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数字医疗背景下药师开展数字药学服务的方法和意义。方法:介绍数字医疗、数字药物在国内外的进展和应用实例,提出药师面临的具体问题。结果:伴随后疫情时代来临及互联网迭代更新,数字医疗和数字药物研发获得了突破性进展。数字药物作为一种处方药,目前大部分药师缺乏对其科学认知和相应服务能力储备。结论:在未来的临床治疗中,药师应关注数字医疗对患者的影响,通过数字服务能力的培养,明确数字医疗环境下药学服务核心内容:掌握数字药物特点、开展数字疗法评估、数字药物处方审核,数字药物ADR监测,数字疗法患者管理,数字药学服务信息安全,积极拓展药学服务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下的合理用药及药学服务策略。方法:结合一线抗"疫"经验,介绍某院临床药师在药物合理应用分析、循证药学评价、特殊人群用药决策、药学监护及线上用药咨询、宣教等方面的药学实践。结果:基于上述实践经验,形成特殊时期的临床药学服务策略。结论:面对突发疫情,临床药师迅速调整工作重点,成为疫情防控中保障药物治疗安全、有效,促进合理用药的新防线。  相似文献   

3.
目的:结合药学门诊工作实践及需求,构建药学门诊信息化系统,以记录药学门诊患者信息及就诊过程,有助于患者疾病评估、治疗药物评估及药师工作质量评价。方法:对开设药学门诊的药师进行调研,收集对药学门诊信息化系统的需求,请信息工程师分析药师需求并提出实现方法,再进行程序编辑,通过试运行后进一步完善系统。结果:由药师和信息工程师共同构建的药学门诊系统,该系统包括患者接诊列表、患者信息界面、用药记录界面、监测指标界面、药物治疗管理界面、患者评估界面、疾病评估界面及查询统计模块。结论:构建的药学门诊信息化系统可用于记录药学门诊工作内容,分析药学门诊运行相关指标,并有助于推进药学门诊工作规范开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索临床药师参与肾移植术后患者药物治疗管理的工作模式及开展药学监护的方法与重点。方法: 总结归纳临床药师在肾移植病房中的临床药学实践和带教工作,并结合具体案例阐述药学监护的重点。结果: 初步建立了临床药师在肾移植病房中开展药学服务的工作模式及职责,肾移植术后患者药学监护重点包括耐药菌监控、抗感染治疗方案及药物剂量的制定、药物间相互作用、血药浓度监测及基因检测、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以及出院后患者用药教育与管理。结论: 肾移植患者药物治疗管理工作模式的建立及药学监护的实施,有利于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有效,改善患者预后,突显了药学服务的内涵与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介绍某院药物治疗管理(MTM)药学门诊的工作流程与成果,分析优点与不足,为其他药学门诊的建立提供参考。方法:介绍该院MTM药学门诊的建立过程、开设目的、服务人群、服务模式、团队构建、管理模式和学术交流方面的经验。统计门诊开设以来的就诊、复诊人次。统计分析前300例患者的一般情况、疾病情况、用药情况、药物治疗相关问题、药学服务内容和咨询问题种类。结果:该院MTM门诊共接诊425人次。37.4%的患者同时患有3种及以上慢性疾病,44%的患者用药数量为6~10种。药师共发现237名患者存在478个药物治疗相关问题,平均每人2.02个问题。有135名患者主动咨询了问题。结论:临床药师通过建立MTM药学门诊,参与患者慢病药物治疗管理,创新药学服务模式,促进药师角色转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我国临床药学专业药学硕士(下称"临药专硕")培养模式,为临床药学人才培养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将循证医学方法学理论与临床药学人才培养有机结合,总结实践经验,提出了以"临床药物治疗真实案例"为切入点,基于循证思维解决临床药物治疗实际矛盾的临药专硕与临床药师一体化培养新模式。结果:临药专硕培养新模式有利于培养临药专硕临床药学科研思维,增强其主观能动性,并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知识整合应用能力。结论:基于EBM-PICOS方法的临药专硕与临床药师一体化培养新模式,为临药专硕既满足针对临床用药问题的研究能力培养,又满足临床药学服务实践技能培养的"双需求"提供了示范,为我国临床药学高层次人才培养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应用德尔菲法评估营养支持疗法的药学监护模式指标。方法: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结合该专业临床药师工作实践,初步形成营养支持疗法药学监护模式。采用德尔菲法的专家函询方式进行研究,从而完善该模式的指标体系。