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目的:观察头针长留针配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9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6例,两组均接受常规药物、康复训练和头针治疗,对照组头针留针30min,观察组头针留针8h且在康复训练期间行针,两组均连续治疗6周。结果:两组FMA和BI评分均有明显提升,10m步行时间明显缩短,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FMA和BI评分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10m步行时间观察组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头针长留针配合康复训练可进一步改善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明显提高步行能力和步速,优于常规头针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运用秦氏“头八针”治疗轻中度帕金森病的临床疗效。 方法 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8例帕金森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治疗组采用针刺秦氏“头八针”配合多巴丝肼片治疗,针刺1周3次,治疗8周,对照组采用单纯口服多巴丝肼片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与治疗后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UPDRS3.0版)评分、汉密尔顿(HAMD)抑郁量表评分、帕金森病中医生存质量量表评分及连线测试A和B计时变化。 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6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79%,治疗组的总体疗效优于对照组(<0.05)。两组治疗后UPDRS总分以及UPDRS Ⅰ、Ⅱ、Ⅲ部分评分、HAMD量表评分、连线测试B计时、帕金森病中医生存质量量表生理及心理领域维度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0.05)。 结论 秦氏“头八针”能提高轻、中度帕金森病患者的运动功能,改善日常活动能力、思维转换能力及抑郁症状,具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方氏头针为主治疗帕金森病失眠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本院帕金森病失眠症患者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美多巴治疗,治疗组采用方氏头针联合美多巴治疗。完成4周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帕金森病统一评分量表(UPDRS)评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治疗有效率。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的UPDRS评分均明显降低;治疗组UPDRS和PSQI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美多巴联合方氏头针治疗帕金森失眠症患者的有效率95%(P<0.05),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美多巴结合方氏头针治疗帕金森病失眠症主要以改善患者脑部血液循环,疏通人体营卫,调和人体整体阴阳,从而对患者进行整体调节,其疗效突出。  相似文献   

4.
头针配合运动疗法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疗效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观察头针配合运动疗法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患儿随机分为头针合运动组和运动组,每组40例。头针合运动组采用头针配合运动疗法,头针取穴以运动区、平衡区、感觉区、震颤控制区、足运感区、语言二区、语言三区及百会、四神聪为主,予针刺治疗并配合运动疗法;运动组只采用运动疗法。比较治疗前后患儿粗大运动功能(GMFM)评分和儿童功能独立性(WeeFIM)评分的变化。结果:头针合运动组治疗前后GMFM评分分别为106.58±54.19、154.20±46.31,WeeFIM评分分别为58.93±25.07、86.05±23.97,运动组GMFM评分分别为106.55±54.20、127.10±47.93,WeeFIM评分分别为60.90±23.44、73.30±23.02,各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头针合运动组优于运动组(P<0.05);头针合运动组总有效率为92.5%,优于运动组的72.5%(P<0.05)。结论:头针配合运动疗法能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的肢体运动功能,且疗效优于单纯的运动疗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早期头针结合康复训练对颅脑损伤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将60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早期康复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进行临床研究,两组均给予神经外科常规治疗,早期康复组给予早期头针及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等待患者清醒后给予康复训练治疗.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改良Bathel指数(MBI)为指标,观察两组患者运动功能和ADL改善情况.结果:早期康复组功能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早期头针及康复训练治疗能够显著改善颅脑损伤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头穴长时间留针结合强制性运动疗法(CIMT)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障碍的治疗效果.方法:将40例该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4例.治疗组实施头穴长时间留针疗法和强制性运动疗法,对照组仅采用强制性运动疗法.3周为1个疗程,治疗前后分别进行简易上肢功能检查(STEF)、上肢运动功能(FMA)评分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结果:治疗前,两组STEF、上肢FMA评定及MB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周后,两组间治疗前后评分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头穴长时间留针结合强制性运动疗法可在短期内改善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二者具有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7.
