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笔者自1995年以来,用乙胺碘呋酮(胺碘酮)加中药转律汤治疗了慢性心房颤动(房颤)22例,其结果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36例慢性房颤病人被随机分为两组。1治疗组(胺碘酮 转律汤):22例,男13例、女9例;年龄35~81岁,平均59岁;风湿性心脏病6例,冠心病9例,高血压性心脏病3例,扩张型心肌病4例;房颤持续时间2个月~10年,病程2~16年;2对照组(单用胺碘酮):14例,其性别、年龄、病因、房颤时间和病程与治疗组相似。1.2 方法1.2.1 治疗组:一律口服给药,转律汤由红参10g,丹参、枣仁、车前子各30g,琥珀8g(冲服)组成,每日口服胺碘酮,第1周0.2…  相似文献   

2.
我国自上世纪80年代初以来,对胺碘酮的应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本文观察46例持续性房颤应用胺碘酮转复的疗效,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46例持续性房颤患者中男32例,女14例,年龄45~77岁,房颤持续时间均在6周以上,其中6周~2年38例,2年以上8例;心功能Ⅰ、Ⅱ级29例,Ⅲ、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静脉应用尼非卡兰与胺碘酮对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的疗效。方法收集2017年7月至2018年7月期间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60例阵发性房颤患者,根据不同治疗方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0例,胺碘酮组给予胺碘酮治疗,尼非卡兰组给予尼非卡兰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房颤转复情况、复律时间、心室率变化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尼非卡兰组转复25例,无效5例,治疗有效率为83.3%(25/30);胺碘酮转复24例,无效6例,治疗有效率为80.0%(24/30),两组治疗转复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11,P0.05)。尼非卡兰组转复时间比胺碘酮组转复时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34.2±60.87)min vs.(162.77±70.82)min,t=-5.91,P0.01]。胺碘酮组出现6例不良反应,尼非卡兰组出现10例不良反应,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82,P0.05)。结论在阵发性房颤患者转复治疗中,尼非卡兰与胺碘酮均有较好的疗效,尼非卡兰转复时间较胺碘酮更短,能较快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在临床上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比胺碘酮和普罗帕酮(心律平)转复器质性心脏病并阵发性心房颤动的疗效.方法将阵发性房颤发作1 h~ 72 h病人8例, 随机分为胺碘酮组40例和心律平组41例,心律平组静脉注射心律平70 mg;胺碘酮组静脉注射胺碘酮150 mg后改为静脉输注150 mg~450 mg,观察其复律情况及药物副反应.结果心律平组阵发性房颤41例,复律成功28例.胺碘酮组阵发性房颤40例,复律成功31例.两组未复律者心室率均有明显控制, 胺碘酮组副反应发生例数少于心律平组.结论静脉应用胺碘酮治疗并发器质性心脏病的快速房颤是有效且较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静脉用胺碘酮和毛花甙C治疗阵发性房颤(PAF)的即时疗效和安全性。方法:84例发作时间在 24~72 h的PAF患者被随机分为胺碘酮组和毛花甙C组(每组42例),分别静脉内给予胺碘酮150~1180 mg和毛花甙C 0.4~0.8 mg。结果:胺碘酮和毛花甙C PAF转复率分别是83.3%和42.9%(P<0.01);未转复者的心室率在胺碘酮组由(128.4±12.3)降至(87.8±11.4)次/min(P<0.01),毛花甙C组由(129.6±13.1)降至(90.3± 11.9)次/min(P<0.01)。两组均无严重副作用发生。结论:静脉用胺碘酮治疗阵发性房颤有效且安全,其转复率显著高于毛花甙C。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胺碘酮与普罗帕酮转复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疗效,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2008年第3期)、PubMed、EMBASE(荷兰医学文摘),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和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收集2000年1月~2008年6月公开发表的有关比较胺碘酮与普罗帕酮转复房颤效果的文献,并用RevMan5.0统计软件对这些文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5个随机对照试验,累计胺碘酮治疗组262例,普罗帕酮治疗组255例。胺碘酮与普罗帕酮转复房颤效果的合并OR值为1.26,95%可信区间为0.83~1.91,P>0.05。结论胺碘酮与普罗帕酮转复房颤的效果没有差异。  相似文献   

7.
