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黑龙江省1997年共报告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129例,15岁以下儿童非脊髓灰质炎(脊灰)AFP病例报告发病率为1.72/10万,未发现由脊灰野病毒引起的确诊病例。1997年合格粪便标本采集率为89.92%,7天内及时送检率达98.58%。在AFP病例的粪便标本中,未分离到脊灰病毒;而非脊灰肠道病毒(NPEV)的分离率,由1995年的7.69%提高到1997年的12.90%。AFP病例接触者的粪便标本采集率为95.35%,从中分离到脊灰病毒3株,均均为脊灰病毒疫苗株,其中Ⅰ型1株,Ⅲ型2株;分离出NPEV的38例,分离率为6..28%。  相似文献   

2.
甘肃省1995年共报告15岁以下儿童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90例,发病率为1.32/10万。省脊髓灰质炎(脊灰)实验室收到AFP病例的粪便标本共79例,占88%;双份合格粪便标本采集率为68%(61/90);粪便标本7天内送省脊灰实验室的占65%(52/79)收到粪便标本后7天内分离培养的占89%(70/79);分离培养结果及时报告率为87%(69/79)。病毒分离阳性率13.92%(11/79),其中脊灰病毒(PV)Ⅱ型5株,Ⅲ型1株,非脊灰肠道病毒(NPEV)5株。收到AFP病例密切接触者粪便标本3l8份,病毒分离阳性率5.66%(18/318),其中PVⅡ型8株,NPEV10株。全部送检粪便标本NPEV分离率3.78%(15/397)。所分离的PV均为疫苗株,且Ⅱ型居多。  相似文献   

3.
对福建省1994~1996年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监测系统送检的257例粪便标本进行病毒分离,共检出脊髓灰质炎(脊灰)病毒(PV)21株,其中4株为I型野毒株。3年PV分离阳性率分别为19.6%、4.9%、6.4%;分离到非脊灰肠道病毒(NPEV)24株,阳性率分别为0、5.9%、16.5%。结果表明,福建省PV季节高峰已消除,野病毒已连续2年未分离到,而NPEV分离率逐年在提高。AFP病例的病原型别也从以往的I型野病毒为主转为以NPEV和疫苗株为主。其中Ⅱ型疫苗株检出率明显上升。此外,还揭示了福建省5岁以下婴幼儿PV携带率最高,NPEV感染仍以夏秋季为主。  相似文献   

4.
浙江省1996年报告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163例,采集粪便标本161例,分离到肠道病毒(EV)37株,阳性率为230%。其中脊髓灰质炎(脊灰)病毒(PV)8株,分离率为50%;非脊灰肠道病毒(NPEV)29株,分离率为180%。8株PV经国家脊灰实验室鉴定均为疫苗株。对26株NPEV定型,其中柯萨奇B组(CoxB)10株,艾可(ECHO)7株,不能被中和9株。1996年采集AFP病例接触者粪便标本102例,分离到NPEV35株。  相似文献   

5.
江西省1996年共检测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粪便标本134例,分离到3株脊髓灰质炎(脊灰)病毒(PV),阳性率为224%;其中Ⅱ型2株,Ⅲ型Ⅰ株,经型内鉴定均为疫苗株。分离到非脊灰肠道病毒(NPEV)17株,阳性率为1269%。PV阳性率与采便时间、年龄有关,而NPEV阳性率与这些因素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6.
应用系列主要时吸道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甲型流感(FluA)、乙型流感(FluB)、副流感1、3型(PIV1.3)、副流感2型(PIV2)病毒共6种]单克隆抗体(McAb),联接APAAP桥联技术,深入部队对260例呼吸道感染青年战士的鼻咽部脱落细胞中的抗原进行检测。检出FluA抗原18例,PIV2抗原10例,FluB和RSV各1例。以上结果经间接免疫荧光(IFA)以及阻断和替代试验,证实系列单克隆抗体检出抗原结果是特异的。笔者认为本方法是临床快速诊断以及流行病学调查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7.
云南省1996年共报告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248例,其中237例至少采集了1份粪便标本,采便率95.6%,237例粪便标本中,单份8例(3.4%),双份229例(96.6%),合格粪便标本179例(75.5%),对所有粪便标本按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的方法进行了处理及病毒分离和定型,共分离出脊髓灰质炎(脊灰)病毒26株(10.9%),经国家脊灰实验室进行型内鉴别,23株为疫苗株,3株为野毒株(I型1株,Ⅲ型2株,均为缅甸输入);非脊灰肠道病毒(NPEV)50株,分离率为21.1%。  相似文献   