头针结合现代康复治疗小儿脑瘫临床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贾杰 《中国针灸》2003,23(9):513-514
目的观察头针与现代康复疗法在治疗小儿脑瘫中的协同作用.方法90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3组,Ⅰ组采用头针疗法、Ⅱ组采用现代康复疗法和Ⅲ组采用头针结合现代康复疗法,治疗前后进行日常生活能力(ADL)、运动功能评定.结果经60天治疗后,3个组ADL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P<0.01),Ⅲ组的ADL评分、运动功能评分明显优于Ⅰ、Ⅱ组(P<0.01),Ⅰ、Ⅱ组相比则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头针与现代康复疗法在治疗小儿脑瘫中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头针配合体针治疗脑型肝豆状核变性痉挛性肌张力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60例脑型肝豆状核变性痉挛性肌张力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均接受基础驱铜治疗,对照组加用口服巴氯芬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头针配合体针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改良Ashworth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 MAS)、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ADL)、简易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评分的变化情况。结果 两组治疗后MAS、ADL及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评分均较同组治疗前显著上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MAS、ADL及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头针配合体针是一种治疗脑型肝豆状核变性痉挛性肌张力障碍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早期头针结合康复训练对颅脑损伤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将60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早期康复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进行临床研究,两组均给予神经外科常规治疗,早期康复组给予早期头针及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等待患者清醒后给予康复训练治疗.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改良Bathel指数(MBI)为指标,观察两组患者运动功能和ADL改善情况.结果:早期康复组功能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早期头针及康复训练治疗能够显著改善颅脑损伤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头针疗法留针时间长短对脑卒中偏瘫疗效的影响,为临床头针治疗脑卒中偏瘫提供依据。方法将8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2例)、短时留针组(30例)、长时留针组(30例)。对照组采用Bobath疗法为主的常规康复训练,短时留针组和长时留针组在康复训练基础上加留针时间分别为0.5h和24h的常规头针治疗。三组均分别在康复治疗1个月和3个月时以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表(FMMS)、Fugl—Meyer平衡功能评分表(FMA—B)和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MBI)进行治疗前后的功能评价。结果长时留针组治疗后在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ADL)等方面的功能明显优于对照组和短时留针组(P〈0.05),而短时留针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留针时间长短对头针治疗腑卒中偏瘫有明显影响,应采用长时间留针。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头针运动疗法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将64例确诊为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患者根据就诊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43例,对照组21例,两组均予西医基础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配合头针运动疗法,治疗30d,在治疗前、治疗第7d、14d、30d分别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I)、肢体运动功能(FMI)及中风病疗效的评分评定,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后,治疗组在改善肢体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方面较对照组有显著优势,中风病疗效评分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针运动疗法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患者疗效确切,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朱氏头针结合夹脊穴电针治疗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临床疗效。方法:选取70例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5例。对照组予夹脊穴普通针刺及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朱氏头针结合夹脊穴电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ASIA运动功能(M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改良Ashworth评分。结果:治疗后,治疗组MS评分、ADL评分、改良Ashworth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1.43%明显优于对照组71.43%(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朱氏头针结合夹脊穴电针治疗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能有效促进患者运动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头针结合促通技术对脑卒中偏瘫康复疗效的观察   总被引:36,自引:3,他引:36  
目的:探讨头针配合促通技术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2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采用头针配合促通技术进行康复治疗,对照组单纯进行促通技术治疗,以Fugl-Meyer评分法、Barthel指数进行治疗前后的功能评价.结果:观察组在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ADL)方面治疗后有明显改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头针配合促通技术有助于脑卒中患者尽快恢复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头针配合Bobath技术及运动想象疗法对脑梗死患者平衡功能及运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将47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2组均予常规治疗,同时治疗组23例加头针配合Bobath技术及运动想象疗法,对照组24例加Bobath技术。2组治疗143、0d时运用Fugl-meyer运动功能及平衡功能评分法测定运动功能及平衡能力改善情况。结果2组治疗后14、30dFugl-Meyer运动功能及平衡功能评分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均明显升高(P<0.05),且治疗后2组组间同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针配合Bobath技术及运动想象疗法,能更有效改善脑梗死患者的运动功能和平衡功能障碍,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颅针疗法配合电针治疗壳核出血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51例壳核出血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治疗组76例予颅针透刺疗法配合电针治疗,对照组75例采用养血清脑颗粒口服治疗,两组均治疗60天。对两组患者治疗后30天、60天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治疗后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提高,治疗60天评分均高于30天;且治疗组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穴透刺配合电针治疗壳核脑出血急性期,对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恢复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恢复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6.
