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合理地摄入水果、蔬菜可以降低癌症的发病率。苹果中富含植物化学物质,如维生素及多酚类。水果、蔬菜中所含的植物化学物质可能通过不同的机理来显示其抗肿瘤活性。植物化学物质可能作为封闭剂预防癌症发生;植物化学物质可以是抑制剂,抑制已经暴露于致癌剂的肿瘤细胞的表达;一些植物化学物质是抗氧化剂可  相似文献   

2.
以果蝇生存模型、老龄大鼠模型、巴豆油致小鼠耳朵发炎模型及小鼠模型初步研究了番茄红素抗衰老、抗氧化、抗炎症和抗凝血的生理功能.与对照组相比,随番茄红素的摄入量增加,果蝇的平均寿命和最高寿命延长; 老龄大鼠体内过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升高, 脂质过氧化物(LPO)水平降低;巴豆油致小鼠耳朵发炎程度降低;小鼠血液凝结时间延长.此结果表明,番茄红素可能具有一定的抗衰老、抗氧化、抗炎症和抗凝血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茶的药物功效早在古代就有记载:“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同七碗茶”,现代科学对此也有大量论证。三病为首茶疗有方心脏病、中风、癌症号称三大“杀手”。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茶内的多酚、类黄酮、儿茶素、单宁酸等成分有降脂、抗凝、杀菌、扩血管、抗氧化等作用,有利于防治这三种疾病。医学家通过对50种蔬菜、水果、饮料中类黄酮的分析,发现茶中的含量仅次于红  相似文献   

4.
对常见的21种蔬菜,以爆炒、炖煮、微波3种烹调方法处理,采用相关方法测定比较其烹调前后的抗氧化活性,以及VC、总多酚及总类黄酮含量,比较不同烹调方法对蔬菜抗氧化活性及相关物质含量的影响,为评价人群实际抗氧化物质摄入量及相关研究提供参考.结果表明:炖煮导致蔬菜抗氧化活性及相关物质损失较多,微波及爆炒损失较少,且有部分指标出现了增加现象.  相似文献   

5.
蛋白质组学技术的兴起能快速筛选并鉴定疾病的特异性生物标记物,有助于揭示股骨头坏死的发生机制,早期诊断,从而寻找更有效的治疗方法和治疗靶点.目前以找出其发生机制、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的相关蛋白及其功能鉴定,建立相关数据库及蛋白提取方法的优化为研究热点和焦点.本文综述近年来股骨头坏死相关的蛋白质研究技术及其在股骨头坏死患者骨组织、血清及相关动物模型中运用,为进一步研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6.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逐渐加剧,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在逐年增加,目前静脉疾病在血管外科疾病中占据很大的比例。随着静脉影像学的蓬勃发展、腔内技术的快速进步和静脉相关器械的创新,静脉疾病的诊治理念和方式也在不断更新。静脉疾病作为血管外科医生的发展之源、立足之本,理应受到每个血管外科医生的关注和重视。本文对目前静脉外科的研究热点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蛋白质组学是目前生物医学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已经广泛应用于疾病的发病机制、诊断、治疗等方面的研究[1-4].双向电泳是蛋白质组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技术方法.兔股骨头坚硬而且基质成分复杂[5],我们通过对几种制备方法进行比较,以确定更适合于骨组织样本蛋白质提取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全球癌症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仍不断飙升,2012年癌症新发病例达1410万,死亡820万,比2000年1010万例和620万例分别增加39.6%和32.3%,亦即12年间癌症无论新病例抑或死亡病例均增加约1/3。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环境因素的影响,估计到2050年癌症新病例将增至2700万,死亡达1750万。目前,癌症的治疗远不如人意,无论外科手术、放射治疗抑或化学治疗以及近年来兴起的生物治  相似文献   

9.
流行病学及病理研究证实,前列腺癌的发生和发展与饮食习惯、生活方式明显相关。文献还证实,低脂肪饮食,尤其来源于鱼油的n-3脂肪酸,及蔬菜、水果和豆类中的多酚类、异黄酮、番茄红素、类胡萝卜素及没食子,通过调节性激素、胰岛素/IGF轴及基因,可降低前列腺癌细胞生长、异种移植癌生长、细胞增殖,并增加凋亡,从而达到抑制前列腺癌生长和发展的作用。对前列腺癌患者,进行低脂肪饮食干预,可提高生活质量,且可使PSA倍增时间延长,增加存活。此法有效、安全、省钱、易行,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甲状腺癌是最常见的内分泌肿瘤。近年,随着世界范围内疾病筛查力度加强及生活方式变化,甲状腺癌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目前甲状腺癌的诊疗结果监测主要依赖于侵入性组织活检或涉及辐射暴露的重复成像,虽大部分甲状腺癌患者预后较好,但在发生广泛转移时复发及病死率较高。因此,建立一种无创、简便易重复的检测技术应用于甲状腺癌的早期诊断及复发监测等方面显得尤为重要。液体活检是一种非侵入性检测技术,可从患者的血液、尿液等体液中提取循环肿瘤细胞(CTC)、循环游离DNA(cfDNA)、miRNA等生物样本进行分析,以获得有价值的生物信息,使临床医生能够反复多次地对患者肿瘤情况进行动态了解,达到精准诊疗的目的,其中cfDNA检测技术最为重要。cfDNA是一种存在于动、植物和人的体液中的无细胞状态的胞外DNA,对血液中cfDNA进行定量分析、完整性检测、特定基因突变及基因甲基化分析可在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预测转移、复发及监测疗效等方面发挥作用。因其具有无创性与较高的特异度及灵敏度,逐渐成为了癌症诊疗研究中的一大热点,但其产生的机制至今仍不明确。近年来,评估cfDNA检测在甲状腺癌中作用的相关文献有所增加,进一步表明cfDNA检测技术可在甲状腺癌的诊治及疾病监测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成为克服甲状腺癌常规检查及监测方法局限性的一种有价值的工具。笔者就cfDNA在甲状腺癌诊疗中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男性性功能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由一系列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活动来完成.阐明勃起的调节机制可以为治疗提供理论依据,一氧化氮(NO)被认为在勃起生理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研究显示增加其他活性氧可以减少NO产牛和生物利用度,导致内皮功能受损和勃起功能障碍(ED)[1].大量证据表明:活性氧(ROS)在正常生理功能和不同疾病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ROS通过非酶途径和酶途径产生,例如NADPH酶、黄嘌呤氧化酶、非配对内皮NO合成酶、细胞色素P450和线粒体呼吸链.在正常状态F,通过胞内抗氧化酶,包括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谷胱甘肽过氧化酶和谷胱甘肽还原酶,细胞内抗氧化系统和ROS产生处于动态平衡,细胞通过上调抗氧化酶活性对抗增加的ROS的副作用[2].  相似文献   

