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吕琳 《中国民康医学》2010,22(4):502-503
职业接触指劳动者在从事职业活动中,通过眼、口、鼻及其他黏膜、破损皮肤或非胃肠道接触含血源性病原体的血液或其他潜在传染性物质的状态。采供血机构护士工作环境及工作形式不同于临床护士,可能每天都会暴露于各种各样的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危险中。因此,要做好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的管理,严格执行安全措施,有效防止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危险的发生,从而把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危险因素降到最低。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手术室血源性职业暴露及其防护情况,探讨减少手术室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的措施。方法:选择24名手术室血源性职业暴露医务人员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人群分布、发生环节、暴露源以及暴露后处理情况等。结果:手术室血源性职业暴露人群以医生为主(70.83%),年龄<40岁、工龄<3年和≥ 9年以及初级职称血源性职业暴露较多,分别占79.17%、37.50%、33.33%、54.17%。暴露部位以手为主,占91.67%,左手暴露部位拇指和中指较多,右手主要为示指。血源性职业暴露最主要的方式为锐器伤,占91.67%,手术中分合、传递、操作器械和手术缝针是主要环节,分别占45.83%和37.50%。暴露源病原体主要为乙型肝炎病毒,占83.33%。暴露后所有人员均立即作了局部处理,局部处理正确率为83.33%;暴露后18人(75.00%)接受预防用药处理,最主要的方式为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乙型肝炎疫苗,其次为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治疗。结论:明确手术室血源性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主要环节和锐器物,通过规范操作流程、必要防护用品以及暴露后正确处理可减少血源性职业暴露和暴露后感染的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医务人员血源性传染病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和应对措施,以减少医务人员的职业暴露危害.方法 对我院23名血源性传染病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的职业暴露分布人群、科室、暴露原因、应急处理、上报时限等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职业暴露发生人群:护士7例,医生14例,工人2例.职业暴露原因:手术缝针刺伤4例、配合时被他人意外扎伤4例,血液或体液喷溅6例,手套破损暴露皮肤黏膜2例,静脉穿刺针刺伤7例(收集整理医疗废物时发生暴露2例);发生职业暴露科室:病房内8例,手术室内15例;暴露后紧急处理:采取有效紧急处理措施者21例,未处理者2例;及时上报者22例.结论 通过加大对医务人员职业防护的培训力度,严格执行操作规程,优化工作环境,完善职业暴露损伤的监测系统和上报制度等措施,以降低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危害,保障医务人员的安全.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血源性职业暴露状况,建立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报告流程和检测管理系统,为制定职业暴露防护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监测2009年1~12月94名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对其职业、高危因素、致锐器伤操作环节、暴露后的风险评估以及预防用药等进行分析.结果 血源性职业暴露护士发生率最高(77.66%),其次是医师(18.09%);2名HIV职业暴露者给予预防用药,无1名因职业暴露而发生血源性病原体感染.结论 加强医务人员培训教育、规范操作流程、实施标准预防、完善报告流程及暴露后正确有效处理和干预是降低职业暴露风险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医务人员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和预防措施。方法对2011年65名发生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填写的"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登记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65名医务人员中护士职业暴露发生率最高,占41.5%;职业暴露发生在外科的比例最高,占47.7%;被空心针头扎伤的比例最高,占63.1%;引起职业暴露最常见的原因是诊疗过程中操作或处理不慎,占26.2%。结论加强职业安全教育,严格执行标准预防措施,是预防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马春华  赵跃  李艳萍  赵海燕  张秀玲 《重庆医学》2013,42(10):1139-1141,1145
目的了解该院工作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状况,建立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报告流程和监测管理系统,为制定职业暴露防护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监测出2011年8月该院163例工作人员发生了血源性职业暴露,对其高危因素、职业、工龄、致锐器伤操作环节、暴露后的风险评估以及预防用药等进行分析。结果血源性职业暴露护士发生率最高(79.14%),其次是医师(15.95%);血源性职业暴露类型主要是锐器伤。结论加强医务人员培训教育、规范操作流程、实施标准预防、建立监测系统、完善报告流程及暴露后正确有效处理和干预是降低职业暴露风险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耿艳杰 《基层医学论坛》2014,(10):1340-1341
目的:探讨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的主要因素,及有效的干预措施。方法对我院2012年7月-2013年9月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的情况进行汇总分析。结果医务人员职业暴露以锐器伤为主,占94.45%;科室分布中手术科室占52.27%,重症监护室占27.27%;发生人员护士多于医生,所占比例分别为72.73%和27.27%;受伤部位以手部刺伤或划伤为主,占95.45%;发生率最高的时机为手术中缝合、传递器械,占29.55%,其次为处理锐器、整理用物,分别占27.27%和20.45%;暴露源中血源性暴露占36.36%。结论针对职业暴露发生的影响因素,医务人员需采取积极有效的防控措施,做好自身防护,减少职业暴露的发生,降低职业危害,保障医务人员安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内镜诊疗中心工作人员乙型肝炎职业暴露的特点及防范措施.方法 对16例内镜诊疗中心 乙型肝炎职业暴露工作人员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其一般情况,包括年龄、性别、职称类别;职业暴露原因及方 式,包括锐器刺伤、破损黏膜接触、污染物溅到眼睛;职业暴露后处理情况.结果 16例乙型肝炎职业暴露者平 均年龄(32.6±10.2)岁,其中护师2例(12.5%),护士4例(25.0%),技师3例(18.8%),临时聘用人员6例 (37.5%),实习生1例(6.2%).职业暴露方式以锐器损伤(62.5%)为主,其次为皮肤破损黏膜接触乙型肝炎 患者血液污染物品(25.0%)及污染物溅到眼睛2例(12.5%).操作过程中未戴手套、护目镜为主要暴露原因. 职业暴露后给予局部冲洗、消毒,乙型肝炎疫苗或免疫球蛋白注射,16例暴露者监测6个月内均未出现乙型肝炎 表面抗原阳性,未发生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结论 对内镜诊疗中心工作人员应强化乙型肝炎职业防护培训 ,严格操作规程,减少职业暴露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在医学领域里因职业暴露而感染血源性疾病的情况,由于医务人员在从事诊疗、护理等工作过程中意外被含有病原体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破损的皮肤或黏膜,或者被含有病原体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从而感染了某种可以经血液传播疾病的病原体.针对护理人员进行职业暴露风险分析、加强职业安全教育,提供最新和最实用的职业安全防护知识、技术和信息,以达到正确地预防和治疗职业伤害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某传染病医院医务人员发生HIV职业暴露情况,探讨HIV职业暴露的影响因素及防范对策。方法对某收治艾滋病患者定点医院2010-2014年发生的HIV职业暴露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某传染病医院发生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累计报告67例,其中护士占70.15%;针刺伤43例,黏膜、破损皮肤暴露24例;来源于确诊艾滋病的66例,不详1例;暴露级别1级(轻度)17例,2级(中度)38例,3级(重度)12例;暴露后均做了紧急处理、及时预防服药并定期检测,无一例发生HIV感染。结论重视职业暴露安全防护培训,树立预防观念,HIV职业暴露后及时正确处置,进行暴露后预防和给予心理、社会支持,减轻职业暴露者的心理压力,使暴露后感染降到最低限度。  相似文献   

