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甘肃省1995年共报告15岁以下儿童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90例,发病率为1.32/10万。省脊髓灰质炎(脊灰)实验室收到AFP病例的粪便标本共79例,占88%;双份合格粪便标本采集率为68%(61/90);粪便标本7天内送省脊灰实验室的占65%(52/79)收到粪便标本后7天内分离培养的占89%(70/79);分离培养结果及时报告率为87%(69/79)。病毒分离阳性率13.92%(11/79),其中脊灰病毒(PV)Ⅱ型5株,Ⅲ型1株,非脊灰肠道病毒(NPEV)5株。收到AFP病例密切接触者粪便标本3l8份,病毒分离阳性率5.66%(18/318),其中PVⅡ型8株,NPEV10株。全部送检粪便标本NPEV分离率3.78%(15/397)。所分离的PV均为疫苗株,且Ⅱ型居多。  相似文献   

2.
浙江省1996年报告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163例,采集粪便标本161例,分离到肠道病毒(EV)37株,阳性率为230%。其中脊髓灰质炎(脊灰)病毒(PV)8株,分离率为50%;非脊灰肠道病毒(NPEV)29株,分离率为180%。8株PV经国家脊灰实验室鉴定均为疫苗株。对26株NPEV定型,其中柯萨奇B组(CoxB)10株,艾可(ECHO)7株,不能被中和9株。1996年采集AFP病例接触者粪便标本102例,分离到NPEV35株。  相似文献   

3.
云南省1996年共报告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248例,其中237例至少采集了1份粪便标本,采便率95.6%,237例粪便标本中,单份8例(3.4%),双份229例(96.6%),合格粪便标本179例(75.5%),对所有粪便标本按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的方法进行了处理及病毒分离和定型,共分离出脊髓灰质炎(脊灰)病毒26株(10.9%),经国家脊灰实验室进行型内鉴别,23株为疫苗株,3株为野毒株(I型1株,Ⅲ型2株,均为缅甸输入);非脊灰肠道病毒(NPEV)50株,分离率为21.1%。  相似文献   

4.
1990~199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报告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1189例,采集粪便标本994例,分离出病毒224株,阳性率22.54%。其中脊髓灰质炎(脊灰)病毒153株,分离率15.39%;非脊灰肠道病毒(NPEV)71株,分离率7.14%。153株脊灰病毒中,Ⅰ型88株(57.52%),Ⅱ型43株(28.10%),Ⅲ型14株(9.15%),混合型8株(5.23%)。经国家脊灰实验室鉴定:19990~l992年分离到17株Ⅰ型野毒株,l株Ⅰ+Ⅱ型野毒株;l993~l995年分离31株脊灰病毒均为疫苗株。结果表明Ⅰ型是我区主要的流行毒株。  相似文献   

5.
江西省1996年共检测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粪便标本134例,分离到3株脊髓灰质炎(脊灰)病毒(PV),阳性率为224%;其中Ⅱ型2株,Ⅲ型Ⅰ株,经型内鉴定均为疫苗株。分离到非脊灰肠道病毒(NPEV)17株,阳性率为1269%。PV阳性率与采便时间、年龄有关,而NPEV阳性率与这些因素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6.
1987~1993年检测了AFP病例147名,其中属广州市本地患者86例。通过病毒分离鉴定,血清学检查和病毒抗原表位分析揭示了广州地区AFP的病原学具有四个特点:(1)除了PV_(1-3)型之外,还有CoxA9,CoxB3、5,ECHO7、12、13、18,以及一些未定型的非PV肠道病毒;(2)脊灰病例与非脊灰病例之比下降(0.87:1);(3)从广州市脊灰病例所分离的病毒型别及抗原性质已由PV_1型野病毒为主,动态地转变为PV_2型类疫苗株为主。从1992年开始已不能从病人分离到野病毒株;(4)输入脊灰病例已超过本地病例(47:40),输入脊灰仍然是以PV_1型为主。  相似文献   

