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孔维军  赵艳玲  山丽梅  肖小河  张萍  刘军 《中草药》2009,40(12):1893-1897
目的 从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学的角度,探讨黄连与吴茱萸分煎后配伍时的药性差异.方法 黄连和吴茱萸药材用水分别煎煮,分煎液按相应的比例配伍.在100℃下水浴加热1 h,得单味药分煎后配伍所得的左金丸、甘露散、茱萸丸和反左金丸药液.采用微量热法,测定了痢疾杆菌在类方水提液作用下的生长代谢热谱曲线,获得相应的生物热动力学参数,结合文献报道,综合分析黄连与吴茱萸分煎后配伍时的药性差异.结果 黄连与吴茱萸分煎后配伍的药液之间存在稳定的药性差异.左金丸及类方均能不同程度地抑制痢疾杆菌的生长代谢过程,左金丸的抑制作用最强.反左金丸的抑制作用最弱,4方抑菌作用强弱顺序为:左金丸>甘露散>茱萸丸>反左金丸.结论 微量热法可用于刻画黄连与吴茱萸分煎后配伍时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左金丸及类方药性差异的生物热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从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学的角度,探讨由不同比例黄连和吴茱萸组成的汤剂的生物热动力学。方法:黄连和吴茱萸在左金丸中的比例为6:1;甘露散为2:1;茱萸丸为1:1;反左金丸为1:6。利用微量热法,测定了金黄色葡萄球菌在左金丸、甘露散、茱萸丸和反左金丸水煮液作用下的生长热谱曲线,获得相应的生物热动力学参数,结合本草文献报道,综合分析左金丸及类方的药性差异。结果:左金丸及类方的水提取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代谢表现出不同的活性作用。寒凉药方左金丸使细菌指数生长期的生长速率常数显著减小,发热功率显著降低。温热药方反左金丸使细菌指数生长期的生长速率常数和生长代谢过程中热量释放的减少不显著。寒热性能介于二方之间的甘露散和茱萸丸对细菌指数生长期的生长速率常数和热量释放的影响较小。四方之间存在较明显的药性差异,其抑菌作用强弱为:左金丸>甘露散>茱萸丸>反左金丸。结论:微量热法可作为刻画中医经典类方药性差异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黄连与吴茱萸的不同配伍比例对热证大鼠IL-6,IL-8和TSH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观察黄连与吴茱萸不同比例配伍对热证大鼠IL_6 ,IL_8 ,TSH的影响。方法 :用党参与黄芪给大鼠灌胃造成热证模型 ,分别用黄连与吴茱萸比例为6∶1(左金丸) ,2∶1(甘露散)和1∶1(茱萸丸)的煎剂治疗。结果 :6∶1(左金丸)和2∶1(甘露散)的配伍比例能使热证大鼠血清IL_6和TSH降低(P<0 05) ,1∶1(茱萸丸 )使它们改变不明显。结论 :左金丸和甘露散有消除热证病理改变的作用 ,与原方分别用于治疗肝热、暑气为病等属于热证的病变相一致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拆方研究泻心汤体外抗菌作用。方法采用拆方方法,以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致病性大肠杆菌、变形杆菌、黑曲霉菌、白色念珠菌、绿脓杆菌为受试菌,考察各拆方组的抗菌强度及最小抑菌浓度(MIC)。结果大黄-黄连配伍组可增加对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的抑均半径、降低最小抑菌浓度(MIC),黄芩-黄连配伍组可增加对白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的抑菌半径及降低最小抑菌浓度(MIC),黄芩-黄连配伍组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作用明显减弱。结论大黄对全方的体外抑菌活性起到相加作用,黄芩对全方的体外抑菌活性变化较为复杂。  相似文献   

5.
