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 毫秒
1.
李可,我国著名中医临床大家,运用纯中医、古中医理法方药从事急重症救治,治法独特,效果卓越,被誉为"中医的脊梁"。李可老中医认为,凡是临床上久治不愈以及反复发作的危重症、顽症、沉疴痼疾,必有六淫外邪深伏于内。李老应用伏邪理论针对顽固性疾病提出"表是邪之入路,亦是邪之出路",开创了扶阳托邪法。通过学习《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列出的诸多有关伏邪理论的医案和未曾发表过的临床病例,结合李可老中医及严芳教授的学术思想,详细阐述扶阳托邪法的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2.
林嬿钊  杨志敏  雒晓东 《中医杂志》2011,52(13):1164-1165
李可致力于中医临床与研究,崇尚张仲景学说,尤其重视阳气,擅长以重剂救治重危急症,对各科疑难杂症有独到的经验,在养生理念方面,提出了"春夏养阳,秋冬固阳"的养生原则。这种"一年四时、春夏秋冬,养生终不离固护阳气"的重阳理念,是李可养生的核心观点,也是对《黄帝内经》养生精髓深刻理解后的凝炼。  相似文献   

3.
李可(1933-2013),山西省灵石县老中医,当代著名的火神派医家,崇尚火神派扶阳的理念,遵从郑钦安阳主阴从论之理,以擅长应用大剂量的附子而著称,重剂应用以附子为主的方剂治疗大量的疑难杂症,临床疗效卓著,被誉为百年来难得的中医奇才。笔者现就其治疗中风的经验整理如下。1关于中风的认识中医把中风分为外风和内风,外风是因感受外邪(风邪)所致,在《伤寒论》中名曰中风(亦称桂枝汤证);内风属内伤病证,  相似文献   

4.
彭子益以河图中气升降圆运动之理,提出了"中医学是人身一小宇宙之学"的中医思想,想要通过正确的方法研究中医,首先必定需要了解中医本身,就是宇宙自然的变化规律。《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经李可重新点校出版后,笔者勤学苦读,用心体会,积极探索,把该书中所阐述的圆运动经方理论,切实验之于临床。以下病例笔者以圆运动理论浅析于下,并总结个人心得,以作引玉之砖。  相似文献   

5.
吕英教授系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国家中国药管理局李可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基地及古中医疑难杂病专科主任,师承著名中医临床家李可老中医。强调"气一元论"指导中医临床,每每收获良效,在患者中口碑极佳。本文中的案例即是依据其学术思想,以益元气、健中气、透寒邪、降浮火为大法,通过使用其所创制的冰火一炉方而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体现了中医学异病同治的原则。  相似文献   

6.
颜芳  杨志敏  徐国峰  陈党红  黄臻 《中医杂志》2011,52(12):1078-1079
李可因擅长破格用药,以重剂救治各种急危重症,其学术思想备受关注,但也存在不少的责难和质疑。提出应客观理性的看待李可的学术思想,既不应简单地顶礼膜拜,也不应片面地责难质疑。只有在临床中不断学其之长,悉归实用,才能使中医学术不断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7.
张琪,男,1922年出生,河北省乐亭县人,出身于中医世家,受业于祖父,青少年即熟谙《内经》、《伤寒论》等经典著作,1942年悬壶于哈尔滨市,1955年在黑龙江中医进修学校任教,1956年调入黑龙江省祖国医药研究所(现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从事医疗、教学及科研工作至今。现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学会顾问,黑龙江省中医药学会名誉会长,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主任医师、研究员、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全国继承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指导教师,全国著名中医学家,黑龙江省中医肾病重点专科奠基人及学术带头人。  相似文献   

8.
刘振杰  何柳 《新中医》2012,(6):196-197
近代中医学家彭子益(1871-1949)认为,中医学乃人身一小宇宙,以一年大气的圆运动验证于人身,人之圆运动失常而致病,中医学治病即为恢复人身正常之圆运动。这一学说理论为现代李可老中医深为赞赏,尊彭子益先生为彭子,称彭子为"中医复兴之父"。彭子在《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中论述了圆运动学说在温病学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9.
史红  王瑀  梅拉 《新疆中医药》2004,22(3):49-50
中医学有数千年的历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长期的医疗实践中逐步形成了其独特的理论体系。《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入门课程,在中医教学中占重要地位。笔者从事《中医基础理论》(以下简称《中基》)教学数年,现将教学实践之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0.
丁邦晗  林晓忠  严夏  邹旭 《新中医》2006,38(11):16-17
邓铁涛是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著名中医学家,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60余年,现任广东省中医院心脏中心学术带头人,年近九旬仍亲临重症监护病房会诊,指导救治急危重症患者。现将邓教授辨治心血管危重症验案2则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李可学术思想探讨(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存悌 《辽宁中医杂志》2006,33(10):1340-1341
李可,1933年生,山西灵石县人,毕业于西北艺专文学部。自学考取中医大专学历,受命创建灵石县中医院并任院长,致力于中医临床研究50年,“白天看病,晚上攻读医书,几十年来从未在夜晚2时前睡过觉。至今已70高龄,依然如是。”为山西乃至国内独具特色的名医。崇尚仲景学说,倡导“难症  相似文献   

