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对6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行经皮冷冻球囊导管消融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及术后未发生膈神经麻痹等手术相关并发症。全面了解冷冻球囊导管消融手术过程,做好术前准备,熟悉各种物品及设备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术中给予患者心理支持,了解不良症状发生情况,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监测活化凝血酶原时间,加强气胸、急性心脏压塞、膈神经麻痹、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疼痛、咳嗽等症状的监护,是确保手术顺利完成的重点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心房颤动患者冷冻消融联合射频消融及左心耳封堵术的护理配合方法.方法 对10例冷冻消融联合射频消融及左心耳封堵术治疗心房颤动患者,除加强术前准备外,积极予以术中冷冻球囊消融、射频消融、直流电复律及药物复律、左心耳封堵护理配合,并加强急性心包压塞、栓塞监护和全麻复苏及安全转运管理.结果 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发生1例血压升高,5例迷走反射,1例膈神经损伤,均经及时积极对症处理后好转,未发生严重手术不良反应或并发症.结论 加强医护手术配合,有效预判患者术中可能发生的状况,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可保障患者手术安全.  相似文献   

3.
食管癌二次手术19例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食管癌行二次手术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单一手术组施行的946例食管癌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9例因术后严重并发症需行二次手术,总结该19例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经过。结果19例二次手术的患者中因术后胸腔内出血行开胸止血术4例,因膈疝行膈疝还纳、膈肌修补术4例,因乳糜胸行胸导管结扎术4例,因腹部切口裂开行切口缝合术4例,因创伤性胰腺炎行胸腹腔探查、腹腔置管引流术1例,因肠梗阻行回盲部切除、回肠造瘘术1例,因双侧喉返神经麻痹行气管切开术1例。19例二次手术患者全部治愈,无围手术期死亡和再次并发症发生。结论食管癌术后再次手术常见原因主要为术后出血、膈疝、乳糜胸和腹部切口裂开。  相似文献   

4.
膈肌膨出症[1]是一种因膈肌发育不全、麻痹或萎缩导致膈肌活动减弱、肌纤维拉伸而引起的膈肌位置异常升高的疾病.临床上发病率较低,文献报道其发病率约万分之一,女性的发病率稍低于男性,且左侧较易发生2,多属于先天性发育畸形,少数由于膈神经麻痹引起,且症状和体征均不典型,多以呼吸或消化症状就诊.目前国内文献报道以外科开胸或经腹手术治疗多见.近期,我们成功实施l例胸腔镜下膈肌折叠缝合术治疗膈肌膨出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应用低位腹主动脉内球囊阻断技术在骨盆或骶骨肿瘤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06年4月至2010年4月期间我院应用低位腹主动脉内球囊阻断技术控制24例骨盆和骶骨肿瘤手术过程中的出血。术中先用球囊导管阻断低位腹主动脉,每次阻断腹主动脉60 min,若超过60 min间隔10~15 min后再阻断,然后再行肿瘤切除。结果本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153 min(40~245 min);阻断低位腹主动脉后,手术中平均出血为310 ml(200~650 ml),手术野干净,解剖清晰,肿瘤周围的血管、神经以及盆腔器官明确,肿瘤边界容易确定,肿瘤被完整切除,肿瘤的术野污染小。手术全过程中,患者血压稳定,术后患者肾功能及盆腔器官均正常。1例患者发生穿刺侧髂动脉血栓形成,通过Fogarty取栓导管取出血栓后下肢血供恢复,术后无缺血症状,其余患者双下肢均正常,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应用低位腹主动脉内球囊阻断技术切除骨盆和骶骨肿瘤可有效减少术中出血,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完整切除率,是一项具有实用价值的临床技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比较腹腔镜下胆总管探查术中逐级导管扩张与球囊导管扩张治疗胆总管下段狭窄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2017年4月至2019年4月收治的胆总管结石合并胆总管下段狭窄患者56例,其中行逐级导管扩张术30例,行球囊导管扩张术26例。对比分析腹腔镜下胆总管探查中行逐级导管扩张术(以下简称逐级导管组)及球囊导管扩张术(以下简称球囊导管组)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56例手术均成功,围手术期均无死亡或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两组术后氨基转移酶(AST和ALT)、直接胆红素(DBIL)、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等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鼻胆管拔除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血淀粉酶值、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方面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下胆总管探查术中逐级导管扩张或球囊导管扩张均可保护十二指肠乳头及Oddi括约肌的正常生理功能,安全有效地解除胆总管下段狭窄,术后并发症少、恢复快。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椎动脉狭窄患者行开放手术治疗的效果及其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血管外科于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期间收治的6例椎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6例患者的手术均顺利完成,均未发生术中脑梗塞、胸导管损伤及神经离断。手术时间120~270 min,中位手术时间为180 min;术中出血50~150 mL,中位出血量为65 mL。其中1例患者术后出现Horner综合征,1例患者术后第4天出现脑梗塞。6例患者均无心血管意外发生及围手术期死亡。6例患者获访3~10个月,随访期间无吻合口狭窄、无新发脑梗塞发生;症状明显改善3例。结论椎动脉狭窄患者行开放手术治疗安全可行,但颈动脉与椎动脉行一期手术重建需慎重。  相似文献   

