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研究溃疡性结肠炎专利复方的用药规律和作用机制。方法:从专利数据库中筛选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专利复方,录入数据库,进行频数、聚类和关联分析,再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stems Pharmacology Database and Analysis Platform,TCMSP)筛选排名前十的高频药的活性成分,然后通过DrugBank数据库找到这些成分对应的作用靶点,并通过基因免疫功能和基因通路富集分析找到这些靶点对应的免疫功能和信号通路。结果:总共发现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专利复方224个,涉及中药387味;排名前十的高频药依次是黄连、甘草、白术、白芍、黄芪、白及、党参、白头翁、地榆、木香,主要使用的是补益药和清热药;发现中药配伍10对、关联规则16条;在排名前十的高频药中筛选出83个活性成分及其146个作用靶点,这些靶点作用于B细胞增殖、T细胞因子分泌等27个免疫功能,以及TNF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等47条信号通路。结论:专利数据库中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中药复方用药规律符合临床实际,其作用机制和溃疡性结肠炎的病理机制较符合。  相似文献   

2.
目的:利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乌药汤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作用机制。方法:借助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TCMSP)筛选乌药汤的活性成分;通过Pharmmapper数据库筛选活性成分潜在靶点基因,使用GeneCards数据库得到原发性痛经相关基因靶点;将活性成分的潜在靶点基因与原发性痛经相关基因进行比对,得到乌药汤治疗原发性痛经的潜在靶点基因;使用KOBAS3.0数据库对靶点基因功能(gene ontology,GO)和KEGG通路进行分析,得到乌药汤治疗原发性痛经的重要调节通路;采用Cytoscape3.6.1软件构建"成分-靶点-通路"网络;将筛选得到的主要活性成分和关键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结果:从乌药汤中共筛选出菜蓟苦素、金圣草(黄)素、异黄檀素、甘草素f等31个活性成分,涉及包括ESR1、CASP3、MMP9、HRAS在内的23个基因靶点,影响了内分泌抵抗(Endocrine resistance)、雌激素受体信号传导通路(Estrogen signaling pathway)和催乳激素信号通路(Prolactin signaling pathway)等95条与原发性痛经相关的信号通路。分子对接结果显示,筛选得到的主要活性成分与关键靶点有较强结合,其中菜蓟苦素(cynaropicrin)和关键靶点的结合能力与阳性药接近。结论:本研究通过构建"成分-靶点-通路"网络图,揭示了乌药汤能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发挥药效,为进一步阐释乌药汤治疗原发性痛经作用机制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王明宇  田振菊  刘鑫欣 《安徽医药》2023,27(12):2507-2512
目的 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国家级名老中医李淑荣治疗心脾两虚型不寐病的用药配伍规律。方法 收集2020年8月至2022年8月就诊于秦皇岛市中医医院李淑荣门诊部的病人的处方,整理筛选出心脾两虚型不寐病病人的方剂,通过中医传承辅助系统(TCMISS V2.5)统计用药频次、常见药物组合,另基于关联规则、改进的互信息法、复杂系统熵聚类分析法分析药物的关联规则与核心药物组合。结果 共筛选出257张治疗心脾两虚型不寐病的处方,涉及中药94味,用药频次共计1 944次,平均每张处方12味中药。使用频次超过30次的中药共21味,排名前10位的分别是酸枣仁、当归、黄芪、甘草、远志、白术、茯神、首乌藤、木香、党参,主要功效为养心安神、补血益气。对方剂中药物进行功效分析,使用率在60%以上的为补益、安神、活血、理气、利水。对药物进行归经分析,频次最高的为脾经。基于关联规则共挖掘到常用药物组合45个,按使用频次排名前5位的是酸枣仁-当归、当归-黄芪、白术-当归、当归-远志、酸枣仁-当归-黄芪;共得到用药关联规则29条,其中前5位为当归→酸枣仁、酸枣仁→当归、黄芪→酸枣仁、白术→酸枣仁、远志→酸枣仁,酸枣仁、当...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中成药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用药特点及组方规律。方法:遴选并整理《中国药典》《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国家中成药标准汇编》《新编国家中成药》和《新药转正标准》收录的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中成药处方,对其组方用药规律进行分析。结果:纳入处方99首,涵盖18个证候,涉及中药206味,功效分类以化痰止咳平喘、补虚、清热等为主;药性偏温、寒、平,药味偏苦、辛、甘,主归肺、脾、心经;关联规则得到核心药对组合11个;系统聚类分析归为7类;通过复杂网络分析发现其核心药物为甘草、麻黄、葶苈子等。结论:中成药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用药重视清、宣、润功效的结合,具有"宣清合法""清中有润""气阴兼顾"等组方特点。  相似文献   

5.