用党参、黄芪给大鼠灌胃造成实热证模型,大鼠、黄连与黄芩灌胃造成虚寒证模型,观察黄连与吴茱萸分别为6:1(即左金丸)、2:1(即甘露散)、1:1(即茱萸丸,又名变通丸)三种不同配伍比例对它们的影响,结果表明左金丸和甘露散能使实热证和虚寒证大鼠红细胞膜钠泵(Na^ -K^ -ATP酶)和钙泵(Ca^2 -Mg^2 -APT酶)的活性显降低,有消除热证病理改变和加重寒证病理改变的效应,即寒性的作用。茱萸丸(变通丸)此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香连金黄散对临床常见致病细菌的体外抑菌活性,为香连金黄散在临床中疮疡病的运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琼脂平板二倍稀释法测定香连金黄散全方、君药、臣药、佐药及各单味药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嗜麦芽假单胞菌、沙门氏菌、肺炎克雷伯氏菌8种不同种属共26株常见临床感染病原菌的最低抑菌浓度。结果:各单味药对受试菌株有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尤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抑菌效果明显优于大肠杆菌及单胞菌属,其中厚朴和黄柏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属的体外抗菌活性最强。全方组对所选菌株均有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抑菌效果明显优于大肠杆菌及单胞菌属。比较各组药的抗菌活性强弱,结果臣药组的抗菌活性优于佐药组。结论:香连金黄散中各单味药、全方及其配伍均有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能有效运用于防治临床疮疡性疾病,尤其是对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阳证疮疡具有明显的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7.
黄连吴茱萸单煎后配伍沉淀物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丽仙  黄忠京  谭倪  林永成 《中草药》2007,38(4):515-516
黄连、吴茱萸药对配伍已有悠久的应用历史,《丹溪心法·火六》中的左金丸(6:1)、《太平圣惠方·治水泻诸方》中的变通丸(又叫茱萸丸,1:1)、《圣济总录·中喝门》中的甘露散(2:1)等,都是通过改变该药对配伍的比例而来。现代临床应用也证明,调整黄连、吴茱萸的用量比例,可用于治疗多种与脾胃功能失调有关的疾病,如胃脘痛、腹痛、呕吐、呃逆、泄泻、便秘、痢疾、反酸嗳气、痞满等。古方中左金丸、变通丸、甘露散等均采用散剂或丸剂。据文献报道,黄连与吴茱萸复方煎出液可产生沉淀,且复方煎出液中黄连生物碱和吴茱萸生物碱的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有人认为生物碱量的降低是由于两药配伍后使生物碱的溶解度下降所致,也有人认为是两药配伍后黄连生物碱和吴茱萸黄酮类成分发生化学反应形成沉淀所致。沉淀物是否为具有生理活性的有效成分,这是制剂中应引起注意的问题。本实验对黄连、吴茱萸煎液产生的沉淀进行了研究,首次从沉淀物中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经鉴定分别为吴茱萸次碱(evodiamine,Ⅰ)、吴茱萸碱(rutacarpine,Ⅱ)、N-甲基-邻氨基苯甲酰胺(N-methylanthranylamide,Ⅲ)、吴茱萸酰胺(evodiamide,Ⅳ)、小檗碱(berberine,Ⅴ)、药根碱(jatrorrhizine,Ⅵ)和巴马汀(palmatine,Ⅶ)。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藏药十五味龙胆花丸的体外抑菌活性,为临床用药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琼脂平板打孔法研究十五味龙胆花丸对3种标准菌株(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大肠杆菌ATCC25922、沙门菌CMCC50319)及12株临床菌株的抑菌作用,并检测小鼠含药血清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作用。结果:十五味龙胆花丸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明显的体外抑菌作用,但对革兰阴性菌抑菌作用较弱。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介于6.25~12.5mg/ml。结论:十五味龙胆花丸对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有一定的体外抑菌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左金丸类方中4种生物碱的转运特征并比较其差异。方法:采用LC-MS/MS法测定左金丸类方中4种生物碱在Caco-2细胞上的转运特征,研讨其转运差异的机制。结果:环孢素A和维拉帕米均可增加4种生物碱的Papp(AP-BL),降低其Papp(BL-AB);MK-571对其转运均无影响;左金丸中的4种生物碱的Papp(AP-BL)均较黄连组增大;甘露散、茱萸丸中的药根碱、黄连碱和小檗碱的Papp(BL-AP)均较黄连减小。结论:小檗碱、黄连碱、药根碱和巴马汀均为P-gp底物,而非MRP2底物;吴茱萸可能具有抑制P-gp活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黄连、吴茱萸不同配伍的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叶富强  徐颂芬 《中成药》2005,27(10):1209-1210