崔秀芳 《光明中医》2016,(17):2540-2541
目的探讨方氏头皮针配合体针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6例中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观察组(36例),两组均给予体针治疗,治疗组在体针治疗基础上加用方氏头皮针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评定患者的运动功能,Barthel指数(MBI)评定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ADL)。结果治疗后对照组患者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Barthel指数评定较治疗前改善(P0.05),治疗组患者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Barthel指数评定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并且治疗后治疗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方氏头皮针配合体针临床效果显著,是治疗中风偏瘫的比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头皮针抽提法配合运动疗法治疗脑血栓形成偏瘫恢复期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2例脑血栓形成偏瘫恢复期患者以随机单盲对照法分为两组各61例,对照组采用普通针灸配合运动疗法治疗,治疗组采用头皮针抽提法合运动疗法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1、2个月后下肢运动功能变化情况。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6.72%,对照组为75.41%,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Brunnstrom评分、Fugl-Meyer独立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及FCA综合功能评分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皮针抽提法配合运动疗法对脑血栓形成偏瘫恢复期下肢运动功能恢复有较好疗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头穴丛刺长留针间断行针对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神经内科治疗、传统"中风-中经络"针刺治疗。治疗组予神经内科治疗、传统"中风-中经络"针刺加头穴丛刺长留针间断行针治疗。两组疗程均为30天。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三项指标均优于治疗前(P0.01)。治疗后,治疗组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P0.05)。结论:头穴丛刺长留针间断行针能够明显提高脑梗死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改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针刺配合天麻素治疗帕金森病合并轻度认知损害(PD-MCI)的患者进行临床疗效观察。方法将48例符合PD-MCI诊断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药物组和针药组,两组在美多巴基础治疗上,药物组给予为期8星期的天麻素治疗,针药组在相同治疗上再配合针刺治疗,用蒙特利尔认知功能量表(MoCA)以及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UPDRSⅢ)对两组治疗前后分别进行测评,观察其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MoCA总分以及UPDRSⅢ评分均明显改善(P<0.01),两组治疗后MoCA评分以及UPDRSⅢ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针药并用治疗PD-MCI疗效优于单纯药物治疗,还能明显降低UPDRSⅢ评分,对帕金森病病情有一定延缓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寻提高治疗脑血栓形成恢复期临床疗效的最佳方法.方法:采用随机单盲对照的方法,将90例脑血栓形成恢复期偏瘫患者随机分为3组:头针组(A组)、康复治疗组(B组)、头针结合康复治疗组(C组).A组采用头针治疗,穴取健侧项颞前斜线、项颞后斜线;B组采用现代康复医学疗法,进行肢体功能治疗;C组采用A组与B组疗法相结合治疗.观察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生活能力(ADL)改善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C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6.14±0.36)显著低于A组(8.94±0.56)和B组(8.64±0.49)(P<0.05);且C组ADL能力评分(88.39±10.02)和临床疗效(90.0%)均显著高于A组(74.19±12.12,76.7%)和B组(72.29±11.52,73.3%)(均P<0.05).结论:头针结合康复治疗对脑血栓形成恢复期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改善具有协同治疗作用,是治疗脑血栓形成恢复期的较佳疗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