8.
腔镜术后患者发生肩痛的机制尚不完全明确,推测其发生的可能机制包括:碳酸对膈神经的直接刺激;气腹所导致的膈肌损伤和后续的炎症反应。发生肩痛的危险因素主要与手术时患者的体位、充气速度、手术时间、手术的类型、有无盆腔粘连、有无腹腔积血积液及个体因素相关。主要防治措施有充分排出腹腔内残余的CO2,膈神经区域阻滞,减少膈肌的损伤及非甾体抗炎药物(NSAID)的全面应用等。以上各种防治方法都存在不足,并有导致并发症发生的可能。腔镜术后发生肩痛尚有待进一步研究以明确其机制并获得简单可靠的治疗。  相似文献   

9.
重症头臂型大动脉炎的诊治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重症头臂型大动脉炎的诊断和治疗方案。方法 12例重症头壁型大动脉炎中8例行人工血管旁路术,3例行颈总动脉球囊导管扩张术,1例保守治疗,结果 术后随访3-89个月,手术、扩张、保守3种治疗方法均明显地改善了脑缺血症状,并能正常生活,在手术治疗的患者中以行升主动脉-单侧颈动脉人工血管旁路术疗效最好。结论 重症头壁型大动脉炎的患者如果处于活动期应尽量以保守治疗为主,保守治疗可能缓解脑缺血的症状,处于非活动期时可根据情况选择介入或手术治疗,一侧颈总动脉没有完全闭塞可行股动脉穿刺置管对狭窄之颈总动脉进行球囊导管扩张术,如双侧颈总动脉均完全闭塞,我们主张以选择升主动脉-单侧颈内动脉人工血管旁路的手术方式,术中及术后应控制血压,并预防脑水肿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球囊扩张术在中心静脉狭窄的患者中行带cuff的血液透析导管再置管的应用价值及安全性评价。方法回顾2014年10月至2017年12月期间因颈内静脉带cuff的血液透析导管透析流量不足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中心医院肾病内科就诊的16例患者,其术前造影检查均提示中心静脉狭窄。所有患者术中拔管后沿导丝置入球囊在狭窄部位全程行球囊扩张成形术,重新置入新的导管。有患者带cuff的血液透析导管嵌顿无法拔出,在球囊辅助下拔除导管。经新的导管静脉端造影,以了解导管位置及肺动脉有无栓塞征象。结果术中有3例患者导管粘连嵌顿,行导管内球囊扩张术后拔管成功,所有患者均成功更换带cuff的血液透析导管,但术后仍有2例患者导管流量不佳,重新调整导管末端位置至下腔静脉后流量正常。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发现肺动脉栓塞征象,未发生中心静脉破裂。分别将术后、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血流量与术前对比,行配对样本的t检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在对中心静脉狭窄的患者行带cuff的血液透析导管再置管过程中,可以通过导管内球囊扩张解决原导管嵌顿无法拔除的问题,其能有效扩张狭窄的中心静脉,同时还可破坏原导管周围的纤维蛋白鞘,解决了再次置管后纤维蛋白鞘影响导管流量的问题,具有创伤小、成功率高及安全性相对较高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X线下球囊导管扩张术治疗食管胃吻合口狭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X线下球囊导管扩张术治疗食管胃吻合口狭窄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X线透视监视下经口腔引入超滑导丝、导管,交换球囊导管,将球囊中部置于食管吻合口处,逐渐充盈球囊至“腰征”消失,持续3~5min,反复2~3次,抽瘪、回撤球囊,重复造影判断扩张效果及临床症状缓解状况。结果86例患者共进行216次球囊扩张,平均2.5次,成功率100%;术后患者即时吞咽困难症状缓解率100%;即时行食管钡餐造影,无一例穿孔和粘膜溃疡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吻合口直径8~12mm 15例,>12mm 71例;术后3个月Cwikiel吞咽困难分级平均0.6级,患者感觉吞咽困难症状缓解78例,有效率约占90.7%(78/86);术后12个月Cwikiel吞咽困难分级平均1.1级,患者感觉吞咽困难症状缓解67例,有效率约占77.9%(67/86)。结论X线下球囊导管扩张术治疗食管胃吻合口狭窄,简单、安全、治疗效果理想,可反复操作,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可作为食管胃吻合口狭窄临床治疗的首选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术后腓总神经麻痹产生的原因及处理。方法对2002年1月至2009年12月本院有完整记录的1257例初次TKA患者中术后出现腓总神经麻痹的病例进行回顾分析并随访14~56个月,其中一期双侧TKA 4例,单侧TKA 2例;术前诊断骨关节炎3例,类风湿关节炎2例,血友病关节炎1例。结果 6例(0.47%)术后出现腓总神经麻痹,可能的原因包括术中拉钩位置不当,术后血肿压迫,神经阻滞麻醉过程针刺伤,止血带时间过长,术后加压包扎过紧,严重膝外翻屈曲畸形矫形。5例(83.3%)完全恢复,1例行神经探查手术,术后症状一度加重,随访术后6个月运动功能恢复,但目前仍残留感觉麻木。结论初次TKA术后腓总神经麻痹是多种因素造成的,预防是关键,围手术期应注意识别可能发生的一些危险因素并谨慎操作。保守治疗可获得满意效果,神经探查手术应慎重。  相似文献   

