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3 毫秒
1.
目的:通过建立大鼠脊髓半横断模型,观察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s)对大鼠后肢功能及受损脊髓组织中神经营养因子3(NT-3)表达的影响.方法:无菌条件下取大鼠双侧股骨和胫骨骨髓细胞,用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出单个核细胞备用.将104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A组(假手术组),8只;B组(PBS对照组),48只;C组(BMMNCs实验组),48只.大鼠术后1d、3d、5d、7d、14d和21d行BBB评分后,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各组大鼠受损脊髓组织中NT-3的表达.结果:各个时间点BBB评分测试表明A组较B、C组分值高(P<0.05);B组分值较C组低(P<0.05).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显示各个时间点C组大鼠受损脊髓中NT-3的表达量高于B组(P<0.05),A组与B、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MMNCs能够促进损伤脊髓组织中NT-3的表达,可能是其修复损伤脊髓,促进脊髓功能恢复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大鼠脊髓T3节段全横断后损伤节段神经元超微结构的变化。方法:48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脊髓T3完全横断损伤1d组、2d组、7d组、14d组、21d组,每组8只。各组大鼠BBB运动功能评分后取损伤节段脊髓,透射电镜观察脊髓神经元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脊髓损伤(SCI)各组大鼠的BBB评分明显低于假手术组(P <0.01);随着损伤时间的延长,SCI各组大鼠的BBB评分逐渐升高(P <0.01)。电镜下观察,大鼠脊髓神经元在损伤后2d病理变化最为严重,表现为神经元明显肿胀,线粒体等细胞器严重受损,核固缩,染色质凝集;损伤后7d时,脊髓神经元的病理变化有所减轻;损伤后21d,脊髓神经元的病理变化明显减轻,甚至接近正常。结论:大鼠脊髓损伤后2d脊髓神经元的病理变化最为严重,后逐渐减轻。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对创伤性脑损伤(TBI)大鼠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表达的影响。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脑外伤组(TBI组)和TBI+单核细胞移植治疗组。建立自由落体TBI大鼠脑损伤模型,取骨髓分离纯化单个核细胞(5×106/mL),经颈动脉注射移植(单核细胞移植治疗组大鼠每只注射1mL)。各组动物分别于TBI后第1、3、7、10d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SS)。TBI后7d取损伤处脑组织行RT-PCR检测BDNF mRNA表达,TBI后10d取损伤处脑组织行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染色,确定BDNF mRNA和蛋白的细胞定位,计数BDNF阳性细胞数量变化。结果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明显减少TBI大鼠NSS评分,与TBI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DNF主要分布于皮质神经元,移植组BDNF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上调(P均<0.05)。结论单个核细胞移植能改善TBI大鼠神经功能,减少神经功能缺损。其机制可能与BDNF表达上调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人脐带沃顿胶干细胞( WJCs )移植对急性脊髓损伤大鼠的治疗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81只大鼠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WJCs移植组,每组27只。每组取6只,采用BBB评分法评估脊髓损伤后1、3、7、14、21和28 d各组大鼠的运动功能,采用透射电镜检测损伤局部超微结构并检测损伤后28 d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BDNF)的表达,其余大鼠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检测损伤后0、3、6、12、24、72、168 h损伤脊髓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 TNF-α)的表达。