刘振启  刘杰 《首都医药》2013,(23):40-40
柏子仁为常用中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柏子仁的别名又称柏子、柏仁、柏实、柏树子、柏麦仁、香柏子。其功效是养心安神,止汗,润肠。用于虚烦失眠,心悸怔忡、阴虚盗汗、肠燥便秘。  相似文献   

6.
目的: 运用网络药理学探讨"海藻-昆布"治疗甲状腺结节作用机制。方法: 利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和分析平台(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stem Pharmacology Database and Analysis Platform,TCMSP)筛选海藻、昆布的活性成分和相关靶点,通过UniProt数据库进行靶点标准化;运用Cytoscape软件构建活性成分-靶点网络;通过Genecards数据库检索甲状腺结节相关基因;利用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互作网络图;通过R语言和Bioconductor数据库对潜在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功能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富集分析;最后通过分子对接技术将核心活性成分与核心靶点进行对接。结果: 筛选后得到海藻、昆布共11个活性成分,194个相关靶点,核心靶点有AKT1、IL-6、VEGFA、CASP3等;GO分析得到129个相关过程,KEGG分析得到155条信号通路,分子对接结果显示核心成分与核心靶点具有较好的结合能。结论: "海藻-昆布"治疗甲状腺结节是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相互作用的结果,为"海藻-昆布"的临床应用以及甲状腺相关疾病临床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基于分子对接技术,初步筛选出具有靶向作用Human ACE2的抗新型冠状病毒中药小分子化合物。方法:应用TCMSP数据库以及分子对接技术,对《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诊疗方案(2004版)》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中10味高频中药进行靶向Human ACE2小分子化合物虚拟筛选。结果:10味高频中药分子对接成功的共有1 045个中药小分子;分子对接打分值前100位化合物所归属中药最多的是金银花、连翘和甘草,三者共占60%;药材主要是归肺经、心经、脾经、胃经;药材功效主要归类于清热药,10味中药有一半属于清热药,主要发挥清热解毒、清热燥湿、清热泻火及清热凉血的作用;优选化合物主要作用于ACE2蛋白的ASP30、ASN33、HIS34、GLU37、ALA386等。结论:基于分子对接技术虚拟筛选出具有潜在靶向作用Human ACE2的抗新型冠状病毒中药小分子化合物为中药治疗COVID-19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基于中药质量标志物(quality marker,Q-Marker) "五原则" ,结合中药血清化学与网络药理学,分析和预测玄参质量标志物。方法:采用液质联用技术鉴定玄参水煎液中化合物以及灌胃给药后大鼠血清中原型成分,经网络药理学预测原型成分主要作用靶点、通路,依据靶点、通路与玄参传统功效关联性,筛选出与传统功效密切相关的活性成分,并基于原型成分生源关系确定其特异性,综合研究结果确定玄参Q-Marker。结果:在玄参水煎液以及大鼠血清中分别鉴定出50个化合物和5个原型成分;网络药理学预测哈巴苷、哈巴俄苷和安格洛苷C调节糖脂代谢、保护血管的药理作用与传统功效联系更为密切。结论:哈巴苷、哈巴俄苷和安格洛苷C可作为玄参Q-Marker用于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9.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枣仁安神颗粒治疗失眠的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挖掘枣仁安神颗粒的入血成分,并采用反向分子对接,预测入血成分的相关靶点,与失眠靶点进行交集映射,获得其治疗失眠的作用靶点。利用蛋白互作筛选核心靶点,并进行分子对接验证。基于共有靶点,采用功能注释生物信息学芯片进行分析,得到枣仁安神颗粒治疗失眠的关键通路。