7.
黑龙江省1997年共报告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129例,15岁以下儿童非脊髓灰质炎(脊灰)AFP病例报告发病率为1.72/10万,未发现由脊灰野病毒引起的确诊病例。1997年合格粪便标本采集率为89.92%,7天内及时送检率达98.58%。在AFP病例的粪便标本中,未分离到脊灰病毒;而非脊灰肠道病毒(NPEV)的分离率,由1995年的7.69%提高到1997年的12.90%。AFP病例接触者的粪便标本采集率为95.35%,从中分离到脊灰病毒3株,均均为脊灰病毒疫苗株,其中Ⅰ型1株,Ⅲ型2株;分离出NPEV的38例,分离率为6..28%。  相似文献   

8.
福建省1992~1996年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合格粪便标本采集率为685%~7304%。7天内送检及时率为3571%~6422%。1992~1994年病毒分离以脊髓灰质炎(脊灰)I型野毒株为主,1995~1996年以非脊灰肠道病毒(NPEV)为主,且未分离到脊灰野病毒,表明我省通过强化免疫后,有力地阻断了脊灰野病毒的传播,建议1997/1998年度仍开展强化免疫,确保我省实现消灭脊灰的目标。  相似文献   

9.
安徽省1991~1995年共报告AFP803例,其中采集粪便标本512例,占63.76%,从中分离出脊灰病毒37株,其它肠道病毒86株,共123株,阳性率为24.02%,以上脊灰病毒除1991年6株未作型内鉴别外,其余经型内鉴别,均确定为疫苗相关株。1994年和1995年的脊灰病毒带毒率调查中,共采集1533份粪便标本,分离出脊灰病毒18株,其它肠道病毒138株,1994年分离的14株脊灰病毒经型内鉴别,亦确定为疫苗相关株。1993年0~3岁儿童脊灰中和抗体测定,三个型别抗体阳性率均在96%以上,处于较高水平。自1992年以来,已连续4年未发现脊灰野病毒的存在,说明本省已基本阻断了脊灰野病毒的传播。  相似文献   