结果:两轮专家函询积极系数分别为65%和100%;权威程度分别为0.731和0.789;肯德尔协调系数分别是0.279和0.198。最终形成5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38个三级指标的营养支持疗法药学监护模式。结论:评估后的营养支持疗法药学监护模式设计指标科学、合理,有效地为临床营养药师开展规范化实践工作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 采用计划(P)、执行(D)、检查(C)和处理(A)(PDCA)循环法构建标准化药学会诊模式。方法: 制订计划,通过回顾性分析、问卷调研、根因分析、医-药联合研讨、制度修订和标准化模板建立等初步构建会诊模板,通过效果评估,定期召开药学会诊交流研讨会,明确重点难点和持续改进方向。计数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2020年药学会诊总量为327例,全部采纳292例(89.30%)。根因分析提示,标准化药学会诊流程、思路与模板的建立是关键因素。项目组开展了"药学会诊持续改进研讨会",并制订了3项改进措施,修订了药学会诊制度与流程,建立了10个标准化药学会诊模板。改进干预后,临床药师对药学会诊的书写规范进一步明确(P=0.029),且对会诊流程"非常明确"的构成比有增加趋势,药师对会诊的信心有所增加。结论: 基于PDCA循环法构建的标准化药学会诊模式,为同级别医疗机构药学会诊制度的优化和建立提供了模式探索和实践经验,也为付费药学服务的质量控制和持续改进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全面提升药师药学服务能力,积极探索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能力培育模式,建立药师新型工作途径,为科室发展提供人才梯队储备。方法:基于药师药学服务胜任力评价标准,结合外部环境要求,打破岗位限制,借助"互联网+"多平台工具,将调剂药师、信息药师及临床药师有机融合,建立"三位一体多元驱动"的医院药师协同学习、考核、实践、输出的工作提升项目,并在实施过程中运用PDCA循环持续改进完善。结果:通过学习实践共同体,打破固有岗位的限制,将各岗位药师充分融合、交叉互补、资源共享,有效实现了药学专业技术人才药学服务核心竞争力的快速提升和同质化发展。结论:能够有效地提高医院药师专业知识技能和核心竞争力,对科室发展和人才梯队储备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对脑血管病患者开展药物治疗管理服务的模式和范畴。方法:2018年10月-2019年8月,临床药师通过对脑血管病医师-药师联合抗栓门诊和住院专科会诊的方式,为脑血管病门诊和住院患者提供抗栓药物治疗管理服务(MTMs)。服务内容包括抗栓药物的选择与指导、抗栓时机与疗程的决策、出血不良事件与血栓矛盾的平衡管理、药物相互作用的识别与处理等。结果:共计为203例门诊和12例住院患者提供291次和18次MTMs。门诊患者药物治疗问题前3位是依从性差(25.43%)、药物不良事件(17.87%)和剂量太低或者剂量太高(15.81%),住院患者药物治疗问题前3位是药物不良事件(38.89%)、抗栓疗效与安全性监测(22.22%)、特殊人群抗栓方案的制定(16.67%)。结论:本研究显示,针对脑血管病患者开展抗栓MTMs,门诊患者需要重点关注依从性、药物不良事件和用法用量,住院患者需要重点关注药物不良事件、抗栓疗效监测和特殊人群用药。开展抗栓MTMs可以作为临床药学工作的良好切入点,能够体现临床药师的专业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在神经内科开展药学服务的工作模式和切入点。方法分析总结神经内科临床药师在药物治疗、给药环节、患者用药教育及重点监护对象的选择等方面的工作体会,总结其具体工作内容和模式。结果临床药师选择重点监护对象,通过药物咨询、药学查房和参加会诊等方式提供药学服务,对患者的诊治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明显效果。结论临床药师可从多个方面提供多种形式的药学服务,以有效促进临床安全、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医疗机构的药学服务策略,以充分发挥临床药师的协同作用,为医护人员与患者提供专业的药学服务。方法总结医院临床药师针对疫情、结合工作实际制订的临床药学工作模式与经验。结果临床药师对确诊/疑似新冠肺炎患者开展分层标准化药学监护,重点监护特殊人群与合并基础疾病患者,并以处方审核与药物重整、会诊、治疗药物浓度监测和不良反应监控上报为切入点开展药学服务;对于非新冠肺炎患者,充分利用网络工具开展线上咨询与药品供应,编写发布相关科普文章与书籍;另外,还积极开展临床药学与循证研究,为制订药物治疗方案提供依据。