结果 方中3味中药酸枣仁、丹参、北五味子共得到29个入血成分和184个潜在靶点,其中19个成分、60个靶点和36条通路与失眠极为密切,主要涉及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色氨酸代谢、5-羟色胺能突触、GABA能突触等相关分子环节。结论 方中3味中药以作用靶点为媒介,连接入血成分及相关通路,从而发挥抗失眠的生物学效应,体现了中药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协同起效的作用特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筛选并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合并高血压靶点基因同时探索潜在治疗中药。方法:筛选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合并高血压共同靶点基因并进行蛋白互作,分析出高度值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ACE2)相关的两个模块的重要靶点基因。根据两个模块的重点靶点基因预测相关中医症状以及中药;根据两个模块的重要靶点基因进行GO功能分析和KEGG通路分析。结果:获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合并高血压共同靶点基因197个,获得高度值靶点基因18个和ACE2及其相关靶点基因共14个两个重要靶点基因模块,获得发热、头痛等中医症状和钩藤、麻黄、苦杏仁、青蒿、葛根等中药。两个模块的GO功能分析的细胞组分的前5个过程中的4个过程具有明显的一致性,KEGG通路分析有共同的8个信号通路。结论:获得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合并高血压靶点基因,并筛选和分析出重要靶点基因,同时也预测了具有潜在治疗作用的中药,为临床用药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构建虎杖抗炎的"成分-靶点-通路"网络,探究虎杖可能的活性成分及其潜在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文献和TCMSP数据库查找虎杖化学成分,采用类药性(drug likeness,DL)以及口服生物利用度(oral bioactivity,OB)评估筛选活性成分;通过Drugbank、Pharmmapper数据库筛选虎杖活性成分潜在靶点基因,通过GeneCards和MalaCards数据库得到炎症相关基因靶点;将活性成分的潜在靶点基因与炎症相关基因进行比对,得到虎杖抗炎的潜在靶点基因;使用R语言和KOBAS3.0数据库对靶点基因功能和相关通路进行注释;采用Cytoscape3.6.1软件构建虎杖抗炎作用的"成分-靶点-通路"网络;将筛选得到的部分活性成分和关键靶点进行分子对接。结果: 从虎杖中共筛选出13个活性成分,涉及包括ELANE、PLG、ALB、MMP9等65个基因靶点,影响了Toxoplasmosis、IL-17 signaling pathway、Relaxin signaling pathway、TNF signaling pathway等96条信号通路;分子对接试验结果显示,筛选得到的两个活性成分与关键靶点的结合能力与阳性药物接近。结论: 构建的"成分-靶点-通路"网络图揭示了虎杖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形式发挥抗炎作用,分子对接试验间接证实了网络药理学预测结果的可靠性与准确性。研究结果为进一步阐释虎杖抗炎作用机制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短梗五加改善失眠的药效物质基础及潜在的作用机制。方法:运用UPLC-Q-TOF-MS/MS技术,结合文献,对短梗五加化学成分进行分析鉴定,使用SwissADME对成分进行筛选,通过 Swiss Target Prediction数据库预测活性成分潜在靶点,GeneCards、DRUGBANK、OMIM和DisGeNET数据库搜集疾病靶点,使用VENNY软件收集成分-靶点交集,Cytoscape软件构建靶点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利用DAVID数据库进行GO和KEGG富集,使用微生信平台进行可视化分析。随后利用Cytoscape构建成分-靶点-通路图,运用AutoDock Vina和Pymol软件进行分子对接。进一步建立斑马鱼睡眠剥夺模型对活性成分进行验证。结果:异嗪皮啶、金合欢素、东莨菪碱内酯、丁香酸、川芎哚等16个成分为短梗五加改善睡眠药效成分,可能作用于ESR1、AKT1、EGFR、PTGS2和PPARG等靶点,成分与靶点结合能小于-4.25kJ·mol-1的占总数94%,显示良好的结合活性。