10.
广东省1985~1993年脊髓灰质炎流行野毒株的基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广东省是脊髓灰质炎(脊灰)高发区,1985~1993年各年都有流行,历年流行的脊灰野毒株均为I型病毒。在历年来分离的流行病毒株中,选择不同时期的I型脊灰病毒22株做PCR-RFLP分析,发现广东省脊灰I型流行株共有9种电泳图谱类型,显示了在基因水平上的多样性。根据PCR-RFLP分析结果又选择了其中9株代表株,对其VP1编码区300个核苷酸进行序列分析,结果显示各年的流行株间序列有差异。此结果表明,广东省脊灰流行与多种基因型脊灰病毒的存在有关,但口服脊灰疫苗(OPV)形成的免疫屏障可阻断脊灰野病毒的传播。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湖南省2001~2005年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病毒学监测情况,巩固无脊髓灰质炎(脊灰)成果。方法收集<15岁AFP病例粪便标本,采用世界卫生组织规定方法进行肠道病毒(EV)分离与鉴定,脊灰病毒阳性株送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国家脊灰实验室进行型内鉴别。结果5年共检测1 103例AFP病例粪便标本(2 185份),EV分离阳性276例,未发现脊灰野病毒,分离到疫苗相关脊灰病毒112例,疫苗变异脊灰病毒6例,疫苗相关脊灰病毒与非脊灰肠道病毒(NPEV)混合4例,NPEV 154例。结论湖南省2001~2005年未发现脊灰野病毒,维持了无脊灰状态。但监测发现疫苗变异脊灰病毒6例,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阻止可能的疫苗衍生脊灰病毒的循环和爆发。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掌握江苏省脊灰和非脊灰肠道病毒血清型别以及脊灰病毒的基因型别,确认其是否野毒株,为维持无脊灰状态提供病毒学依据。方法对2005-2013年江苏省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AFP)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由国家脊灰实验室对脊灰病毒株进行型内鉴定。结果 2005-2013年江苏省脊灰实验室共收到AFP病例粪便标本2 413份,AFP病例接触者粪便标本252份。AFP病例中分离到脊灰病毒86株,年均分离率3.56%,分离到非脊灰肠道病毒163例,年均分离率6.76%;AFP病例接触者中分离出脊灰病毒12例,年均分离率4.76%,分离出非脊灰肠道病毒22例,年均分离率8.73%。未发现脊灰野病毒和疫苗衍生脊灰病毒。结论江苏省脊灰实验室为WHO和国家脊灰实验室盲样标本能力验证和现场认证评估合格实验室,细胞系敏感性均达到WHO要求,本监测数据可为继续保持无脊灰状态提供病毒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2017—2018年湖南省脊灰实验室所用细胞系的滴度值、急性弛缓性麻痹(acute flaccid paralysis,AFP)病例病原学特征、非脊髓灰质炎肠道病毒(non-polio enterovirus,NPEV)分离率及分布情况,为维持无脊灰状态及预防其传播提供依据。 方法 依照WHO《脊髓灰质炎病毒检验手册》(2004年第四版)方法,对AFP病例粪便标本采用鼠肺细胞(mouse L cells expressing the human poliovirus receptor, L20B)和人横纹肌肉瘤细胞(rhabdomyosarcoma, RD)进行肠道病毒(enterovirus, EV)分离,L20B细胞阳性分离物转RD细胞阳性者再进行脊髓灰质炎型内鉴定实验,脊髓灰质炎阳性毒株送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国家脊髓灰质炎实验室进行型内鉴定。 结果 在506例(1 011份)AFP病例标本中,分离出脊髓灰质炎病毒(polioviru,PV)2株、NPEV 77株,分离率分别为0.20%、7.62%;2株I型PV阳性毒株均有2个核苷酸序列变异,未发现脊髓灰质炎野病毒和疫苗衍生脊灰病毒,0~1岁组AFP病例NPEV分离率最高。 结论 2017—2018年湖南省脊灰实验室所用细胞系对脊灰病毒的敏感性良好,未发现脊灰野病毒,继续维持了无脊灰状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分析贵州省脊灰病毒学监测工作经验;提供贵州省维持无脊灰状态病毒学监测依据。方法采用病毒分离、鉴定与核苷酸序列分析的方法,对贵州省2000~2009年报告的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及接触者、健康人群粪便标本进行病毒学检测和结果分析。结果①2000~2009年全省共报告AFP病例3012例,采集报告AFP病例、AFP接触者和健康人群粪便标本共3207例6609份;②从所有粪便标本中分离到脊灰病毒(PV)275例(株),10年总分离率为6.7%,分离到非脊灰其他肠道病毒(NPEV)484例(株),总分离率为11.8%;③275株PV经国家脊灰实验室鉴定,225株为疫苗相关株(81.8%),44株为疫苗变异株(16.0%),6株为疫苗衍生株(VDPVs)占2.2%。至2009年底该省已连续16年未分离到脊灰野病毒;④2000~2009年该省均以优异成绩顺利通过WHO和国家脊灰实验室每年一次的能力验证考核和每2~3年一次的合格脊灰实验室现场认证。结论贵州省脊灰实验室监测系统运转良好,充分发挥了脊灰病毒学监测的作用;监测系统及时发现和处置了疫苗衍生株脊灰病毒(VDPVs)循环,未发现脊灰野病毒株,该省达到了保持无脊灰状态的目标。  相似文献   