结果:脊髓损伤后模型组与WJCs移植组大鼠的运动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其中WJCs移植组较模型组恢复更明显。与模型组相比,WJCs移植组损伤区脊髓组织结构相对完整。模型组和WJCs移植组损伤脊髓组织中TNF-αmRNA和蛋白以及BDNF蛋白的表达较假手术组增加(P<0.05);与模型组相比,WJCs移植组中TNF-α的表达降低,而BDNF的表达增加( P<0.05)。结论:WJCs移植可改变脊髓损伤区的微环境,抑制损伤脊髓组织中TNF-α的表达,同时增加BDNF的表达,促进大鼠神经功能恢复,减少脊髓继发性损伤。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神经干细胞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后Caspase-3和c-fos表达的影响。方法 SD大鼠45只,随机分成3组(n=15):假手术组、脊髓损伤模型组(模型组)和神经干细胞移植组。假手术组仅打开锥板但不离断脊髓;模型组动物锥板打开后横向断开脊髓,止血并逐层缝合;神经干细胞移植组椎板打开后横向断开脊髓,止血并注入神经干细胞悬液,再逐层缝合。手术后1、2、3和14 d对大鼠进行神经功能评分(BBB评分)。14 d后处死动物,取脊髓组织,部分用于制备切片并进行TUNEL标记,检测神经细胞(神经元)的凋亡;对另一部分脊髓组织进行蛋白提取,Western blotting检测Caspase-3和c-fos蛋白的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和神经干细胞移植组BBB评分均显著下降(P<0.05);但神经干细胞移植组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好于模型组(P<0.05)。模型组和神经干细胞移植组的细胞凋亡率均显著高于假手术组(P<0.05);神经干细胞移植组细胞凋亡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模型组和神经干细胞移植组大鼠脊髓组织中Caspase-3和c-fos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假手术组(P<0.05);神经干细胞移植组大鼠脊髓组织中Caspase-3和c-fos的表达量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结论在大鼠脊髓损伤后,神经干细胞移植能够加快大鼠损伤后的恢复并降低细胞凋亡率,使Caspase-3和c-fos的表达量减少,对大鼠脊髓损伤具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脐血单个核细胞( UCBMC)侧脑室移植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新生大鼠脑白质损伤的影响.方法 7日龄Sprague-Dawley新生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HIBD组、移植组与磷酸盐缓冲液(PBS)组.采用Rice法制成HIBD模型.体外分离人UCBMC.HIBD后24 h,侧脑室移植UCBMC.移植后14d,28d,采用髓鞘碱性蛋白(MBP)免疫组织化学法比较各组纹状体与胼胝体MBP吸光度的变化.结果 移植后14d,HIBD组MBP吸光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移植组与HIBD组MBP吸光度差别不显著(P>0.05);移植后28d,移植组胼胝体、纹状体MBP吸光度显著高于HIBD组与PBS组(P<0.01),但仍少于正常对照组(P<0.05),HIBD组与PBS组MBP吸光度差别不显著(P>0.05).结论 HIBD后24h,UCBMC侧脑室移植可促进HIBD新生大鼠胼胝体、纹状体MBP表达增加,从而减轻HIBD新生大鼠脑白质损伤.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人脐血单个核细胞移植入大鼠脊髓损伤部位后的分化、迁移情况和损伤后功能的修复.方法:建立SD大鼠T10脊髓节段损伤模型.随机分为移植组和对照组,每组20只.分离人脐血单个核细胞,Ho-echst33258标记后移植入脊髓损伤部位,观察迁移情况,并用免疫荧光双标法观察移植细胞是否可以表达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神经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同时采用BBB运动功能评分观察脊髓功能的修复情况.结果:人脐血单个核细胞在移植区脊髓内存活,并有GFAP和NSE阳性表达的移植细胞,移植细胞沿脊髓长轴发生迁移,10周时最多町向脊髓头尾两侧迁移7 mm.BBB评分结果显示,移植组4周后与对照组相比[(11.55±1.05)vs (5.93±0.80)]、10周后与对照组相比[(13.50±0.88) vs (8.07±0.8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脐血单个核细胞对脊髓损伤的功能修复有促进作用,可能是一种治疗脊髓损伤的新的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微囊化异种嗅球组织细胞移植对大鼠脊髓全横断损伤后细胞凋亡及功能恢复的影响,探讨其对脊髓继发性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横断SD大鼠T10节段脊髓,建立脊髓全横断损伤动物模型.