结论新冠肺炎防控期间临床药师调整药学工作模式,开展药学服务与科研,对于保证患者治疗的有效性、安全性及促进临床合理用药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临床药师开展药学服务的工作经验,探索药学服务的新切入点。方法:临床药师在药物治疗方案的优化、药物相互作用的干预、药源性疾病的诊断和对病人进行用药教育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通过药物咨询、药学查房和参加会诊等方式提供药学服务。结果和结论:临床药师全面开展药学服务,有效促进临床安全、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对婴儿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的药学监护要点,以提高对治疗药物的管理水平。方法:临床药师参与1例婴儿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的治疗,对可能出现的药物相互作用及不良反应进行分析和药学监护,促进患儿病情转归。结果:经过包括临床药师在内的诊疗团队共同评估,调整治疗方案,提出用药建议,为患儿及家属提供药学监护和用药宣教,患儿好转出院,随访期间病情没有复发。结论:临床药师在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治疗中可发挥药学专业优势进行药物精细化监护管理,提高疗效,以保障婴幼儿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建立智慧临床药师工作站,促进药学监护服务的同质化、规范化和标准化。方法:以分级药学监护理念为核心,借助信息化手段我院药学部自主研发了"智慧临床药师工作站"。结果:该工作站可以主动抓取医疗数据,自动对患者进行药学监护等级的划分,并为临床药师建立工作日志,提示所需完成的药学监护服务内容和频率。结论:成功研发的智慧临床药师工作站能够满足临床药师日常工作的需求,弥补了以往药学监护服务缺乏标准和监督的不足。  相似文献   

16.
姜攀  黄枝优 《中国药房》2011,(44):4219-4220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门诊药师开展药学服务的方法。方法:回顾我院药师在门诊开展药学服务的情况,总结具体内容和模式。结果与结论:药师在门诊开展主动药学服务切实可行。门诊药师可从处方审核、用药咨询、静脉用药监护等方面开展工作,为医师、护师、患者三方提供即时的、直接的药学服务。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临床药师针对门诊疼痛患者进行药学服务的工作模式及成效。方法:简述2种不同的疼痛患者门诊药学服务模式,并对药师独立的疼痛药学门诊患者的用药教育效果进行分析。选择2017年1月至6月在某院疼痛药学门诊就诊的患者198名填写问卷,临床药师对其进行药学照护和用药教育,对比患者教育前后的问卷得分情况。结果:患者用药教育前得分是3.18±1.98,用药教育后得分是12.56±2.24,结果有统计学差异(P<0.001)。结论:通过开设不同模式的药学门诊,临床药师在门诊疼痛患者的诊疗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为其他专科药学门诊的开展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冠心病监护病房用药咨询的特点,以提升临床药师业务水平,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回顾性收集整理2019年该院冠心病监护病房临床药师接受的药物咨询记录,累计204例。对用药咨询的人员构成、反馈结果、咨询内容、药物种类及参考资料等进行统计,并绘制帕累托图,分析主要因素。结果:204例用药咨询中,咨询人员以临床医师为主,共167例(占81.86%);可以给出明确答案的有196例(占96.08%)。帕累托图分析结果显示,肝肾功能不全用药,用法用量、药品不良反应、静脉给药的配置及溶媒、适应证、抗菌药物皮试规范、药物比较和相互作用为咨询内容的主要因素。心血管系统、抗感染药物、消化系统以及内分泌药物为咨询种类的主要因素。说明书、说明书联合文献、文献、专科临床药师、各类标准和规范、指南及专家共识为参考资料的主要因素。结论:通过对冠心病监护病房用药咨询的帕累托图分析,专科临床药师可以更加有针对性地完善理论知识和积累实践经验,为医护患提供更加优质的药学服务。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参与临床会诊的实践经验和体会,为临床药学工作者提供参考。方法:通过1例临床药师参与会诊的实践情况,介绍我院临床药师在临床会诊中进行药学服务的经验与体会。结果:临床药师参与会诊,发挥药物应用理论优势,根据患者病情特点,提供个体化用药方案,同时密切监测药物不良反应,提高临床药物治疗效果。结论:临床药师参与会诊需要寻找合适切入点,逐渐深入、全面开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