8.
浙江省1995年共检测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212例,双份粪便标本14天内采集率为75.2%。脊髓灰质炎(脊灰)病毒分离阳性6例,分离率2.8%,其中Ⅰ型Ⅰ例,Ⅱ型3例,Ⅲ型2例,经型内鉴定均为疫苗株。自1991年以来已连续4年未分离到脊灰野病毒。212例AFP病例粪便标本中分离出其他肠道病毒19例,分离率9.0%。不同月份、不同年龄组、不同采便时间,其他肠道病毒的分离率虽不同,但无显著性差异。全省1995年共确诊临床符合病例3例,2例采集双份粪便标本,仅1例为合格标本,病毒分离结果均为阴性。  相似文献   

9.
我国1996年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1996年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工作进展显著,以省为单位各项监测指标已接近或达到了世界卫生组织(WHO)所提出的质量要求。我国1996年未发现本土脊髓灰质炎(脊灰)野病毒病例,仅在云南省与缅甸接壤地带发现3例输入性脊灰野病毒病例(Ⅰ型1例,Ⅲ型2例)。全国仍有554个县(区、市、旗,下同)连续4年未报告AFP病例,占全国县数的194%,主要分布于我国的东北、西北和西南地区。1993年以来,我国AFP病例主要分布于小年龄组,其中以脊灰和非脊灰肠道病毒感染病例尤为显著,5岁以下病例数分别占872%和861%。脊灰与脊灰排除病例的“零剂次”服苗率分别为424%和171%,≥3次服苗率分别为286%和635%,两者差异显著。我国AFP病例均以肢体麻痹为主,脊灰和非脊灰AFP病例肢体麻痹者分别占970%和989%,且均以下肢麻痹为主,其中脊灰病例的残留麻痹率为76%,显著的高于其他AFP病例。  相似文献   

10.
水厂源水与出厂水肠道病毒污染状况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采用NaCl·AlCl3·6H2O沉淀法浓集病毒,细胞接触法接种标本。从6份水厂出厂水中分离到1株PVI(脊髓灰质炎病毒I型),1株肠道病毒(EV);8份源水分离到PVI3株,PVⅢ1株,EV2株。表明源水和自来水中均有病毒污染。所分离的PV经RT-PCR和T特征试验,为疫苗相关株。鉴于自来水中EV的存在,为保证饮水安全,对病毒应作常规监测。  相似文献   

11.
全球消灭脊髓灰质炎(下称脊灰)即将进入证实阶段,我国已连续三年未分离出脊灰野病毒,在这期间探讨影响AFP病例病毒分离敏感性的因素,进一步提高实验室监测质量,为证实消灭脊灰提供确实的依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 材料与方法1.1 资料来源 1992~1998年福建省AFP病例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和省脊灰实验室病毒分离鉴定结果。1.2 标本采集 采用统一的标签、送检申请表和采样瓶,由基层防疫站按要求采集、送检。1.3 病毒分离鉴定方法 按世界卫生组织《脊灰病毒检验手册》的方法进行。采用国家实验室提供的…  相似文献   

12.
江苏省1995年共报告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213例,分布在70个县(市、区,下同),占全省县数的66.4%,其中脊髓灰质炎(脊灰)5例。15岁以下儿童非脊灰AFP报告发病率为1.61/10万,脊灰皇散发。AFP病例14天内合格粪便标本采集率为70%,48小时内调查率为96%;全年共分离6株脊灰疫苗病毒,已有3年末发现脊灰野病毒所致病例。此结果显示:江苏省通过采取综合措施,包括做好口服脊灰疫苗(OPV)常规免疫,开展强化免疫,建立AFP病例监测系统,加强管理等,消灭脊灰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仍有不足之处,如双份合格粪便标本的采集率、及时随访率等都较低,尚须进一步努力。  相似文献   

13.
非脊髓灰质炎肠道病毒的监测与实验室诊断中存在的问题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消灭脊髓灰质炎(脊灰)工作已越来越接近于最后阶段,但是脊灰监测工作必须继续开展,直至全球消灭脊灰野病毒为止。因为临床诊断很难鉴别脊灰野病毒或疫苗病毒,实验室诊断工作在今后更显得重要。肠道病毒分为脊灰病毒、柯萨奇(Coxsackie)病毒A群和B群(Cox.A、Cox.B)、埃柯(ECHO)病毒、肠道病毒(EV)。非脊灰肠道病毒(NPEV)有60多种血清型,其中半数以上为中枢神经系统疾患中无菌性脑膜炎或脑炎的病因,有时也可成为临床上很难与脊灰鉴别的类似脊灰样麻痹的病因(1)。以下以手足口病为例…  相似文献   

14.
广东省1994~1996年15岁以下儿童非脊髓灰质炎(脊灰)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报告发病率,分别为092/10万、174/10万和136/10万。对743例粪便标本进行病毒分离,52例检出脊灰疫苗株病毒,分布在30个县(市、区),其中Ⅱ型占462%(24/52);28例有残留麻痹,最小年龄3个月,最大6岁。769%(40/52)病例有免疫史,首次服苗并于服苗后6~40天出现肢体麻痹者10例,占192%(10/52),占服苗总人次数167/100万(52/31131737)。本文分析有5例可诊断为脊灰疫苗相关病例。对检出疫苗株病毒的AFP病例进行了流行病学分析。  相似文献   