在无菌条件下取家兔双侧嗅球,制备成细胞悬液及微囊化的细胞悬液.实验大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组(A组)仅打开椎管,暴露脊髓;损伤组(B组)仅用明胶海绵填塞脊髓损伤腔隙;细胞悬液组(C组)用明胶海绵吸附的兔嗅球组织细胞悬液植入;微囊组(D组)植入明胶海绵吸附的微囊化兔嗅球组织细胞悬液.实验大鼠分别于术后12 h、1 d、3 d、7 d、21 d进行神经功能评分(BBB法)评分评价大鼠运动功能的恢复情况,并行TUNEL染色,观察凋亡细胞的数量及分布变化.结果 A组少见凋亡细胞;B组凋亡细胞最多,并于损伤后1d、7d形成两个高峰;C组凋亡细胞数量较B组有所减少,差别具有显著性(P<0.05).C组BBB评分较B组明显提高,有显著性差别(P<0.05);D组凋亡细胞数量较B组明显减少,差别非常显著(P<0.01),较C组有所减少,差别具有显著性(P<0.05).D组BBB评分较B组明显提高,差别非常显著(P<0.01),较C组有所增加,差别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 异种嗅球组织细胞悬液移植能够抑制细胞凋亡的发生,能够促进脊髓损伤大鼠的功能恢复,用微囊化异种嗅球组织细胞移植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夹脊电针干预脊髓损伤大鼠髓鞘再生和运动功能恢复作用.[方法]108只SD(Sprague Dawley)肇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夹脊电针治疗组(EA组),每组再分为术后1天、7天、14天三个时间点组(n=12).假手术组只切除椎板,其余两组建立脊髓损伤模型后模型组不予治疗,EA组取损伤周围夹脊穴进行电针治疗(疏密波,2/100HZ,1mA),每次20min,每天一次.各组大鼠于各时间点进行BBB(Basso,Beattie,Bresnahan)运动功能评分,应用LFB(Luxol Fast Blue)法进-行髓鞘染色,western blot方法检测髓磷脂碱性蛋白(Myelin Basic Protein,MBP)的表达.[结果]术后1天EA组与模型组BBB评分无明显差异(P=-0.724),7天和14天时EA组大鼠BBB评分逐渐增高,与模型组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LFB髓鞘染色发现脊髓损伤后白质区域有较大面积的染色变浅,间隙变稀疏、排列不均匀,且有大量空泡存在,术后1天模型组大鼠髓鞘平均积分光密度值(Integrated Optical Density,IOD)较假手术组明显降低(P<0.01),EA组较模型组无明显差异(P=0.945);7天和14天EA组髓鞘含量显著增多,与模型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术后EA组MBP蛋白相对表达逐渐增多,在各时间点较模型组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夹脊电针可能通过增加MBP的表达,有效促进脊髓损伤后的轴变再髓鞘化,从而进一步促进大鼠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大鼠嗅鞘细胞(olfactory ensheathing cells,OECs)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后水通道蛋白-4(AQP-4)和后肢功能的影响。方法:取Wistar大鼠15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50只)、模型组(50只)、OECs移植组(50只),模型组和OECs移植组用改良的Allen法制成脊髓损伤模型,造模成功后,其中OECs移植组在损伤处移植嗅鞘细胞,模型组移植DF-12培养液。于术后1、3、7、14、21、28 d进行BBB(Basso-Beattle-Bresnahan)运动功能评分,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脊髓组织AQP-4的表达,并用图像分析仪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术后3~28 d,OECs移植组的BBB评分较模型对照组明显提高,术后第1天,模型组和OECs移植组受损脊髓灰质、白质中AQP-4的表达明显增加;第3天时均达到高峰,但OECs移植组低于模型组(P〈0.05)。第7、14、21、28天,与模型组比较,OECs移植组AQP-4表达也较低(P〈0.01)。结论:OECs移植使脊髓损伤后AQPa表达减少,这可能有利于抑制脊髓水肿、消除脊髓继发性损伤,保存残存正常脊髓组织并促进神经轴突再生,改善其肢体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观察鞘内注射氟代柠檬酸(FC)对骨癌痛大鼠机械性痛敏的影响,探讨脊髓胶质细胞在骨癌痛中的作用。