短梗五加通过雌激素、PI3K-Akt、ErbB、HIF-1等信号通路改善失眠。总提物、金合欢素、异嗪皮啶和东莨菪碱内酯均可改善失眠并具有一定的镇静作用(P<0.01,P<0.05)。结论:短梗五加改善失眠可能是通过多靶点、多成分起作用,本研究为产品的质量评价及深度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以心肌纤维化为病理基础的心系疾病的组方用药规律,诠释"异病同治"的内涵。方法:通过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SinoMed),纳入中药复方治疗高血压合并左心室肥厚、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扩张型心肌病的临床文献。构建方药数据库,采用频次统计分析高频中药及其功效,将高频药物进行关联规则和系统聚类分析,运用Liquorice软件分析核心复方的配伍规律,获得组方用药规律及特点。结果:共纳入226篇文献,其中治疗高血压合并左心室肥厚(lef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LVH)及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ventricular remodeling after myocardial infarction,VRMI)的中药处方各62首,扩张型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DCM)中药处方142首。治疗前5位药物及功效,LVH:丹参、钩藤、天麻、黄芪、牛膝,功效为活血祛瘀、平肝熄风、补益肝肾、补气、利水渗湿;VRMI:丹参、黄芪、川芎、当归、人参,功效为活血祛瘀、补气、补血、补阴、化痰;DCM:黄芪、丹参、茯苓、甘草、人参,功效为补气、活血祛瘀、温阳、利水渗湿、补阴。支持度最高的前3位药对组合,LVH:"黄芪→丹参"、"茯苓→丹参"、"石决明→天麻",VRMI:"黄芪→丹参"、"川芎→丹参"、"当归→黄芪",DCM:"黄芪→丹参"、"茯苓→黄芪"、"甘草→黄芪"。治疗LVH、VRMI、DCM的高频药物可以分别聚类为4方、2方、4方,运用复杂网络分析后各获得1个核心处方。结论:以心肌纤维化为病理基础的心系疾病核心证候为气虚血瘀证,关键治法为益气活血,代表用药为丹参、黄芪。其中,LVH侧重于肝肾亏虚、肝阳上亢,多用滋补肝肾、平肝熄风;VRMI常伴血虚、痰结,多辅以补血、化痰药;DCM常伴阳虚水泛,多配伍温阳、利水渗湿药。  相似文献   

14.
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的方法来筛选退热解毒灵清热抗炎的作用靶点,并且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使用TCMSP数据库查询到板蓝根、柴胡、连翘、甘草的主要化学成分以及作用靶点,根据ADME筛选出祛白颗粒的活性成分并且搜集其靶点,通过Genecards、OMIM、TTD、DRUGBANK、DisGeNET数据库搜集相关疾病靶点,使用STRING构建蛋白质间的相互作用网络,接着利用Metascape进行GO功能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分析,最后利用Cytoscape构建成分-靶点-通路网络。最后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结果:退热解毒灵清热抗炎的主要成分有67种,核心靶点有65种,包括PTGS2,HSP90AA1,NOS2,CAMKK2,PTGS1等。GO和KEGG富集结果显示,退热解毒灵清热抗炎的生物学通路主要有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胆碱能突触、人类巨细胞病毒感染、IL-17信号通路等等。结论:本研究初步揭示了退热解毒灵清热抗炎的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作用机制,为退热解毒灵在临床上的进一步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应用网络药理学和细胞实验,探究中药防风提取液的抗肝癌效应及可能机制,为防风在抗肝癌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应用网络药理学方法筛选防风抗肝癌的有效成分及相应靶点,并建立"药物-成分-靶点"可视化网络;采用富集分析筛选信号通路;利用Autodock Vina软件验证效应成分与肝癌相关靶点结合力,MTT法测定细胞增殖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检测相关蛋白表达。