15.
山西省卫生防疫站脊髓灰质炎(脊灰)实验室从1998年7月正式使用L20B细胞,并同时使用RD和Hep-2细胞进行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病原学监测,为了解同时使用3种细胞对AFP病例病原学监测结果的影响,将308例AFP病例粪便标本在3种细胞上的分离状况进行比较分析.同时使用3种细胞共分离到脊灰病毒(PV)20份,其中RD细胞分离到14份,L20B细胞16份,Hep-2细胞8份,总分离率为6.5%.分离到非脊灰肠道病毒(NPEV)65株,其中RD细胞30株,Hep-2细胞48株,分离率为21.1%.结果显示,同时使用3种细胞对提高PV检测灵敏度和NPEV分离率,保证脊灰实验室监测质量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河北省脊髓灰质炎(脊灰)实验室的监测状况,及时监测可能出现的脊髓灰质炎疫苗衍生株(VDPV)或输入脊灰野病毒,以防止其扩散。方法:按世界卫生组织《脊髓灰质炎病毒检验手册》进行病毒分离与血清定型,用PCR—RFLP法和ELISA法做型内鉴定。结果:河北省脊灰实验室各项监测指标均达到世界卫生组织和卫生部的要求。2003-2004年共采集了743例急性驰缓性麻痹(AFP)病例粪例标本,所有标本用L20B、RD和Hep-23种细胞同时进行肠道病毒分离。分离到脊灰病毒(PV)67株,非脊灰肠道病毒(NPEV)74株。从AFP病例及其密切接触者粪便标本中共分离到P、79株,用血清型中和试验和PCR—RFLP法进行型内鉴定,结果为Ⅰ型8株,Ⅱ型24株,Ⅲ型20株,混合型15株,PV+NPEV7株,疫苗变异株5株。将PV混合株进行单型分离后,所有单型毒株共107株,经ELISA试验鉴定,其中疫苗类似株(SL)104株,占97.2%,双反应株(DRV)17株,占2.8%。结论:河北省2003-2004年未发现疫苗衍生脊灰病毒或输人性脊灰野病毒。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脊灰疫苗衍生株(VDPV)或输入脊灰野病毒,以防止其扩散.方法 按世界卫生组织<脊髓灰质炎病毒检验手册>对河北省2003-2005年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粪便标本进行病毒分离与血清定型,所有标本用L20B、RD和Hep-2等3种细胞同时进行脊灰病毒(PV)和肠道病毒分离,用PCR-RFLP法和ELISA法做型内鉴定.结果 2003-2005年共采集了1 199例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粪便标本.分离到脊灰病毒(PV)86株,非脊灰肠道病毒(NPEV)115株.从AFP病例及其高危病例的5份密切接触者粪便标本中共分离到PV 100株,用血清型中和试验和PCR-RFLP法进行型内鉴定,结果为Ⅰ型12株,Ⅱ型29株,Ⅲ型23株,混合型23株,PV NPEV 8株,疫苗变异株5株.将PV混合株进行单型分离后,所有单型毒株共138株,经ELISA试验鉴定,其中疫苗类似株(SL)132株(95.7%),双反应株(DRV)5株(3.8%),非疫苗类似株(NSL)1株(0.7%).结论 河北省2003-2005年未发现疫苗衍生脊灰病毒或输入性脊灰野病毒,继续保持无脊灰状态.  相似文献   

18.
L20B RD与Hep-2三种细胞用于脊髓灰质炎病毒分离鉴定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世界卫生组织(WHO) 推荐使用的方法,用L20B、RD和Hep2 三种细胞进行脊髓灰质炎(脊灰)病毒的分离鉴定。结果表明,L20B细胞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对非脊灰肠道病毒均不敏感。在脊灰分离株和粪便悬液标本中脊灰病毒的检出率分别为100% 和93-3 % ,优于RD和Hep2 细胞,特别是在病毒分布不均及混有非脊灰肠道病毒的情况下,能更好地、准确地捕捉到脊灰病毒。采用L20B加RD细胞分离脊灰病毒优于RD加Hep2,但对非脊灰肠道病毒分离率有影响。  相似文献   

19.
Surveillance of acute flaccid paralysis (AFP) is the golden strategy recommended by the WHO to verify the condition of polio eradication in a country. Because of the difficulty to detect all of the expected AFP cases and to reach the target incidence of 1/100,000 requested by WHO, the surveillance of enteroviruses in the population has been adopted by several countries as an important additional method to verify the absence of wild-poliovirus circulation. To complete the results of AFP surveillance set up in Italy in 1996, we have conducted a wild poliovirus surveillance by examining stool samples from 1551 healthy children aged less than 5 years, collected during the period January 1997 to January 1998. The children were from three cities (Parma, Rome and Bari) located in northern, central and southern Italy. Thirty-nine polioviruses, 72 non-polio enteroviruses and 50 enteric, non-entero (NE), viruses were isolated from stool specimens. Polioviruses identified were nine type 1, seven type 2 and twenty-three type 3. Characterization of isolates by both antigenic and molecular methods showed that all polioviruses were of vaccine origin. As expected, most polioviruses, especially types 2 and 3, presented retromutations known to be associated with loss of the Sabin attenuated phenotype.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support the data obtained from the active AFP surveillance conducted in Italy in the same period – on the absence of paralytic disease due to wild poliovirus – and altogether demonstr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vaccination progra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