方法 (1)20只大鼠分为假手术组和骨癌痛组两组,骨癌痛组分别在注射Walker256细胞后第7、14、21天各处死5只大鼠取腰段脊髓,假手术组术后第7天取腰段L4~L5脊髓,分别测定两组星形胶质细胞标志物胶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小胶质细胞标志物补体受体-3单克隆抗体(OX-42)的表达。(2)12只骨癌痛模型大鼠,成功建模置管后第14天随机分为PBS组和FC组两组,鞘内分别注射PBS、FC1nmol(10μl),在给药前后测定大鼠机械性缩足反射阈值(PWMT)。结果 (1)骨癌痛组与假手术组比较,大鼠脊髓背角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活化明显,平均吸光度值较假手术组显著增加(P〈0.01)。(2)FC组大鼠鞘内注射FC1 nmol后,PWMT较PBS组和给药前显著升高(P〈0.01)。结论脊髓胶质细胞的激活参与了骨癌痛疼痛信息处理过程。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脊髓半横断损伤大鼠植入微囊化施万细胞(Schwann Cells,SCs)后的组织学变化。方法:制备施万细胞及微囊化施万细胞悬液,建立T10脊髓右半横断损伤的大鼠模型,并随机分为A组(单纯损伤组,50只)、B组(SCs移植组,50只)、C组(微囊化SCs移植组,50只),分别于损伤处植入吸附有10μL DMEM培养液、SCs悬液、微囊化SCs悬液的明胶海绵,采用BBB评分观察大鼠后肢运动功能恢复情况,并制备脊髓标本切片通过染色在光镜下观察其组织学变化。结果:C组BBB评分、髓鞘结构和数量的改善情况均优于A、B组(P<0.05,P<0.01)。结论:微囊具有免疫保护作用,微囊化施万细胞可更有效地促进大鼠脊髓神经元修复和轴突髓鞘化。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骨髓基质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BMSCs)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后环氧化酶-2(cyclooxygenase-2, COX-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大鼠随机分为3组:A为假手术组,B为细胞培养基(DMEM)对照组,C为BMSCs移植组。B组和C组大鼠进行脊髓压迫损伤模型制作。脊髓损伤后, B组和C组大鼠分别给予DMEM培养液或BMSCs脊髓损伤周围区注射。术后应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COX-2、VEGF蛋白在损伤脊髓组织中的表达变化。结果 COX-2、VEGF蛋白在A组大鼠未损伤脊髓组织中均低水平表达。B组与A组相比,脊髓损伤后COX-2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增加(P<0.01),VEGF蛋白表达水平则短暂显著增加(P<0.05)。C组与B组相比, COX-2和VEGF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增加。结论 BMSCs移植能够增加脊髓损伤后COX-2、VEGF蛋白的表达。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移植路径下骨髓单个核细胞对大鼠缺血性脑梗死新生血管的影响。方法采用改良线栓法制造大鼠MCAO模型,根据随机数字表随机分成对照组、静脉移植组和蛛网膜下腔移植组。提取、分离和培养骨髓单个核细胞,对照组经股静脉注射注入200μl PBS液;静脉移植组经股静脉注射注入200μl含2×10^7个骨髓单个核细胞;蛛网膜下腔移植组经蛛网膜下腔注入200μl含2×10^7个骨髓单个核细胞。采用定量ELISA法对大鼠脑脊液中VEGF含量进行检测,利用免疫荧光定量观察梗死灶血管再生情况。结果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后7 d、14 d和28 d,蛛网膜下腔移植组大鼠脑脊液中VEGF含量分别为(207.4±8.9)pg/ml、(171.2±10.3)pg/ml和(143.8±13.8)pg/ml,均高于静脉移植组大鼠脊液中VEGF含量,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后14 d和28 d时,蛛网膜下腔移植组BrdU阳性细胞数分别为(2043.8±514.2)个和(1834.8±307.4)个,均高于静脉移植组,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蛛网膜下腔移植组微血管数分别为(384.6±45.1)个和(514.8±51.3)个,均高于静脉移植组,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能够增加VEGF分泌,促进脑梗死灶血管新生,经蛛网膜下腔移植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5.
