8) mV (n=3)和(-44.9±4.2) mV (n=3),相变温度范围相同,包封率分别为98.0%和97.9%,体外释放较为一致,稳定性好。结论:采用最优工艺制备的盐酸多柔比星脂质体制备工艺可行,与市售Doxil相比,理化指标及体外释放无明显差异,自制脂质体体外质量良好,符合实验预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