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评价母牛分枝杆菌菌苗(微卡)胸腔内注射治疗结核性胸膜炎(tubercu lous pleurisy,TP)的效果。方法随机将80例TP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两组均采用统一抗结核化疗方案2HRZE(S)/4HR及胸穿抽液,此外治疗组胸腔内注射微卡每周1次,共2次。观察两组病例胸水吸收及胸膜肥厚情况,同时观察微卡副作用。结果治疗组治愈+显效率为95%,对照组为70%,两组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胸膜肥厚率为5.0%,对照组为22.5%,两组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平均胸水吸收时间为19.2 d,对照组为27.9 d,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1);微卡胸腔注射后主要副作用为低热,发生2例。结论微卡能明显加快胸水吸收,降低胸膜肥厚率,用药安全,是治疗TP一种较好的药物。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母牛分枝杆菌菌苗(微卡)在治疗结核性胸膜炎(tuberculous pleurisy TP)中的效果。方法随机将80例TP患者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2组均采用统一抗结核化疗方案2HALZ/6HL2及胸穿抽液,治疗组肌肉注射微卡,每周1次,共3个月,对照组口服强的松6~8周。观察2组病例胸膜肥厚情况及胸液吸收情况,随访1~1.5年;观察微卡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胸膜肥厚率5%,对照组22.5%,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平均胸液吸收时间19.3d,对照组28.3d,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及对照组随访至1.5年各35例,复发率分别为0和8.6%,2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微卡不良反应:局部硬结1例,低热1例。结论微卡用于治疗TP,能减少胸膜肥厚和黏连,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母牛分枝杆菌菌苗(微卡)在治疗结核性胸膜炎(tuberculous pleurisy TP)中的效果。方法随机将80例TP患者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2组均采用统一抗结核化疗方案2HALZ/6HL2及胸穿抽液,治疗组肌肉注射微卡,每周1次,共3个月,对照组口服强的松68周。观察2组病例胸膜肥厚情况及胸液吸收情况,随访11.5年;观察微卡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胸膜肥厚率5%,对照组22.5%,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平均胸液吸收时间19.3 d,对照组28.3 d,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及对照组随访至1.5年各35例,复发率分别为0和8.6%,2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微卡不良反应:局部硬结1例,低热1例。结论微卡用于治疗TP,能减少胸膜肥厚和黏连,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微卡治疗结核性胸膜炎(TP)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 采用随机分组,81例结核性胸膜炎患者分为治疗组(41例)、对照组(40例),两组均采用2HREZ/4HR化疗方案+激素+抽胸水,治疗组加用微卡每周一次,共六个月。观察治疗后临床症状缓解情况、胸水吸收情况及遗留胸膜肥厚情况。结果 两组临床症状缓解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微卡不良反应:发热2例。结论 母牛分枝杆菌菌苗可明显减少结核性胸膜炎的胸膜肥厚且用药安全,可用于结核性胸膜炎的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寻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将156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板式药并复方丹参片)和对照组A、对照组B,分别于0.5、1、1.5个月观察胸水吸收情况,并于治疗结束后12个月随访。结果在胸水吸收和减少胸膜肥厚、粘连方面治疗组与对照组A无差异,但均优于对照组B。结论复方丹参片可明显加快胸水吸收、减少胸膜肥厚、粘连。板式抗结核药在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的治疗中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胸腔置管引流联合尿激酶注入胸腔治疗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的疗效.方法 将62例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常规给予全身抗结核和泼尼松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胸膜腔微创置管引流,间断注入尿激酶10万IU,对照组在此基础上间断胸腔穿刺抽液.分别观察胸水总量,胸水吸收时间,胸膜肥厚、气胸、胸膜反应、血性胸水发生率.结果 治疗组胸水总量、胸水吸收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胸膜厚度、气胸、胸膜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性胸水发生率两组相比差异不显著.结论 胸腔置管持续引流联合尿激酶注入治疗结核性胸膜炎疗效好,能有效增加胸水排出量、缩短胸水吸收时间、减少胸膜肥厚、减少穿刺并发症,血性胸水未见增加.  相似文献   

7.
