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8 毫秒
1.
小针刀结合火针治疗肱骨外上髁炎73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小针刀结合火针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疗效。方法:采用2%利多卡因2~3ml在痛点处局部麻醉,用4号针刀治疗后应用火针在痛点周围治疗。分别于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进行随访。结果:本组73例,治疗后3个月时优65例,良4例,可4例,优良率94.5%;6个月时优62例,良4例,可6例,差1例,优良率90.4%;12个月时优58例,良7例,可6例,差2例,优良率89%。结论:小针刀结合火针治疗肱骨外上髁炎其近期、远期疗效都比较理想。  相似文献   

2.
笔者采用点刺法对 40例婴幼儿腹泻进行治疗观察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40例中 6个月以内 5例 ,6个月至 1周岁 1 0例 ,1周岁至 3周岁 2 5例。病程 2个星期内 3 4例 ,2个星期至 2个月 5例 ,2个月以上 1例。2 .治疗方法 取双侧足三里、阴陵泉 ,快速点刺 ,针刺深度约至皮下 ,每日 1次 ,腹泻症状严重者可每日 2次 ,治疗最长时间 1 0 d。 40例患儿针刺期间均不采用任何中西药治疗。3 .治疗结果  3 4例病程 2个星期内患儿 ,经治疗 3次痊愈 1 0例 ,治疗 6次痊愈 1 2例 ,治疗 1 0次痊愈 8例 ,治愈率 88.2 %。5例病程 2个星期至 2个月患儿 ,经…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对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Kupperman评分的影响。方法将33例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进行穴位埋线治疗,以肝脾肾俞募配穴为主方,加以辨证和辨病取穴相结合,分别在治疗前、治疗1个月、治疗2个月时计算Kupperman评分,以Kupperman指数改变作为疗效标准,观察疗效。结果 33例患者治疗前后MI总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与治疗2个月的MI总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优于治疗前,治疗2个月优于治疗1个月。治疗1个月时总有效率66.7%,治疗2个月时总有效率93.9%,治疗1个月与治疗2个月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个月疗效优于治疗1个月。结论穴位埋线可明显降低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的Kupperman评分,改善患者症状。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健骨胶囊治疗骨质疏松症疗效。[方法]将96例分为两组,对照组48例鹿瓜多肽静滴,治疗组48例健骨胶囊口服。观察临床疗效、测定骨密度。均3个月为1疗程。治疗1疗程(90d)判定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93.75%优于对照组70.83%;骨密度测定治疗2个月(60d)、3个月(90d)两组均有改善,治疗3个月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结论]健骨胶囊可较快提高骨密度,作用持续,无明显减缓过程,价格低廉、无不良反应,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脑干脑梗死偏瘫康复治疗18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脑干脑梗死偏瘫康复治疗的疗效。方法 以Bobath法为主配合其他康复治疗方法进行 6个月以上康复治疗。结果  1 8例经过 6个月以上康复治疗基本治愈 2例 ,显著进步 1 0例 ,进步 6例。结论 脑干脑梗死虽病情凶险 ,但经过 6个月以上的积极康复治疗仍可获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电针结合耳穴压籽法治疗丛集性头痛的临床疗效及对不良反应的干预.方法 98例病例采用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两组各4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配合电针加耳穴压籽法治疗,两组均治疗1个月后统计疗效并连续随访半年.结果 治疗组脱失2例,对照组脱失1例.经不同方法治疗后,治疗组即时、3个月、6个月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组的3个月、6个月不良反应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 电针结合耳穴压籽法治疗可提高药物疗效,减轻药物治疗的中、远期不良反应,可作为从集性头痛的有效防治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苦参酊剂治疗真菌性外耳道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8例患者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46例),分别予苦参酊剂及3%硼酸酒精滴耳液局部涂敷。两组疗程均为14天,分别于治疗结束后1个月、3个月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治疗后1个月及3个月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7.5%、81.3%,对照组分别为82.6%、73.9%;组间治疗后1个月及3个月的临床疗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苦参酊剂治疗真菌性外耳道炎疗效良好、稳定,可替代3%硼酸酒精滴耳液用于治疗真菌性外耳道炎。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配合益气通络方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1例患者按病程随机分成穴位埋线配合中药组(简称治疗组)35例、针刺配合中药组(简称针药组)34例、针刺组32例.治疗组于患侧面部每次取3组不同穴位行埋线治疗,半月治疗1次,并配合益气通络方口服.针药组取风池、阳白、太阳、下关等穴行针刺治疗,方药同上.针刺组治疗同针药组中针刺治疗.观察治疗后总体疗效及病程1个月以下、1个月以上患者的愈显率,随访治疗结束后1、3个月患者的未愈率.结果:穴位埋线配合中药治疗对周围性面瘫患者总体疗效及病程1个月以上患者的疗效明显优于其他两组.随访结果表明治疗组3个月后的未愈率明显低于其他两组.结论:穴位埋线配合中药可有效治疗周围性面瘫,尤其是病程1个月以上患者,并可降低远期未愈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化痰清肝法治疗痰热内蕴型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化痰祛湿、清肝明目中药治疗痰热内蕴型慢性CSC患者42例(42眼),共治疗2个月,每月随诊1次,治疗前及治疗1、2个月后比较最佳矫正视力、黄斑中心凹厚度变化情况,并统计临床疗效。结果本组42例治疗1、2个月后视力均提高,黄斑中心凹厚度均降低(P0.05);治疗2个月后视力优于治疗1个月,黄斑中心凹厚度低于治疗1个月(P0.05)。治疗1个月后总有效率90.48%,2个月后总有效率97.62%,治疗2个月后总有效率高于治疗1个月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化痰清肝法治疗痰热内蕴型慢性CSC疗效确切,可提高患者视力,改善视网膜水肿情况。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颅痛饮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2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9例)和对照组(63例),治疗组口服中药颅痛饮,对照组口服西比灵胶囊;两组疗程均为3个月,观察临床疗效和治疗后1个月、2个月、3个月头痛发作频率及头痛程度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79.7%、52.4%,组间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后1个月、2个月及3个月偏头痛发作频率和头痛程度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组间治疗后同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痛饮可有效用于偏头痛的治疗。  相似文献   