13.
甲状腺手术时喉返神经损伤的神经修复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甲状腺手术喉返神经损伤神经修复治疗。方法对病程 2年以内甲状腺手术喉返神经损伤声带麻痹 4 2例患者行单侧损伤神经减压 8例、颈袢喉返神经吻合 2 1例、喉返神经端端吻合 6例 ,双侧损伤膈神经移植联合术 7例 (一侧膈神经移植 ,另一侧行神经减压 2例、神经肌蒂植入术 5例 )。手术前后喉镜、嗓音声学参数、肌电图检查等评价手术效果。结果单侧损伤神经减压组病程 4个月内 5例恢复了正常的声带运动功能 ,4个月以内 1例、4个月以上 2例及颈袢吻合组、喉返神经端端吻合组则未恢复声带运动 ,但上述 3种术式均能使喉内收肌获有效的再神经支配 ,发音时声门闭合良好 ,嗓音恢复正常。双侧损伤膈神经移植术侧恢复明显吸气性声带外展功能 6例 ;其中2例对侧神经减压恢复了正常的声带运动功能 ,4例对侧肌蒂埋植术仅 2例轻微外展 ,获肌电图检查的证实 ,这些患者均顺利拔管。 1例双侧均无外展。结论甲状腺手术喉返神经损伤以神经减压效果最佳 ;颈袢吻合也能有效地恢复喉的发音功能 ;膈神经移植术治疗双侧损伤较肌蒂植入术效果更满意 ;喉神经修复术式选择应根据病程、神经损伤程度、类型而定。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胸乳入路腔镜甲状腺手术中喉返神经的显露方法以及对喉返神经的保护。方法经胸乳入路行腔镜甲状腺手术,游离腺体采取先内后外、内外结合,先上后下;显露喉返神经采用下极上翘、紧贴腺体、交叉路口由下而上的方法完成甲状腺手术。结果 12例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放手术。术中共显露喉返神经15条,其中右侧12条。左侧3条。手术时间65~150 min,(110±21)min;术中出血量10~100 ml,(35±22)ml,术后无大出血。术后24 h切口引流量40~120 ml,(80±21)ml。术后未出现声音嘶哑等喉返神经麻痹症状。术后住院时间4~8 d,(5.5±1.2)d。12例术后随访1~12个月,(6.1±3.1)月,无肿瘤复发,无声音嘶哑等喉返神经麻痹症状。结论腔镜甲状腺手术采用中间入路,即先离断甲状腺峡部的手术路径使腔镜下甲状腺的手术操作更加容易,降低甲状腺手术难度;采用下极上翘、紧贴腺体、交叉路口由下而上的方式显露并保护喉返神经是一种安全的显露方法。  相似文献   