胸腔注射尿激酶治疗结核性胸膜炎420例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石莲 《临床肺科杂志》2005,10(2):177-178
目的观察胸腔注射尿激酶治疗胸膜粘连分隔的效果。方法渗出性胸膜炎420例,随机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各210例。治疗组,每周一次胸腔注射尿激酶10万单位 0.9%氯化钠20ml 雷米封注射液0.3g 丁胺卡那注射液0.4g;对照组胸腔内仅注射后三种药物。二组口服化疗方案均为2SHRZ/4HR。结果治疗8周后,B超检查胸腔积液情况:形成纤维分隔、粘连、胸膜肥厚,治疗组10例,对照组86例(P<0.01)。胸水消失时间:治疗组(24.1±4.1),对照组(19.4±4.9),(P>0.05);胸膜厚度:治疗组(1.58±0.21)mm,对照组(1.96±0.48)mm(P<0.01);肺功能FEV1%治疗组(90.3%±1.4%),对照组(81.4%±2.9%),FVC%治疗组(95.8±2.1%),对照组(87.6%±3.0%)(P<0.01)。结论胸腔注射尿激酶可以减少胸液分隔,粘连及多房的形成,减轻胸膜肥厚,改善肺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胸膜腔置管引流并尿激酶注入与传统胸腔穿刺抽液对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的疗效。方法选择60例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常规抗结核治疗同时,胸膜腔微创置管引流,间断注入尿激酶10万Iu,对照组抗结核同时间断胸腔穿刺抽液。分别观察胸水吸收时间、胸膜肥厚情况。结果胸水10d内吸收例数,治疗组73.3%,对照组30%(P〈0.01);胸水基本吸收天数治疗组6.5±2.4d,对照组10.6±4.1d。胸水引流量治疗组3226.5±284.8ml,对照组2968±230.8ml(P〈0.01);胸膜肥厚例数2个月后治疗组6.67%,对照组20%(P〈0.05),6个月后治疗组3.33%,对照组6.67%(P〉0.05)。胸膜结节影:2个月后治疗组3.33%,对照组13.33%(P〉0.05),6个月后治疗组0%,对照组6.67%(P〉0.05)。结论胸膜腔微创置管引流并尿激酶注入能有效缩短胸水吸收时间,减少胸膜肥厚。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胸水的γ-干扰素释放试验与老年结核性胸膜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2年3月至2014年5月在我院就诊并确诊的结核性胸膜炎患者80例,根据年龄分为2组:A组(年龄<60岁)和B组(年龄≥60岁),每组40例.取胸水采用T-SPOT.TB检测γ-干扰素释放试验.抗结核治疗的同时动态观察患者治疗1个月时的胸水吸收情况和治疗6个月时的胸膜粘连、肥厚情况,综合分析患者预后.结果 A组γ-干扰素释放试验阳性患者37例,阳性率为92.5%;B组γ-干扰素释放试验阳性患者25例,阳性率为62.5%.A组胸水γ-干扰素释放试验阳性率高于B组(x2=10.323,P< 0.05).1个月综合治疗结束后,A组患者胸水吸收比例为85.0%,B组患者胸水吸收比例为70.0%,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2.581,P>0.05).6个月治疗结束后,A组患者胸膜肥厚比例为27.5%,B组患者胸膜肥厚比例为57.5%,B组发生胸膜肥厚患者比例高于A组(x2=7.366,P<0.05).结论 老年结核性胸膜炎患者早期的胸水γ-干扰素释放试验阳性率相对偏低,可能与老年患者细胞免疫功能低下有关.而老年患者治疗后期胸膜肥厚、粘连较中青年患者更加明显,提示老年胸膜炎预后欠佳.  相似文献   

10.