15.
由于Hep-2细胞、RD细胞不仅对脊灰病毒敏感,而且对其他非脊灰肠道病毒(NPEV)也敏感,所以在使用Hep-2细胞、RD细胞对脊灰病毒分离鉴定的过程中,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在非目标病毒上。为此WHO下发一种新细胞株L20B细胞,取代Hep-2细胞在脊灰病毒分离鉴定中的作用。我们用L20B细胞对1998年上半年Hep-2、RD细胞分离阳性的46份AFP病例粪便标本进行复检,并与Hep-2和RD细胞的结果进行比较,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标本来源广东省1998年AFP病例中Hep-…  相似文献   

16.
1995年全国急性弛缓性麻痹及脊髓灰质炎的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5年全国脊髓灰质炎(脊灰)报告发病数为168例,分布于150个县,发病数分别较l993年和1994年下降了74%和45%。l995年仅在云南省发现1例缅甸籍脊灰Ⅰ型野病毒病例,全国木发现本土脊灰野病毒病例。这标志着我国已进入消灭脊灰的后期关键阶段,今后进一步加强监测和免疫仍然是我国消灭脊灰工作的重点。1993年以来,我国脊灰发病的季节性高峰逐年消失,脊灰发病的聚集性缩小。而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的发病却呈明显的夏秋季高峰,5~10月的发病数约占全年病例总数的67%。AFP病例监测的敏感性逐年提高,报告范围逐年扩大,l993~l995年报告AFP病例的县分别占全国总县数的刀%、45%和的%,全国共有2226个县(78%)在3年内至少报告1例AFP病例,约覆盖总人口的87%,另有611个县(22%)连续3年未报告AFP病例,表明我国部分地区的监测工作还存在薄弱环节。1994年和1995年AFP病例口服脊灰疫苗(OPV)≥3次的接种率高峰均集中于2~6岁,且均>80%,但是<1岁儿童始终是历年含未免疫儿童数最多的高危人群,l995年全国约有6l%<l岁的儿童服苗≤2次。  相似文献   

17.
云南省是脊髓灰质炎(脊灰)高危省份之一。近年来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工作比较薄弱,l993年15岁以下儿童AFP病例报告发病率仅为0.3/10万,1994年为0.46/10万,l995年升至1.46/10万;作脊灰AFP病例报告发病率为1.16/10万。l995年在边境地区发现了输入性脊灰野病毒病例。当前边境地区监测工作还相当薄弱,还存在AFP病例漏报、不报等情况。输入性脊灰野病毒病例的发现预示着目前我省边境地区存在着脊灰野病毒的传播,该地区已成为我省乃至我国消灭脊灰的前沿。应采取特殊策略迅速改善边境地区的监测敏感性和质量,保持人群高免疫水平。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广东省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密切接触者粪便标本的采集情况和病毒分离结果,发现在AFP病例接触者粪便标本采集率逐年提高的情况下,脊髓灰质炎(脊灰)病毒分离率维持在2-4 % ~4-6% 之间,而且AFP病例接触者与AFP病例粪便标本病毒分离同时阳性的比例较低。阻断脊灰野病毒循环后采集AFP病例接触者粪便标本进行病毒分离意义不大。  相似文献   

19.
北京市脊髓灰质炎监测系统的建立与运行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京市1991年起建立了脊髓灰质炎(脊灰)监测系统,将15岁以下不明原因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作为监测对象,不断提高监测系统敏感性、及时性、完整性,为北京市消灭脊灰证实提供了科学的依据。1991年以来共报告并经调查确认的本中110例AFP病例,参照卫生部的综合诊断标准,均排除脊灰野病毒病例,仅发生口服脊灰疫苗(OPV)相关病例(VAPP)2例,不排除VAPP2例,AFP病例接触者及15岁以下儿童粪便标本未分离出脊灰野病毒,表明北京市15岁以下儿童已基本阻断脊灰野病毒传播。  相似文献   

20.
液氯和二氧化氯对病毒灭活作用对比实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应用病毒细胞病变法(CPE)研究液氯和二氧化氯对六种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Ⅰ型(polio_1)、柯萨奇病毒B_3(CVB_3)、艾可病毒11型,(ECHO_11)、腺病毒7型(AdV_7)、单纯性疱疹病毒Ⅰ型(HSV_1)、腮腺炎病毒(MV)]的灭活作用。结果表明,液氯投置最高浓度达7.0mg/L、作用时间60分钟时对上述六种病毒均达不到灭活效果。而二氧化氯投置仅在1.0mg/L、作用时间30分钟时即可达到灭活效果。二氧化氯在pH3.0~7.0时对病毒有显著的灭活作用。总之,二氧化氯是一种优于液氯的广谱、高效、快速的饮水杀病毒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