11.
    
马丽  王琼  李明  唐倩  吴义云 《安徽医学》2014,(10):1455-1457
目的了解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发生的现状,为降低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发生率制定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根据2012年1月-2013年12月"锐器刺伤、血源性职业暴露申请报告表"上报的132例血源性职业暴露的案例进行回顾性资料分析。结果医务人员中护士的构成比最高,为53.03%;血源性职业暴露发生最多的环节是在穿刺时,为37.88%,穿刺中因躁动不配合导致锐器伤占47.06%;血源性职业暴露后处置,不正确与不完全正确占21.97%。结论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发生率高,其中医生的职业安全防护意识欠缺,医技人员、保洁员职业防护教育缺如,医院应加强并重视不同岗位人员的职业安全防护教育,提高其在标准预防中的依从性,以减少职业暴露机会,降低血源性感染。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256名医务人员发生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的情况,为完善防护措施减少职业接触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根据《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试行)(卫医发[2004]108号)、《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防护导则》(GBZ/T 213-2008),结合实际情况制定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登记表。然后分析2004~2011年期间因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登记在册的256名医务人员的年龄、职业、接触方式等情况。结果发生血源性病原体接触的256名医务人员的年龄段分布:≤29岁159例,占62.11%,30~39岁71例,占27.73%,≥40岁26例。不同年龄段间(针刺伤、血液体液污染、利器割伤、病人咬伤)构成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年龄段中,针刺伤是最主要的接触方式,其次是血液体液污染。职业:医生53例,占20.70%,护士151例,占58.98%,实习生40例,占15.63%,其他12例,占4.69%。不同职业的接触方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士职业中以针刺伤为主要的接触方式。接触源以HBsAg阳性病原体排第一位,占28.13%。结论应加强职业防护意识教育,改善防护设备,强化标准预防,在医务人员中推广疫苗的接种,降低职业感染风险。  相似文献   