尿激酶、氟美松预防结核性胸膜炎胸膜肥厚和包裹性积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胸膜腔内注入尿激酶、氟美松对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所致胸膜肥厚和包裹性积液的影响。方法  6 7例结核性粘连包裹性胸膜炎患者随机分为尿激酶组 (36例 )和氟美松组 (31例 )。尿激酶组于每次抽液后注入尿激酶 10 0 0 0 0 IU ,氟美松组于每次抽液后注入氟美松 5 mg。结果 尿激酶组抽液总量 (310 9± 4 39) ml,而氟美松组 (2 80 5± 4 30 ) m l(P<0 .0 1) ;尿激酶组胸膜厚度 (0 .81± 0 .2 3) mm,而氟美松组 (1.12± 0 .2 4 ) mm(P<0 .0 1) ;尿激酶组胸膜粘连的发生率为 11% ,而氟美松组为 39% (P<0 .0 1)。结论 胸腔内注入氟美松虽能减少胸水形成 ,但在降低胸膜肥厚和粘连发生机会和程度方面不如尿激酶。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胸水中脂多糖(LPS)、白细胞介素35(IL-35)、维甲酸相关孤儿受体α(RORα)在结核性胸腔积液中的表达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襄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79例结核性胸膜炎患者为结核组,66例恶性胸膜炎患者为恶性组。比较2组胸水LPS、IL-35、RORα水平,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胸水LPS、IL-35、RORα水平与结核性胸膜炎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核性胸膜炎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胸水LPS、IL-35、RORα对结核性胸膜炎与恶性胸膜炎的鉴别诊断价值。结果:结核组胸水LPS、IL-35、RORα水平显著高于恶性组( t值分别为2.691、2.908、6.017, P值均<0.05);胸水LPS、IL-35、RORα水平与结核性胸膜炎均呈正相关( r值分别0.375、0.583、0.604, P值均<0.05);胸水LPS、IL-35、RORα水平升高是结核性胸膜炎的危险因素( P值均<0.05);胸水LPS对结核性胸膜炎与恶性胸膜炎的准确性明显高于胸水RORα( P<0.05);胸水IL-35对结核性胸膜炎与恶性胸膜炎的准确性明显高于胸水LPS( P<0.05);胸水LPS、IL-35、RORα联合检测对结核性胸膜炎与恶性胸膜炎的准确性明显高于各项指标单独检测( P<0.05)。 结论:胸水LPS、IL-35、RORα在结核性胸膜炎患者中呈高水平,胸水LPS、IL-35、RORα联合检测在结核性胸膜炎与恶性胸膜炎的鉴别诊断中价值较高,有望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胸腔积液中白介素-27(IL-27)、结核杆菌利福平耐药基因(Gene Xpert MTB/RIF)表达水平在结核性胸膜炎快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8例结核性胸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另选择同期收治的128例非结核性胸膜炎胸腔积液患者为对照(恶性胸腔积液组、类肺炎性胸腔积液组与漏出性胸腔积液组分别61例、36例与31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患者胸腔积液中IL-27水平,并予以Gene Xpert MTB/RIF试验,以临床综合诊断结果为金标准,评估IL-27、Gene Xpert MTB/RIF水平在结核性胸膜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结核性胸膜炎组胸腔积液中IL-27水平显著高于恶性胸腔积液组、类肺炎性胸腔积液组与漏出性胸腔积液组(F=112.944,P均<0.05);IL-27诊断结核性胸膜炎的AUC值为0.875,敏感度为73.43%、特异性为85.16%;Gene Xpert MTB/RIF诊断结核性胸膜炎敏感度、特异性分别为77.34%、100.00%;两者联合诊断结核性胸膜炎的敏感度为86.72%,特异性为100.00%。结论:胸腔积液中IL-27、Gene Xpert MTB/RIF水平对结核性胸膜炎的诊断有一定意义,联合检测有助于结核性胸膜炎的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合并2型糖尿病对结核性胸膜炎患者外周血及胸腔积液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T-SPOT.TB)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6—2021年西安市胸科医院收治的诊断为结核性胸膜炎的444例患者,依据是否合并2型糖尿病,分为结核性胸膜炎合并2型糖尿病组(合并糖尿病组;116例)和未合并糖尿病的结核性胸膜炎组(非糖尿病组;328例)。