黄连和吴茱萸配伍使用已有悠久历史,北宋<太平圣惠方·治水泻诸方>载有茱萸圆方,由黄连和吴茱萸2味按1:1比例组成,用于下痢水泻;<圣济总录>载甘露散,由黄连和吴茱萸按2:1比例组成,主治暑气为病.<丹溪心法>专用黄连与吴茱萸6:1比例组成左金丸,用于清肝泄火.宋代已有用吴茱萸与黄连同炒炮制黄连,到明代,出现了用吴茱萸煎汤浸炒.明代出现吴茱萸与黄连同炒的记载,至今一些地方标准还收载有黄连水制吴茱萸的的炮制方法.现代化学和药理学的不断发展,在黄连吴茱萸配伍的化学研究方面已有不少研究结果,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紫苏废弃物中挥发性成分的组成及其抑菌、抗氧化活性。方法采用GC-MS分析并鉴定紫苏废弃物超临界流体萃取物(supercritical carbon dioxide extraction,SFE-E)中的挥发性成分,采用纸片法考察其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白色念珠菌的抑菌作用,通过对DPPH、羟基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清除率的考察,研究其抗氧化活性。结果GC-MS法从SFE-E中分离到59种成分,鉴定出其中32种,占所分离组分的93.37%,其中2-己酰呋喃含量最高(59.26%);SFE-E的抑菌效果不明显,但抗氧化活性较好,将其精制后所得精油用量200μl/L时,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白色念珠菌抑菌直径分别为17.50mm、16.80mm、18.58mm,对DPPH、超氧阴离子和羟基自由基的清除率分别为56.28%、75.43%、64.21%。结论紫苏废弃物超临界提取物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纯化后的精油抑菌及抗氧化活性均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12.
黄连配伍吴茱萸后生物碱类成分的含量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考察黄连与吴茱萸不同配伍比例对小檗碱、巴马汀、药根碱、吴茱萸碱和吴茱萸次碱含量的影响。方法:在优化的RP-HPLC条件下进行分析,比较色谱图。结果:左金丸中吴茱萸碱的溶出率比反左金丸及吴茱萸单煎时均显著升高,吴茱萸次碱在水提物中不能检出;黄连生物碱的相对峰面积随吴茱萸比例的增加呈线性下降。结论:吴茱萸可使黄连中生物碱的溶出率下降;左金丸配伍(黄连∶吴茱萸=6∶1)有利于吴茱萸碱的溶出。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少数民族药用植物竹叶兰不同极性溶剂萃取部位(石油醚部位、乙酸乙酯部位、丙酮部位、甲醇部位)的抗氧化与抗菌活性。方法通过体外DPPH自由基、红细胞内羟基自由基的清除率的测定,探究竹叶兰各极性萃取部位的抗氧化活性;探究竹叶兰各极性部位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的抗菌活性,以及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外毒素的抑制作用。结果乙酸乙酯部位的体外抗氧化效果最好,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IC50为7.84μg/ml,对羟基自由基的清除率IC50为6.25μg/ml;且乙酸乙酯部位能够明显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大肠杆菌的生长,减弱金黄色葡萄球菌外毒素对红细胞的损伤。结论竹叶兰乙酸乙酯部位有显著的抗氧化、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体外抑菌试验,探讨不同炮制方法(生黄连与酒制黄连)和不同制剂工艺(传统水煎液与超微粉水浸液)对黄连抑菌作用的影响,为黄连的临床应用提供指导。方法: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为受试菌株,采用固体培养基连续稀释法,观察不同炮制方法、不同制剂工艺的黄连对实验菌株的抑制作用。结果:生黄连超微粉水浸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值为0.6 g/L、对大肠杆菌的MIC值为2.5 g/L,传统水煎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值为1.25 g/L、对大肠杆菌的MIC值为5g/L;酒制黄连超微粉水浸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值为1.25 g/L、对大肠杆菌的MIC值为10 g/L,传统水煎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值为1.25 g/L,对大肠杆菌的MIC值为10 g/L。结论:1)生黄连的体外抑菌作用强于酒制黄连;2)黄连超微粉水浸液的抑菌作用优于黄连水煎液。  相似文献   

15.