13.
在医学领域里因职业暴露而感染血源性疾病的情况,多是由于医务人员在从事诊疗、护理等工作过程中意外地被含有病原体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破损的皮肤或黏膜,或者被携带病原体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从而感染了某种可以经血液传播疾病的病原体.本文针对护理人员进行职业暴露风险分析、加强职业安全教育、提供最新和最实用的职业安全防护知识、技术和信息,以达到正确地预防和治疗职业伤害的目的 .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精神病专科医院血源性职业暴露现状及特点,以制定正确有效防护措施。方法:根据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各科室上报登记的“医务人员意外职业暴露卡”,对职业暴露人员的职业、工龄、操作环节、暴露源分布等项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人员主要是护士,占85.42%;(2)发生职业暴露工作年龄以1~5年所占比例大;(3)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主要以HbsAg为主;(4)发生职业暴露的48例医务人员中有25例针刺伤,占52.08%,18例抓咬伤,占37.50%,黏膜接触5例,占10.42%。结论:针刺伤和抓咬伤是精神病医院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的重要原因。制定内部安全防护管理制度,严格执行标准预防措施,加强新上岗职工职业防护培训,特别是护理人员,另外根据专科医院特点加强职业安全培训、规范操作行为、加强职业暴露后的监控管理等,是减少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关键,也是有效预防血源性暴露后感染发生的有力措施。  相似文献   

15.
在医学领域里因职业暴露而感染血原性疾病的情况,多是由于医务人员在从事诊疗、护理等工作过程中意外地被含有病原体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破损的皮肤或黏膜,或者被含有病原体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从而感染了某种可以经血液传播疾病的病原体。针对护理人员进行职业暴露风险分析、加强职业安全教育,提供最新和最实用的职业安全防护知识、技术和信息,以达到正确地预防和治疗职业伤害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分布现状,分析暴露的危险因素及规律,为探讨防控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根据亳州市人民医院医务人员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登记表,对亳州市人民医院2014年1月—2018年6月发生的234例血源性职业暴露的暴露情况进行统计与分析。 结果 共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234例,年龄≤30岁所占比例(75.64%)最高,且工龄以≤5年(68.80%)最多,工作类别主要为护士(53.42%),其次为临床医生和实习护士;暴露发生科室分布广,其中以手术室(17.95%)和急诊科(8.12%)居多;暴露方式以针刺伤(80.77%)为主,经检验,不同人员类别暴露方式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操作过程中为暴露发生的主要环节(38.03%),其次为拔针和处置针头时(32.05%);暴露伤害主要由操作不熟练等因素造成的操作不当和输液采血针头反弹导致;暴露源阳性占62.82%,且病原体以乙肝(49.57%)最多,而适宜防护用品佩戴率仅36.32%,暴露后实际预防用药率为80.77%。 结论 根据职业暴露特点制定针对性的防控措施,加强职业防护培训,对有效预防职业暴露和降低职业危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分布特征,为减少和预防职业暴露提供科学依据和有效保护措施.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对2011-2015年血源性职业暴露后上报的205例案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在登记上报的205例血源性职业暴露者中,医师类占42.4%,护理类占41.5%;暴露类型中,以锐器伤损害为主,占92.2%,最常见于手术缝合针刺伤、处理医疗废物和输液后拔针等;暴露源患者中以携带乙型肝炎病毒为主,占45.8%.全部暴露者均及时对伤口进行处理并采取相应预防性措施,追踪检测无因此发生血源性感染者.结论 加强职业安全教育与培训,提高标准预防意识,规范操作流程,暴露后及时正确处理伤口与干预等措施能够有效减少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护士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的有效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05年12月消化内科护士发生76人次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通过提高护士的防护意识、采用先进的预防针刺伤护理用具、积极的行政干预等措施加以预防.结果:2006年1月至2007年12月针刺伤发生率下降86.7%,玻璃碎片致伤发生率下降73.9%.结论:积极的干预措施能有效降低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发生的几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医疗机构护理人员在护理操作中易发生血源性传染病的职业暴露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该人群职业暴露防治策略和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方法抽取芜湖市不同等级医疗机构,选取相关科室全部护士,利用自行设计的职业暴露问卷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调查对象中最近一年发生过针刺伤的有33.15%,发生锐器或其它物体割伤的有30.24%,发生黏膜暴露于污染的体液或血液的有15.45%;从执业开始至今31.27%的调查对象发生过血源性传染病职业暴露,在暴露后进行事件报告的仅有55.39%;而最近1年发生职业暴露的有17.0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日均工作时间超过8h、发生过针刺伤、割伤、黏膜暴露的调查对象在执业过程中更容易发生职业暴露,相反的是接触一般患者后每次进行洗手、接受过梅毒知识培训的调查对象是保护因素.结论:芜湖市护理人员发生血源性传染病职业暴露的风险较高,应加强医院感染管理控制和相关知识培训工作,提高护理人员职业暴露防护水平.  相似文献   

20.
<正>血源性传播疾病职业暴露是指医疗单位或实验室工作人员由于接触含有传染性病原体的血液或其他体液而导致的暴露。由血源性转播的病原体种类繁多,而通过职业暴露感染的最主要最常见的有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