分别采集两组患者抗结核药物治疗前胸腔积液和外周血标本,进行T-SPOT.TB检测,分析两组患者T-SPOT.TB检测结果的差异。结果: 合并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组患者外周血T-SPOT.TB检测阳性率分别为46.55%(54/116)和56.10%(184/32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140,P=0.076);胸腔积液T-SPOT.TB检测阳性率分别为65.52%(76/116)和88.41%(290/328),合并糖尿病组明显低于非糖尿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1.025,P<0.001)。合并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组患者胸腔积液T-SPOT.TB检测阳性率均高于外周血,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845,P=0.028;χ2=12.848,P<0.001)。结论: 当结核性胸膜炎患者合并2型糖尿病时,胸腔积液T-SPOT.TB检测阳性率降低,但仍高于外周血T-SPOT.TB检测结果;建议考虑优先行胸腔积液T-SPOT.TB检测,以提高阳性检出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胸腔积液脂多糖(LPS)、白细胞介素(IL)-35、维甲酸相关孤儿受体α(RORα)表达在结核性胸膜炎和恶性胸膜炎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选择本院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结核性胸膜炎患者75例(良性组)和恶性胸膜炎患者54例(恶性组),两组患者均于无菌条件下进行胸腔穿刺术,抽取胸腔积液进行腺苷脱...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巨噬细胞极化在结核性胸膜炎与恶性胸腔积液鉴别中的价值。方法前瞻性收集2018年10月至2019年9月到我院就诊的新发结核性胸膜炎或恶性胸腔积液患者,在治疗前采集胸腔积液与外周血,流式细胞术检测M1型(CD14^+CD86^+)与M2型(CD14^+CD163^+)单核巨噬细胞。并测定外周血细胞计数、血沉、γ-干扰素释放试验及胸腔积液腺苷脱氨酶。结果纳入结核组51例,肿瘤组39例。结核组外周血CD14^+巨噬细胞高于肿瘤组,胸水M1型巨噬细胞高于肿瘤组,M2型巨噬细胞低于肿瘤组(P<0.05)。胸水M1/M2>0.92诊断结核性胸膜炎的敏感性86.3%,特异性94.6%,阳性预测值86.3%,阴性预测值81.7%(曲线下面积0.946)。结论结核性胸水中巨噬细胞向M1极化,恶性胸水巨噬细胞向M2极化,胸水M1/M2>0.92可作为结核性胸膜炎与恶性胸水鉴别的免疫学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MTB分泌蛋白抗原85B(Ag85B)-早期分泌靶抗原6(ESAT6)融合蛋白在结核性胸膜炎辅助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研究对象为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于河北省胸科医院住院的结核性胸膜炎(结核组)患者45例,非结核性胸膜炎(非结核组)患者26例,以及体检健康人群(健康组)25名。应用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结核分枝杆菌Ag85B-ESAT6融合蛋白刺激前后结核组、非结核组外周血、胸腔积液及健康组外周血中γ干扰素(IFN-γ)的含量,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结核组与非结核组患者组织(通过手术或穿刺活检获得的胸膜组织)中CD4 +和CD8 +细胞的表达水平。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MTB Ag85B-ESAT6融合蛋白刺激前后,结核组外周血中IFN-γ的含量分别为(42.63±10.51)pg/ml和(401.90±72.54)pg/ml;非结核组分别为(38.97±7.08)pg/ml和(40.04±6.80)pg/ml;健康组分别为(39.61±7.28)pg/ml和(39.86±6.97)pg/ml。结核组胸腔积液中IFN-γ的含量分别为(411.91±41.56)pg/ml和(1342.67±167.96)pg/ml;非结核组分别为(47.99±11.49)pg/ml和(48.76±11.25)pg/ml。