12种中草药对耐药与非耐药菌株抑菌活性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五倍子等12种中草药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球菌及耐万古霉素肠球菌4种菌株的抑菌作用。方法:采用中药抗菌试验试管法测定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结果:五倍子、黄连、大黄、黄柏、黄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有较强的抑菌作用;五倍子、黄连、黄柏、白头翁、大黄、败酱草对肠球菌和耐万古霉素肠球菌有较强的抑菌活性。结论:12种中药对各菌株均有不同的抑制作用,对耐药菌株和非耐药菌株抑菌活性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3'-大豆苷元磺酸钠的抑菌活性。方法:通过滤纸片对3'-大豆苷元磺酸钠进行了抑菌试验。结果:3'-大豆苷元磺酸钠溶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有一定的抑菌效果,随着浓度增加,抑菌作用增强。结论:3'-大豆苷元磺酸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有抑菌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四物汤的抗氧化活性及抗菌活性,为四物汤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理论依据。方法准确称量单味药当归、川芎、白芍、熟地黄各200 g,制作样品,采用自由基清除率法测定四物汤的抗氧化活性,采用平板打孔法和试管二倍稀释法测定四物汤的抗菌活性,对比单味药、中药及组方清除OH·自由基的IC_(50)、3种供试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对中药及组方的敏感程度、中药及复方的MIC(最小杀菌质量浓度)和MBC(最小抑菌质量浓度)。结果四物汤具有明显的OH·自由基清除作用,单味药当归的OH·自由基清除率最高,组方白芍、川芎的OH·自由基清除率最高。大肠杆菌、链球菌对四物汤的敏感程度为高度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中度敏感。三种供试菌对各组方的敏感程度均为高度敏感。四物汤的MIC和MBC小于各组方(P0.05)。结论四物汤及其组方均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和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无患子总皂苷的体外抑菌及抗氧化活性。方法采用醇提-大孔树脂分离纯化得到无患子总皂苷,通过体外抑菌实验,利用纸片法和试管法分别测定了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白色念珠菌、黑曲霉菌这5种常见的皮肤致病菌的抑菌活性和最低抑菌浓度(MIC)。评价无患子总皂苷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羟自由基能力。结果无患子总皂苷对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白色念珠菌、黑曲霉菌均有良好的抑菌活性,其最低抑菌浓度分别为1.25,0.625,0.312 5,0.312 5 mg/ml,而对革兰氏阳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没有活性。无患子总皂苷羟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均有一定的清除能力,其IC50分别为0.118 5,0.686 4 mg/ml。结论无患子总皂苷对细菌和真菌均有抑制作用,且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19.
不同炮制方法对黄连抗菌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炮制方法对黄连抗菌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试管连续稀释法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粪肠球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和变形杆菌进行体外抑菌试验.结果:黄连炮制品对球菌的抗菌作用强于杆菌,不同的炮制方法对黄连的抗菌活性产生不同影响.结论:不同方法炮制后的黄连抗菌活性产生了变化,为黄连临床应用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汪逢春用左金丸时灵活变化,表现在剂量、剂型、炮制等三个方面,在不同病症中的化裁皆得所宜,对暑湿泄泻、呃逆、便血、崩带、妊娠恶阻、虫积等多种疾病均有治疗作用。《泊庐医案》中有21个案例用到左金丸的剂量化裁应用,与左金丸原方的药物剂量配伍不同,汪老在左金丸原方的思想基础上,以左金丸顾护中焦思想为指导,改变吴茱萸、黄连配伍的剂量。《泊庐医案》中左金丸的炮制方法变化灵活:茱萸、黄连多同炒;所用的黄连多为炒品。汪老在运用左金丸时,根据病情的需要随时调整剂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