经食管电复律转复心房扑动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临床资料及结果   1996年 6月~ 1998年 6月应用自行设计研制的导电球囊电极导管进行经食管电复律转复心房扑动 (简称房扑 )共40例。 40例为随机选择 ,房扑发作 2 6± 13.8(3~ 6个月 )天 ,应用药物治疗 3天以上未能复律。各病例选择的药物及剂量均不同 ,多选用西地兰、普罗帕酮、胺碘酮等。其中男 2 2例、女 18例 ,年龄 42± 11.5 (15~ 72 )岁。器质性心脏病 2 8例 ,其中冠心病 11例、甲状腺机能亢进性心脏病 5例、风湿性心脏病 5例、先天性心脏病 4例、高血压性心脏病 2例、扩张性心肌病 1例 ;原因不明者 12例。  食管电极与设备 …  相似文献   

8.
观察静脉、口服胺碘酮治疗快速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48例快速房颤患者首先给予胺碘酮150mg静脉推注之后以1mg/min静脉维持6h,改为0.5mg/min静脉点滴24~48h;同时用药当天给予口服胺碘酮1200mg,第二天为600mg,3天后改为200mg/d维持。结果:24h内房颤转复9例,转复率39.6%;3天内45例转复率93.8%。应用胺碘酮后心室率明显下降,随时间延长,呈减慢趋势。结论:负荷静脉、口服胺碘酮用药治疗快速房颤可明显减慢心室率,转复房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估静脉注射胺碘酮转复阵发性房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45例阵发性房颤(发作时间≤7 d)患者,均患有器质性心脏病,采用胺碘酮负荷量150 mg,稀释后10 min静脉注射,继之以1 mg/min静脉滴注维持;必要时15 min后重复负荷量150 mg;6 h后以0.5 mg/min维持,转复后逐渐过渡到口服胺碘酮长期维持。结果:24 h内45例心室率均有效控制,37例复律成功,转复成功率82%;转复后出现长RR间期2例,窦性心动过缓2例,无动脉血栓栓塞及尖端扭转性室速发生。结论:静脉注射胺碘酮转复有器质性心脏病合并阵发性房颤患者安全有效,转复治疗中积极防治并发症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普罗帕酮、西地兰、维拉帕米、胺碘酮4种药物静脉给药转复老年房颤(Af)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107例老年Af患者,根据所使用的药物分为4组:普罗帕酮组31例、西地兰组40例、维拉帕米组12例、胺碘酮组24例,记录复律时间、心电图及药物不良反应情况。结果8小时复律成功率,除西地兰组,其他3组之间无差别,但均高于前者,且差异有显著性。除西地兰组,其他3组均有异常心电情况。结论普罗帕酮、维拉帕米、胺碘酮转复成功率比西地兰高,但对于老年Af患者西地兰最为安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新型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伊布利特转复心房纤颤的疗效。方法:选择32例房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伊布利特组(18例),伊布利特1mg,于15min内静注,如无效30min后再给予1mg静注;胺碘酮组(14例),胺碘酮150mg,于15min内静注,如无效30min后再给予150mg静注。观察两组房颤转复情况及时间。结果:伊布利特组90min内转复房颤率明显高于胺碘酮组(77.8%比28.6%),4h内转复房颤率亦明显高于胺碘酮组(100%比71.4%),P〈0.01。结论:伊布利特是一种转复房颤的快速、安全、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12.
观察重叠应用静脉及口服胺碘酮治疗器质性心脏病阵发心房颤动 (简称房颤 )伴快速心室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36例器质性心脏病合并房颤的患者 ,男 2 2例、女 14例 ,年龄 6 5 .3± 11.5 (49~ 80 )岁。房颤发作时心室率142 .5± 2 5 .2 (12 0~ 176 )次 /分 ,先给予静脉负荷量胺碘酮 (15 0~ 30 0mg)后 ,继之以 6 0 0 μg/min静脉点滴维持 48h ,同时口服胺碘酮 6 0 0mg/d治疗。结果 :36例患者用药后 30min、1,2 ,2 4,48h心室率分别为 12 4.1± 11.5 ,113.3±8.6 ,10 5 .1± 8.2 ,92 .7± 8.5 ,88.6± 9.4次 /分 ,较用药前明显下降 (P <0 .0 1)。 30例 (83 .3% )患者转复为窦性心律 ,于 2h ,2~ 2 4h ,2 4~ 48h ,2~ 7d转复率分别为 11.1%、2 7.8%、2 2 .2 %和 2 2 .2 %。未转复组患者左房径大于转复组(P <0 .0 5 ) ,而射血分数明显低于转复组 (P <0 .0 5 ) ,这可能是 6例患者未转复的原因。 2例患者用药后出现长RR间期 ,1例出现窦性心动过缓 ,1例出现双手震颤 ,经减药或停药后恢复。结论 :静脉及口服胺碘酮重叠应用治疗器质性心脏病房颤是有效和安全的。  相似文献   

13.