关万宁 《河北医学》2010,16(6):679-681
目的:评价骨肿瘤病变切除后应用深低温冷冻同种异体骨移植联合自体骨髓单核细胞移植修复骨缺损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09年1月在我院骨科骨肿瘤病变的124例患者,其中采用同种异体骨联合自体骨髓单核细胞移植植骨61例(联合骨髓单核细胞移植组);单纯同种异体骨植骨63例(单纯植骨组);结果:联合骨髓单核细胞移植组移植骨界限模糊时间和消失时间均短于单纯植骨组。术后6、12、24个月时联合骨髓单核细胞移植组骨密度明显高于单纯植骨组。结论:同种异体骨联合自体骨髓单核细胞移植,组织抗原性减弱,能明显促进骨融合和骨缺损的愈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神经营养因子3基因转染的施万细胞在脊髓损伤大鼠中的作用,以进一步了解其在脊髓损伤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90只健康Wistar大鼠采用Allen打击法建立脊髓损伤模型,将其随机分为A组(空白对照组)30只、B组(神经干细胞移植组)30只和C组(神经干细胞联合神经营养因子3基因转染的施万细胞移植组)30只。三组大鼠分别于移植前、移植后1、3个月进行BBB评分、皮质诱发电位及神经功能相关指标评估及比较。结果移植后1、3个月B组和C组的BBB评分中0~7分比例(B组:70%、60%,C组:50%、30%)、皮质诱发体感和运动电位[B组皮质诱发体感电位:(201.37±23.06)、(227.63±26.48)μV,C组皮质诱发体感电位:(241.36±27.34)、(278.53±31.46)μV;B组皮质诱发运动电位:(150.23±22.67)、(193.57±27.18)μV,C组皮质诱发运动电位:(186.72±26.83)、(242.57±30.56)μV],均优于A组[90%、90%,皮质诱发体感电位:(53.86±6.75)、(56.96±7.35)μV,皮质诱发运动电位:(32.64±4.07)、(34.15土4.12)μV]。另外,B、C组神经功能相关指标也均明显优于A组,而C组则优于B组,且C组移植后3个月神经功能指标水平明显优于移植后1个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神经营养因子3基因转染的施万细胞在脊髓损伤大鼠中的作用较佳.有利于脊髓损伤的改善,对改善患者的感觉、运动等指标均发挥着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胫骨癌痛大鼠血脊髓屏障的通透性的变化并初步探讨其机制。方法雌性Wistar大鼠69只,体重160~180 g,随机分为三组,正常组13只,骨癌痛组28只及假手术组28只。正常组不实施手术,骨癌痛组在大鼠右侧胫骨内注射Walker256乳腺癌细胞,假手术组在大鼠右侧胫骨内注射PBS溶液。每组取8只大鼠应用von Frey细丝测定机械性痛阈值的变化,其余大鼠在术后第4、8、12、16天取脊髓腰膨大进行免疫组化实验,检测脊髓腰膨大背角白蛋白免疫阳性细胞数量及星形胶质细胞数量、形态变化。结果正常组大鼠及假手术组大鼠脊髓背角内不含有白蛋白免疫阳性细胞,骨癌痛组造模后第4天脊髓内出现白蛋白免疫阳性细胞(P〈0.01),第16天达到观察中的最高值。与正常组相比,骨癌痛组脊髓背角星形胶质细胞在造模后的第4、8、12、16天明显增多(P〈0.01),胞体肥大,突起增多变粗,相互重叠。与正常大鼠相比,骨癌痛大鼠在注射肿瘤细胞后第2天造模侧出现机械性痛阈值降低(P〈0.05),术后第16天达到观察中的最低点(P〈0.01)。对侧的机械性痛阈也有明显的降低。结论在胫骨癌痛大鼠模型中随着疼痛的进展大鼠出现血脊髓屏障的通透性的增加及星形胶质细胞的激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