结果: 通过多种数据库共筛选得到防风抗肝癌的15种有效成分和AKT1、CASP3、TP53、JUN、IL-6前5个核心靶点基因。富集分析显示细胞凋亡通路尤为集中。前5位的有效成分与核心靶点对接,结果显示其结合能均小于-20.92 kJ·mol-1。与空白对照组比较,24和48 h时防风提取液对HepG-2细胞的抑制率随浓度升高而增大;细胞凋亡率亦升高;同时促使Caspase-3蛋白磷酸化,提高Bax/Bcl-2比值。结论: 防风提取液可抑制人肝癌细胞 HepG-2 的增殖,诱导人肝癌细胞 HepG-2凋亡,且呈剂量、时间依赖性,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上调HepG-2细胞内Bax蛋白表达、下调Bcl-2蛋白并促进Caspase-3蛋白磷酸化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基于UPLC-Q-Exactive Orbitrap-MS方法,利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初步探究双黄连解热抗炎的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方法:利用UPLC-Q-Exactive Orbitrap-MS技术鉴定双黄连口服液中的主要化学成分.基于网络药理学,将已定性化合物录入Swiss Target数据库筛选成分靶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比含杜仲古今方剂配伍药材的性味归经及配伍规律,为杜仲的现代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检索《中医方剂大词典》筛选含杜仲的古代方剂;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网中检索2000年1月至2020年1月发表的现代临床研究中含杜仲的方剂。采用频次统计、Apriori算法等数据挖掘方法,对含杜仲古今方剂的主治疾病和涉及药材的使用频次、种类、性味归经及配伍规律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含杜仲古方84首、今方188首。古方主要用于治疗腰痛、虚病、胎动不安等疾病;今方主要用于治疗骨关节病(以腰椎间盘突出症为主)、妇产科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等。古方中与杜仲配伍的高频药材为肉桂、当归、牛膝等,大多为补虚药、祛风湿药、清热药;配伍药材药性以温热性为主,归经多为肾、肝经,药味以甘、辛味为主。今方中与杜仲配伍的高频药材为当归、甘草、熟地黄等,大多为补虚药、祛风湿药、活血化瘀药;配伍药材药性以温热性为主,归经多为肝、肾经,药味以苦、辛味为主。对高频药材进行的Apriori关联规则分析结果显示,古方共获得核心药材组合10条,包含8个三阶关联规则、2个四阶关联规则;今方共获得核心药材组合11条,包含3个三阶关联规则、8个四阶关联规则。结论:含杜仲的古今方剂均主要用于治疗腰部疾病,其次为妇产科疾病,此外,今方还可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古方主要以温补为主,而今方在补虚的基础上更多地配伍了祛风湿药和活血化瘀药;古方的配伍药材多归肾、肝经,以甘、辛味为主,今方的配伍药材多归肝经,且更多地配伍了苦味药材。  相似文献   

18.
目的:统计与分析《中华本草》中可鲜用中药及其特点,为鲜药的开发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对《中华本草》收录中药进行逐一筛选,以"采收加工"项明确出现鲜用、"用法用量"项记载捣敷(汁)和捣烂等处理方法、附方或古籍项记载可鲜用为纳入标准,并将纳入的中药相关信息输入Excel表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可鲜用中药4 284种,性味以寒凉、苦辛甘为主,归经以肝、肺、胃、脾为主,全草、鲜叶、根、茎、根茎和果子等均可鲜用,鲜药入药前处理方法以捣敷、捣汁、捣烂、绞汁为主,外用方法以敷、涂、搽、滴耳、擦为主,给药剂量以适量、30~60 g、鲜品加倍居多;但统计发现部分鲜药记载不规范,有待进一步改进。结论:可鲜用中药良多,但收录于《中国药典》的明确可鲜用的中药仅7种,有待进一步临床观察与补充。鲜药临床应用以表证、热证和急证为主,与其性味归经关系密切,如"苦"能泻能燥,"辛"具发散、行气与行血的作用,"甘"多具补益、和中和缓急之功,即适用于表证、急证及热证的治疗。鲜药归经与温热病发病因素相符。但是,鲜药性味归经、使用剂量、加工方法等存在记载不规范等现象,有待进一步改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