虽然胺碘酮对心房纤颤能有效地转复并维持窦性节律,但如何预测胺碘酮治疗有效率则尚未有报告。本文作者试图通过左房内径、房颤时间、病因、以预测常规抗心律失常药无效病人,使用胺碘酮转复房颤并维持窦性节律的价值。方法:68例房颤病人,胺碘酮治疗前均曾使用过工类抗心律失常药(奎尼丁、普鲁卡因酰胺、苯妥因钠)及β-阻滞剂。治疗时先口服胺碘酮800毫克/日一周,继予200 400毫克/日维持,药物血清浓度维持在1.0-2.5毫克/升,4~6周治疗无效则使用电击复律,23例电击复律成功。经病史、心电图和Holter系统监测转复率,转复有效定为房颤消失或明显减少75%。以下列因素预测转复有效率:左房内径(二维超声心动图测定)、年龄、性别、房颤病因、持续时间。定期作胸透、  相似文献   

14.
2例长程持续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行微创外科心外膜射频消融+左心耳切除术,术后仍为房颤,1例静脉使用胺碘酮24 h后、另1例使用胺碘酮后即刻采用电复律均未能转复为窦性心律,然后使用尼非卡兰转复为窦性心律。结论:胺碘酮和尼非卡兰转复微创外科射频消融后的房颤可能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5.
观察静脉胺碘酮与美托洛尔联合应用对非瓣膜病心房颤动 (简称房颤 )的疗效及安全性。 49例冠心病伴发房颤的患者 ,按既往是否常规服用美托洛尔或氨酰心安而分入A组 ( 2 5例 )、B组 ( 2 4例 )。全部病例先给予胺碘酮负荷量 ( 3~ 5mg/kg)静脉推注 1 0min ,然后以 60 0 μg/min的速度静滴 48h ,B组同时口服美托洛尔 6.2 5~ 2 5mg ,2次/日。行心电、血压监测 ,观察 48h房颤转复率。B组 48h后转复率为 83.3% ( 2 0 /2 4 ) ,A组为 76% ( 1 9/2 5 ) ,P >0 .0 5。A、B两组转复时间、胺碘酮用量及转复后心率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 ( 1 7.2± 1 0 .6hvs 9.4± 9.2h ;880 .2±395 .3mgvs5 76.4± 331 .9mg ;86.3± 1 8.2次 /分vs76.8± 1 7.9次 /分 ,P均 <0 .0 5 )。副反应发生率A组为 8.0 % ,B组为 8.3% ,P >0 .0 5。结论 :静脉胺碘酮与美托洛尔联合应用对非瓣膜病房颤安全有效 ;与单用胺碘酮相比 ,转复时间短、胺碘酮用量少。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胺碘酮联合加镁极化液对持续性房颤的转复效果。方法:将符合条件的房颤病人随机分为胺碘酮组(19例)和联合治疗组(20例),胺碘酮组给予胺碘酮150~300mg静脉注射,接着静滴维持24h;联合治疗组胺碘酮的用法与胺碘酮组相同,同时给予500ml加镁极化液静滴,观察24h内的房颤转复情况。结果:两组年龄、性别和房颤持续时间等基本临床特征差异不显著(P>0.05)。两组收缩压和舒张压在治疗前后变化不明显(P均>0.05),两组治疗前后心率明显降低(P均<0.01),但组间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恢复窦性心律:胺碘酮组有3例(15.8%)联合组10例(50%),经Pearsonx2检验差异显著(P=0.023,OR=5.33)。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加镁极化液对房颤转复起重要作用(Wald值4.70,P=0.03)。两组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加镁极化液能提高胺碘酮转复房颤成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尼非卡兰和胺碘酮在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中转复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因持续性房颤行环肺静脉前庭线性消融术后未能转复窦性心律(简称窦律)的房颤患者82例,随机分为尼非卡兰组(n=45)和胺碘酮组(n=37),分别给予尼非卡兰(0.3mg/kg负荷量静脉推注,0.4mg·kg~(-1)·h~(-1)维持)及胺碘酮(首剂150 mg静脉推注,3mg·kg~(-1)·h~(-1)维持),观察30 min后患者的窦性心律或规律性心房扑动(简称房扑)转复率,转复时间,QT间期及并发心律失常等相关资料。