12.
《河南中医药学刊》2008,(2):F0004-F0004
张磊主任医师1929年4月21日出生于河南省固始县,从医61年,从教44载.是全国著名的中医学家。1964年毕业于河南中医学院并留校任教,历任教研室主任。医教部副主任,教务处副处长、处长。1977年8月,作为党代表出席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83年3月调任河南省卫生厅副厅长。1988年离任后,到河南中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从事临床工作至今。曾任河南省中医学会会长、中药学会会长、《河南中医》杂志社编委会委员、《中医研究》杂志社顾问,河南省中药新药评审委员会委员。是国家第二批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制导师,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经验传承研究”指定的名老中医。现系河南省全民健康促进会顾问,  相似文献   

13.
李可(1930--2013),从医50余年,崇尚仲景学说,临床擅长以重剂救治急危重症,如心衰、虚劳、肿瘤等。其代表著作《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在中医界颇具影响。  相似文献   

14.
五脏阴阳辨证渊源于《黄帝内经》,是一种集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于一体的医学思辨模式,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自《内经》以后,后世医家根据各自的临床实践,分别从不同的侧面反映着《黄帝内经》的理论思想,进而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中医各家学说。通过回顾中医学发展历史,研究主要医学流派(伤寒学派、河间学派、易水学派、攻邪学派、丹溪学派、温补学派和温病学派)及其代表医家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阐明了《黄帝内经》中五脏阴阳辨证思维对后世各家学说形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瞿新顺  苏燕 《国医论坛》2011,26(2):17-17
李可是全国著名老中医,致力于中医临床与研究50余年,崇尚仲景学说,善用重剂救治急危重症与各种疑难杂症,破格救心汤是李老自创方之一,数年来笔者对其加减运用,疗效显著,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6.
陈良金 《时珍国医国药》2006,17(12):2629-2629
《中医内科学》是高等中医药院校的主干课程之一,是临床各学科的基础课,在中医专业的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中医内科学》课堂教学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中医临床诊疗思维的建立与培养。《中医内科学》的教学已有数十年的历史,对于这一门课程的课堂理论与临床实践的教学已形成一定模式,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培养了一批中医学工作者,为中医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7.
宋建平 《中医杂志》2007,48(5):462-463
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1997年修订学科目录时为中医学新设置的一门二级学科和硕士学位授予专业,包括《伤寒论》、《金匮要略》及《温病学》原三门二级学科。1998年广州全国中医临床基础学科建设研讨会认为:“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是在《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热论》、《温病条辨》等经典原著的基础上,不断吸收历代医家和现代的研究成果,研究和阐发具有普遍意义的辨证论治原则、  相似文献   

18.
章次公先生,原为上海著名的中医学家,后被聘为中央卫生部中医顾问。次公先生学识渊博,衷中参西,临床上熔中医经方与时方于一炉。其“发皇古义,融会新知”的观念,在中医界有巨大影响,为世人所景仰。  相似文献   

19.
徐江雁 《北京中医》2006,25(5):267-269
冉雪峰(1879—1963年),当代著名中医学家,享有“南冉北张”之誉。其出生于医药世家,17岁始开诊行医。一生任职颇多,1919年与同道组织湖北省中医公会与中医学会,并创办《湖北省中医杂志》;平生编写医著较多,其学术经验对中医理论和治疗技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冉雪峰具有虚怀若谷、勤学苦研、尊古不泥、重今不非、先品德后学问的治学特点;主张“一融三合”的学术思想,为提高和发展祖国医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随着《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一书的出版,古中医学和圆运动思想开始备受关注。为了继承和发扬古中医学派,对圆运动思想进行了梳理,浅析其沿革,认为中医圆运动思想起源于河图洛书,萌芽于先后天八卦和《周易》,形成于《内经》《伤寒论》,发展完善于《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脾胃论》《四圣心源》等著作,成熟于《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继承与创新于现代,以老中医李可为代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