11.
应用钩拉复位固定器治疗胫骨平台骨折。根据力学原理,利用机械产生的纵向拉力和横向挤压力,作用于骨折块上,完成骨折的复位和固定。经30例临床观察,效果满意,骨折复位优良率达93.33%;随访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达93.75%。结果表明该器械设计科学,结构合理,疗效高,后遗症少。而且操作简便,适应症广。除骨折块向后移位者外,可用于各种类型的平台骨折,还可用于股骨髁间骨折。  相似文献   

12.
采用自制复位加压固定器经皮穿针,闭合复位治疗膑骨骨折133例。经8~58个月随访,结果优97例,占72.9%;良30例,占22.6%;优良率达95.5%。观察认为用该器械固定具有骨折复位好、能维持有效固定、能早期功能锻炼等优点。疗效的好坏与穿针技术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13.
采用经皮穿针外固定方法治疗56例股骨上端骨折。经6个月~4年随访,治疗优良率达95%,认为该方法操作简单,固定效果好,适用于股骨上端各种类型骨折。对于针眼处感染或针道松动,严格无菌操作和密切观察可以避免。  相似文献   

14.
钳夹加压固定器治疗尺骨鹰嘴骨折13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钳夹加压固定器治疗尺骨鹰嘴骨折130例,经3个月~8年随访,解剖及近解剖复位率达96.9%;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达98.0 4%。观察认为:该器械可用于各类型尺骨鹰嘴骨折,大型号者还可用于膑骨骨折。关键在于根据不同骨折类型,选取适当固定点。  相似文献   

15.
采用自行研制的压力传感器,对Colle's骨折患者进行了体表及植入断端间的压力测试,并通过中立及旋后位固定各30例临床病例的复位和功能恢复情况的对比分析,认为Colle's骨折旋后位的固定体位是最佳体位,它固定效力最大,断端最稳定,移位倾向最小,病人在拆除外固定后就能获得满意的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6.
采用撬拨复位,双爪固定器托举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21例,优良率达95.2%。观察认为撬拨复位成功的关键在于进钟点的选定,且以在电视X光机监视下进行为宜。采用托举固定法,有效固定力强(经力学测试,200kg截荷,骨折块向下位移仅0.5mm),骨折对位好,可早期进行功能锻炼。所以骨折愈合快,功能恢复早而好。  相似文献   

17.
Colles‘骨折固定体位的探讨(附56例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邹季 《中医正骨》1995,7(4):9-10
通过对临床实践中正反两方面经验和教训的总结,根据腕部解剖、生理及骨折后的病理特点,分析比较了56例Colles’骨折患者复位后分别采用腕掌屈前臂旋前位与腕背伸前臂旋后位两种不同固定方法的优劣。结果表明,骨折再移位发生率后者明显低于前者;而功能恢复情况后者明显优于前者(P<0.01)。揭示腕背伸前臂旋后位固定不仅利于骨折复位后的稳定,而且有利于骨折愈合和功能恢复。因此主张摒弃传统的腕掌屈前臂旋前位固定,采用腕背伸前臂旋后位固定。  相似文献   

18.
采用改良外固定法治疗髌骨骨折24例,随访18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24例中男13例,女11例;年龄最小20岁,最大62岁;屈膝跌倒致伤者21例,直接撞击伤3例;横型骨折20例,粉碎型骨折2例,下极骨折2例,均属新鲜骨折。  相似文献   

19.
推拿按摩具有活血化瘀、舒筋通络、通利关节、壮身强骨之功效。选择适当的手法,用于骨折治疗早期,与骨折复位、固定、功能锻炼和内外用药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促进骨折愈合。减少并发症。通过18例小腿不稳定骨折的临床观察,与对照组相比,牵引时间由6~8周缩短到3~4周,患肢关节功能恢复由2~3周缩短到2~3天。认为正确掌握手法的症(适应症)、法(手法的选择)、时(时间)、量(手法的轻重)、度(关节活动的程度)是取得良好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根据肱骨髁上尺偏型骨折的损伤机制和治疗原理,研制出外翻弹性垫夹板。外侧板下段向外弯150°,其弧背可压骨折近端向内;内侧板加弹簧垫可推骨折远端向外。故能保持骨折端良好对位,减少因错位而发生的肘内翻。治疗63例,经6个月~3年随访的61例,优良率达873%,肘内翻发生率为13%,低于国内外文献报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