结果尼非卡兰组总体有效转复率高于胺碘酮组(55.6%vs 32.4%,P0.05);平均转复窦律时间少于胺碘酮组[(13.2±6.1) min vs (19.5±2.5) min,P0.05]。尼非卡兰组10例转为房扑,附加线消融后转为窦律;胺碘酮组有6例转为房扑,附加线消融后转为窦律。尼非卡兰组有2例出现窦性心动过缓,1例伴室性早搏。胺碘酮组有1例出现心动过缓。低血压两组各1例。结论尼非卡兰在房颤射频消融术中应用具有良好的转复效果,转复时间短,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比胺碘酮和毛花甙C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及心房扑动(房扑)的疗效。方法阵发性房颤及房扑发作1~72h,随机分为胺碘酮组(30例)和毛花甙C组(28例),毛花甙C组静脉注射毛花甙C0.4~0.8mg;胺碘酮组静脉注射胺碘酮150或225mg后改为静脉滴注150~450mg,观察其复律情况,心室率的变化,QT间期及药物副作用。结果毛花甙C组,阵发性房颤24例,复律成功11例,阵发性房扑4例,复律成功2例。胺碘酮组,阵发性房颤25例,复律成功19例,阵发性房扑5例,复律成功3例。两组未复律者心室率均有明显控制,QT间期及副作用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毛花甙C组复律平均时间3.5h,胺碘酮组平均复律时间6.5h。结论阵发性房颤及房扑的复律胺碘酮疗效高于毛花甙C,二者心室率的控制及副作用无显著性差别,复律时间毛花甙C短于胺碘酮。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心脏外科术后心房颤动(房颤)的治疗及预后。方法:入组的412例心脏外科术后患者转入心脏ICU,持续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中,随机分为丙泊酚镇静组(Prop组)206例及右美托咪定组(Dexm组)206例,比较两组术后房颤发生率、转复窦性心律(转律)成功率、胺碘酮累计剂量及血管活性药物用量等指标。撤离呼吸机后,Prop组窦性心律患者57例再次出现房颤,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定镇静组(Dexm-1组)及对照组,比较其房颤发生率、转律成功率、胺碘酮累计剂量及血管活性药物剂量等指标。所有8h内未成功转律的患者,分析其预后。结果:心脏外科术后8h内,与Prop组相比,Dexm组房颤发生率明显降低,胺碘酮累计剂量明显减少。心脏外科手术8h后,Dexm-1组较对照组房颤转律成功率明显提高,胺碘酮累计剂量明显减少(P0.05),但Dexm-1组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去甲肾上腺素剂量明显增加。对于8h内未成功转律患者,ICU滞留时间及术后心力衰竭发生率、全因死亡率均明显高于未发生房颤组。结论:应用右美托咪定可有效减少心脏外科术后房颤的发生,联合应用胺碘酮可提高转律成功率,减少胺碘酮转律的累计剂量。  相似文献   

20.
有关持续性房颤 (Af)的治疗问题仍存争议 ,但对新近发生的房颤 ,治疗首选是设法转复为窦性心律。由于单次口服负荷量抗心律失常药物简便 ,因此易普及 ,安慰剂对照试验业已证实其疗效 ,然而有关各种心律失常药物之间疗效对比研究甚少 ,本文对比普罗帕酮与胺碘酮转复新近发生房颤的疗效。采用前瞻性随机单盲多中心研究方法 ,对新近发生房颤给予口服负荷量普罗帕酮 6 0 0 mg,如果 2 4h后未转复为窦性心律 ,再给 30 0 mg。另一组给予口服负荷量胺碘酮 30 mg/ kg,如2 4h未转复 ,再给 15 mg/ kg。研究对象为 2 5~ 80岁发作时间 <2周的 Af。心功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