15.
膈神经损伤与臂丛上干节前损伤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膈神经损伤与臂丛神经上干节前损伤的关系。方法:应用X线、电生理技术及术中观察和电刺激等方法回顾性评价42例臂丛神经损伤合并膈神经损伤患者的膈神经功能状态。结果:42例中26例X线表现为膈肌抬高及活动度下降,术中观察膈神经瘢痕化、质地变硬,电刺激无膈肌反应;14例X线无异常,其中10例术中观察同前,4例见膈神经正常或粘连,电刺激有反应但反应稍差;2例未获资料。电生理检查膈神经有损伤的12例中,8例为完全损伤,相应X线有膈肌抬高,电刺激无膈肌反应,4例为部分损伤,X线无异常,电刺激见膈肌有反应但反应稍差。所有病例均经手术证实有上干节前损伤。结论:膈神经损伤时提示臂丛上干损伤的部位在节前。  相似文献   

16.
总结4例双镜联合球囊扩张治疗输尿管膀胱开口端重度狭窄的手术护理配合经验。巡回护士术前与医生共同讨论病例,了解手术方案和手术体位,术中加强皮肤护理、体温管理和体位维护;器械护士熟练掌握手术步骤,准确传递器械。除1例输尿管膀胱开口端完全闭合择期行开放手术外,其余3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压疮、坠床、低体温等情况发生。  相似文献   

17.
对9例脊索瘤患者经鼻腔或口腔入路在神经内镜下行颅底脊索瘤切除术,在做好术前准备的基础上,加强心理护理、呼吸道管理及术后的伤口护理。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且术后症状明显改善,无并发症发生,好转出院,随访3个月影像学资料未见异常。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重症头臂型大动脉炎治疗方案的选择。方法:28例重症头臂型大动脉炎病人中17例行人工血管旁路术,5例行球囊导管扩张术,6例行保守治疗。结果:手术、扩张、保守3种治疗方法均明显地改善了病人的脑缺血症状。术后5至91个月随访,病人均无明显脑缺血症状,并能正常地工作、生活。结论:重症头臂型大动脉炎的病人如果处于活动期应尽量以保守治疗为主,保守治疗可以缓解脑缺血的症状;处于非活动期时可根据情况选择介入或手术治疗。一侧颈总动脉狭窄可行颈总动脉球囊导管扩张术;双侧颈总动脉均完全闭塞,则主张选择升主动脉鄄单侧颈内动脉人工血管旁路的手术方式,不仅疗效肯定,而且能够避免或减轻术中、术后脑水肿的发生。术中及术后应控制血压,并同时应用甘露醇和皮质激素,预防脑水肿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Ⅰ期应用单个球囊单侧穿刺多次扩张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多椎体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单球囊单侧穿刺PKP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性骨折25例共60个椎体。术后观察疼痛缓解及骨折复位情况,比较手术前后椎体高度和后凸角(Cobb角)的变化。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53~146min,平均30.4min/椎。术中球囊扩张压力为98~320Psi,平均183Psi;扩张体积2~4.5ml,平均3.25ml;扩张次数2~6次,平均3.3次,3例球囊术中破裂。骨水泥注射量2~5ml,平均3.5ml/椎,2例椎管内出现少量渗漏,1例发生椎旁渗漏,均无明显临床症状。患者VAS由术前的(7.5±1.0)分降低到术后的(3.2±0.7)分,椎体前缘高度、中线高度和Cobb角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6~24个月,受访患者疼痛症状得到明显缓解,未见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单侧穿刺单个球囊多次扩张PKP具有手术时间短、治疗费用低、疗效满意等优点,可用于治疗多发性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性骨折。  相似文献   

20.
喉返神经损伤引起的声带麻痹是甲状腺手术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以单侧多见,造成不同程度的声音嘶哑、误吸和呛咳等症状,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传统的治疗方法如声带注射术、甲状软骨成形术和杓状软骨内收术等虽能改善发音,但这种声音缺乏音调、音量的调节功能,且远期疗效不满意。声带麻痹的最佳治疗方法是通过神经修复手术恢复麻痹喉的生理性功能。手术方法包括:喉返神经探查减压术、喉返神经端端吻合术、颈袢喉返神经吻合术、游离神经移植术、神经肌蒂埋植术或神经植入术、舌下神经转位术及喉神经修复联合声带内移术等。早期减压效果最佳,颈袢喉返神经吻合等神经修复术也能有效地恢复喉的发音功能。损伤病程长者宜采用神经修复联合声带内移手术。喉神经修复术式的选择应根据病程、神经损伤的部位、程度、类型而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