刺激前结核组胸腔积液中IFN-γ的含量明显高于非结核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5.194,P=0.000);刺激后结核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产生的IFN-γ含量相对于刺激前及刺激后的其他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2.879、33.211和33.204,P值均为0.000);刺激后结核组与刺激前及非结核组刺激前后胸腔积液中IFN-γ的含量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36.085、51.478和51.499,P值均为0.000)。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结核组与非结核组患者胸膜组织中的CD4 +和CD8 +积累光密度值(结核组:16349.91±2376.36和10525.77±1164.86;非结核组:1853.64±670.40和1327.15±175.5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14.381和19.127,P值均为0.000)。 结论 结核分枝杆菌Ag85B-ESAT6融合蛋白刺激外周血和胸腔积液后均明显提高结核特异性IFN-γ的含量,对结核性胸膜炎的辅助诊断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胸腔积液中基因芯片技术检测分枝杆菌和IFN-γ测定对结核性胸膜炎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9月至2016年11月就诊的260例胸腔积液患者为研究对象,结核性胸腔积液(TPE)组120例,非结核性胸腔积液组140例,其中恶性胸腔积液72例,类肺炎性胸腔积液68例。检测各组患者胸腔积液中IFN-γ水平,并应用基因芯片法行胸腔积液分枝杆菌菌种鉴定,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根据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等指标评价其对结核性胸膜炎的诊断价值。结果TPE组胸腔积液IFN-γ水平明显高于其他组,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诊断结核性胸膜炎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8,敏感度为78.2%,特异度为94.4%。结论胸腔积液中IFN-γ检测可作为鉴别结核性胸膜炎的一种免疫生物学标志物,但基因芯片法行胸腔积液分枝杆菌菌种鉴定对结核性胸膜炎的诊断价值不大,不建议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非活动性结核性胸膜炎与活动性结核性胸膜炎CT扫描影像表现。方法: 对2012年6月1日至2021年3月30日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就诊的单纯非活动性结核性胸膜炎患者68例和同期活动性结核性胸膜炎44例的CT扫描影像表现进行比较。结果: (1) 68例非活动性结核性胸膜炎患者 CT扫描影像表现中胸膜粘连62例(91.2%),胸膜有钙化者28例(41.2%),叶间裂受累22例(32.4%),胸腔积液12例(17.6%),包裹性胸腔积液8例(11.8%)。(2)44例活动性结核性胸膜炎患者CT扫描影像表现中胸膜粘连30例(68.2%),未见胸膜钙化,叶间裂受累32例(72.7%),胸腔积液43例(97.7%),包裹性胸腔积液26例(59.1%)。(3)非活动性与活动性结核性胸膜炎CT扫描影像比较:胸膜粘连、胸膜钙化发生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9.630,P=0.002;χ2=23.737,P=0.000);叶间裂受累、胸腔积液、包裹性胸腔积液的发生率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2.692,P=0.000;χ2=68.548,P=0.000;χ2=28.301,P=0.000)。结论: 非活动性结核性胸膜炎的CT扫描影像与活动性结核性胸膜炎比较胸膜粘连、胸膜钙化的发生率高,胸腔积液、包裹性胸腔积液、叶间裂受累的发生率低。识别非活动性和活动性结核性胸膜炎的CT扫描影像特点,对患者临床治疗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检测血清和胸液E—选择素对鉴别良恶性疾病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通过检测结核性胸膜炎及癌性胸液患血清及胸液的E-选择素水平,探讨其对鉴别良恶性疾病的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25例结核性胸膜炎及21例癌性胸液患血清及胸液的E-选择素水平。结果 结核性胸膜炎患血清E-选择素水平为44±5μg/L、胸液E-选择素水平24±3μg/L。明显高于癌性胸液患血清(27±4μg/L)及胸液(11±3μg+L),且重叠性很小。此外,结核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