12.
基因敲除技术是21世纪发展最为迅速的生物高新技术之一。基因敲除是利用同源重组原理使特定的靶基因失活进而实现在其功能缺失的情况下分析靶基因功能的方法。骨质疏松是个复杂的多因素疾病,由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目前已成为世界的健康问题,骨质疏松相关基因的研究是目前研究的热点。本文就基因敲除原理及该技术在骨质疏松中的应用和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在腰椎退行性疾病中常伴有椎体不稳及显著的下腰痛.目前多应用脊柱融合固定技术重建节段稳定性以缓解下腰痛.随着融合固定技术的发展,融合率得到了提高,但腰痛的缓解却没得到相应的改善.融合固定可使相应脊柱节段的运动功能丧失,造成邻近节段超负荷而出现椎体间的活动度代偿性增加,导致应力异常集中于邻近椎间盘及关节突,远期甚至引起继发性椎管狭窄、关节突关节退变和滑脱[1~3]等.因此采用符合脊柱生理特点的动态固定技术来解决脊柱退行性疾病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相似文献   

14.
结肠直肠癌是结肠直肠黏膜上皮及腺体发生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在所有恶性肿瘤中居第3位,死亡率居第4位。近年来,对结肠直肠癌的诊治措施,尤其是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有新的进展,但疗效仍不令人满意,目前急待探索新的治疗途径。随着纳米技术和生物医学研究的发展,这两者的交叉研究已在癌症领域陆续展开。  相似文献   

15.
癌症是目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最严重的疾病之一.患者对癌症的认知、应对方式、对待治疗的积极性以及对待死亡的态度等都受到中国固有文化背景的影响.作者就中国文化元素及癌症患者的固有文化背景对其疾病认知、治疗方式的选择、症状管理、临终关怀、死亡态度及社会支持等方面产生的影响进行探讨,提出护理应对策略,以期最大程度地提高癌症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6.
<正>乳腺癌是欧美国家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乳腺癌的发病率也呈持续上升的态势,目前已跃居我国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率的第1位~([1])。现代医学强调利用循证医学证据来指导疾病的诊治,以提高诊疗的正确性和规范性,因此,基于较可靠的循证医学证据而制定的疾病临床实践指南已成为如今指导医生临床实践的非常重要的工具。在全球乳腺癌诊治领域,以《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指南》即《NCCN指南》、《St.Gallen共识》  相似文献   

17.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疾病的生物学治 疗是目前医学研究重点之一。有关甲状腺外科疾病 的生物治疗取得了许多突破性结果。本文对近年来 本领域生物治疗研究的一些热点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分子氢的研究迅速发展,其已被证明具有抗氧化、抗炎症、抗凋亡等作用。分子氢也被应用于多种动物疾病模型,包括急性和慢性病。随着社会发展,肾脏疾病日益成为影响数百万人的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且发病率逐渐增加。饮用氢水和吸入氢气以及使用含氢透析液透析等,均可作为安全经济的治疗手段对肾脏疾病进行干预,能有效改善透析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9.
癌症是目前威胁人类健康的最常见的疾病之一。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癌症是一种人类基因组疾病。因此,探究导致癌症的相关基因及其发病机制成为目前癌症治疗研究的热点。ADP-核糖基化因子4c(ADP-ribosylation factor-like 4c,ARL4C)属于三磷酸鸟苷(guanosine triphosphate,GTP)结合蛋白家族,在1999年由Jacobs等首次从人膀胱上皮细胞中检测到该分子cDNA的全长编码序列。本文概述了ARL4C分子结构及生物学功能,同时总结了其在肺癌、结直肠癌、胃癌、胰腺癌、原发性人胶质母细胞瘤、卵巢癌、肾癌等肿瘤中的研究进展。希望通过本文的概述,能够为研究ARL4C与癌症的发生、发展的相关性及相关信号通路提供思路,进而为肿瘤的治疗提供新的靶点以及预后标记物。  相似文献   

20.
环状RNA是一种在真核细胞中广泛存在的非编码RNA,具有闭合环状结构,其生成机制、功能和作用机制均受到广泛关注,已成为非编码RNA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许多研究发现环状RNA在包括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及肿瘤等多种疾病的发生及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具有可作为疾病生物标志物的潜力。心血管疾病是世界范围内的常见疾病,具有发病率高、早期不易诊断、预后差的特点,其发病机制还不完全清楚,阻碍了心血管疾病治疗手段的进步。本文综述了环状RNA的特性、生物学功能及其在心血管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